下半年的馬拉松前景雖未明朗,有一些賽事已開始有動作了。未雨綢繆嘛,該幹的事先幹著,一旦有變化,可以再調整。要不延期,要麼取消。
7月5日,長沙馬拉松傳來消息,長沙市體育局與長沙市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長沙體育產業經營有限公司籤署了合作承辦協議,這是一份為期三年的合作。
大家都知道,長沙馬是智美體育參與創辦並運營了前五年,且在今年初獲得了世界田徑銀標賽事榮譽。
去年長沙馬後,智美與長沙馬的合同已到期。新周期,長沙方面捨棄智美,選擇本土國資背景的公司承辦,倒也無可非議。
而從2018年丟掉杭馬、廣馬起,智美手中的優質賽事年復一年地在減少,有其自身原因(以後詳述,在此不展開),卻也暴露了一大問題,作為中國馬拉松這些年繁榮昌盛的重要力量,民營運營商活幹了、累受了,面對優質資源時,發現根本沒什麼競爭力了。
這是智美的無奈,也是眾多民營運營商日後可能的遭遇。這一現象的背後,蘊藏著極大的危機!
我們眼前中國馬拉松的大好局面,源自什麼?
往大了說,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國家政策鬆綁的必然……而這些,勢必落實到一場場賽事、一個個細節上。
從小處看,是一大批賽事運營商的不懈努力,創辦、承辦了很多賽事,讓馬拉松在全國遍地開花,跑者面臨幸福的選擇,產業發展迅猛,形成一個趨於成熟的產業鏈。
在中國馬拉松興旺之前,馬拉松的運營都是各地體育局的事兒,有的體育局親力親為,有的在當地成立國資背景的運營公司專門幹這件事。
像國內最好的三場賽事北馬、上馬和廈馬,賽事運營如今分別在中奧路跑、東浩蘭生和廈門文廣手中,他們已耕耘多年,給國內眾多賽事樹立了標杆。
做好本地賽事,他們並沒有強烈的擴張需求和願望。而中國馬拉松要大發展,每場新賽事,都需要一家運營商,最早看到這個商機的,是智美。
在2012年廣馬創辦時,智美也是個「雛兒」,他們本是做廣告出身的,找幾個所謂懂馬拉松的,搭個班子就上馬了。嘗到甜頭後,便以一種中國馬拉松前所未有的擴張方式,以省會城市為核心,拿下了多場賽事運營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智美這樣幹成功了,還上市了,其他公司、組織、個人,也都躍躍欲試,膽子大的,就憑著對馬拉松的一腔熱情,敢於去跟一些地方談賽事,邊幹邊摸索,反正那時候,上上下下,馬拉松的明白人,沒多少。
只要你敢做,就是成功。
就這樣,馬拉松市場的需要,產生了眾多運營商,有固守一地一場賽事的,有瞄準一省開疆拓土的,有放眼全國搶佔資源的……
這正是民營運營商帶給中國馬拉松的活力。
完全可以說,沒有民營運營商,中國馬拉松就是死水一潭,中規中矩。
他們在服務政府、服務跑者的同時,自身獲得盈利空間,如滾雪球一般,讓中國馬拉松越滾越大,才有了一年一大步,成為當下國內最火爆的一種生活方式。
賽事運營商,俗一點講,就是幹活的。任何一場馬拉松,決策的當然是主辦方地方政府,決策後眾多瑣碎的事情,需要一件件落實,運營商就是幹這個的。
有的地方大方些,會拿出不菲的一筆費用給運營商,讓他們好好幹活;有的地方節儉些,同意辦賽卻沒錢給,運營商願意做就去市場上找贊助,項目盈利與否往往取決於贊助多少。
後一種情況,一開始市場需要培育,運營商往往是沒錢賺的,即便壓縮開支,能落個少賠或持平就燒高香了。就如現今已成熟的運營商中體、匯跑,在自己的首個賽事清遠馬、無錫馬時,均是從虧錢開始,接下來收支平衡,才進化到賺錢的地步。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尤其是人在其中,歷經煎熬、磨難,乃至九死一生,才最終破繭成蝶的。
那麼,問題來了,當你辛辛苦苦將賽事做起來,市場培育起來了,你跟主辦方的運營合同到期了,面臨失去賽事的困境,該當如何?
如果依然是開放式競爭,公開招標,不設故意針對某一家的所謂門檻,就是一種市場行為,這沒有什麼可說的。
怕就怕類似長沙馬這種,鐵了心我自己搞了,到時候一宣布,便將這場馬拉松與之前智美的五年運營,切割得一清二楚。
民營運營商存在的最大價值,是他們的專業性。儘管馬拉松運營遠非高科技,只要有熱情、願意幹,都可以幹好,但存在一個熟練程度和責任心的問題。
一家專業的運營商,每年可以做多場比賽,其對賽事運營的總體掌控,糾錯能力,都會十分熟稔的,這對於辦一場高水平的馬拉松賽事,尤為重要。
如果一些地方成立一家國資背景的公司,一年就幹這一場比賽,單就馬拉松的運營水準,是無法與民營運營商相比的。
市場化,就是讓市場去做出最有利的選擇,而不是因為有利了,我就要拿到自己手中。沒利的話,就放手讓別人折騰。
民營運營商為中國馬拉松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具備運營優質馬拉松的能力,就應該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各地馬拉松的決策者們,風宜長物放眼量,給民營運營商一個機會,也是給自己一份回報。莫總惦記著其中的蠅頭小利,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於中國馬拉松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馬拉松運營的最終,可能都是本地化。這種本地化,不是將專業的民營運營商堵在門外,而是聯起手來,大家共同努力,做大做強。
像這幾年一些地方的做法,傷的是一眾民營運營商的心。會讓他們人人自危,總在擔心、憂心最基本的生存問題,慢慢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和雄心。
而這幾年的事實已經證明,沒有民營運營商的積極參與和貢獻,中國馬拉松難以達到現今的高度。不管是最高層的管理者,還是每個賽事的決策者,都請多一份善念,給付出多多的民營運營商!
這樣,中國馬拉松的未來,才會呈現出不同形態的、專業的、各具特色的賽事。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