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家好,歡迎來到王老師同步課堂,我是王老師。點關注,不迷路,一起來吧。
從前我們學過朱自清的《父親》,父親給予孩子的愛也是那麼的深沉,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來感受一下作者筆下的父愛吧。
一、題目解說:
「走一步,再走一步」,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是本文的「文眼」。「走一步」是起點,「再走一步」是發展和深入,具有強調作用。標題富有意蘊,引人入勝,引發讀者的思考。本文選自《心理學與成長》。
二、作者簡介:
莫頓·亨特(1920-2016),美國作家心理學家,出生於費城,曾當過空軍飛行員,後來成為《紐約客》等報刊的專欄作家。有《心理學的故事》、《內在的宇宙》等多部著作傳世。
三、課文解讀:
本文共有29個自然段,分三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1-17自然段),寫「我」與小夥伴一起爬懸崖遇險的經過。
第1自然段首句,寫天氣酷熱,實際上是寫爬懸崖的原因為下文爬懸崖做鋪墊。
第4自然段,運用心理描寫,交代「我」不敢爬懸崖的原因—身體病弱,也為下文爬懸崖遇險做鋪墊。
第5自然段,前一句交代傑裡和「我」的關係為下文,「我」無助時,傑裡叫來爸爸,幫助「我」脫險埋下伏筆;後一句「我」不想當膽小鬼決定戰勝膽怯,懼怕懸崖。正是這一決定讓「我」陷入危險的境地。
第6自然段,「幾近垂直」「聳立」準確地寫出了懸崖在「我」心中的形象感受。「嚴禁」「不可能」等詞語寫出了「我」雖決定爬懸崖,但仍無法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又一次為下文「我」爬懸崖遇險埋下伏筆。
第7自然段,「滿頭大汗」「渾身發抖」「怦怦地跳動」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因身體虛弱,從不涉險,內心產生的極大的恐懼。
第8自然段,心理描寫:「我」極度恐懼,這裡寫出了一個孩子的心理,也從側面寫出了懸崖陡峭的特點。
第9自然段,動作描寫:「爬」「貼」「扒」「抓」等動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個孱弱,膽小的孩子形象,預示了「我」即將面臨的艱難處境:遇上不行,欲下不能。
第11自然段:「啞著嗓子」寫出了處於困境中的「我」的無助和恐懼。
第15自然段,照應、伏筆:照應前文「我最好的朋友」,為下文杰裡找爸爸來救「我」埋下伏筆。
第16自然段,心理描寫:寫出了「我」進退兩難的境地,大腦也停止了思考,甚至連自己哭了都不知道。
第17自然段,環境描寫:「時間在慢慢的過去。影子在慢慢拉長。太陽已經沒在西邊跌的樹梢下,夜幕開始降臨。」寫出了時間的變化,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同時,這並非純粹的客觀描寫,而是帶有很強的主觀性。是「我」情感心理的外化,突出了等待的漫長和我心理上的無助。
第二部分(18-28自然段),寫「我」在爸爸的鼓勵下,一小步一小步的爬下懸崖。
第18自然段,心理描寫:連用兩個問句生動的寫出了「我」對爸爸的到來,不抱任何希望,同時設置懸念引出下文。
第19自然段,語言描寫:通過爸爸簡潔的語言,突出了爸爸遇事從容鎮定的特點。「正常的、安慰的口吻」可見爸爸是在分散「我」對危險的注意力,減輕「我」的恐懼。
第20自然段,語言描寫:形象地表現了「我」極端恐懼和不自信的心理。
第23自然段,語言描寫:爸爸的話,既有對「我」的安慰和鼓勵,同時又告訴「我」戰勝困難的方法。
第25自然段,語言描寫:爸爸讓「我」忘記眼前的危險困難,先走好第一步。他給「我」克服困難脫離險境的信心。
第26自然段,動作描寫:「小心翼翼」形象地寫出了「我」緊張、謹慎,絲毫不敢疏忽的心理。
第28自然段,動作、心理描寫:寫出了「我」戰勝困難,擺脫險境後無比激動的心情以及由此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第三部分(29段),寫「我」由此經歷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本段中「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主旨:「我」由此次經歷得出了人生感悟—人難免會有畏難情緒,把事情化整為零,不去想遠大的目標。而是先從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關注近期目標及小步成大步,慢慢就能達到遠大的目標。
四、中心思想:
本文講述了「我」小時候爬懸崖遇險一級在爸爸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勝困難,脫離險境,經歷從而得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困難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並將它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從當下做起,就能各個擊破,最終戰勝它。
五、寫作特點:
(1)巧用伏筆,記敘周密。
(2)心理描寫,細膩真實。
是啊,父愛也像母愛一樣也是那麼的細膩、豐富。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可以給孩子給予指導,鼓勵是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孩子們,你心中的父愛是什麼樣子呢?一起評論區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