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很多電視劇剛剛上新,遭到大家共同吐槽的就是唐嫣主演的大女主劇《燕雲臺》。
電視講女主角蕭燕燕從懵懂無知的少女成為蕭太后的故事。
且不說裡面的歷史錯誤都已經多到數不清,就整個大女主劇情,太老套了,跟男主是相愛而不能在一起,和男二是被迫成婚。
以及自家的姐妹也是反目成仇。
最後獲得了權力,身邊沒有至親的人。
就在前一段時間,剛剛由網飛製作的電視劇《后翼棄兵》,同樣是一部大女主劇,但跟國內大女主劇形成鮮明對比。
后翼棄兵
The Queen's Gambit
講述女主角貝絲·哈蒙因母親車禍,父親下落不明,成為孤兒。
偶然在孤兒院的地下室發現西洋棋,對其感興趣,成為專業西洋棋手。
在蘇聯棋手統治西洋棋的局面下,打敗蘇聯最強棋手博爾戈夫獲得勝利,同時戰勝酒精和藥物上癮,成為一名內心強大的西洋棋大師。
電視劇的名字叫《后翼棄兵》,這正好是19世紀西洋棋中最風靡的一種開局方式。
全劇中,女主貝絲唯一一次使用這種開局方式,就是跟博爾戈夫的最終之戰。
大女主劇,主要就是對女主角色的塑造要成功,劇情上,要充分體現女主的成長,明顯《燕雲臺》對女主的塑造是失敗的。
首先女主角的演技一定要準確表現出角色。
《后翼棄兵》的女演員是美國演員安雅·泰勒·喬伊,從長相上就非常討人喜歡,很像芭比娃娃,無論是輸棋的不甘,沉迷酒精和藥物的頹廢都表現的很好。
在劇中的重要劇情,貝絲發現夏貝先生去世之前一直關注自己,自己再也見不到他,從強忍住淚意,到崩潰大哭,安雅表演的很到位。
唐嫣一直被大家公認為演技沒有進步的演員,這部電視劇中主角蕭燕燕成長道路的複雜性,完全沒有被唐嫣表現出來。
首先拍劇期間,唐嫣是懷孕的狀態,從側面就能看出肚子,演少女階段有時比較出戲。
其次,面對二姐烏骨裡要毒殺自己,失敗之後,開始對自己的控訴。
這個片段中,眼神根本沒有表達出姐妹情感破裂難過的神情,讓人難以相信女主對親情到底有多在乎。
如果演技對比明顯看出《后翼棄兵》更好,那麼編劇對於女主角成長經歷的描寫就更天差地別。
《后翼棄兵》整部劇從年少就描寫了貝絲是個西洋棋天才,跟天才西洋棋手線共同進行的就是貝絲的藥和酒精上癮的問題。
從海報上就能看到貝絲的棋盤上,酒、藥替代了棋子擺在上面,就能體現這兩樣東西對貝絲的影響。
電視劇的第一集就告訴觀眾,貝絲年少時,母親就車禍離世。
所以貝絲從小就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她討厭在自己掌控之外的事情。
這也是她接受採訪時採訪時說出自己喜歡西洋棋的原因。
母親去世是貝絲的陰影,為了遺忘這種痛苦,只能把注意力轉移到西洋棋上。
兒童時期,孤兒院為了安撫孩子,每天讓孩子們會吃鎮定劑。
她通過認識地下室校工夏貝先生了解了西洋棋,為了打敗夏貝先生,貝絲在孤兒院開始存儲大量的綠色鎮定劑幫助自己復盤。
當孤兒院知道這件事後就停止給貝絲髮藥,這時的貝絲早已藥物上癮,不能自拔。
成年之後的貝絲走上專業棋手的道路。
電視劇中對棋局的描寫很多,最詳細描寫的就是和蘇聯最強棋手博爾戈夫的對局。
跟博爾戈夫的第一次交手失敗之後,貝絲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卻見識過了世界上最厲害的棋術。
貝絲第二次跟博爾戈夫的比賽,養母去世了,於是貝絲用酒精和藥麻痺自己,下棋時再次被博爾戈夫打敗。
從此之後,貝絲完全放縱自己,開始酗酒和過度使用藥物。
貝絲第三次和博爾戈夫比賽前,孤兒院的好友喬琳娜突然來找她。
好友為了幫助貝絲恢復精氣神,帶貝絲回到她曾經和生母居住的破車房和孤兒院。
到了孤兒院,發現已經去世的夏貝先生以前一直關注自己,還為自己製作了只有親人才做的簡報。
看到那張兩人唯一的合照時,貝絲崩潰大哭。
她很痛心,因為夏貝先生是自己學西洋棋的啟蒙老師,成名之後的貝絲,卻遺忘了夏貝先生。
想到曾經一直對她關心的夏貝先生,貝絲終於下定決心,戒掉了酒精和藥。
她關注身邊的事物,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就如劇名《后翼棄兵》,通過拋棄後翼兵,取得優勢,最終獲得勝利。
第三次和博爾戈夫的對局,貝絲變沉穩了許多。
這一路走來,貝絲有了很多朋友,她終於不再孤單。
最後一戰中,貝絲穩住心態,獲得朋友的幫助,戰勝了博爾戈夫,成為了新的世界西洋棋大師。
編劇雖然寫了很多男性角色,卻沒有遮蓋住女主角的光芒,愛情成為陪襯,重點突出女主西洋棋手的成長之路。
觀眾觀看時也感知她的痛苦,同情她的遭遇,不會僅僅因為她是主角而覺得她開掛。
反觀《燕雲臺》,描寫蕭燕燕成為太后的整個故事中,重點要突出蕭燕燕為什麼能夠當上太后,但編劇根本沒有展現這一點,對比《后翼棄兵》的圍繞棋局展開敘事並凸顯貝絲的聰明,《燕雲臺》圍繞燕燕的權謀之爭,明顯寫的很弱,女主角成為太后的道路沒有任何阻礙,完全體現不出人物的成長。
體現女主角燕燕有勇有謀的劇情觀眾完全不能理解。
開篇蕭燕燕看上男主角韓德讓的馬,用胡攪蠻纏的方式騎上馬在大街上衝撞行人,最後闖入法場。
這段體現蕭燕燕完全不顧百姓,不講情理,沒有表現女主的能力,不僅難以理解,甚至看到蕭燕燕的行為,會產生一絲對角色的厭惡。
之後當上皇后甚至太后的劇情,應該著重體現女主自己運用權謀,穩定國情的局面,劇中是沒有出現的,在危難之際,圍繞在自己身邊的男性角色就能幫助自己解決危機。
女主角蕭燕燕行為是反覆無常的,開始,蕭燕燕希望自己帶兵打仗,之後因為愛情,就拋棄自己的家族和理想,和男主逃跑,說自己要做個賢妻良母。
角色性格觀眾不喜歡,行為不能自洽,劇情跟隨人物變得分崩離析,全程看不到蕭燕燕是胸有謀略的女政治家的身份。
大女主劇當然不能少了對女權的探討。后翼棄兵用鏡頭側面描寫出女性在當時受到的不公平局面,顯得更舒服。
第一次貝絲參加比賽,全場兩個女生參賽,還分到一組,說明組委會的人都覺得兩個女生很弱,不能和男生一起比賽。
接受採訪之後的報導,只關注她女性的身份。
燕雲臺則顯得太空洞,用空口白話去說,說自己騎兵打仗的人,做出的行為卻絲毫不能體現自己的厲害之處。
蕭燕燕為了表現自己不比男子差,偷了別人的令牌參加比賽,被人誤以為刺客,導致全家給王上求情。
最後說一些我就想給我爹爹證明我真的很厲害,女子也可以比肩男子這類話,主上就贊同並放了她。
這搞不好就要被殺頭的情況下,編劇展現女主厲害的方式就是讓她觸犯龍顏,來體現女主的遠大理想。
這方面看,《后翼棄兵》是真的從當時那個年代出發,描寫女性的困境,《燕雲臺》就是通過一大堆不合理和簡單的情節,告訴觀眾女主的金手指開的有多大。
兩部劇,從女主的塑造、劇情的合理性各種方面都能看出兩部劇的用心程度完全不一樣,《后翼棄兵》專注劇情和人物,細緻又嚴謹的描寫好一個女主成長為西洋棋大師的故事。
《燕雲臺》在長達48集的故事中,沒有體現女主的智慧、謀略,只是一個披著歷史的外皮,實則談著戀愛就能當上太后的瑪麗蘇。
如果我們對於大女主劇的描寫,只停留在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大女主劇,編寫的劇情漏洞百出,不突顯女性的特點,那麼《燕雲臺》一部大女主劇結束,還會有千千萬萬辣觀眾眼睛的大女主劇。
《后翼棄兵》這樣一部劇情流暢合理、人物性格鮮明、女主角塑造成功的大女主劇,這才是我們心中的大女主劇。
-本文作者-
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