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2:11:21
|
作者:朱英| 字號:
A+|
A-近年來,人們發現螢光增白劑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害處,含有螢光增白劑的化妝品一時間引起廣泛關注。那麼,螢光增白劑真的那麼可怕嗎?
螢光增白劑是什麼
我們不妨先來認識一下螢光增白劑。它是一類螢光染料,在染料索引(Colour Index,簡稱C.I.)中屬於單獨的類別。螢光增白劑的分子結構主要由一個含芳環的連續共軛體系和一個或多個取代基組成,特殊的化學結構使其能吸收光線中肉眼看不見的紫外線,再激發出肉眼可見的螢光(通常為藍色或藍紫色),這種螢光能彌補帶有微黃色的白色物體反射光中藍色光的缺失,使藍色波段的反射光得到增強,讓肉眼看到白色物體的白度和亮度都有所提高,彩色物體的鮮豔度更加明亮悅目。螢光增白劑的這一特性成就了其在紡織品、紙張、洗滌用品、塑料等領域的飛速發展,並被認為是20世紀後期染料界的三大成就之一。
目前,全世界生產的螢光增白劑有15種以上的結構類型,商品化的螢光增白劑超過1000種。根據結構的不同,螢光增白劑可分為二苯乙烯型、苯並噁唑型、吡唑啉型、香豆素型、萘醯亞胺型和其他類型。其中,二苯乙烯型螢光增白劑是發展最迅猛的一個分支。
螢光增白劑的安全性與其結構密切相關,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工業領域對螢光增白劑的使用有明確要求,消費者大可不必一聽到螢光增白劑就認為是不安全的。例如,《洗滌劑用螢光增白劑》(QB/T2953-2008)規定生產各種衣料用洗滌劑時可以添加二苯乙烯基聯苯類和雙三嗪氨基二苯乙烯類螢光增白劑。
早在1999年,歐洲化學工業委員會(CEFIC)和歐盟洗滌劑協會(A.I.S.E)就啟動了「歐洲家用清潔產品成分的人類以及環境風險評估」(HERA)項目,並完成了螢光增白劑71等衣物洗滌劑常用的二苯乙烯型螢光增白劑的安全性評價和風險評估,結論是不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我國食品行業規定,食品及其相關產品加工中嚴禁人為添加螢光增白劑。不過,由於一些天然植物原料如竹子等本身含有螢光物質,因此可能不可避免地將微量螢光物質帶入包裝材料,但應嚴格控制其殘留。
哪類化妝品易含螢光增白劑
受近年來部分媒體報導的化妝品中螢光增白劑安全性問題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歐盟化妝品原料資料庫中能夠查到的螢光增白劑包括螢光增白劑184、螢光增白劑230、螢光增白劑236、螢光增白劑264、螢光增白劑351、螢光增白劑367、螢光增白劑393等,說明這些原料有可能已經應用到化妝品中。其中,螢光增白劑351已收錄於我國《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2015年版)。
螢光增白劑有可能應用在膏、霜、乳液、指甲油、面膜等產品中,使得加入後的化妝品外觀顯得更加潔白、晶瑩剔透。由於螢光增白劑以改善產品外觀為主,因此在化妝品中的使用並非必要,也不普遍,且用量不會太大。部分媒體報導的化妝品檢出螢光增白劑的問題集中在面膜類產品。主要原因是無紡布等面膜載體中添加了螢光增白劑或以天然植物纖維為原料的載體本身含螢光物質。我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2015年版)規定,直接接觸化妝品的包裝材料應當安全,不得與化妝品發生反應,不得遷移或釋放對人體產生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質。
那麼,載體中使用或含有螢光增白劑的面膜到底安不安全呢?這要結合產品特性進行科學的安全性評估。具體到面膜,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載體使用或含有的螢光增白劑是否安全;在面膜的使用過程中螢光增白劑是否會從載體中遷移出來並附著到皮膚表面;按使用方式會有多少殘留在皮膚上,是否會被皮膚吸收,吸收後在人體內有沒有蓄積性等。
根據現有認知,螢光增白劑遷移的研究報導很少,我們無法知曉螢光增白劑會不會從面膜載體中遷移出來,但螢光增白劑很難通過皮膚吸收(除非皮膚有傷口,正常的屏障功能被破壞),因此即便有少量遷移,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微乎其微。科學實驗表明,皮膚如果有傷口,螢光增白劑會通過傷口與人體中的蛋白質結合,阻礙傷口癒合。因此,皮膚在破損的情況下不建議使用可能含有螢光增白劑的化妝品。
如何檢測化妝品中的螢光增白劑
一說到螢光增白劑的檢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驗鈔機照射,這是紫外燈法。由於螢光增白劑的原理是紫外光激發出的藍光中和黃光,所以採用紫外燈直接照射看物體是否發出藍色螢光,可以判斷是否含有螢光增白劑。這種方法非常簡單,普通消費者也能使用,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因為該方法只能告訴你產品有「螢光」現象,並不能證明肯定添加了螢光增白劑,更不能證明添加了什麼、含量是多少。當然,對於普通消費者避免買到含螢光物質的產品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第二種方法是紫外分光光度法,需要專業的儀器設備。通過測定不同的螢光增白劑吸收的光量,與標準品比較確定其含量。該方法能夠準確測定螢光增白劑的含量,前提是要知道使用的是什麼螢光增白劑。該方法所用設備便宜、操作簡單,可以在企業用於產品檢測,但化妝品基質非常複雜,很容易有幹擾,用於未知產品的檢測風險很大,不宜推廣。
第三種方法是分子螢光分光光度法,根據螢光增白劑反射的光強和波長確定其種類和含量,但測定前需要將螢光增白劑從產品中分離出來,因此和第二種方法一樣,不太適合基質複雜的化妝品,更適合用來確定原材料使用的螢光增白劑種類。
第四種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譜法,將提前處理過的樣品經色譜分離後,利用適宜的檢測器檢測,並根據對應的螢光增白劑標準品準確定量。該方法檢測成本較高,適合在專業的檢驗機構用於複雜基質中特定螢光增白劑的準確定量,但如果使用常規的紫外或螢光檢測器,想測定未知螢光增白劑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使用質譜檢測器則能夠同時實現螢光增白劑的分離、定性和定量,且儀器靈敏度很高,非常適合複雜基質中未知螢光增白劑的定性確證及定量分析。
綜上所述,化妝品中含有螢光增白劑的概率極低,且即便含有螢光增白劑的產品,也並非一定不安全,在正常使用劑量下都是安全的,消費者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作者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朱英)
責任編輯:王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