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某街道居民舉報有人在小區內貼小廣告,街道辦事處的人員上前勸阻,結果對方完全不配合,叫來了幫手,一戴著帽子穿著貂自稱"大哥"的男子趕到現場後,怒懟執法人員:"你一個街道城管裝什麼犢子?我殺了你,信不信?"隨後城管打電話報警,警方表示已經出警,對涉事男子進行了處理。
這位"大哥"的行為雖然奇葩,讓人好氣又好笑,但也不是什麼太意外和稀缺的事情。小廣告的問題更具有普遍性。
小廣告是一種泛濫的"城市病",會嚴重影響市容,治理起來很不容易,今天剷除,明天就又出現了,因此被稱為"城市牛皮癬"。根據《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17條之規定,一切單位、個人都不能在城市建築物、樹木上塗寫、刻畫,除非通過了主管部門的審批。違者可能會被警告、罰款。
常見的小廣告有四種類型,第一種小廣告是用碳素筆隨意塗寫出來的,更新率十分高,隱蔽性很強,第二種是用噴漆罐在牆體、地上噴出來的,一般都是電話號碼之類的,隨意性很強,範圍廣,第三種直接將有廣告內容的貼紙張貼在欄杆、建築物上,令人眼花繚亂,第四種用超大型圖章在牆壁上塗下印記,十分醒目,這種很難清除。
張貼小廣告的商家,一般都是個體戶和一些小商家,對他們來說,在媒體上打廣告投入實在是太大了,而小廣告的成本比較低,散發對象又比較廣泛,於是就見縫插針,無孔不入。科爾沁對城市內的小廣告進行過統計,其中房屋出租類的小廣告佔比為27.9%,招生類的小廣告佔比為11.6%,金融借貸類的小廣告佔比為8.4%,製造證件的小廣告佔比為7.1%。
一些老舊的小區沒有物業,居民們基本上都是自掃門前雪,不太關注公共區域的衛生清潔問題,於是就成為了小廣告的重災區。路邊的欄杆、紅綠燈柱、座椅等區域也常常會被張貼上小廣告,貼廣告的人會和環衛工人們"鬥智鬥勇",在晚上出來工作,加大了清理的難度。
貼小廣告的人對於法律缺乏基本的認識。9月1日,武漢某廣場的共享單車上出現了許多小廣告,工作人員迅速前去制止張貼小廣告的人,沒有想到對方喊來了三個"社會青年"扯皮,工作人員隨後報警,在等待警方到來的過程中,社會青年們想要跑路被攔住,結果他們惱羞成怒地拿起了U型鎖,將一位工作人員的手部砸成了骨折。
治理城市牛皮癬,需要加強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張貼小廣告是違法的。但我們也得承認一點,那就是小商家們的宣傳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禁止就消失。而且有的小廣告真的能給居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比如說開鎖的、疏通下水道的、拆牆的、送煤氣的、出租房屋的,一味地全部禁止不太合適,要給小商販們提供合法的宣傳渠道。
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一些做法,比如政府通過立法的形式,對戶外廣告的尺寸、內容和地點進行了規定,他們不允許在歷史建築物上張貼小廣告,也不能在城市建築的頂部和隧道、碼頭張貼廣告。但同時他們也給商家和個人們提供了宣傳渠道,他們的一份報紙,可以分為一百多版,分類廣告價格低廉,找貓找狗、婚喪嫁娶、家教、租房、招工等廣告都可以刊登,民眾也習慣從這些分類廣告中查找有用的內容。在一些專門區域,商家們只需要繳納少量的費用,就可以張貼小廣告。
我們國內也可以借鑑這類做法,在小區內設置便民信息牆,由街道辦事處的人員對廣告內容進行審核,沒有違法經營、不涉及虛假宣傳的廣告,就將其貼到便民信息牆上去,如大禹治水一般,光靠堵是不行的,疏通才能根治小廣告頑疾。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