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期,《少年的你》這部電影正在全國範圍內熱映,涉及校園霸凌現象的題材引起許多觀眾的議論紛紛。
刷微博的時候我看到有網友在下方評論,"校園暴力真的很可怕,比電影裡展現出來的更可怕,感謝《少年的你》,讓人們更重視校園暴力事件。"
我一時間陷入了深思,校園霸凌對孩子心理傷害有多大,想必不用多說家長們都清楚。但在看電影的時候,我看到了更加深層次的東西——"原生家庭"環境的外化,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毀滅性的。
"欺凌別人的女孩叫未來,和未來同音。如果這就是未來,這樣的未來不要也罷。"
"陳念諧音成年,高考完就是大人了,但是沒有人教過如何做一個大人。"
"小北的"北"寓意北京,最後兩個人一起完成想去北京的願望。"
這是一名在微博中名為"白茶"的博主所整理出來的網絡語錄,可以說是這三位孩子遭遇的"原生家庭"的映射。
魏萊成績優秀,容貌姣好,家境殷實,卻常年生活在母親的縱容和父親的冷暴力下。
陳念出生在單親家庭,父親缺位,母親不負責任,還讓陳念獨自承受著生活的一切。
小北的原生家庭比魏萊和陳念還要糟糕,父親在他小時候就跑了,母親經常家暴小北,最後也拋棄了他。第一個問他"疼不疼"的陳念就成了他生活的寄託。
這三個孩子都在缺乏愛與關注的家庭中長大,而魏萊和陳念的家庭正是我要重點分析的對象,與"校園霸凌"的產生息息相關。
校園欺凌與原生家庭密切相關
魏萊:母親的縱容,父親的冷漠不知道看過電影的父母,有沒有出現過和我一樣的疑問——"魏萊長相好、學習好、家庭好,為什麼她會是霸凌者?"
從電影展現的鏡頭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魏萊家境的殷實和成績的優異,但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她出生在一個可悲的家庭,這種扭曲的環境導致魏萊出現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我們萬萬沒想到容貌乖巧甜美的富家女,會是校園霸凌的"劊子手"。
而將魏萊變成這個樣子的人,正是她的父母。
在因為校園霸凌的事件,警察上魏萊家詢問時,魏萊媽媽沒有責怪魏萊,反而說道:"是不是同學的心理素質太弱了?""什麼事都要講究真憑實據。"
母親對女兒錯誤的視而不見和縱容,毫無疑問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教育方式。我十分懷疑,魏萊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得霸凌同學,母親正是那"無形的推手"。
與之相對,當魏萊因為害怕陳念報警,跪下來求陳念時,說,"我真的不能再高復了,我爸爸已經一年沒和我說話了。"
看到這裡,我當時的心被高高揪起,背後生出一股寒意。如果說母親是"霸凌者魏萊"的推手,那父親正是造就"霸凌者魏萊"的人。
正是父親多年來對女兒冷漠而嚴苛的教育,導致魏萊極度渴望父親的關注。在父親冷暴力的對待下,魏萊的人格出現缺陷,甚至有人格分裂的傾向。
這導致魏萊將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的負面情緒以極端的方式轉移到他人身上,成為學校中的"霸凌者"。
陳念:單親家庭,不稱職的母親看到這裡,家長們不妨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遭受其他同學的霸凌?
是孩子太過膽小懦弱?還是霸凌者的品性太過惡劣?
在我看來,孩子在學校受到霸凌,與父母的處理方式脫不了關係。
陳念出生在父親缺失的單親家庭,由於不稱職的母親,她被同學們嘲笑、孤立。高考前夕,陳念母親私自逃到外地,讓女兒獨自面對一切,她說,"你一個小孩子別人不會把你怎麼樣"。
在女兒最需要關愛袒護的時候,陳念的母親在逃避,"再忍忍,高考過後就好了,你就長大成人了,我們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深受母親的影響,陳念說起不報警的原因,"不想影響高考"。
研究人員在分析以色列因父母死亡或離婚而失去父母的兒童數據時發現,當談到影響孩子學業成就的因素時,健在的父母或監護人的教育程度比那些已去世或離家的父母的教育水平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不僅如此,對於那些失去配偶沒有再婚的父母,他們往往要花費雙倍的時間與精力陪伴孩子的成長,才能降低孩子在學業上的負面影響。
陳念為什麼在霸凌面前選擇了隱忍?
我認為是母親的逃避,常年缺乏對陳念溝通、理解、關愛,造就現在"在霸凌面前選擇隱忍的陳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被霸凌者"。
怎麼構建健康的原生家庭
一個中心那一段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媽媽和孩子?爸爸和孩子?還是孩子之間?
研究證明,當父母產生衝突時正是孩子情緒最強烈的時候。也就是說,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這裡的一個中心,指的就是夫妻關係。
這在我們看來似乎很難理解,因為中國家庭總是以孩子為中心,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最小的娃娃被層層保護在最內裡。
實際上,將套娃獨立地擺放開來,最小的娃娃放在正中間,旁邊是爸爸媽媽,每個人形成獨立的人格,這才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
許多夫妻感情破裂就開始不斷地爭吵、分居,甚至離婚,完全沒有顧忌過孩子的感受。
孩子對父母是忠誠的,當看到父母關係不和時,他們會開始自責、反思。比如"爸爸媽媽吵架是不是因為我?"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二個原則這裡的兩個原則是指家庭平衡原則和彈性原則。
當父母關係出現不平等時(這裡的不平等不是指收入的多少等,而是心理溝通的強和弱),比如"母親特別強勢,父親處於被壓迫的狀態",這就是違背家庭關係的平衡原則。
如果母親經常抱怨父親的懦弱無能,很容易會讓家庭的核心傾斜,孩子會與強勢的一方形成"親子聯盟",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
當家庭關係過於僵化,比如父母制定的規則孩子一定要遵守,或者父母對孩子採取過於苛刻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透不過氣。這就違背了家庭關係的彈性原則。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變得敏感多疑、自卑內向、抑鬱焦慮,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全成長。
三個手勢第一種手勢是點讚。當孩子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家長應該學會讚美、讚揚孩子。
不少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很苛刻,只看到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的優點,並經常針對孩子的缺點批評、教育,這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很大。
孩子會對家長刻薄的話語深信不疑,並堅信自己是個渾身充滿缺陷的孩子。因此家長應該學會鼓勵、讚美自己的孩子。
第二種手勢是放在胸口——父母的自我成長。
父母應該經常反思自己這三點:有沒有讚美過孩子?有沒有錯怪過孩子?當錯怪孩子的時候,自己有沒有道歉?
如果第一、三點都沒有做過,家長應該學會開始行動了。
第三種手勢是放在耳邊傾聽,尊重孩子的感受與想法。
當孩子傾述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不要急著否定和打斷,讓孩子繼續說完,將他們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親近孩子。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