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元帥朱可夫出身貧寒,少年時在資本家的毛皮廠裡當皮匠,本身並不想參加軍隊,但是1915年,沙皇俄國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不能自拔,出現了兵源不足的情況,隨後強行徵召剛滿20歲的俄國青年入伍。就這樣,1896年出生的朱可夫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放棄了莫斯科的戀人,懷著對生死的未知和迷茫,開始了他的戎馬一生。
在那個年代,普通家庭出身的青年參加軍隊,命運可謂九死一生。朱可夫的運氣還是不錯的,被分配到了騎兵部隊,作為相對珍貴的兵種,他沒有早早的作為沙皇的炮灰煙飛雲散。1916年9月,由於作戰地形限制,以及俄國戰爭資源缺乏、調配不合理的原因,他所在的騎兵部隊被要求作為步兵參戰,結果俄軍武器落後,很快遭到失敗,士兵死傷嚴重,但是朱可夫運氣特別好,不僅活下來了,在逃跑時還抓到了一名追擊他的德軍軍官。朱可夫也因此獲得了一枚聖喬治十字勳章。
1個月後,朱可夫被派去偵查德軍陣地,結果走進了德軍的地雷區,一枚地雷被引爆,戰友都被炸死了,只有他自己活了下來。由於前線醫療條件有限,而朱可夫有連續立下大功,於是他就被送到了後方療養,又發了一枚十字勳章,給了一個軍士頭銜。從此之後,這位貧苦青年的軍旅生涯發生質變,再也不用衝鋒陷陣,活命的概率大大提升,人生拉開了新的篇章。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朱可夫已經是蘇聯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大將軍銜了。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數百萬大軍一觸即潰,正是由於朱可夫的冷靜和剛毅,蘇聯最終才得以在這場血流成河的大戰中取得勝利。可以說,朱可夫一生的主要時光都是在軍隊中度過的,他能夠在蘇聯將帥當中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是他總能夠清醒的認識到戰爭威脅的存在,提前做好準備。
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十幾年之後,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判斷戰爭不大會再發生,因此開始與美國主動緩和關係,但是朱可夫仍然堅持認為,蘇聯不能放鬆警惕,必須時刻為可能發生的戰爭做準備。1955年美國記者康尼夫曾向朱可夫提問:現在大家都擁有致命的核武器,因此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變為零,畢竟誰都不想被核武器攻擊,你認可這種看法嗎?
朱可夫回答:就算雙方不使用核武器,那麼也一定會發生常規武裝力量方面的競爭。
朱可夫堅持自己的觀點,下令軍隊隨時做好戰爭的準備,批評了蘇聯國內一些高唱和平的人。但是這與蘇聯當時的改革基調並不相符,朱可夫甚至因此受到批評。
然而一生在軍中度過,力主備戰的朱可夫,從1955年以來卻成為了蘇聯裁軍運動的最強有力推動者。從當年7月份到1956年2月,朱可夫兩次提出裁軍,總人數接近50萬人,佔到了蘇聯軍隊總人數的十分之一還多。大批的蘇聯軍官為此炸了毛,朱可夫本人和當時的蘇聯領導赫氏因為此事逐步開始失去了軍隊的支持。赫氏最後之所以在1964年下臺時沒有軍隊支持,一系列的裁軍活動是關鍵。除此之外,朱可夫還降低了軍官的薪資,蘇聯軍隊反應非常大。
局面難以收拾,為了能夠平息大家的不滿,赫氏開始和稀泥,他把大批在裁撤中的軍官提升了職位甚至軍銜,葉寥緬科元帥等人本來已經打算砸掉克林姆林宮大門了,結果反而被哄得非常開心。朱可夫卻怒從中來,因為如此一來,未來進一步裁軍的難度將會更大。果不其然,到了1960年,蘇聯在一次150萬人規模的大裁軍失敗後,陷入了內部危機。
既然朱可夫認為外部危機重重,而內部反對聲音有非常之大,作為一個從20歲開始就投身軍旅、並在漫長戰爭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軍隊元帥來說,為什麼仍然一門心思鐵了頭的裁軍呢?
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後蘇聯軍隊巔峰時期達到了1200萬人,雖然經過了幾次裁軍,到了1955年的時候仍然保持著500萬人左右的規模。而這個數字,給蘇聯的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拖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和平年代一個國家的軍隊人數不能超過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否則會給國家造成沉重負擔。
蘇聯當時的人口一共才2億多,軍隊人數卻超過了2%,是極限水平的2倍,國家不僅需要為他們提供軍餉,而且本身男性人口匱乏,大量適齡勞動力從軍更加深了社會勞動力不足。鑑於這一點,蘇聯從根本上需要參軍。對於朱可夫而言,他曾經在一次軍事改革會議上表示:美國正在武裝西德,他們用裝甲坦克武器、無後坐力大炮和原子炮武裝自己,他們增添了艦載航空兵和水下攻擊武器,我們需要發規模的發展這些武器,未來的戰爭,關鍵就在於掌握這些先進武器。
但是蘇聯方面去做這些事情看起來力不從心,朱可夫就痛下決心進行裁軍,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蘇聯在解體的時候,軍隊還有450萬左右,數百萬的軍人不從事生產,生生吃垮了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