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戎馬一生,晚年卻奮力裁軍,發生了什麼

2021-01-11 古今名著探討

蘇聯元帥朱可夫出身貧寒,少年時在資本家的毛皮廠裡當皮匠,本身並不想參加軍隊,但是1915年,沙皇俄國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不能自拔,出現了兵源不足的情況,隨後強行徵召剛滿20歲的俄國青年入伍。就這樣,1896年出生的朱可夫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放棄了莫斯科的戀人,懷著對生死的未知和迷茫,開始了他的戎馬一生。

在那個年代,普通家庭出身的青年參加軍隊,命運可謂九死一生。朱可夫的運氣還是不錯的,被分配到了騎兵部隊,作為相對珍貴的兵種,他沒有早早的作為沙皇的炮灰煙飛雲散。1916年9月,由於作戰地形限制,以及俄國戰爭資源缺乏、調配不合理的原因,他所在的騎兵部隊被要求作為步兵參戰,結果俄軍武器落後,很快遭到失敗,士兵死傷嚴重,但是朱可夫運氣特別好,不僅活下來了,在逃跑時還抓到了一名追擊他的德軍軍官。朱可夫也因此獲得了一枚聖喬治十字勳章。

1個月後,朱可夫被派去偵查德軍陣地,結果走進了德軍的地雷區,一枚地雷被引爆,戰友都被炸死了,只有他自己活了下來。由於前線醫療條件有限,而朱可夫有連續立下大功,於是他就被送到了後方療養,又發了一枚十字勳章,給了一個軍士頭銜。從此之後,這位貧苦青年的軍旅生涯發生質變,再也不用衝鋒陷陣,活命的概率大大提升,人生拉開了新的篇章。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朱可夫已經是蘇聯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大將軍銜了。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數百萬大軍一觸即潰,正是由於朱可夫的冷靜和剛毅,蘇聯最終才得以在這場血流成河的大戰中取得勝利。可以說,朱可夫一生的主要時光都是在軍隊中度過的,他能夠在蘇聯將帥當中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是他總能夠清醒的認識到戰爭威脅的存在,提前做好準備。

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十幾年之後,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判斷戰爭不大會再發生,因此開始與美國主動緩和關係,但是朱可夫仍然堅持認為,蘇聯不能放鬆警惕,必須時刻為可能發生的戰爭做準備。1955年美國記者康尼夫曾向朱可夫提問:現在大家都擁有致命的核武器,因此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變為零,畢竟誰都不想被核武器攻擊,你認可這種看法嗎?

朱可夫回答:就算雙方不使用核武器,那麼也一定會發生常規武裝力量方面的競爭。

朱可夫堅持自己的觀點,下令軍隊隨時做好戰爭的準備,批評了蘇聯國內一些高唱和平的人。但是這與蘇聯當時的改革基調並不相符,朱可夫甚至因此受到批評。

然而一生在軍中度過,力主備戰的朱可夫,從1955年以來卻成為了蘇聯裁軍運動的最強有力推動者。從當年7月份到1956年2月,朱可夫兩次提出裁軍,總人數接近50萬人,佔到了蘇聯軍隊總人數的十分之一還多。大批的蘇聯軍官為此炸了毛,朱可夫本人和當時的蘇聯領導赫氏因為此事逐步開始失去了軍隊的支持。赫氏最後之所以在1964年下臺時沒有軍隊支持,一系列的裁軍活動是關鍵。除此之外,朱可夫還降低了軍官的薪資,蘇聯軍隊反應非常大。

局面難以收拾,為了能夠平息大家的不滿,赫氏開始和稀泥,他把大批在裁撤中的軍官提升了職位甚至軍銜,葉寥緬科元帥等人本來已經打算砸掉克林姆林宮大門了,結果反而被哄得非常開心。朱可夫卻怒從中來,因為如此一來,未來進一步裁軍的難度將會更大。果不其然,到了1960年,蘇聯在一次150萬人規模的大裁軍失敗後,陷入了內部危機。

既然朱可夫認為外部危機重重,而內部反對聲音有非常之大,作為一個從20歲開始就投身軍旅、並在漫長戰爭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軍隊元帥來說,為什麼仍然一門心思鐵了頭的裁軍呢?

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後蘇聯軍隊巔峰時期達到了1200萬人,雖然經過了幾次裁軍,到了1955年的時候仍然保持著500萬人左右的規模。而這個數字,給蘇聯的國民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拖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和平年代一個國家的軍隊人數不能超過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否則會給國家造成沉重負擔。

蘇聯當時的人口一共才2億多,軍隊人數卻超過了2%,是極限水平的2倍,國家不僅需要為他們提供軍餉,而且本身男性人口匱乏,大量適齡勞動力從軍更加深了社會勞動力不足。鑑於這一點,蘇聯從根本上需要參軍。對於朱可夫而言,他曾經在一次軍事改革會議上表示:美國正在武裝西德,他們用裝甲坦克武器、無後坐力大炮和原子炮武裝自己,他們增添了艦載航空兵和水下攻擊武器,我們需要發規模的發展這些武器,未來的戰爭,關鍵就在於掌握這些先進武器。

但是蘇聯方面去做這些事情看起來力不從心,朱可夫就痛下決心進行裁軍,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蘇聯在解體的時候,軍隊還有450萬左右,數百萬的軍人不從事生產,生生吃垮了這個國家。

相關焦點

  • 退休的朱可夫,晚年生活如何?其實很不錯,還是蘇聯史詩電影主角
    一提起朱可夫,網上的論調就是這個蘇聯英雄晚景悽涼,但是實話實話這個說法誇大了朱可夫的悲慘,他最多就是晚年不得志而已,生活方面是很不錯的,並且去世前的他依舊享有崇高的聲望。1946年朱可夫突然失勢,被史達林貶去了烏拉爾軍區任司令員,在烏拉爾朱可夫認識了美麗的軍醫加林娜·亞歷山大羅夫娜,當時朱可夫50歲了,而加林娜只有19歲,兩人很快陷入了熱戀加林娜和朱可夫在一起的時間很長,但是正式辦理結婚手續卻是在1965年,兩人有一個女兒。
  • 朱可夫死後,蘇聯對他的3個貌美女兒,下達了一個殘忍的命令!
    「他是一位百戰百勝的將軍,但是晚年卻很悲慘。哪怕他死後,蘇聯仍然對他3位漂亮的千金,下達了一個殘忍的命令。他就是蘇聯的大元帥朱可夫。朱可夫出生於蘇聯的一個普通鞋匠家庭,由於家裡面十分貧窮,所以朱可夫的童年過得非常困苦。朱可夫在19歲成為了一名普通士兵。朱可夫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有著汗馬功勞,因此他成為蘇聯人民心目中的所敬仰的對象。
  • 戎馬一生馮劍平
    為國為民戎馬一生不幸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馮劍平,就是被人們記頌至今的英雄之一。  馮劍平,1913年出生於河北省蔚縣,1932年考入宣化中學,求學期間接受馬列主義,投身革命。  1935年7月,馮劍平與進步同學秘密組織抗日同盟軍,發動學生呼應北平,聲援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9月,經中共黨組織介紹,馮劍平到西安張學良部學生隊學習。
  • 二戰蘇聯軍神朱可夫為何晚景悽涼?是因為和赫魯雪夫關係惡劣的結果...
    而且老實說朱可夫元帥晚景也遠遠說不上悽涼,只是被逐出了權力中心而已,該享受的待遇一樣都沒缺,說什麼悽涼?身後更是葬於紅場邊上,這可是蘇聯時代最大的哀榮!如果把一個國家形容成一家公司的話,朱可夫元帥就是蘇聯這家大公司裡的技術大拿,在公司生死存亡之際,立下過力挽狂瀾的汗馬功勞,然而事後自己想進入公司決策層,參與最頂層的政治鬥爭,結果在這個非他所長的領域,失敗就是早晚的事情。
  • 戰功赫赫的蘇聯元帥朱可夫為何在其人生巔峰後鬱鬱而終?
    朱可夫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將軍,他一生功勳卓著。尤其是在二戰期間,朱可夫率領蘇聯紅軍同德國法西斯浴血奮戰,成為了二戰時期蘇聯最高副統帥。他幾乎策劃和指揮了蘇聯所有對德戰爭,包括著名的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和攻克柏林戰役等等。
  • 1974年,戎馬一生的彭老總病逝於北京,臨終留一遺言令人落淚
    1974年,戎馬一生的彭老總不幸在北京病逝,他在臨終前留下了一個遺願,令在場眾人紛紛落淚,那麼他的遺願到底是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彭老總戎馬一生,晚年卻孑然一身,他是十大元帥中唯一沒有子女的人物。彭老總在臨終前唯一的遺願就是:想和兩個弟弟安葬在一起,好好陪著他們。
  • 兩位世界級別的元帥碰面,會發生怎樣的碰撞?彭老總和朱可夫
    按照一般情況推理來看的話彭老總和蘇聯的朱可夫元帥見面的機會幾乎為零,二戰時期彭老總在中國指揮戰鬥,朱可夫元帥在歐洲同納粹德國進行戰鬥,那麼二人是如何見面的呢?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彭老總這件事情發生在1955年,當時的彭老總是新中國的國防部長,受邀前往東歐地區訪問,當時路過波蘭首都華沙的時候,彭老總還見到了赫魯雪夫,在波蘭考察的這段時間內,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一直陪同
  • 朱可夫是如何失去史達林信任的?
    朱可夫因其在蘇德戰爭中功勳卓越,被認為是二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成為僅有的4次獲得蘇聯英雄的兩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勃列日涅夫。然而福禍相依,朱可夫也因功高震主而開始受到打壓。二戰剛結束時,朱可夫的聲望達到頂點。在蘇聯國內的各大媒體,把朱可夫在二戰的功績來了一波吹捧。在1945年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上,史達林特意安排朱可夫擔任閱兵首長。
  • 戎馬一生的曹操名詩
    曹操一生的成就有很多。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戎馬一生為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不得不提的就是曹操在詩歌上的造詣。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除此之外,他的兒子曹植和曹丕和他並稱為三曹。曹操無疑是一位全才,能文能武。
  • 他才是三國第一猛將,出戰25次斬21名敵將,戎馬一生卻毫髮無傷
    其實真正的三國第一猛將是這個人,他出戰25次殺21名敵將,戎馬一生卻毫髮無傷。他是誰,又有什麼傳奇?我們繼續往下看。 而且晚年的時候的他儘管頭髮已經花白,但還能跟隨諸葛亮北伐並攻下三座郡城,讓世人知道什麼叫做老而彌堅。
  • 朱可夫跟貝利亞有什麼仇?
    就這樣,逮捕朱可夫的陰謀在軍方的反對下流產,朱可夫也適時的做了檢討,「俺十分自責,把那些沒人要的破爛放在一處倉庫裡,俺以為沒人需要它們了,俺以布爾什維克身份起誓不再犯了。最後請把俺的房子還給俺」。 一場針對朱可夫的政治風暴以這樣鬧劇的形式結束了,朱可夫雖然被貶去守礦山,但好歹小命保住了。
  • 江西崇義籍將軍謝振華,戎馬一生戰功無數,為何卻錯過上將軍銜?
    舉報   他是中央紅軍主力部隊中最年輕的團政治委員  他是解放軍中最年輕的軍長  他戎馬一生卻甘於讓位
  • 南徵北戰 戎馬一生
    (圖片由萬寧市委宣傳部提供)  原題:位於萬寧革命烈士陵園的莊田紀念館,記錄了這位將軍傳奇的一生——  南徵北戰 戎馬一生  4月26日,萬寧革命烈士陵園內樹木蔥蘢,園內咿咿呀呀的瓊劇聲不絕於耳。一旁的涼亭裡,人們擺開象棋,於楚河漢界飛車躍馬,「廝殺」正酣。
  • 成吉思汗戎馬一生,手下卻無一叛將
    成吉思汗戎馬一生,多次發動對外徵服戰爭,無論戰爭的勝負,他的帳下卻是從無叛將。賢才是國家之瑰寶,是事業的中堅和骨幹,關乎國運的盛衰興亡,成吉思汗深諳這個道理,窮其一生他都在不斷地招募聚集著人才。並且,他非常珍惜部下的生命,戰鬥之前總是詳細的部署計劃,儘可能的減少傷亡。
  • 他雖一生戎馬,詩文也不差,一首千古絕唱家喻戶曉
    今天說的這首詩就是戚繼光的代表作,也基本上是他一生的寫照,全詩如下: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這首詩的名字叫馬上作。詩中通過他對自己一生戎馬生涯的回顧,表明了自己對國家的熱愛,以及不畏辛苦的壯懷之情。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我在一生轉戰南北,主要是為了報答皇帝對我的知遇之恩,不論是南國江畔的鮮花,還是北方邊境的荒草,都在笑我一生忙碌。南北驅馳,僅僅四個字,不僅寫出了自己轉戰南北,而且寫出了自己的忙碌之感。
  • 戎馬一生,芳華依舊!
    珍貴照片實物首次展出回望羊城女兵戎馬一生走進位於省立中山圖書館的C區特藏展廳,展覽以54位廣州女兵攜筆從戎的故事為主線鋪開,共分七大主題,分別為「迎接廣州解放」「母校記憶」「北上從軍」「軍校淬鍊」「獻身國防」「踏遍戈壁」「魂系廣州/新時代航測」。展覽採用照片+實物+儀器展覽+互動+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共計展出300多幅珍藏老照片和若干歷史實物。
  • 18000人戰死,朱可夫一戰成名,歷史發生逆轉
    1939年5月11日,偽滿洲國邊防軍在邊境地區和蒙古人民軍發生交火。這成為了日本發動諾門坎戰役的直接藉口!為了試探蘇聯的底線,日軍決定在邊境地區擴大挑釁。到了5月26日,日軍出動1100人,在20多輛裝甲車的配合下向蒙軍發起偷襲。蘇蒙聯軍被迫抵抗敵人的進攻。蘇蒙聯軍官兵用輕武器抵抗日軍的坦克裝甲車,這使得聯軍在激戰中付出了很大的傷亡。
  • 願你戎馬一生,歸來仍是少年
    願你戎馬一生,歸來仍是少年 一步過後衛 戰斧扣中鋒人群中間舞 飛冒扔絕殺大度比二爺 殺氣衝曼巴往事亦已矣 憶我閃電俠
  • 他是清朝最厲害的大將,戎馬一生卻沒受過傷,多虧了他這個性格
    但是在清朝去,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將,他打了一輩子的仗,可以說是戎馬一生,身上卻沒有留下任何傷口,也沒有受過多少傷,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這個人就是楊遇春,根據史書記載,楊遇春原本是出生在四川省的一個非常貧寒的家庭當中,楊遇春生下來之後因為沒有錢去供他讀書,所以楊遇春只能從小開始練武術,所以楊遇春自小習武養成了一身非常好的武藝。
  • 為何戎馬一生的武帝晚年卻下罪己詔,是司馬公的重構還是政治轉變
    其中比較主流的是以田餘慶先生為代表的一派學者,他們認為是以漢武帝下發輪臺詔為轉折點,武帝晚年進行的重大政策轉向以及後世的努力保存了西漢實力。但以辛德勇教授為主的一些學者認為這種看法並不正確,辛德勇教授還發表了《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一文進行反駁。作為重要史料的《資治通鑑》又是否存在為了政治需要而出現歷史重構武帝的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