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搭建「三融」平臺 革新實踐教學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搭建「三融」平臺 革新實踐教學

「每個人進行『字新聞』設計,以提高自己濃縮新聞、提鍊字詞、藝術創意的能力。此外,分組各辦一份課程作業性質的《新聞·話報》(電子報),把單純的語音、文字、詞彙、語法和修辭,以組合拳的形式有機串聯起來。」這是新學期伊始,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明對其所負責的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的現代漢語課程所進行的改革。

這樣偏重實踐的教學改革引起了學生們的討論:「從作業的分布來看,學院老師將不同領域、不同形式的內容結合在一起,比較有創新性,很重視對我們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新學期的教學改革,學生們紛紛表示作業有點超出他們的預期,但是大家都明白,克服了這些困難,每個人的專業能力應該會有很大提升。

「高校裡新聞傳播所有的課,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實踐課,其實都可以有機結合起來,我將自己新聞實踐教學的理念最終落腳在融合的『融』字上,所謂『融』就是將理論知識、實踐知識結合創新內容,把媒體的邊界打開,把紙媒、網媒、廣電媒體的牆推翻,通過一門課展示出來。」劉海明說道。

融會——傳統授課與形式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的新聞教育更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的經驗相對較少,且實踐教學和媒體真正的實踐工作還有區別,怎麼在傳統新聞教育與媒體工作中為實踐教學找準定位,是今天新聞教育工作必須考慮的問題。

劉海明給出了他的答案:「我對新聞學教育中實踐教學的定位是做傳媒,這不只是創建運營一個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那麼簡單,而是從形式上予以創新。」

常見的高校新聞實踐教學更多的是在模仿、克隆、照搬一些媒體的東西,比如安排學生實習或者呈現一個作品,劉海明認為,這樣做只是為了一次課程考核,缺乏穩定性。在其任教期間,通過組織創建學生傳媒集團,並成立了龍新通訊社,組織學生們辦報紙、辦雜誌、辦廣播、辦電視臺、辦網站、辦青媒客戶端,通過這樣制度性的媒體實踐,讓學生每天在課堂上聽專業知識,周末集中出傳媒產品,這樣不斷地嘗試,讓學生不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偶爾去實踐一次。

作為新聞學入門階段的必修課,很多學校的新聞系都開設了現代漢語這門課,但傳統的現代漢語授課方式一向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而沒有真正把它和新聞專業結合起來。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冀冰冰認為,現代漢語對新聞專業是很重要的,但她所在學校對這門課的講授方式是最常規的一種,「上課的主要模式就是老師按照備課的PPT來講,沒有涉及新聞專業的知識,只講了一些語法之類的內容,缺少課堂互動。而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的課程作業形式設計很好,既結合了實踐,又能學到新聞和漢語兩方面的知識,很有創意。」

融合——專業理論與個人實踐

「如何把專業知識與未來所從事行業通過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是我研究的方向之一。」劉海明表示,許多高校的媒體實踐是做社會新聞,而現在高校新聞學教育最缺的就是最新案例素材與理論知識的有機融合。

在重慶大學暫時沒有學生媒體的情況下,新聞學院儘可能在每一門課程作業中設置一些實踐的內容。以現代漢語課為例,這門課程本身理論性比較強,又與新聞學專業相關性不太強,該學院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用家鄉話來播報甚至寫作新聞稿,通過這樣的實踐把枯燥的語音課新聞化、傳媒化,讓學生們認識到發音的重要性,並通過實踐進行對比,看不同的方言適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敘述新聞。

「這樣的想法是將現代漢語的基礎知識與我們的專業結合起來,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自學排版製作報紙和視頻錄製剪輯等技能,相信課程完成後實踐能力會大大提升。」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8級本科生們這樣分享著他們對於這門課程的理解。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倫理與法規課程也是如此,除了用理論與案例來分析,該學院還要求學生根據這門課辦一份有自己特色的「報紙」——《新聞·德報》,學生不但要搜集案例素材、用理論知識分析,還用新聞的形式,思考如何讓別人看到傳媒業裡不規範的東西,在課堂上能夠以點評或其他藝術化的形式把理論知識、業界問題通俗形象地展示給師生。

融通——教師創意與學生創新

實踐教學並不是空中樓閣,其落腳點必須在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上。「以新聞評論教學為例,我們強調除了考試分數,更多要讓學生們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會寫評論,並達到發表的水平,把這認定為合格的標準,但不滿足於這一點。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同的要求,廣播電視學院的學生要學會做電視視頻,要將自己的思想通過音視頻的形式轉換,新聞專業的學生要做報紙,把所寫的評論在報紙上用一定的理念編排出來。於是,新聞學教育、傳媒實踐、紙媒、廣電媒體通過一門課被有機融合起來。」劉海明分享著他對於教學改革的預期目標。

學生的課堂感受是評判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對於新聞評論的上課體驗,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6級本科生刑勇傑說出了他的感受:「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雖然會有同學認為這樣的課上考查方式太難,但我覺得很不錯,讓我學會了怎樣寫評論,實踐能力得到了增強。」

實踐教學道阻且長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劉海明

任何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在筆者以「融課」為理念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三個困難。

其一,難在方向的創新。實踐教學中,方向跟方法的探索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我們的實踐教學要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要了解國內外同行的做法,找尋靈感。比如「字新聞」源於有博主此前在微博上每天曬一個字,「字新聞」,這本來只是一個愛好,後來被運用到教學中,效果很好。

其二,難在思維方式的轉化。學生每次接觸新的內容,都是對舊知識的一次挑戰,知識儲備不夠或知識是靜態的,就要思考怎樣讓其變成動態。

其三,難在學生的茫然。現在進行的實踐教學需要學生有計算機軟體、美術繪畫、新聞報導等方面的基礎,而且需要學生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要把概括、抽象的東西以藝術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在這方面學生與教師都面臨很多困難。因此,每開設一門新課,學生普遍會感到茫然,但欣慰的是,經過幾次實踐教學,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的實踐成果都非常不錯,超出了課前預期,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做到。實踐告訴我們,只要勇於克服困難,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雖然目前來看實踐教學道阻且長,但筆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的特點決定了每門課都有從事實踐教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關鍵在於授課教師如何根據本校的特點去摸索。理論知識要落地,必須和業界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大學課堂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理論知識,而在於如何在知識界和業界搭起一座橋梁,實踐教學的使命就在於搭建這樣一座橋梁。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潼南傳媒與重慶交通大學籤署實踐教學基地合作協議
    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卜榮憶)近日,潼南區融媒體中心(傳媒集團)赴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參觀交流,雙方籤訂畢業生實踐教學就業基地合作意向協議,就進一步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籤約儀式上,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玉蓉為區融媒體中心主任、潼南區傳媒集團黨委書記、正高級編輯米照奎頒發重慶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業界導師聘書。重慶交通大學向區融媒體中心(傳媒集團)授牌「實踐教學基地」。隨後,雙方就人才共同培養方案、畢業生就業實踐、課程共建、科研項目等合作意向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現場氣氛熱烈。
  •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與區融媒體中心籤署合作協議
    11月24日,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與區融媒體中心籤署合作協議,並掛牌成立「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實踐教學基地」。雙方將按照合作共贏的原則,圍繞人才交流、技術合作、項目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推動共同發展。
  • 如何培養新時代融媒體人才?華龍網集團與重慶工商大學探索校企合作...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8日19時55分訊(記者 胡玥)今(8)日,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專家赴華龍網集團參觀交流,雙方圍繞「融媒體人才培養」議題展開了一系列深入交流和合作研討。
  • 青島市老年大學融媒體平臺上線 為老年學員搭建網絡教學互動平臺
    半島記者 王麗平6月30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青島市老年大學暨融媒體平臺上線儀式在市老年大學報告廳成功舉行。山東老年大學副校長、老年教育雜誌社社長郭鋒,市委老幹部局副局長、市老年大學校長王青海,市老年大學書畫院院長姜岱積、市老年大學朗誦藝術團團長牛魯平,老年教育雜誌社總編輯魏春玲,市老年大學副校長陳錫來、侯學忠、潘德剛,市委老幹部局機關黨委(人事處)、宣傳調研處、教育活動處的領導,以及市老年大學部分教師、班主任和學員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
  • 30位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齊聚雲端,共話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教授發表了題為《融媒體背景下國際新聞教學模式思考》的主題演講。他以「『多語種+國際新聞』特色班」與「上外-松江全球傳播實訓基地」的建設為背景,分享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在國際新聞學科建設的做法與成果。
  •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是由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是由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重慶大學舉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主管的民辦獨立學院。
  • 陸良縣融媒體中心成為雲南大學新聞學院大學生實習基地
    掌上曲靖訊 4月21日,陸良縣融媒體中心被雲南大學新聞學院授於大學生實習基地。雲南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單曉紅與陸良縣融媒體中心主要負責人籤訂《陸良縣融媒體中心與雲南大學新聞學院(南亞東南亞傳播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雲南省委宣傳部調研雲南大學新聞學院建設工作
    他希望雲南大學新聞學院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在跨民族、跨國際的傳播研究中下大功夫,增進雲南民族之間、周邊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要以問題為導向,以時代為背景,在融媒體中心建設領域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新聞的實踐操作中;要與學校其他學院、專業深度合作,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開展媒體覆蓋、影響力等方面的調查研究,為我們國家的媒體走出去提供基礎數據保障。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慕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探究
    三是具有交互性特徵。在傳統教學中, 課堂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導,缺乏與學生的交流。而慕課教育將課堂主導權歸於學生,學生不僅可以根據自身不同興趣、準備情況和時間來學習所需課程,而且可以通過平臺的聊天板塊隨時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校方以及教師可以隨時根據學生意見來調整或改善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等。
  •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昌邑)教學實踐基地籤約揭牌儀式舉行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5月28日訊 (記者 孫小茹) 5月27日上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昌邑)教學實踐基地籤約揭牌儀式在濰坊昌邑市舉行。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王芬,濰坊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田素英,昌邑市委書記呂珊珊,昌邑市政府副市長郇金剛,昌邑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博物館館長李志國,昌邑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偉波等出席儀式。昌邑歷史悠久,是東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舉辦線上研討會
    2020年9月25日-26日,圍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與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水平提升計劃」第3期研討會在線上平臺舉行。會議分為兩場,分別由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郭小安、龍偉主持,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18所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領域專家受邀出席。就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和卓越人才培養方面開展交流對話,分享經驗與心得。
  • 創新教學改革 吉利學院融媒體系開展信息化對分課堂教研會
    吉利學院融媒體系自實施和推行對分課堂教學以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階段性教學效果。他們通過重新定義課堂和師生關係,帶來了民主對話、自由開放、和諧舒暢、生機勃勃的課堂,實現了對傳統教學的實質性變革。11月3日下午,吉利學院融媒體系全體老師在明德教學樓開展了新一輪的信息化對分課堂教研會。
  •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宣傳新聞中心學生團隊獲多項國家級表彰
    (記者:楊迪清 通訊員:劉書煒)   近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宣傳新聞中心學生團隊榮獲多項國家級表彰。   向奎霖、方虹雲等同學撰寫的調研報告《農村產業扶貧的成效與啟示》被團中央青年發展部評為2020年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優秀調研報告」;楊迪清榮獲中國大學生在線校園網絡通訊社2019-2020年度「優秀校園媒體人」稱號,江銘宇撰寫的《迎新晚會原創話劇<照片·行板>背後的真實故事》榮獲「年度優秀內容獎」;周寶珠、汪子渲、牟欣瑤等8名同學在重慶晨報(上遊新聞)創作季比賽中榮獲優秀徵文獎
  • 西南政法大學「教學科研實踐基地」 在朔州中院掛牌
    西南政法大學「教學科研實踐基地」 在朔州中院掛牌 2020-12-24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灣大學生夏令營走進重慶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4日5時56分訊(李婷婷)「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近日,來自臺灣彰化師範大學、東華大學的師生走進重慶師範大學,開啟為期10天的夏令營活動。重慶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師及學生志願者將與他們共同進行實習採訪、結對交流、主流媒體參觀實踐及文化場所參觀等實踐活動。
  • 構建開放、協同平臺 吉利學院融媒體系分層實施對分課堂教改
    對分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由復旦大學心理系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東方學者張學新教授創立,推行兩年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通過重新定義課堂和師生關係,實現了對傳統教學的實質性變革。對分課堂權責對分的核心理念,帶來了民主對話、自由開放、和諧舒暢、生機勃勃的課堂。11月3日下午,吉利學院融媒體系全體老師就如何利用信息化進行對分課堂教學創新,舉行了一場信息化對分課堂研討會。
  • 貴州民大傳媒學院:打造西南地區高校一流新聞傳播學科品牌
    這是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2018級、2019級學生在授課老師管倩的帶領下專程前往省博物館進行「找新聞」「採新聞」及「新聞報導策劃」的實踐學習。  類似的教學場景不勝枚舉。每一次實踐課都會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在實踐中,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和投入,出來的新聞產品也更加生動和客觀。讓學生走出教室,逼近新聞,他們才知道腳踩泥土究竟有多重要。」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教師管倩說。貴州民大傳媒學院教師管倩(左)在貴陽市花冠路施工現場指導學生新聞採寫技巧。
  • 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高考學子,我在新傳學院等你!
    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科匯聚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燕京大學三校學科資源。經過六十多年發展,它成為新中國記者搖籃、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重鎮、新聞傳播教育工作母機、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者、全球新聞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新聞學院迄今培養畢業生萬餘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東方風來滿眼春》等深刻影響中國社會進程的歷史篇章皆出自人大新聞學院畢業生之手。
  • 第二屆中原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河南大學開幕
    為展現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創新培養機制和學術成果,搭建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12月3日,第二屆中原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開幕式在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實驗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舉行,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與大學科技園共建EMBA科商融合實踐基地
    常學武總經理首先對管理學院的支持表示感謝,同時對蒞臨的華科EMBA校友、學員企業家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華中大科技園的發展概況和主要成果。他表示,雙方共建「華中科技大學EMBA科商融合實踐基地」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勢必對聚集華中科技大學創新創業資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