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勒和納達爾
當德約科維奇和穆雷相繼在本屆澳網首周出局,網球界就開始為第三十五次費納決造勢了。
我卻遲至1月27日的半決賽才開始有此期待。當納達爾和迪米特洛夫戰至決勝盤第八局,納達爾被迪米逼出兩個破發點時,羅德·拉沃爾球場的觀眾們終於放棄他們維持了一整晚的理中客形象,開始一邊倒地為納達爾加油呼喊。也許是觀眾的呼聲擾亂了迪米的注意力,也許是還不太習慣這樣的大場面,迪米錯過了幾個關鍵分,而納達爾接管了比賽。
第一次坐在大滿貫比賽現場的我突然想到,這是在電視上看過多少次的場景啊。在比賽最重要的關口,還哪有什麼紳士風度、網球禮儀,觀眾會自動做出他們的選擇。
那麼,被全場觀眾如此擁護的納達爾,與素來被稱為坐擁「全球主場」的費德勒時隔多年的重逢,會發生什麼呢?
澳網賽事中納達爾的粉絲
這場比賽之前,費德勒在大滿貫賽場對納達爾已經有十年未嘗勝績。是改寫這一尷尬紀錄,還是目送納達爾獲得公開賽時代首個雙圈全滿貫?從略顯懸殊的H2H記錄來看,結果似乎更多地取決於納達爾的表現。
整座墨爾本城也在興奮地等待結果。這個豔陽高照的周日,咖啡館裡的人們都在談論兩人的名字,市中心的聯邦廣場外牆上映出費德勒的大幅畫像,甚至米爾卡出現在某個商場藥店也成為社交網絡的談資,17號種子依然是網球世界的中心。
1月29日,費德勒在澳網男單決賽中
費德勒也不負眾望,首盤開始即在發球和反手都展現了良好的狀態。如果說納達爾在費納決中的經典套路是「打你反手、打你反手、打你反手、等你失誤」,那這一次,費德勒成功地通過精準的落點和控制非受迫性失誤防止了被套路。不過很快,第二盤上升的失誤數量將勝利指針撥向了納達爾一邊。
雙方你來我往各拿一盤的過程,現在回想起來已不夠真切。平心而論,這場比賽的現場觀感某種程度上並不算太好。從雙方球員入場起,球場的各個角落就此起彼伏地響起「Roger」或是「Rafa」的喊聲,即使是在球員聚精會神準備發球時也不例外。
費德勒的支持者
局間,坐在我前排的男士大喊一聲「Vamos Roger」(vamos,西班牙語「加油」,用於支持納達爾),似乎是對現場之吵鬧的調侃或諷刺,隨即引起一陣鬨笑。
無疑,球場中央是球員的對決,周圍則是涇渭分明的兩派球迷的角力。
到了決勝盤氣氛陡然緊張起來,每個回合進行時場內都靜得讓人窒息。我右手邊的澳洲小哥有著一頭漂亮的金色長髮,費德勒率先被破發後,他垂下頭,將臉深深地埋在金髮之下。過一會兒,納達爾面臨破發點時對一個明顯的出界球提出挑戰,果然浪費了一次鷹眼機會,我左邊歐洲來的男青年就低頭用綠色鴨舌帽蓋住臉,不忍再看。怎麼全世界球迷在緊張、懊喪、失望時做的動作都是一樣的「低頭、捂臉」呢?於是左邊的綠色鴨舌帽和右邊的金色長髮就在費納雙方此消彼長的氣勢中此起彼伏。
正是在第五盤第六局,費德勒頑強地完成回破,原本勢均力敵的場面突然轉向,「Roger」的喊聲一下子佔據了高點,這一刻的納達爾成為了迪米特洛夫,羅德·拉沃爾變成費德勒一個人的主場。
費德勒
全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瞬間是第五盤第八局最後一球。納達爾打出一個彈網球,球躍起在網帶上方,所有人都在等待它落地,所有人都不知道它會落向哪裡。網球滯空的瞬間或許只有一秒,或許一秒都不足,在我的記憶裡,那一刻像電影定格的一幀,所有人的動作都停止,只有時間在流動。網球落地,界外,費德勒迎來發球勝賽局,現場山呼海嘯。這時,我才發現,不知何時,我這自稱中立的球迷也跟著眼前所有人站了起來,為費德勒揮舞著拳頭。
接下來的故事如你所知,納達爾在最後一球中使用了鷹眼挑戰,在全場「in」的喊聲中,費德勒贏下了第18個大滿貫,贏下了我眼中的這場「主場」之爭。
費德勒贏得了第18個大滿貫
觀眾們走出球場,走出偉大的對決,重新進入午夜的城市。安靜的路上,我得以在腦海中回憶這場比賽的細節,以及我所有有關費納決的記憶。即使是對於既非奶粉亦非豆粉的我,費納決也貫穿了過去十多年。2008年在雨水中時斷時續的溫網決賽是曠日持久的史詩,2009年澳網淚流滿面的費德勒演了一出聞者落淚的悲劇。甚至於費德勒唯一一次法網奪冠,納達爾也以罕見的缺席完成了不在場的在場。
相較之下,昨天這場比賽,不是最戲劇性的,不是最悲劇性的。千帆過盡,兩人「我還會再回來」的諾言卻比任何時候都更顯真誠。
此役過後,費德勒手握十八冠,依然是那隻「GOAT」(Greatest of All Times)。納達爾是現役男子球手中唯一的金滿貫得主。同樣獲得全滿貫的德約科維奇完成了「Novak Slam」(連奪四大滿貫)的壯舉。現任世界第一穆雷也手握三座獎盃和兩枚奧運金牌。人們總在討論這是不是男子網壇最偉大的時代。是的,毫無疑問。
回到開頭的問題,費德勒為什麼能擁有「全球主場」?因為他卓越的天賦?事實上,體育界從來不缺天才選手,薩芬也好克耶高斯也好,有時候,使他們留名的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對天賦的揮霍。
第三十五次費納決給出的是另外的答案:努力,熱愛,堅持。這結論俗透了,但既然是雞年伊始,就讓我們幹了這碗雞湯吧。
費德勒
我至今記得2015年法網,當德約科維奇第三次在決賽敗北,一向苛刻的巴黎觀眾卻在他領取亞軍獎盤時給予了長達兩分鐘的掌聲。而此前他數次面對費納,還常常因「全球客場」成為群嘲對象。
就像德約科維奇一樣,對於迪米特洛夫或者其他後繼者而言,「全球客場」都可能有變成主場的一天。但是,尊重只能經年累月、一拍一拍地贏下來,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這場比賽也與歷史完成了某種方式的呼應。上一次兩位30歲以上的球員之間的大滿貫男單決賽發生在2002年美網,同樣是17號種子的桑普拉斯擊敗了一生的對手阿加西,贏得職業生涯最後的桂冠後激流勇退。年長一歲的阿加西仍然繼續堅持,轉年又在墨爾本登頂。對於這項他既愛且恨的運動——他的職業,阿加西曾在自傳中如此寫道:Few of us are granted the grace to know ourselves, and until we do,maybe the best we can do is be consistent.
這或許也是費德勒、納達爾,所有偉大的球員們想說給你聽的心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年度美食刊「環球尋味記」 ↓↓↓
▼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期新刊《環球尋味記》+ 美食書《最想念的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