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僻巷鄰家少,茅簷喜並居。蒸梨常共灶,澆薤亦同渠。傳屐朝尋藥,分燈夜讀書。雖然在城市,還得似樵漁。——於鵠《題鄰居》
隨著城市的發展,鄰裡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了。不過城市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大家都相互不認識,認識需要緣分需要時機,鄰裡關係會很淡、甚至被忽略,但這也是一個。但在農村由於圈子比較小,一出門,碰到的都是熟人,平時和鄰居更是往來親密,彼此之間仍維持有很好的關係,誰家少個東西,就先從另一家拿去;誰家需要幫忙,另一家總會伸出援手;誰家有好吃的,也會分享給另一家。像當年那位單身老人,住鄰家30年,與鄰居親如一家人,不分你我,那份暖暖的人間真情,讓旁人看著都窩心。甚至這位鄰居家大嫂還表示:我給他養老送終。
暖心的鄰裡之情
故事發生在河南省西峽縣的一個偏遠山村,曾有一位大爺姓張,因無兒無女就一個人生活,日子過得貧寒,就算房屋壞了,也沒錢修理。之後有一個姓曾的女性,當時她剛嫁人,分到了三間土瓦房,張大爺知道後就問曾大姐的丈夫,能不能為自己提供一間房子,讓他居住。這兩口也是個熱心腸,且考慮到還沒有孩子,就答應讓張大爺搬進來住。
上世紀九十年代,張大爺還比較年輕,50來歲,處於壯年的他胃口比較好,而曾大姐兩口子當時有8000元高息貸款,張大爺的到來,給他們造成了一筆不小的負擔。不過兩口子沒有怨言,努力了幾年,把貸款連本帶利的還完,一共還了大約15000元,之後他們生下了第二個孩子,經濟更加的拮据。
張大爺人很勤快,會出去找活幹,當年一天能賺3元,據曾大姐後來反映,張大爺一出去幹活也沒空手而歸過,且勸他們多種點香菇,因為當時他們村上生活條件都很差,大家都在種植木耳,種植香菇的卻很少。由此可見,張大爺是一個挺會謀生的人。
漸漸親如一家人
在張大爺的建議下,曾大姐兩口子除去種植木耳,還多種了香菇,收入因此慢慢好轉。此時的張大爺就沒去給別人幹活了,當然他也沒閒著,改成了幫曾大姐種香菇和帶孩子。
家裡有了一位勤勞的老人,曾大姐兩口子的日子也更加的熱鬧和安穩,走出去,人家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一個單身老人,還以為他有有兒有女,有親孫兒孫女抱呢!實際上,曾大姐的孩子也早已把張大爺當成了自己的爺爺,上學回家都會問他一句:「爺,你咋樣?」
張大爺就這麼和曾大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親如一家人。時間不知不覺過去,村裡慢慢也鋪了路,加上他們都勤勞本分,經營起了農家賓館,經濟條件越發寬裕,日子也越過越好了。不過張大爺也漸漸老了,身體大不如從前,兩年前他因不舒服住了院。曾大姐在忙碌之餘就過去照顧張大爺,把他當父親一樣的孝順。
生活在一起30餘年
如今張大爺82歲,上了歲數幹不了活了,沒事會到景區涼亭裡坐一坐,抽上幾鍋旱菸,和村上的其他老人聊聊天,給遊客指指路。而他和曾大嫂一家生活在一起已有30餘年,早已經變成了一家人。雖當初曾大姐留張大爺下來住是因為還沒有孩子,房間也是空著,但多年來早培養起了一份責任和情感,即便有了兩個孩子,也不會再讓張大爺離開。
為此曾大姐表示,以前張大爺給她幹什麼活都不要工錢,雖張大爺和她沒有血緣關係,但也跟自家的一樣親。平時張大爺一直給她帶孩子,就算他不能再幫忙,以後也不會少他一碗飯,新房蓋起了照樣留給他一間。
鄉裡幹部看到張大爺老了,曾動員張大爺到養老院養老,可如果人間有情,沒有哪一個老人願去養老院。所以張大爺表示:「我有家,過得挺好的,不用麻煩政府。」曾大姐也公開說過,張大爺儘管在她家住著,老了,她會給他養老送終。
結語
孤寡老人是弱勢群體,他們出於種種原因無兒無女,或沒能得到孩子的養育,老無所依是一件十分可憐的事。這個世界可以冰冷,也可以很溫暖,就像張大爺和曾大嫂,明明沒有血緣關係,卻因一份親情,而親密如一家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都需要一份愛,當身邊的人有困難的時候,如果可以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這個世界將會更溫柔。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