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我軍設伏打跑敵軍一個騎兵團,後來竟然又跑出來一支
文/無計讀史
在1935年的中國裡,什麼兵種跑得最快?不外乎是騎兵了。
01 開端
正值中央紅軍長徵,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迫使紅軍戰士們離開了根據地。
1935年的時候,中央紅軍即將到達陝北的吳起鎮,但身後的國民黨東北軍的騎兵團正緊追不捨。
「背後的這個尾巴勢必要給他甩掉,不然也要把它消滅掉!不然我怕有大麻煩」毛澤東正與彭德懷和周恩來等人說道。
「去讓戰士們準備準備,要打仗了,看看能不能撈了幾百匹戰馬來!「毛澤東道。
02 伏擊
彭德懷深知,打騎兵最好的辦法便是利用地形,自己要找一個對戰士們最有利的地形。
要讓騎兵無法衝鋒,讓他們下馬,只要騎兵下馬作戰,他們的戰鬥力可就下降了一半不止。
吳起鎮的入口便有一條頭道川,這裡是進入吳起鎮的必經之路,彭德懷決定在這裡設伏。
彭德懷指著地圖道「頭道川兩邊的山峰都不低,只要架設上兩題機槍,定要叫國民黨的騎兵有來無回!「
21日清晨,戰士們迅速吃完了早飯,拿好各自的武器,朝著預定的作戰地點前進。
在視角最好的地方,戰士們架設上了機槍,其餘的戰士也將手榴彈拿出來,將底殼轉出來,放在旁邊備用。
突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戰士們低頭隱蔽自己,等待著敵人落網。
國民黨將領馬鴻賓的騎兵團先到,他們的馬奔跑得很快。
「打!「彭德懷看在眼中,立即下達了進攻命令。
一時間,手榴彈的爆炸聲,捷克式和中正式的齊鳴聲,馬克沁的巨響齊鳴。
國民黨部隊的戰馬受驚,發出沉重地嘶鳴聲,有的士兵都被直接甩了下來。
其餘的士兵也紛紛下馬,開槍還擊。
可打著打著,倒下的士兵越來越多,剩下的士兵哪裡還有送命的道理?眼見長官也騎上馬,拍馬而逃,其他士兵也紛紛效仿。
03 還送
馬鴻賓部撤退後,戰士們剛想下去打掃戰場,又一陣急促地馬蹄聲傳來。
「準備戰鬥!「彭德懷竟然破天荒的有些開心。
竟是白鳳翔的騎兵團趕來,怕是聽到了槍響,也想來搶一份功勞。
可迎接他們的卻是密密麻麻的彈雨和手榴彈的彈片。
戰馬瘋狂嘶鳴,國民黨部隊的士兵也只能下馬還擊,國民黨的長官此時才開始後悔自己的魯莽。
國民黨部隊的騎兵上馬想要撤退,戰士們卻從陣地中跑出來,將敵人分割。
這下,國民黨部隊被咬著了,戰馬受驚變得非常不好控制,國民黨部隊的士兵也只能慌不擇地逃跑。
戰鬥進入了尾聲,跑出去的國民黨部隊人數不少,紅軍也俘獲了700餘為國民黨士兵,更好的是還收穫了大批戰馬和武器。
參考資料:
《吳起鎮切尾巴:紅軍落腳陝北後第一場勝利》《吳起山河:紅黃綠的歷史變遷》《那些「大練兵「讓我們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