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我軍設伏打跑敵軍一個騎兵團,後來竟然又跑出來一支

2020-12-14 無計讀史

1935年,我軍設伏打跑敵軍一個騎兵團,後來竟然又跑出來一支

文/無計讀史

在1935年的中國裡,什麼兵種跑得最快?不外乎是騎兵了。

01 開端

正值中央紅軍長徵,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迫使紅軍戰士們離開了根據地。

1935年的時候,中央紅軍即將到達陝北的吳起鎮,但身後的國民黨東北軍的騎兵團正緊追不捨。

「背後的這個尾巴勢必要給他甩掉,不然也要把它消滅掉!不然我怕有大麻煩」毛澤東正與彭德懷和周恩來等人說道。

「去讓戰士們準備準備,要打仗了,看看能不能撈了幾百匹戰馬來!「毛澤東道。

02 伏擊

彭德懷深知,打騎兵最好的辦法便是利用地形,自己要找一個對戰士們最有利的地形。

要讓騎兵無法衝鋒,讓他們下馬,只要騎兵下馬作戰,他們的戰鬥力可就下降了一半不止。

吳起鎮的入口便有一條頭道川,這裡是進入吳起鎮的必經之路,彭德懷決定在這裡設伏。

彭德懷指著地圖道「頭道川兩邊的山峰都不低,只要架設上兩題機槍,定要叫國民黨的騎兵有來無回!「

21日清晨,戰士們迅速吃完了早飯,拿好各自的武器,朝著預定的作戰地點前進。

在視角最好的地方,戰士們架設上了機槍,其餘的戰士也將手榴彈拿出來,將底殼轉出來,放在旁邊備用。

突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戰士們低頭隱蔽自己,等待著敵人落網。

國民黨將領馬鴻賓的騎兵團先到,他們的馬奔跑得很快。

「打!「彭德懷看在眼中,立即下達了進攻命令。

一時間,手榴彈的爆炸聲,捷克式和中正式的齊鳴聲,馬克沁的巨響齊鳴。

國民黨部隊的戰馬受驚,發出沉重地嘶鳴聲,有的士兵都被直接甩了下來。

其餘的士兵也紛紛下馬,開槍還擊。

可打著打著,倒下的士兵越來越多,剩下的士兵哪裡還有送命的道理?眼見長官也騎上馬,拍馬而逃,其他士兵也紛紛效仿。

03 還送

馬鴻賓部撤退後,戰士們剛想下去打掃戰場,又一陣急促地馬蹄聲傳來。

「準備戰鬥!「彭德懷竟然破天荒的有些開心。

竟是白鳳翔的騎兵團趕來,怕是聽到了槍響,也想來搶一份功勞。

可迎接他們的卻是密密麻麻的彈雨和手榴彈的彈片。

戰馬瘋狂嘶鳴,國民黨部隊的士兵也只能下馬還擊,國民黨的長官此時才開始後悔自己的魯莽。

國民黨部隊的騎兵上馬想要撤退,戰士們卻從陣地中跑出來,將敵人分割。

這下,國民黨部隊被咬著了,戰馬受驚變得非常不好控制,國民黨部隊的士兵也只能慌不擇地逃跑。

戰鬥進入了尾聲,跑出去的國民黨部隊人數不少,紅軍也俘獲了700餘為國民黨士兵,更好的是還收穫了大批戰馬和武器。

參考資料:

《吳起鎮切尾巴:紅軍落腳陝北後第一場勝利》《吳起山河:紅黃綠的歷史變遷》《那些「大練兵「讓我們刻骨銘心》

相關焦點

  • 重疊設伏的七亙村伏擊戰
    原標題:重疊設伏的七亙村伏擊戰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曾憑藉有利地形,大膽巧妙地在位於今山西省平定、昔陽與河北省井陘三縣交界處的七亙村重疊設伏,3天之內於同一地點,用同一支部隊,連續兩次伏擊同一股敵人,均以小的代價取得重大勝利。
  • 彭總透露敵軍弱點:我軍百挺機槍擊敗馬步芳騎兵隊
    這場阻擊戰的最大亮點在於:彭總親自為官兵做戰前動員,並向參戰官兵透露了敵軍弱點。我軍官兵使用數百挺機槍與馬步芳的王牌騎兵展開決戰。經過慘烈激戰,我軍打退了敵人向鹹陽的反撲,消滅敵軍數千人。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場阻擊戰的來龍去脈。1949年5月18日,一野大軍陝中戰役勝利的炮聲中解放了鹹陽城。但敵人不會甘心他們的失敗。
  • 解放軍騎兵英雄一次戰鬥打掉5挺,砍死40敵軍
    敵271團由四平出發後向大窪前進。但敵軍在得知我軍的騎兵早就在等著他們後,膽戰心驚,不敢繼續前進,但又怕退回四平遭到我騎兵部隊的尾追導致部隊崩潰,一時竟然不知所措。我軍對此早有準備,立即在展開騎兵衝擊隊形,對倉促轉入防禦的敵軍展開猛烈衝擊。騎兵們揮舞著寒光閃閃的馬刀,策馬向敵軍大隊猛撲過去。
  • 志願軍與美騎兵第1師交手,160年沒敗績的王牌軍被打得潰不成軍
    隨著機械化時代的到來,離開了戰馬,但每個官兵都還佩戴著一個令美國人羨慕的馬頭符號,在麥克阿瑟指揮下,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向菲律賓群島進攻,攻佔了呂宋島、馬尼拉,最後進入日本東京。騎兵1師8團共5個營(炮兵和坦克各1個營,機械化營3個)。他們還不信邪,中國軍隊拿著日本的三八式敢給騎兵1師打?
  • 遼瀋戰役中,四野第四縱隊八個團沒能打過敵軍一個團,怎麼回事?
    在解放戰爭中,四野的一個縱隊八個團的兵力,竟然沒有打過敵軍的一個團。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這件事情還要追溯到1946年時,那時抗日戰爭剛剛結束,林老總被派到了東北進行工作,他手下的吳克華和胡奇才的部隊被改編成4縱。而此時從戰場歸來的廖耀湘,率領他的部隊也駐紮在了東北。
  • 敵軍包圍遵義城我軍陷入危局,此人帶著我軍一個團打垮敵人一個旅
    敵軍包圍遵義城,我軍陷入危局,此人帶著紅軍一個團打垮敵人一個旅文/無計讀史遵義會議召開的時候,遵義城外面已經圍滿了大量的國民黨部隊,紅軍部隊的形勢再一次落入了困境。其中,開國上將王平更是帶著一個團的紅軍部隊,徹底打垮了國民黨的一個旅。那麼,王平是什麼人?2 窮苦王平是一個窮人,徹徹底底的窮人。在王平小的時候,他經歷了最多的事情就是在窮苦的環境裡面摸爬滾打。
  • 開國中將王近山,誤入敵軍包圍,提著大刀率一個團全殲敵一個旅
    當時紅軍嫌他長得太過瘦弱,都不想要他,但是王近山很快就證明了自己,在參軍不久後的一場戰鬥中,王近山和國民黨軍的一名大個子士兵遇到了,但是他並不害怕,打紅眼後抱著這名國民黨軍士兵摔下了懸崖,國民黨兵當成死亡,王近山只受了輕傷,後來王近山的戰友都叫他王瘋子。參軍僅僅三年,由於作戰出色,王近山就升任了團長。1933年,王近山被任命為紅28團團長。
  • 三年解放戰爭,敵軍自損807萬人,我軍一個師都消滅不了,為何?
    但解放戰爭打了3年,敵軍在具備兵力和武器裝備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卻經常被我軍抓住戰機,整軍乃至整個兵團被切割,後圍而殲之,只要戰敗,必然損失數萬人,而敵軍在短短3年時間自損807萬人·······卻連我軍一個整師規模的部隊也殲滅不了,要知道南京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歷練過,證明過自己的,可為何在解放戰爭時期,卻連連戰敗,一潰千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解放軍最頭疼的叛徒,投靠西藏叛軍,我軍懸賞4萬大洋要他人頭
    原因在於解放軍出了一個有史以來最讓我軍頭疼的叛徒,在其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這個人就是原155團的副團長兼炮兵營長姜華亭。此人軍事水平高超,精通解放軍各種戰略戰術,危害極大,讓西藏平叛極為艱難。我軍曾懸賞4萬大洋要他人頭,可見姜華亭危害之大及解放軍對此人痛恨之深。
  • 劉伯承活用兵法,巧妙重疊設伏,日軍連續被同一塊「石頭」絆倒
    129師由此兵分兩路,一路由陳錫聯率領769團到忻口以北截擊日軍;一路由劉伯承親自率領386旅,在井陘與平定之間的道路上,尋機殲滅敵人。1937年10月19日,陳錫聯的769團打響了129師抗戰的第一槍,上演了「陽明堡大捷」,炸毀敵機24架。劉伯承高興地說:「769團首戰告捷!打得漂亮!」386旅的第一仗要怎麼打呢?劉伯承選中了七亙村,他要在這裡伏擊猖狂不可一世的日軍。
  • 五大野戰軍都有騎兵將軍身影
    忽然,前面偵察兵發現,路旁一個叫青石嘴的村子裡,有敵人一支騎兵部隊(何國柱騎兵軍七師十三團的兩個連)正在休息。提到騎兵,大家既恨又羨慕。1935年8月,紅一軍團二師隨同右路軍北上途經包座一帶時,先頭部隊六團二營,三營與敵騎兵部隊相遇。騎兵機動性強,衝擊力大,初看還像是天邊一條線,片刻工夫便人喊馬嘶衝至近前。
  • 大軍陳賡打過的最痛快的伏擊戰,燒毀敵軍百輛卡車,繳獲無數輜重
    抗日戰爭時期,陳賡將軍愛打伏擊戰,他手下的771團和772團,先後在娘子關和神頭嶺伏擊戰中,殲敵上千,成功打亂了日軍的作戰計劃。這些都是陳賡將軍打過的漂亮的伏擊戰。但要說陳賡將軍打過的眾多伏擊戰中,最痛快一場伏擊戰,還要數響堂鋪伏擊戰了。
  • 馳騁疆場38個春秋 英雄的解放軍騎兵第一師
    因此,騎兵第一師的創建、發展、整編及在我軍建設中的歷史地位、作用及功績,作為騎兵部隊一個縮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騎兵第1師創建於1932年2月12日,當時的名稱是「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騎兵大隊」。根據中央軍委編制,1952年5月,騎兵部隊整編為騎兵第1師,1969年9月,騎兵第1師整編為陸軍第8師。
  • 七亙村大捷,劉伯承勢如破竹對敵軍了如指掌,被各國列入軍事教材
    劉伯承元帥在戰場上十分謹慎,他說打仗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敵軍情況,我軍情況,時間,地形還有自己的人物都要掌握清楚。在他看來,戰場上危機四伏,一個不小心就會滿盤皆輸。1937年10月,國共合作進行忻口會戰。劉伯承根據戰局和地勢判斷,日軍一定會迂迴到中國軍隊側翼,於是他特意派了徐深吉帶著一個團以運動防禦的方式來狙擊日軍。
  • 戰爭史上罕見的一戰:區區一個團,打的10萬敵軍逃之夭夭
    :區區一個團,僅通過三次戰鬥,就給敵人先頭部隊帶來沉重打擊,最終讓10多萬敵軍落荒而逃。1948年10月,國民黨在華北秘密策劃「剿總」,企圖趁解放軍華野主力遠在綏遠,平北長城一線,石家莊至保定之間解放軍兵力較少之際,重新佔領石家莊,偷襲西柏坡。為此,華北「剿總」調集了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1個爆破旅,共10餘萬人,裝備了汽車,飛機,重炮,坦克等大量美式裝備,由第94軍軍長鄭廷峰指揮。
  • 合水之役:解放軍步兵與「馬家軍」騎兵的較量
    正因為如此,自1935年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陝北,中國共產黨把制定戰略決策、領導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大本營放在西北後,國共兩黨便在西北地區展開了殊死較量。其中,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與以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為首的「馬家軍」之間的鏖戰,尤為引人矚目。
  • 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騎兵出身的多少?
    第二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是由八路軍一二九師的騎兵團發展而來的。1935年底紅軍到達吳起鎮,當時的紅十五軍騎兵團也被編為軍委直屬部隊,成為作戰中的利器。本來有關的領導對騎兵作戰是不太重視的,但在同「馬家軍」的戰鬥中發現騎兵作戰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才下定決心發展騎兵部隊。解放戰爭時期,一二九師騎兵團整編為晉綏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在大別山戰役中大展風採。
  • 日軍騎兵逃過了第三次伏擊,又遇到了第四次伏擊
    前面說到,日軍騎兵在木刀溝河堤,和小呂村裡,連續吃到了八路軍兩次伏擊。特別是第二次伏擊,我冀中軍區22團二連,打擊的重點就是日軍騎兵。在迫擊炮、擲彈筒、步機槍、地雷,還有手榴彈的多重伏擊之下,日軍騎兵損失慘重。但是他們憑藉著優良的軍事素質,還是衝入了村子,下馬搶佔了房頂制高點,把我軍逼入了地道,扳回了局勢。
  • 紅軍女團長被抓,52年後恢復身份,回戰場失聲痛哭,鳴三槍致哀
    當年,也就是1937年的時候,我軍西路軍在這片連山的赤壁中,和當時西北窮兇極惡的軍閥"馬家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其中馬家軍出動了整整三個旅、兩個團的騎兵,勢必要拿下我軍所有戰士。戰鬥異常激烈。負責掩護的我軍兩千人很快子彈就打沒了,以後就開始硬碰硬的搏擊,用刺刀、大刀,一天多的阻擊戰讓我軍死傷慘重,陳海松帶領下的兩支部隊最後無一人生還,足以見得這場戰鬥的慘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