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們的寒假就要到了,真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期盼。
喜的是辛苦一學期的孩子和家長們終於可以緩緩神兒。
憂的是假期若不是恰當的安排各種充電班,孩子可能將整日與手機、ipad相伴。
那麼,古詩詞是學習中的一個重點部分,然而小學階段所學的古詩詞多而繁瑣,不利於孩子吸收。建議有先見的家長在假期來臨之前收藏經典詩詞,與孩子共同探究詩詞背後的情懷,度過一個高質量的親子假期。
一、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裡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賞析
這首詩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寫此詩時他只有35歲,全詩二十個字意境壯闊,由遠及近,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雲,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詩句中勾勒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二、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夜光杯之中,正要暢飲時,馬上琵琶也聲聲響起,仿佛催人出徵。
如果醉臥在沙場上,也請你不要笑話,古來出外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
賞析
這首詩曾經打動過無數熱血男兒心靈深處最柔弱部分,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揭露的了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那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
三、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裡去參加遠徵的人都還未回還。
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名將還在,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駿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悽寒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聲還在曠野裡震蕩迴響,將軍刀匣裡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賞析
這是一首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同時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但抒寫不乏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藉助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四、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冷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後,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
到了洛陽,如果洛陽親友問起我來,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那樣晶瑩純潔!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王昌齡渲染的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與離別友人的心頭上。作者沒有寫實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像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託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同時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五、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裡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賞析
這首詩作者是王維,此人除詩人身份又是畫家、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詩中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六、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清晨的細雨打溼了渭城的浮塵;
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
請你再飲一杯離別的酒吧;
因為你離開陽關之後,在那裡就見不到老朋友了。
賞析
朋友
請再幹了這杯酒
待你將來凱旋而歸
西出陽關的時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這
渭城的細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
還會像今天一樣
這哪裡像是詩人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
七、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賞析
王維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裡,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樸的思想感情。
八、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賞析:這首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像,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九、李白《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譯文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 把它稱為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雲之上。
賞析
這首詩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像,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十、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賞析
詩人在開篇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狀貌。戰士想到曾經發生過的戰鬥場面,不由心潮澎湃。寫景中包含豐富的感情,有戍守邊疆將士們對邊防的關注,有他們對自己能擔負保家衛國責任的自豪,也有邊疆環境惡劣,將領戍邊生活艱苦的孤寂心情,種種感情都融進了這蒼涼 遼闊、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首首都是經典,替孩子收藏,度過一個高質量的親子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