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澤明萬萬沒想到,公司僅以10元左右的成本增量,就成功度過雙十一流量高峰,小程序商城當天銷售額突破200萬元。
他是一家員工不到10人的初創公司——潮辦科技的CTO(首席技術官),公司主要銷售手辦、潮玩等產品,有「一番賞ONLINE」和「有尺物」兩條小程序產品線,都是從0到1完全基於雲開發來實現。
11月29日,沈澤明在騰訊雲與微信官方聯合主辦的「小程序雲開發」技術峰會上分享了公司的經歷。他說,在雲開發平臺上,潮辦科技平均每月的後端服務成本不到千元,卻能支撐了2000多萬元的銷售業績。如果用傳統的雲伺服器,同樣的服務量至少需要2萬~3萬元/月的伺服器成本。
「伺服器成本之外,當前企業在上雲及數位化轉型過程中,還面臨著數據孤島、重複開發、溝通繁瑣、運維成本高、交付慢等難題。」騰訊云云開發產品中心副總監王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騰訊也一直在謀求解決這些問題。早在2018年,騰訊雲就聯合微信小程序推出「小程序·雲開發」平臺,希望通過提供一站式開發服務,打通小程序前端與雲資源的鏈路,讓開發者無需管理後端服務架構,就可以擁有各種後端能力,以減輕開發過程中繁雜的後端操作。
而29日當天的峰會上,騰訊雲又推出僅需少量代碼甚至無需編碼就可快速生成應用程式的雲開發低代碼平臺,試圖進一步降低小程序等應用開發門檻。
用騰訊雲副總裁劉穎的話來說,就是通過低代碼開發平臺,讓沒有技術背景的產品、運營(人員)也可以用雲開發做應用,人人都是可以成為「開發者」。
實際上,不管是雲開發,還是低代碼平臺,都是幫助用戶降本增效。那麼,「雲開發」真正瞄準的是什麼?騰訊的真實意圖又是什麼呢?
上萬伺服器成本降至千元
潮辦科技成立於2019年11月,目前剛滿一周年,以銷售正版授權的手辦、潮玩為主。
眾所周知,微信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用戶掃一掃或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雖然微信小程序具有做社區和裂變的天然能力,企業與個人都能夠通過去中心化的小程序來完成與客戶交易,以規避被中心化交易平臺抽取佣金和截流用戶。但是,小程序的開發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和伺服器運維成本,把很多中長尾開發者攔在了門外。
「之前我們跟山西的一個服務商聊,他說他們搞一個活動,開發一個用做抽獎或者是大轉盤的小程序,就需要10萬到20萬的費用,而且需要找程式設計師或者第三方服務商來搭建。」王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到。
程式設計師出身的沈澤明,2017年就開始接觸微信小程序的開發。據他回憶,彼時的小程序開發,使用的是前後端分離的形式。開發一個小程序,買伺服器、部署後端服務、搭建運維服務等等,至少需要一個前端技術人員、一個後端人員和產品設計人員。
「所以,我其實一直關注著『雲開發』,它剛出來的時候我就去用,然後我也想在原公司的團隊裡推行,但是那些後端的人員認為雲開發還不成熟。」沈澤明表示,「那時雲開發最大的缺點在於,還不支持外部調用,現在有雲調用,也可以對web開放。」
所謂「雲開發」(CloudBase),就是雲端一體化的後端雲服務,採用serverless架構,免去了移動應用構建中繁瑣的伺服器搭建和運維。同時雲開發提供的靜態託管、命令行工具(CLI)、Flutter SDK等能力降低了應用開發的門檻,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沈澤明辭職後,加盟了潮辦科技擔任CTO。而在潮辦科技成立之前,騰訊雲聯合微信小程序打造的「小程序雲開發」平臺就已經推出。這對於前端出身,且一直關注云開發的沈澤明來說,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於是,沈澤明基於雲開發平臺從0到1完成了「一番賞ONLINE」和「有尺物」兩條小程序產品線的搭建。在峰會上,他展示了一張伺服器成本圖。2020年1月至10月,潮辦科技的總銷售額接近2400萬元。4月正式啟動開始算起,到10月底,其銷售額增長了將近100倍。
「而與銷售額對應的伺服器成本是多少呢?每個月不超過1000元。3~6月實現了將近300萬元的銷售額,然而後端服務成本不到70塊錢。」沈澤明說,「之後伴隨小程序的推廣,用戶的增多,伺服器使用量也逐步上升,最高是在8月的861元。如果用傳統的雲伺服器,同樣的服務量至少需要2~3萬元一個月的伺服器成本。」
圖為潮辦科技2020年1月至10月雲開發後端服務費用
為什麼雲開發的伺服器成本,能降到這麼低呢?
沈澤明說,歸根結底,就是「資源利用」的問題。「業務都會有流量高峰和低峰,為了保證高峰時能穩定運行,一般就會購買高性能昂貴的伺服器,而業務流量低峰時就出現大量伺服器資源浪費。雲開發的按量付費和自動擴縮容機制就解決了初創企業的伺服器成本問題。」
11月29日的峰會上,騰訊雲和小程序對外重點展示的是雲開發低代碼平臺,基於微信原生Kbone框架,一套代碼可在小程序、公眾號、H5、PC等多端應用。相較於傳統開發平臺,低代碼平臺目標是進一步降低開發門檻。
「我們有PaaS的平臺,如果你是個不會寫代碼的設計師、產品經理、運營,也可以通過可視化拖拽,不需要編程就可以開發小程序。」王倩提到。根據騰訊雲開發過去一年的數據,雲開發能夠降低50%的人力成本和30%的雲資源成本。
用騰訊雲副總裁劉穎的話來說,雲開發的願景就是人人可以成為「開發者」。
瞄準小程序開發者生態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在張小龍2017微信公開課Pro上正式發布上線。
微信小程序承載了騰訊讓應用「觸手可及」的想法,用戶掃一掃或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不過,微信小程序的技術門檻,讓他並不能像兄弟產品「微信公眾平臺」一樣,讓人人都成為創作者。
「微信公眾平臺的確是一個時代裡的巨大進步,它可以讓每個喜歡寫文字的人,都能把自己的思想變成文字,分享給所有的好友,傳播到各個地方。」微信小程序及雲開發創始團隊核心負責人林超坦言,「對於小程序,我們也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能不能讓小程序也像公眾號那麼簡單?每個人都能把想法變成小程序,讓大家看到。」
微信內容生態的成功關鍵在於,它打出的「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品牌」理念,將創作門檻儘可能拉低,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創作者。林超表示,「寫代碼有一定的門檻,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盡力降低這個門檻,讓開發小程序變得更簡單。」人人都是可以成為「開發者」,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執行難度卻不小。
2018年,騰訊雲聯合微信小程序推出「小程序·雲開發」平臺後,也在不斷地迭代更新。從雲開發平臺的後端資源Serverless化,到2020年低代碼平臺的可視化拖拽生成應用。騰訊在雲開發上布局速度不斷加快,路徑也更加明確:通過豐富自身產品能力和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大開發者生態。
除了不斷豐富平臺能力和應用場景外,還需要增強開發者的用戶黏性和平臺知名度。因此,在技術層面為開發者提供支持的基礎上,騰訊還通過微信開放社區為開發者提供技術問答、企業案例、技術教程等服務。同時,每年為開發者提供多場線下開發者沙龍、雲開發挑戰賽等活動,以及小程序雲開發企業激勵計劃。
騰訊雲副總裁劉穎曾經表示,騰訊雲就是想聯合廣大開發者,共建「小程序·雲開發」技術圈,構建本地城市技術圈層,搭建提供線下技術交流平臺,進一步繁榮小程序開發者生態。
今年8月,騰訊云云開發與微信小程序團隊還聯合中國軟體行業協會、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等,共同發起了全國首屆小程序雲開發挑戰賽,網羅了一大批小程序開發愛好者。
令人詫異的是,獲得挑戰賽職業賽道一等獎陳宇明,並不是專業的程式設計師,而是一個項目經理。陳宇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道,他曾做過3年移動端開發,無後端開發經驗,目前是一名項目經理。
陳宇明在疫情期間開發了小程序「群登記助手」,該小程序獲得「12萬收集者使用,累計收集近600萬份登記,達到數千萬次訪問」。記者了解到,「群登記助手」小程序內容實際上非常簡單,其主要分為作業登記、報名接龍、出入登記三個核心模塊。
「群登記助手」小程序頁面
據陳宇明介紹,「群登記助手」小程序的靈感來源於今年的新冠疫情,疫情影響了大家的工作、學習和出行,線下多種場景需要登記,且大多是接觸式登記,為了避免接觸風險,做了這款「群登記助手」小程序,以實現零接觸的雲登記。
陳宇明沒有做過後端開發,不懂伺服器運維。「但是雲平臺無需伺服器搭建和運維,因為雲開發是雲端一體化的後端雲服務,採用serverless架構,免去了伺服器搭建和運維。也不需要配置業務域名,直接調用雲函數裡面即可,很好地解決域名備案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陳宇明稱,「所以,我一個人僅用了3天的業餘時間,就推出了這個小程序的第一版。」
「群登記助手」的成功,來源於疫情下零接觸登記的龐大需求;實際上,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都有做一款好產品的夢想。而雲開發低代碼平臺讓人人都是可以成為「開發者」,瞄準的是這龐大的小程序開發者生態。
騰訊的真實意圖
在騰訊創立的二十多年中,每隔六七年就會進行一次大的組織架構調整,以順應外界變化帶來的戰略升級。2018年,在成立20周年之際,騰訊進行了公司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並確定了產業網際網路轉型戰略。
馬化騰在公開信中稱,伴隨數位化進程,移動網際網路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網際網路,向下半場的產業網際網路方向發展。
「而C2B則是騰訊服務產業網際網路的核心戰略,也是騰訊雲的差異化能力。」劉穎在峰會上如是說,「騰訊有20多年的消費網際網路經驗,打造了QQ、微信、企業微信等被大家廣泛使用的C端產品。在騰訊C2B的新戰略中,這些內部生態與外部合作夥伴、企業客戶如何實現雙向連接,是這一過程中的核心環節。」
劉穎提到的雙向連接,便是包括微信、公眾號、企業微信等在內的內部生態與外部合作夥伴、企業客戶,整合能力與資源,共建產業網際網路。
「而雲開發,恰是騰訊C2B戰略的技術抓手。」劉穎直言。所以,騰訊雲聯合微信小程序打造的雲開發平臺,以及剛推出的低代碼平臺,就是想通過降低技術開發門檻,讓普通用戶都能參與其中,完成騰訊龐大C端用戶與B端能力的橋接。
劉穎表示,之所以稱雲開發是騰訊產業網際網路C2B戰略的技術抓手,是因為雲開發集成微信生態能力,包括小程序、小遊戲、公眾號、微信開放能力、微信支付和微信廣告。另一方面,雲開發還集成騰訊雲能力,包括基礎能力,如計算、存儲,資料庫等IaaS產品;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PaaS產品以及金融、文旅、教育等行業解決方案。最終,騰訊通過雲開發,為企業提供了「一籃子」Serverless化的後端資源和服務,滿足企業產品研發、運營推廣和成本經營各個環節。
按照騰訊公布的數據,上線兩年時間,已有100萬開發者在使用雲開發構建他們的小程序、公眾號和移動應用,雲開發平臺每日調用量超過7億次。成為了國內最大的Serverless開發平臺。
就在峰會的前兩天(11月27日),騰訊廣告行業銷售運營總經理範奕瑾在有贊8周年生態大會上披露了一組數據:截至目前小程序日活已達4億,2019年小程序GMV(成交總額)破8000億元,品牌商家自營GMV2020年同比增長210%。
這意味以總交易量計算,小程序很快會成為國內最大的交易生態之一。作為雲開發平臺的關鍵支撐,微信生態是騰訊雲天然的戰場,與微信生態的聯動,還能夠擴大騰訊雲平臺上的中長尾開發者規模,刺激騰訊雲業務自身的增長。
因此,打造雲開發,騰訊的真實意圖並不只是幫助中長尾用戶降本增效。僅僅成為工具,顯然不是騰訊雲和微信小程序團隊的終極目的,它真正瞄準的是小程序的開發者生態,扮演的是騰訊產業網際網路C2B戰略的技術抓手。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