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一碗黃河水、半碗是沙子」其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是絕無僅有。黃河每年攜帶著16億噸泥沙順流而下在山東東營匯入渤海,如果用那些從你旁邊呼嘯而過的土方車排隊拉,長度可繞赤道12圈。這些流入海裡的泥沙集散在入海口及周邊諾長海床,每天可新增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陸地面積。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黃河卻不知流了多少年,黃河帶走了多少沙?造了多少田?估計神仙也算不完。黃河水中的沙90%來自大西北的黃土高原,打開地圖來看其實整個漠河-騰衝線以西似乎都是黃突突一片,只有開足想像力才能理解這取之不盡的沙之源。
隆起的阿爾卑斯-伊朗高原-喀喇崑崙和喜馬拉雅山脈清楚留下了板塊碰撞的證據,非洲板塊正擠壓歐洲、印度板塊懟上了亞洲。大約在距今2.8億年前,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格局與今天完全不同。那時,在岡瓦納古陸的北部與歐亞古陸的南部,是一片規模巨大的古海洋——特提斯洋。隨著這個已消失的大洋慢慢合攏,古地中海的雛形慢慢形成,一度貫穿了整個中東以及今天的印度次大陸,就連中國西部和中亞、北非都被古地中海浸漫。熟悉國際時政的同學都知道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土庫曼斯坦等產油大國都分布這一帶,這是遠古大洋對他們的饋贈,當然也有。。。。。。
視線回到國內,塔裡木盆地、準葛爾盆地、四川盆地都是海相盆地,所以為什麼新疆、陝北產石油,俺們川北的廣元、達州也富含油氣,不然哪有那麼多的西氣東輸。如果穿越回塔裡木的海盆時代,你可以在戈壁海灘曬曬太陽,而外蒙古的海軍也可能不只7個人。正是由於黃土高原、內外蒙古可能就處於海洋邊緣而又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也才可以造就那些年的煤礦土豪傳奇。
所以這一橫跨亞非的「塵帶」是遠古的海床,自帶泥沙基因。世界的本質是運動,大氣有氣流、海洋有洋流,這些「塵帶」也不會靜靜的呆在原地。在大氣的循環幫助下,北非、中東沙漠的營養物質輸送到南美的亞馬遜雨林,而北半球西風帶也在向東輸送。這一過程幾千萬年來從來沒有停止過,連五臺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沙塵也甚至到了韓國。
當然,沙塵在逐年堆積,而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溪流對地表又在衝刷,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只有409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裡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衝走,要麼就變成沙田了。黃河每年隨泥沙流失的氮磷鉀養分大約也有3,000餘萬噸,保護環境封沙造林才可能為華夏兒女贏得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地球是個循環系統,黃河的水和沙子其實都來自大海,而最後也回歸大海,只是沙循環比較慢。地球上沒有無用的東西,人類需要跨越的是技術和成本限制,實在不行時間也會把它「回爐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