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近鄉情怯」時

2021-01-08 齊魯網

又到「近鄉情怯」時

你在別的城市,已經變成另外一個人,你想要拔腳出走,過上一種簡單的生活,結果卻發現有形的腳可以離開,無形的根卻仍然在原地。

每年進入臘月,就隱約有了準備過年的意識,再加上收音機裡的廣告內容,已經迫不及待地換上了和「回家過年」有關的信息,更是多了點緊迫感。

這一年沒有完成的事,年初時指天發誓想要實現的願望,到這個時候都要暫停一下了,「過了春節再說」——這是農耕思維中很重要的一個檻,像咱們農民出身的人,很難跨過去的。

算了算,加上這個春節,已經在外漂了16年整。早些年回家過年,不像現在這樣猶豫、焦慮、心裡總是帶著點若有若無的壓力。

可能和那時候年輕有關,也可能和「故土難離」的鄉土文化有關,離過年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就著急著想要買車票,臨近出發前,更是期待與惶然交織,整個人都不在狀態,拖家帶口到了火車站,沒有票就是扒火車門也要先上車再補票。那個時候,不讓回家過年,整個人都不好受,感覺接下來的一整年,心裡都會疙疙瘩瘩。

可是,回家過年,太辛苦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回家前的一周或半個月,牙齒就會隱隱作痛,那是上火上的。過完年回來上班,嘴角準會起一個火泡,那是積攢了一兩個月的火氣,終於沒法忍住。

逢過年必上火,成為了一個慣例,也成為恐懼過年的一個理由。終於懂了小時候過年為什麼小孩子歡天喜地,大人卻唉聲嘆氣。年關難過,這四個字原來仍然沒有過時。

總結了一些不想回家過年的理由,大概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過得不舒適,老家處在南北方接壤處,冬天沒有暖氣。習慣了北京有暖氣的冬天,回去之後冷得無處躲藏,見了誰家有生著火的爐子,就守在旁邊不願意走。

早晨離開冷被窩,還要用冷水刷牙洗臉。可少年的時候,也沒覺得這樣的生活條件有多艱苦啊。可見,人是不能過上舒服日子的,從苦日子到舒服日子容易,再回去就難了。

  其次是看望親戚。其實所謂的看望,就是挨家挨戶送禮。我們那個地方有個習俗,出遠門的人回來了,無論混得好不好,都要上門看看。既然上門,空著手必然不好看,萬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有一家親戚沒能去成,那就會落下不是,會在背後被念叨,壞了多年攢下來的好名聲。

親戚們一年不見,是有必要看望的,可是因為春節假期就那麼幾天,一二十家親戚走下來,除卻購買禮物和跑在路上的時間,能夠用來東拉西扯的時間,就只剩下二、三十分鐘了。有時要趕路,放下東西寒暄幾句就要走。這樣的寒暄,十幾年持續下來,已成套路。

  還有就是應付飯局。我們那個地區,早年曾經歷過飢餓,留下的記憶深遠,一直到現在,還保留著好菜好酒留給客人享用的傳統。若是長時間未見,必然要請吃一頓飯,這頓飯必須要吃,而且要大魚大肉,吃不了剩一桌子,請客的人才有面子。不管你餓或者不餓,這個飯局都要從頭守到尾,直到主人覺得勸不動酒也勸不動飯菜了,才算圓滿結束。

有時候真想過年的時候到街上先逛逛,無所事事,像少年時那樣買串糖葫蘆、套個圈,可這也成為奢侈的願望。年年許願回家之後一定給自己多留一點時間,可是真回了之後,那時間就不是你的了。

因為這種種的不樂意,心裡也曾有過漫長的鬥爭與衝突。

故鄉塑造的人格,以及城市文明養成的習慣,每每在快到春節的時候便撕扯自己。往往會將這種撕扯產生的原因歸罪於自己,覺得自己變了,懶惰了,自私了,世故了,無情了,仿佛這樣會好受些。

可這樣的自我加壓多了,另一個我也會替自己開解:你是一個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勞累的中年人,再也沒有力氣去做每個人口中都說好的老好人,何必為了面子辛苦自己?

辯解歸辯解,但最終的結果,仍然是服從於以前的慣性動作,該做什麼,還得做什麼。

這種境遇,大概是許多漂泊者都面臨的考驗。你在別的城市,已經變成另外一個人,你想要拔腳出走,過上一種簡單的生活,結果卻發現有形的腳可以離開,無形的根卻仍然在原地,每試圖拔一次,就會生疼一次。

你想,乾脆回去,讓那雙腳再長進自己的根所在的地方,可發現哪怕多停留幾天,就會如坐針氈,想要離開。你在內心嘀咕,怎麼辦,這該怎麼辦?可沒人給你提供解決方案。

以前錯以為,宋之問寫「近鄉情更怯」,是因為離故鄉近了開心而覺得激動、緊張,或者家鄉有什麼親愛的人在等待著。後來才知道,那是想多了,原詩本來的意思,是許久得不到家鄉的書信,在歸鄉途中擔心家裡會有什麼變故,都是灰色的情緒,沒有一點兒旖旎的成分。

宋之問真厲害,他在1300多年前,就用四句小詩,寫盡了當下漂一代的所有愁緒。

[責任編輯:楊凡、孫凱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近鄉情怯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都會有近鄉情怯的情結。近鄉情怯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呢?或許每個人給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不一樣,感覺出來打拼沒有成就,回家會有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感覺。或者說由於個人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不但事業無成並且還不能成家,回到家承載著的是老人憂慮的面龐和嘮嘮叨叨的關愛。不怕流言蜚語的狂轟亂炸,就怕糖衣炮彈的侵襲。
  • 別因春節「亞文化」 讓年輕人近鄉情怯
    故此,讓年輕人少些近鄉情怯,親朋們不妨少些「靈魂拷問」。比如,對收入、房子、車子、婚否等等,這些話題當少些刨根問底;於個人,即便小有所成,也沒有必要四處炫耀、人盡皆知。因春節「亞文化」導致的近鄉情怯,是一種尷尬的存在。當然,一些環境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做起。保持平和的心態,尤其面對父母的「靈魂拷問」無須過度敏感,要知道這也是一種愛。
  • 別因春節「亞文化」讓年輕人近鄉情怯
    故此,讓年輕人少些近鄉情怯,親朋們不妨少些「靈魂拷問」。比如,對收入、房子、車子、婚否等等,這些話題當少些刨根問底;於個人,即便小有所成,也沒有必要四處炫耀、人盡皆知。因春節「亞文化」導致的近鄉情怯,是一種尷尬的存在。當然,一些環境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做起。
  • 北青報:別因春節「亞文化」 讓年輕人近鄉情怯
    故此,讓年輕人少些近鄉情怯,親朋們不妨少些「靈魂拷問」。比如,對收入、房子、車子、婚否等等,這些話題當少些刨根問底;於個人,即便小有所成,也沒有必要四處炫耀、人盡皆知。&nbsp&nbsp&nbsp&nbsp因春節「亞文化」導致的近鄉情怯,是一種尷尬的存在。當然,一些環境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做起。
  • 近鄉情怯
    集合的文件到了,離疆的日子已經明確,用兩隻手就能數完了。可是,為什麼我的心卻沒有想像中的歡喜雀躍?回家了,終於可以回家了,不是休假,而是結束,為什麼我卻有些近鄉情怯!有什麼難以割捨嗎?  是的,好多東西是無法說「放下」就放下的。
  • 中國人的近鄉情怯和近鄉情結你有嗎?
    哪怕在外面有多麼大的成就也要回到自己的家鄉,讓他們也享受到自己的那份榮譽。那時候考取功名後肯定要敲鑼打鼓的返回自己家鄉,一則給了自己父母那種榮譽感,讓父母在鄉裡鄉親中倍有面子。二則也可以始自己的家鄉也能享受到十裡八村的羨慕。要知道古時候哪個村有一個金榜題名的,那十裡八村都得巴結。這就是近鄉情結,那麼近鄉情怯也是大部分在外的遊子們的一個心理活動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別讓「近鄉情怯」擋住回家腳步
    別讓「近鄉情怯」擋住回家腳步 2020-01-08 04:42:28 不論走得多遠,人們都不會忘記兒時生活的故土,都會時常憶起曾經嬉戲打鬧的場景,以及盼著過年的心情。在外漂泊時,人們常常小心翼翼地詢問電話那頭,故鄉「石牆黛瓦、又見炊煙」的古村落還在嗎?「古道西風,小橋流水」的老風景還在嗎?鄉村的舊學堂或者街巷的石牌坊還在嗎?這種對故土的眷戀,這種濃濃的鄉愁,正是接通共同情感的最直接聯繫。
  • #夏收時節#近鄉情怯,揮不去童年記憶,回不去的故鄉!
    又到了收穫的季節,卻近鄉情怯!望著眼前的一幕幕畫卷,童年的記憶瞬間浮現在眼帘;不知從何時起,漸漸縮短了回鄉的頻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敢回歸故鄉,怕的是物是人非,怕的是明明就在昨天,卻恍然已過幾十載。揮不去的童年記憶,回不去的故鄉!
  • 有點近鄉情怯的意思,先在停車場附近逛逛
    過了博美村,很快就到措卡湖山下的麻日大橋。到湖邊的路已經不再是當年馬踩牛踏出的碎石道,如今路面全是水泥鋪裝。有點近鄉情怯的意思,先在停車場附近逛逛。小寶和牛犢就這麼一動不動地對視了3分鐘。好吧,該看到的,總歸是要看到的。
  • 清明:近鄉情怯的我,獨有一份思念在當下
    近鄉情怯的我,獨有一份思念在當下,殊不知被大雨洗過,難留一絲痕跡。雨後的街上,開張的店鋪人來人往,卻與我無關。雨霽風清,酒色月光,把你的背影一寸寸牽扯,行雲流水般系在我的心上。而此刻,你的淚已結成霜,讓我驚心動魄,衷腸難訴,萬千柔情隨風而去……
  • 怕催婚、怕對比,別讓「近鄉情怯」擋住回家腳步
    不論走得多遠,人們都不會忘記兒時生活的故土,都會時常憶起曾經嬉戲打鬧的場景,以及盼著過年的心情。在外漂泊時,人們常常小心翼翼地詢問電話那頭,故鄉「石牆黛瓦、又見炊煙」的古村落還在嗎?「古道西風,小橋流水」的老風景還在嗎?鄉村的舊學堂或者街巷的石牌坊還在嗎?這種對故土的眷戀,這種濃濃的鄉愁,正是接通共同情感的最直接聯繫。
  • 終極鬥羅:「大魔王」腦海浮現女子的背影,他有點「近鄉情怯」
    03季洪彬「近鄉情怯」 雖然說「大魔王」季洪彬因為想起了這個女子而顯得有些期待,但其實他還是很緊張的,或者說是有些抗拒,就像是史萊克學院中有他無法面對的人或事一樣。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實他也是有些想念的。
  • 讀睡詩詞|溪山雨露柳飛時,日滿香筵伴野炊
    《七絕·野趣》文/江波(四川)溪山雨露柳飛時,日滿香筵伴野炊。得飲新茶何處有?翁來細剪嫩芽枝。又到傷心處。陰雲低密遮來路。濃墨難描斷腸句。離別欲知何日聚。弦音未絕,未知險阻。豈把衷情敘。《八聲甘州 老屋》文/石琴看老居蒼柳綠稀疏,一地落秋霜。
  • 周深版的《起風了》,又驚豔到我了
    一開始,創作者以季度旺盛的佔有欲來詮釋這首歌:雖然很愛對方、也想要當一個溫柔的傾聽者,但當對方決定將一切和盤託出,自己聽到關於前任的故事時,依然忍不住醋意大發,甚至惡言相向。 而當一切覆水難收之時,他才幡然醒悟,連連道歉、許諾,只為挽回一段岌岌可危的感情。 這樣的橋段,令人既生氣又無奈。
  • 《起風了》——近鄉情怯,離鄉又何
    我也到了返校上課的時間了,臨走前一家人吃了一頓早飯,老爸說了一句:「我們一家六個人一起吃飯又不曉得要等多久了。」一句話讓我感覺淚目,在車上不禁想起一個老兵的故事。老兵名叫伢子,村裡所有人都這麼叫他,正逢打仗年生,年僅十五歲的他也跟著去當了兵。
  • 春節「亞文化」,別讓年輕人近鄉情怯
    來源:半月談春節未至,社交媒體倏忽響起的《財神到》《恭喜發財》等熟悉的旋律,足以讓春運搶票中的年輕人猛然間顫抖不已。面對家鄉父老的「靈魂拷問」,年輕人要多一些理解與寬容,不要過度敏感;父母長輩在詢問時,也要具備一定的話題「邊界意識」,而不是只顧著滿足自己的需求與面子,而忽視年輕人的感受。(作者 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