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材
東大殿面闊七間,正面中央五間寬505釐米,兩梢間寬445釐米;進深四間,二心間寬440釐米,兩梢間寬445釐米。明間簷柱高490釐米。東大殿材寬為31釐米x21.5釐米,若以材高31釐米為15「分」, 則每「分」長2.067釐米。依次計算,正面中央五間寬244.3分,正側面梢間均寬215.29分,側面心間寬212.87分,柱高239.48分,比《營造法式》中殿堂標準間廣250「分」 小10.52分,與《營造法》中規定的各柱高不越間之廣一致,可見宋代營造制度是唐代營造制度的延續。
▲東大殿立面圖
從上表中看出,在大木構件的斷面上,東大殿比《營造法式》中面闊九至十一間重簷大殿的一等用材要小,鬥栱構件的「分」值與《營造法式》中規定的基本吻合。究其原因,唐代建築只有一朵補間鬥棋,標準間廣250「分」, 並在200~300「分」之間變動。
▲《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材有八等」示意圖
《營造法式》所繪的「殿閣地盤分槽圖」採用了2朵補間鬥栱,標準間廣為375「分」,並在300~450之間變動。相同間廣的建築,以250「分」或375「分」計,「分」值相差近1/2, 但宋代所規定的大木構件斷面的「分」數並沒有比唐代建築多出1/2, 所以宋代建築的用材比唐代建築要小,這也是唐代建築外觀雄健渾厚的原因。
▲《營造法式》鬥栱各部分名稱示意圖
建築中受力構件必須能承受其上的荷載,唐代由於缺乏科學的實驗手段測試建築構件的受載程度,只能憑經驗來判斷,為了安全,用材大是自然的。隨著經驗的積累,建築用材漸漸縮小到適當範圍也是自然的,是建築科技水平進步的體現。
東大殿明狀乳栿為月梁之制。根據《營造法式》「造月梁之制:明松其廣四十二分」。《營造法式》規定:「一曰簷栿。如四椽及五椽栿;若四鋪作以上至八鋪作,並廣兩材兩栔;草狀廣三材。二曰乳栿,三椽栿,若四鋪作、五鋪作,廣兩材一栔。」以一分為20.067毫米計算,東大殿明狀四椽栿的廣為四十二分(兩材兩架), 即868.4毫米,草栿廣為45分,即930.15毫米,乳栿廣為35分,即723. 45毫米。實測東大殿明狀四椽栿截面為580毫米x450毫米,草栿四椽栿截面約為550毫米x380毫米,明狀乳栿截面為430 毫米x350毫米。從實際測量來看,東大殿各主要梁栿的用材截面小於《營造法式》的規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鬥栱用材巨大,出挑深遠,大大減少了梁栿跨度;隨著梁栿支座面積的增大,不但減小了梁栿跨中彎距,而且也減小了梁頭所受剪力。所以雖然單個梁狀用材較小,但卻完全起到承託屋架荷載的作用。
東大殿鬥栱材高介於30~31釐米之間,寬介於19.5~21.5釐米之間,栔高約為9~10釐米,高寬之比約為3:2, 栔高合4.6分,比宋《營造法式》中一等材栔高6分要小。鬥栱的全部高度約合柱高的二分之一,加大了屋簷的平出,所以呈現出了豪壯宏偉的外觀特徵,增強了建築的美觀。
裝修
東大殿內槽平圈距地高度8.58米,平圈方格密小,楞木規格9釐米,楞木間距31.5釐米,平圈厚度約2釐米。平闇基本完整,與結構構件連接緊密。鬥栱上面的平棊枋與柱頭枋之間都向下斜安「峻腳椽」, 上面安遮椽板,以完成平闇的「盝頂」。槽內每間平圈中央都以四個方格合為一個較大的八角小藻井,化解了單調無飾的格局。
東大殿前簷中五間裝板門,兩盡間砌坎牆設直欞窗,兩山及背面皆築以厚壁,山牆後間左右闢高窗各一個,殿內後部光線由此射入。裝門的五間,兩柱之間,最下安地栿,其上安門檻,兩側倚著柱身安門頰,而在闌額之下安門額。其額、頰、檻都用板合成。門檻與地狀合成「丄」形。門額內面以門簪四枚安「雞棲木」, 而額外面不出「門簪頭」。門檻以內,在地楸之上安枋一道,與額內「雞棲木」對稱,以承門下攥。
板門每間2扇,每扇由9至11塊板材合成,背面5道槅,每榻1道,設門釘1路,每路11枚。每扇門裝鐵鋪首1枚。板門和立頰的背面,均有唐至民國的墨書題記。板門曾於明代重裝過,槅木之下有明永樂五年(1407) 的題記。盡間闌額下安窗,其上額大小與門額相同,也是用板合成。檻牆之上安下串,額下不另安上串,兩側倚著柱身安立頰,中間安版欞,共15欞,欞中段安承欞串。大門為唐代原物。中國古代建築的大門容易損壞,經常更換,東大殿仍保存了唐代原建大門,彌足珍貴。
屋面
東大殿屋頂的坡度,脊博舉高與前後撩簷槫之間距離之比約為1:4.77, 與宋《營造法式》中規定的1:4和1:3相比,略低,舉勢和緩,是早期建築屋面平緩做法的典型代表。
殿頂全部用板瓦仰覆鋪蓋,不扣筒瓦,瓦長約50釐米,寬約31釐米,厚3. 5釐米,頗為碩大,瓦壟中距為52釐米。重唇花邊瓦作滴水,重唇飾雙行聯珠花紋,唇外緣作鋸齒形。正脊、戧脊皆用瓦條壘砌,較宋《營造法式》規定的較矮。正脊兩端分別安裝高大雄健的琉璃鴟吻,高3.06米,仿唐代鴟吻式樣,鴟尾輪廓簡潔並隱起花紋,除龍的嘴眼角和尾上的小龍外,其尾鰭及嘴翅隱起都很微少。脊剎也為琉璃製品,其坯胎、釉色和人物造型與文殊殿正脊剎非常相似,應是元代補造。
鰭尾偏長,上部盤一小龍,龍身曲折,鱗爪有力。吻釉色斑斕,光澤晶瑩,與古老的殿宇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正脊中心立綠釉寶剎1枚,高2.65米,剎底為一尊武將,呈站姿狀,袒胸赤足,腳踏方座,左手託剎,右手撐腰,肌肉健美,神態自如,極富寫實風格。戧脊下端安蹲獸1枚,獸頭眼、腮紋樣清晰可辨。戧脊正中置黃綠色釉寶瓶1個,後簷前端岔脊置小獸2枚,前簷前端岔脊置小獸3枚。戧脊與岔脊上的蹲獸、小獸及寶瓶為清代作品。
塗飾
中國古代建築出於對材料的保護和建築審美的雙重需要,對木材表面進行塗飾,以保護木材並掩蓋木材傷疤。
東大殿內槽明栿部分的大部分構件無地仗,直接平塗紅色,僅前列6根內槽柱做地仗,上塗飾絳紅色。殿內鬥栱以上大構架表面均採用紅白塗飾,殿內闌額上保留了部分唐代原建時塗飾,以土朱刷地,部分鬥栱上繪製彩畫,現仍可看到隱約痕跡。鬥栱正面塗絳紫色,側稜交替部分繪紫色白地或白色紫地的凹形,這種做法在宋《營造法式》彩畫制度中稱之為「燕尾」。
本文摘自《五臺山佛光寺》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