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拾遺丨東大殿(三)

2021-03-05 時空家國


用材

東大殿面闊七間,正面中央五間寬505釐米,兩梢間寬445釐米;進深四間,二心間寬440釐米,兩梢間寬445釐米。明間簷柱高490釐米。東大殿材寬為31釐米x21.5釐米,若以材高31釐米為15「分」, 則每「分」長2.067釐米。依次計算,正面中央五間寬244.3分,正側面梢間均寬215.29分,側面心間寬212.87分,柱高239.48分,比《營造法式》中殿堂標準間廣250「分」 小10.52分,與《營造法》中規定的各柱高不越間之廣一致,可見宋代營造制度是唐代營造制度的延續

 

▲東大殿立面圖

從上表中看出,在大木構件的斷面上,東大殿比《營造法式》中面闊九至十一間重簷大殿的一等用材要小,鬥栱構件的「分」值與《營造法式》中規定的基本吻合。究其原因,唐代建築只有一朵補間鬥棋,標準間廣250「分」, 並在200~300「分」之間變動。

▲《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材有八等」示意圖

《營造法式》所繪的「殿閣地盤分槽圖」採用了2朵補間鬥栱,標準間廣為375「分」,並在300~450之間變動。相同間廣的建築,以250「分」或375「分」計,「分」值相差近1/2, 但宋代所規定的大木構件斷面的「分」數並沒有比唐代建築多出1/2, 所以宋代建築的用材比唐代建築要小,這也是唐代建築外觀雄健渾厚的原因。

 

▲《營造法式》鬥栱各部分名稱示意圖

建築中受力構件必須能承受其上的荷載,唐代由於缺乏科學的實驗手段測試建築構件的受載程度,只能憑經驗來判斷,為了安全,用材大是自然的。隨著經驗的積累,建築用材漸漸縮小到適當範圍也是自然的,是建築科技水平進步的體現。

 

東大殿明狀乳栿為月梁之制。根據《營造法式》「造月梁之制:明松其廣四十二分」。《營造法式》規定:「一曰簷栿。如四椽及五椽栿;若四鋪作以上至八鋪作,並廣兩材兩栔;草狀廣三材。二曰乳栿,三椽栿,若四鋪作、五鋪作,廣兩材一栔。」以一分為20.067毫米計算,東大殿明狀四椽栿的廣為四十二分(兩材兩架), 即868.4毫米,草栿廣為45分,即930.15毫米,乳栿廣為35分,即723. 45毫米。實測東大殿明狀四椽栿截面為580毫米x450毫米,草栿四椽栿截面約為550毫米x380毫米,明狀乳栿截面為430 毫米x350毫米。從實際測量來看,東大殿各主要梁栿的用材截面小於《營造法式》的規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鬥栱用材巨大,出挑深遠,大大減少了梁栿跨度;隨著梁栿支座面積的增大,不但減小了梁栿跨中彎距,而且也減小了梁頭所受剪力。所以雖然單個梁狀用材較小,但卻完全起到承託屋架荷載的作用。

 

東大殿鬥栱材高介於30~31釐米之間,寬介於19.5~21.5釐米之間,栔高約為9~10釐米,高寬之比約為3:2, 栔高合4.6分,比宋《營造法式》中一等材栔高6分要小。鬥栱的全部高度約合柱高的二分之一,加大了屋簷的平出,所以呈現出了豪壯宏偉的外觀特徵,增強了建築的美觀。

 

裝修

東大殿內槽平圈距地高度8.58米,平圈方格密小,楞木規格9釐米,楞木間距31.5釐米,平圈厚度約2釐米。平闇基本完整,與結構構件連接緊密。鬥栱上面的平棊枋與柱頭枋之間都向下斜安「峻腳椽」, 上面安遮椽板,以完成平闇的「盝頂」。槽內每間平圈中央都以四個方格合為一個較大的八角小藻井,化解了單調無飾的格局。

 

東大殿前簷中五間裝板門,兩盡間砌坎牆設直欞窗,兩山及背面皆築以厚壁,山牆後間左右闢高窗各一個,殿內後部光線由此射入。裝門的五間,兩柱之間,最下安地栿,其上安門檻,兩側倚著柱身安門頰,而在闌額之下安門額。其額、頰、檻都用板合成。門檻與地狀合成「丄」形。門額內面以門簪四枚安「雞棲木」, 而額外面不出「門簪頭」。門檻以內,在地楸之上安枋一道,與額內「雞棲木」對稱,以承門下攥。

 

板門每間2扇,每扇由9至11塊板材合成,背面5道槅,每榻1道,設門釘1路,每路11枚。每扇門裝鐵鋪首1枚。板門和立頰的背面,均有唐至民國的墨書題記。板門曾於明代重裝過,槅木之下有明永樂五年(1407) 的題記。盡間闌額下安窗,其上額大小與門額相同,也是用板合成。檻牆之上安下串,額下不另安上串,兩側倚著柱身安立頰,中間安版欞,共15欞,欞中段安承欞串。大門為唐代原物。中國古代建築的大門容易損壞,經常更換,東大殿仍保存了唐代原建大門,彌足珍貴。

 

屋面

東大殿屋頂的坡度,脊博舉高與前後撩簷槫之間距離之比約為1:4.77, 與宋《營造法式》中規定的1:4和1:3相比,略低,舉勢和緩,是早期建築屋面平緩做法的典型代表。

 

殿頂全部用板瓦仰覆鋪蓋,不扣筒瓦,瓦長約50釐米,寬約31釐米,厚3. 5釐米,頗為碩大,瓦壟中距為52釐米。重唇花邊瓦作滴水,重唇飾雙行聯珠花紋,唇外緣作鋸齒形。正脊、戧脊皆用瓦條壘砌,較宋《營造法式》規定的較矮。正脊兩端分別安裝高大雄健的琉璃鴟吻,高3.06米,仿唐代鴟吻式樣,鴟尾輪廓簡潔並隱起花紋,除龍的嘴眼角和尾上的小龍外,其尾鰭及嘴翅隱起都很微少。脊剎也為琉璃製品,其坯胎、釉色和人物造型與文殊殿正脊剎非常相似,應是元代補造。

 

鰭尾偏長,上部盤一小龍,龍身曲折,鱗爪有力。吻釉色斑斕,光澤晶瑩,與古老的殿宇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正脊中心立綠釉寶剎1枚,高2.65米,剎底為一尊武將,呈站姿狀,袒胸赤足,腳踏方座,左手託剎,右手撐腰,肌肉健美,神態自如,極富寫實風格。戧脊下端安蹲獸1枚,獸頭眼、腮紋樣清晰可辨。戧脊正中置黃綠色釉寶瓶1個,後簷前端岔脊置小獸2枚,前簷前端岔脊置小獸3枚。戧脊與岔脊上的蹲獸、小獸及寶瓶為清代作品。

 

塗飾

中國古代建築出於對材料的保護和建築審美的雙重需要,對木材表面進行塗飾,以保護木材並掩蓋木材傷疤。

東大殿內槽明栿部分的大部分構件無地仗,直接平塗紅色,僅前列6根內槽柱做地仗,上塗飾絳紅色。殿內鬥栱以上大構架表面均採用紅白塗飾,殿內闌額上保留了部分唐代原建時塗飾,以土朱刷地,部分鬥栱上繪製彩畫,現仍可看到隱約痕跡。鬥栱正面塗絳紫色,側稜交替部分繪紫色白地或白色紫地的凹形,這種做法在宋《營造法式》彩畫制度中稱之為「燕尾」

本文摘自《五臺山佛光寺》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佛光寺拾遺丨東大殿彩塑(一)
    現存雕塑作品雖然未能留下雕塑匠師之名,但是佛光寺作為唐代五臺山著名寺院之一,是皇帝「特許營造」,又是著名和尚願誠主持營造,為寺內塑像的絕不會是一般的雕塑者。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在遊歷佛光寺時曾作《四海歌》予以稱讚:「瑰寶世界無,千劫何緣存象法,明時自不失玄珠,沉海慶昭蘇」。殿內羅漢塑像為明代作品,雖然與唐代塑像在各個方面無法相比,卻代表了明代民間羅漢雕塑技術和藝術的水平,在豐富了殿內塑像內容的同時,更襯託出唐代塑像的精美。
  • 【經典】佛光寺東大殿
    在這裡,他們發現東大殿南側有一座磚塔與敦煌壁畫上所繪的磚塔一模一樣。最後在大殿木樑找到唐代墨書,和殿外的石經幢相互應證,終於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築。更讓他們驚喜的是,整個佛光寺「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唐、金、明、清建築齊備,梁思成激動之地稱其為「中國第一國寶」。
  • 佛光寺的三個格局丨王煒
    從這個意義上講,佛光寺的格局是層累造成的,下文將由近及遠,由今及古,嘗試復原佛光寺在三個時間剖面上的大致格局。一、清代格局如果剔除掉建國以後添建的各種建築物,佛光寺清代的格局就會顯現出來。這是時代最晚近、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格局,是追溯更早格局的起點。清代格局最顯著的特點是十字交叉的主、副軸線。
  • 佛光寺東大殿(下):如何打造攝人心魂的佛國淨土
    關於佛光寺的整體介紹與背後的故事請查看《山西行(三):佛光照耀中國建築史》,本文主要介紹佛光寺東大殿的那些事,分上下兩篇,上篇為:《佛光寺東大殿(上):唐風悠悠吹不盡,鑿巖建寺已千年》,本篇為下篇。4鬥栱東大殿的鬥栱用材巨大,外簷鬥栱的整體高度約有柱高的一半,一方面可見佛光寺的高級別官式色彩,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鬥栱在當時房屋構造上的重要性。唐宋時期,鬥栱是挑起平緩大屋簷的重要結構,將梁架的壓力傳導到柱頭上,對保持結構穩定至關重要。除結構作用外,東大殿的鬥栱在空間和裝飾上也有許多獨特的設計。
  • 山西忻州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正殿(東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中國現存第三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南禪寺大殿
  • 【經典】大唐佛光寺
    目前隋唐時期的建築在我國除了佛光寺東大殿以外,僅剩幾座鄉間小廟,體量有限加之後世改造,已經很難再現當年大唐氣象。日本京都奈良的早期建築,雖然始建年代較早,但是日本對其百年內就進行一次大修,每次修繕都要更換近三分之一的構建,古建築的造型和原真性可能會大打折扣。
  • 五臺山佛光寺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古建專家。
  • 佛光寺 · 高僧輩出的文殊現身地
    1937年,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敦煌石窟圖錄》的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中注意到佛光寺,風塵僕僕親往尋找,根據東大殿梁柱上的毛筆字和殿外石經幢上的刻文「唐大中十一年」,確認其為有題記的中國最早木造建築。佛光寺分建在梯田式的臺地上,有三重院落。上圖為第一重院落的今昔對比,圖上的石經幢為唐乾符四年建造。
  • 千年佛光寺,何以動人?
    寺內伽藍分布在由西向東逐層抬高的三進臺地上,下層與中層臺地高差不大,而東大殿所在的最高處的上層臺地卻比中層陡然抬高了十二三米,這一高臺為開山築基、斬山堆培而來,並緊貼東大殿後部形成了一道比大殿簷口還高的石崖。通過對於佛光寺原始地形的還原推想表明,被斬除的這段山崖,正好是佛光山從寺前到上部山坡最陡峭的一段山體。東大殿坐於此高臺上,向西俯瞰全寺及寺前山谷。
  • 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是中國僅存的四座唐代古建築之一(另三座為五臺南禪寺、平順天台庵、芮城廣仁王廟,均在山西),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城東北32千米的佛光山山腰,距離臺懷鎮
  • 五臺山佛光寺關係文獻目錄
    張映瑩、李彥主編:《五臺山佛光寺》,文物出版社2010年11月。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呂舟主編):《佛光寺東大殿建築勘察研究報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4月。祁偉成:《五臺佛光寺東大殿》,文物出版社2012年10月。
  • 文化十分丨走進「古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 重回宏偉大唐
    1937年7月5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83年後的同一天,2020年7月5日,清華大學師生重新考察佛光寺,「人文清華」講壇用網絡直播方式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寺,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
  • 清涼聖境|五臺山佛光寺
    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五臺縣佛光新村,距縣城30公裡。因該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
  • 【震撼】「第一國寶」佛光寺大殿的秘密
    還在它東面的臺地上發現了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梁思成興奮地將其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甚至後來有人稱其為▽佛光寺建築全景,東大殿為最上方兩顆古松遮擋的建築,使得大殿隱於山林之間,難見真容| 攝影師@楊國軍這座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建築身上究竟藏著多少秘密為什麼能相繼被人們賦予如此殊榮讓我們將它進行解剖一窺究竟▽佛光寺大殿木結構透視示意| 製圖@
  • 「亞洲佛光」五臺山佛光寺
    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1937年 6月,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親赴山西五臺縣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1949年後,政府和人民對佛光寺著意加以保護。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環抱,寺內古木參天,殿堂巍峨。這裡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也是旅遊者們觀光的勝地。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地勢低下開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
  • 五臺山佛光寺詳細介紹導遊詞圖文版
    這四次滅佛,其它三次都發生在國家分裂的時期,而只有唐武宗滅佛是在大一統的年代,所以滅法的規模要遠大於其它三次,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擊,史稱「會昌法難」。這次滅法起因於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爭端。
  • 中國古建第一國寶——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  隋唐之際,已是五臺名剎,「佛光寺」這個寺名屢見於各種史書記載。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會昌五年,皇朝發動滅法運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變成一片廢墟,僧人也全作鳥獸散。公元857年,也就是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佛光寺。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作為現存最重要的中國古代建築,佛光寺蘊藏了哪些中國文化的珍貴密碼,如何保護以佛光寺東大殿為代表的建築物,古代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是什麼?「人文清華講壇」的專家學者在現場展開了深入探討。而日本卻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築物。」這一判斷,是建立在日本與西方學者對中國建築遺存長達20多年的大規模調查基礎之上。但是梁先生、林先生等人一直懷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苦苦尋找,自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之後,他們走遍了十餘個省,勘查了千餘座古建築遺蹟,終於在五臺山佛光寺得償所願。
  • 佛光寺——夢回盛世大唐
    ,因為那裡是中國木構古建築的聖殿,擁有大唐時代殿堂級建築——東大殿!     然而我等不及了,聽到很多人傳說佛光寺即將大修,看到很多很多古建愛好者紛紛前往,我不想等下去了!      梁林二位大師一行四人來佛光寺時是傍晚時分,東大殿到底是何時所建還不得而知,而直覺告訴他們這裡肯定及其古老。      我選擇正午之後進入山門,這是瞻仰大殿的最佳時刻。
  • 臺基、柱梁與屋頂 ——從即物性的視角看佛光寺建築的三個要素( 三 )
    結合所感所想,柳亦春在《建築學報》2018年09月NO.600期發表了論文《基、柱梁與屋頂——從即物性的視角看佛光寺建築的三個要素》,本公眾號將分三部分連載。臺基、柱梁與屋頂從即物性的視角看佛光寺建築的三個要素(三)The Earthwork, Trabeated System, and the RoofThree Atchitectural Elements of Foguangsi from a View of Sachlichk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