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元宵節】元宵節習俗

2021-03-05 瓜州縣淵泉小學

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小正月或燈節,自古以來就很受人們的重視,在新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親人歡聚,吃元宵、賞月、猜燈謎,舞獅子……慶賀團圓,祈福美滿。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並傳入民間,最後從中原傳向了全國。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作為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是中國也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兩種有趣的傳說:
         傳說一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佔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佔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姑娘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夾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幅員遼闊,關於元宵節的習俗也都不盡相同。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舞法上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猜燈謎
        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一碗香甜的元宵,一輪圓圓的明月,一份溫馨的祝福,一片增色的喜慶,一心真情的展現,一種無聲的感動,元宵節快樂。

                       供 稿:白麗霞

                       審 核:許金梅

相關焦點

  • 網絡中國節——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
    、祈許光明之意後來能工巧匠做出了多種花燈花燈也漸漸有了祈願順利、闢邪平安等各種寓意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成了元宵節的必備項目元宵燈會也成了元宵節時的主要活動除此之外元宵節還有「踩高蹺」、「舞獅子」、「迎紫姑」等習俗活動十分熱鬧下面一起去看看這些活動是怎樣的吧!
  • 元宵節的習俗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每年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農曆2019年元宵節的日期: 己亥年(豬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 元宵節習俗_古代元宵節的奇怪習俗:偷菜偷燈偷女人
    元宵節的習俗: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
  • #網絡中國節 元宵#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
    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 正月十五為什麼叫元宵節?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2月26日,正月十五,迎來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那麼,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 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為每年的正月十五,正月也叫元月,宵即夜晚,每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
  • 元宵節各地習俗,你知道多少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國是由來已久習俗。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 元宵節習俗英文介紹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 元宵節,南北方習俗差異有哪些!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早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按中國傳統民俗,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民俗活動。
  • 元宵節的由來、習俗和禁忌
    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簡單 元宵節有什麼傳統習俗元宵節吃什麼好
    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民間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完完全不一樣。
  • 元宵節的習俗和祝願
    而元宵節是一年的初望,作為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滿月,其中寄託著人們無數美好的期待。在這一天,人們外出賞月、燃放煙火、猜燈謎、吃元宵,街市一派熱鬧繁華。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雖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樣的。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比團圓更重要的事了。萬家燈火,月色嬋娟。
  • 元宵節的簡介來歷和習俗
    二、傳說之二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 元宵節又被稱作燈節 關於張燈習俗的來歷
    在元宵節這一天,人們的生活必然少不了花燈的出現和點綴。大街小巷在這一天都會掛上紅彤彤的燈籠,四周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氛圍。
  • 元宵節只吃湯圓?還有多少習俗你不知道!
    元宵節快樂元宵節到,全國有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但元宵各地習俗也不盡相同,那麼你知道元宵各地習俗有哪些嗎?
  • 「元宵節」英文怎麼說?關於元宵節習俗的英文知識都在這裡了!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 元宵節:九種習俗,九種祝願
    而元宵節是一年的初望,作為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滿月,其中寄託著人們無數美好的期待。在這一天,人們外出賞月、燃放煙火、猜燈謎、吃元宵,街市一派熱鬧繁華。0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
  • 「元宵節」的來源
    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事實上,「走百病」也是這一節日的重要習俗,大約在唐代,走百病習俗逐漸與祛病逐疫、元宵節俗相融合。明清以來,走百病成為傳統元宵節裡的一項重要風俗。「走百病」中,參與者元宵節夜晚相約出遊,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這樣可以驅病除災。
  • 【話說元宵】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
    今天是元宵節,在這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全國人民共同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淮安市文通中學祝大家元宵節快樂,2020年平安順遂,身體健康,吉星高照,好運常伴!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