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是祖國最西端的「絲路明珠」,也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深,是新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泰山天山,血脈相連。自黨中央作出對口援疆的決策以來,喀什一直是山東對口支援地區。
2020年初,山東省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帶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囑託,全面接過對口支援新疆的「接力棒」。近一年來,他們大力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精神,迅速融入這片素有「絲路重鎮、西部明珠」美譽的土地,譜寫出一支又一支「邊塞新曲」。
「輸血」與「造血」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趙老師教得非常仔細,跟班學習一年比過去三年的收穫都大,等她援疆結束後我們病理科的工作一定可以繼續開展。」麥蓋提縣人民醫院的阿米娜木·克熱木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信心。
阿米娜木·克熱木口中的「趙老師」,是山東援疆醫生趙一諾。她的到來,不僅幫助麥蓋提縣人民醫院病理專業實現了「零」的突破,更通過「以師帶徒」培養了一批病理專業人員,為當地留下了珍貴的「火種」。
人才短缺,是發展第一「痛點」。援疆建疆,關鍵在人。
山東援疆構建「計劃內幹部人才+柔性人才」的「1+N」立體組團式援疆模式,創新成立喀什「柔性人才工作站」,從內地選派符合條件的專家到喀什地區開展援建工作。今年以來,針對喀什地區教育文化領域、醫療衛生領域、脫貧攻堅等重點領域緊缺專業技術人員的現狀,分期分批選派了494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家,極大彌補了當地專業技術人員緊缺的狀況。
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山東援疆打破單位、地域、層級限制,通過多層次、多方式、多渠道組團結隊,組織受援單位骨幹人才與援疆專家結對「拜師」,為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截至目前,已創新組團241個,建立「師徒」關係850餘對,培訓培養各類幹部人才1.67萬餘人次,為當地輸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大棚裡的致富經
走出一條山東特色產業援疆路
脫貧攻堅,離不開產業支撐。
瀕臨沙漠,早晚溫差大,土壤鹽鹼化嚴重,惡劣天氣頻發……嚴酷的自然環境,導致山東對口支援的喀什地區四縣蔬菜種植種類少、產量低,蔬菜自給能力嚴重不足。為此,山東援疆幹部人才將成熟的蔬菜種植技術引入受援地,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種植產業,走出了一條符合喀什實際、具有山東特色的產業援疆之路。
「有山東專家的幫助,我們也能種出高品質西紅柿。不僅給我們發放種子,還回收我們的西紅柿,今年我家貧困戶的帽子就可以摘掉了。」英吉沙縣烏恰鎮團結新村村民木拉提·買買提高興地說。
為拓寬增收渠道,經過在英吉沙縣烏恰鎮的多次調研,山東援疆幹部人才積極對接農業企業,由其提供種子,在烏恰鎮團結新村試種西紅柿,西紅柿成熟後制幹,以每公斤10元的價格進行回收。團結新村今年新建西紅柿拱棚75座,每戶種植戶預計能收2噸西紅柿。
這只是山東援疆幹部人才推動特色種植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由山東援疆幹部人才對接水發農業集團、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等建設的南疆現代蔬菜產業示範基地,已建成荷蘭溫室70000平方米、育苗中心6748平方米,蔬菜大棚280個,可年產鮮蔬菜150萬噸,年加工蔬菜能力達100萬噸,提供3000個就業崗位。
種出來,還得賣出去。山東援疆幹部人才深入推進農副產品銷售「大倉東移」工程。今年以來,「大倉東移」工程累計助力喀什2.2萬餘噸農副產品進入疆外市場,銷售額達7.2億元。「大倉東移·消費扶貧」作為唯一援疆消費扶貧優秀典型案例被國家發改委向全國公開推介。
以情動人 以文潤心
架起一座民族團結連心橋
181名援疆幹部人才持續與24個村224戶群眾結對認親,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現場,一個大禮包、一句暖心話,拉近了各自距離。
今年以來,山東援疆幹部人才先後落實援疆資金1260萬元,資助2100名貧困大學生學習深造。「山東對口支援喀什地區醫療免費救助行動」陸續投入援疆資金1000餘萬元,對當地困難家庭白內障、腦梗死等10種常見疾病予以免費救治。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東援疆四批次向喀什捐贈2000餘萬元款項及防疫物資,蔬菜水果580餘噸,先後協調三批核酸檢測團隊赴喀檢測。
促進民族團結,文化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山東援疆幹部人才傾力打造「文化潤疆·齊魯先行」品牌,推動文化潤疆工作。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英吉沙縣國學書院聯合各中小學,疫情期間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空中課堂,引導學生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英吉沙縣國學書院是山東援建的南疆地區最大的多功能國學書院。建成以來,集中開展現場教學培訓150場4170人次,線上中小學直播課程教學1.3萬人次,輻射帶動受援縣20個村開展國學下鄉活動、25所中小學開展國學文化教育。
關山萬裡路,建功在邊疆。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公布英吉沙等10個縣退出貧困縣。天山腳下,山東援疆人正向著更高的目標前行,努力讓「絲路明珠」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如林 通訊員 甘懿文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