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華,金谿縣秀谷鎮徐坊村原新農村建設理事長,2020年4月因病故去。因為父親臨終的一席話,他撲下身子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家鄉建設,在徐坊村拔窮根、拓富路、美鄉村、養精神的道路上嘔心瀝血,以突出的個人能力和人格魅力,帶領鄉親把貧窮破落的徐坊村打造成「明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治村有方的徐春華也獲得了「江西好人」、「江西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西省城鄉社區建設先進志願者」、「江西省新農村建設優秀理事長」、「2019年度全國十大誠信之星」等榮譽稱號。
在生命歷程的最後16年,徐春華把建設家鄉當成了畢生追求,即使在2018年被確診身患癌症,徐春華仍堅持帶病工作,直到臨終前,他最關心的還是村裡的建設。「得病後也沒什麼怕的,第一我活了六十多歲,第二我覺得人生也圓滿了,沒有對不起這個社會,也沒有對不起我的家人,這是我自豪的地方!」病中一次接受採訪,徐春華這樣說道。
人非樹木,不能千古。徐春華已經走了,可是在徐坊村的每個角落,依然可清晰地感受到,十六年來,徐春華為了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一點一滴刻畫下的奮鬥印記。
一句諾言,一種歸雁銜泥築巢的情懷
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鄉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範點和國家3A級旅遊景區,這些都是徐坊村現在的「標籤」。沿著3.6米寬的進村公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徐坊村村訓——「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勤奮好學、誠信守法」。徐坊村背靠1600畝的森林公園,全村73戶人家,小洋樓排排挺立,整齊潔淨的硬化路面通達每家每戶。人工湖、文化長廊等點綴其間,1200米的圍牆既是防護牆也是文化牆,處處顯示出村裡對成風化人的重視。通村走下來,家家整潔乾淨,庭院裡點綠添紅,悠悠然一幅田園畫。
可十多年前,徐坊村卻不是這樣一幅俏模樣。徐坊村坐落於濟廣高速與金溪大道之間,曾經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生產生活環境十分不堪。巨變始於一次囑託。「有能力了,要為家鄉做點事」,1999年,徐春華的父親——一名老公社副書記臨終前這樣囑託子女。從此,徐春華牢記父親的遺言,他從壯碩的中年出發,把人生中最老練的精力回報給了鄉土。
徐春華是村民公認的能人,年輕時不僅在家鄉建有金溪皇妃星絹紡絲被服有限公司等企業,還在外地辦了幾家公司。2004年,徐春華45歲,他以中年人特有的魄力,著力打通貧窮徐坊的「梗阻」——硬體上遵循要致富先修路的鐵律,修了兩條環村公路;「軟體」上重視精神力量的涵養,將已倒塌的祠堂改建成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兩項工程共花費了60多萬元,村民共籌4.3萬元,其餘部分他自掏腰包。
2006年,徐坊村召開村民大會,大家一致推選徐春華擔任徐坊村新農村建設理事長。「我當時感到很驚訝,也很糾結。驚訝的是鄉親們對我如此信任,糾結的是我有自己的事業,而農村工作千頭萬緒,能否搞好是一個問題,思量再三後我還是接下了這份重擔。」徐春華曾在採訪中這樣說道。徐春華像一隻不知疲倦的歸雁,開始在徐坊村銜泥築巢。他既有五年規劃也有細分的小目標。「量力而行,逐步完善」是徐坊村建設的行動準則。身為一名黨員,徐春華深知個人的力量有限。上任後,他依靠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多渠道籌集項目資金,帶領全體村民從改水、改路、改電、建廁、拆舊建新開始,一磚一瓦建設美麗新家園。十多年來,他堅持做義工,有時候一做10個小時。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村民做義工27000多個,節約資金300餘萬元,先後修建了文化休閒長廊、水上世博中國館等幾十項民生工程,建設的「六縱六橫」網絡排水系統,有效實現雨汙分流,成為全縣最早的「海綿村莊」。
不忘初心,一個共產黨員斬斷貧困的決心
貧困是不少農村存在的問題,回鄉投身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和貧困做最堅決的訣別。多年來,徐春華力拔窮根,精心打造徐坊村「黨建+農村社區示範點建設+鄉村旅遊」的多產業發展模式,逐漸形成農機合作社、大米加工廠、節能環保磚廠、生態觀光農業、在家自主創業、在外做麵包、在縣城開店經商等七大符合徐坊村實情的致富鏈條。
為了提升生態產業效益,他將村裡的農田種植、水塘養殖建設成為水生態文化園,率先建成了全縣首個「機耕道示範村」。村前建石榴、楊梅、金桔等生態植物園,集觀賞與農民技能培訓於一體,引導村民種植草莓、茶葉等600多畝,增加農業附加值。同時,在秀美鄉村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建立全省黨建示範教育基地、全省青少年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全省文明和諧平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省內外遊客18萬餘人次。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當年的不足千元提高到3萬元以上,全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不僅如此,他還以徐坊村國家3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示範點為拉動,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綜合農業開發模式,優化田園科普觀光旅遊、農事體驗旅遊等休閒產業,將相鄰的下肖村、陳家村等共六個村納入「連帶發展經濟圈」,形成萬畝標準化農田改造基地,帶動周邊農民致富奔小康。
脫貧攻堅的路上,徐春華既有大膽的闊步前行,也有細緻的潤物無聲。2012年,村民徐來文在建築工地打工時,不慎從高處墜落,導致腰椎斷裂,治療後也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他的妻子重度耳聾,一直也沒出去務工。家裡兩個孩子,大的在上幼兒園,小的才牙牙學語。徐來文心灰意冷、墜入低谷。正是徐春華的扶志,才使得徐來文努力地「站」了起來。徐來文說,出事後,徐春華時常激勵他,從徐坊村的點滴變化說起,從破舊到秀美,從曾經以為的不可能到如今的模樣,村子裡一點點發生的巨變在徐來文的腦中展開了畫面。勸解的話出自這樣一個領路人之口,漸漸使徐來文生出了力量。徐春華著眼徐來文的實際困難,幫助徐來文的妻子進廠務工。因溝通交流難、學技難,此前徐來文的妻子從未進過廠。徐春華就多方奔走牽線,促成她走進就業扶貧車間培訓,並順利成為一紡織公司員工,一年務工收入達三萬多元。在徐春華和扶貧幹部的幫扶關心下,徐來文看到了希望。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就發展養殖業,還擔任村莊清潔員、湖水管護員等。到2017年,他家年收入五萬餘元,實現了脫貧。
十六年來,徐春華盡力「一幫一」扶貧濟困,先後捐資80萬餘元支持村內建設、資助貧困生與孤寡老人20多名。為了支持精準扶貧,他主動結對助學4名貧困學子。徐春華還有另一個身份——金谿縣農業農村工作人才培訓員。2013年,金谿縣委和縣委組織部在徐坊設立了全縣人才工作示範點和大學生村官實訓基地,目的是想通過徐春華的言傳身教,帶領大學生村官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引導他們增長解決農業農村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本領。截至目前,先後有70多名大學生村官參與集訓,徐坊村實訓基地在徐春華的言傳身教下,成了金谿縣培養農業農村人才的搖籃。
奮鬥到底,一種血液裡對鄉土的深深眷戀
2018年1月,徐春華被確診肺癌。在上海治療期間,他參觀了中共一大會議舊址,在遊客留言簿上提筆留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先輩,奮鬥到底」。這16個字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決心,也是他一生行動的寫照。患病後,他先後經過了60多次放化療,可從來沒有放下過村裡的事。疫情發生後,徐春華的病情已經惡化,他仍然同其他黨員一起堅守在防疫一線,為村裡的防控事宜忙碌著。直至他的雙腿開始腫脹,行走不便,才不得不去住院。逝世前徐春華還交代了文化牆的建設事宜,全國思想道德建設現場觀摩會今年即將在我市舉辦,徐坊村作為觀摩點之一,如何把村裡的精神文明建設成就臻於完美地展現給與會代表,這是徐春華生前最記掛的事之一。「疫情形勢好轉一點後,我們村裡就開工建設文化牆,理事長非常關心這個事情,總打來電話問情況。」金谿縣秀谷鎮徐坊村支部書記徐文華告訴記者,徐春華在南昌住院時,仍舊是每天兩個電話打回村裡,電話那端傳來的聲音很虛弱。生命中的最後二十天,徐春華是在徐坊村度過的。去世前的一個星期,已十分虛弱的他,還是堅持讓兒子帶自己到村裡再看一眼。車子行駛到村子北面的文化牆前,徐春華看了最後一眼,牆面已經平展地刷上了水泥,快要完工了。
徐春華連續十六年的持續建設,把對家鄉深厚的感情,通過汗水和智慧回報給滋養他的這片土地,打造了一個「理想田園國」。物質上富了,徐坊村的精神文明也同樣飽滿有力。多年來,徐坊村的建設處處體現了「文化建村文明興村」的理念,為了樹文明、倡和諧,他組織召開黨員大會、理事會、村民大會,完善36項自治管理與服務機制,實現由人管人到制度管理的轉變,並出資3萬元啟動獎勵基金,設立「報效祖國獎」「健康長壽獎」「求學成才獎」和「關心愛護下一代」等獎項。多年的成風化人,使得徐坊村民風淳樸,精神面貌昂揚向上。
「我們村民都很感激理事長,他為村子裡做的事情太多了!」村民們都說,他們痛失了領路人、主心骨,也永遠地失去了一個好鄉親。徐文華說,徐春華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把村旁的300畝農田打造成現代農業,讓鄉親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走得更遠些。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