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武榮大地歷來人傑地靈、物阜民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出無數的俊傑翹楚。深度挖掘、宣傳和展示南安的歷史名人文化資源,必將提升南安的文化軟實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為推動南安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共南安市委宣傳部於2019年就開始組織實施南安歷史名人文化傳承保護工程,推選出雷海青、歐陽詹、韓偓、郭忠福、李贄、鄭成功、蔡資深、李光前、葉飛、黃仲鹹首批10位南安歷史文化名人。他們或大義凜然、或才華橫溢、或忠肝義膽、或仗義疏財,影響十分深遠。對此,中共南安市委宣傳部量身策劃了武榮群英匯——南安歷史文化人物短視頻動漫宣傳推廣項目。
一起來先睹為快吧!
第一期:雷海青(696-756)
戲神雷海青
人物名片雷海青(約696—756),南安羅東人,畲族,福建戲曲行業的祖師爺兼保護神(俗稱「戲神」),曾被封為「田都大元帥」。
雷海青出生時就被丟棄在田岸邊,有幸被路過的碼頭嘉禮戲雷家班抱回收養。小海青他眉目清秀,聰慧、好學,詩書器樂無所不通,尤其擅長彈奏琵琶。
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設置教坊,遴選樂工,18歲的雷海青一舉中了探花,當殿演奏悠揚悅耳、優美動聽的《霓裳羽衣曲》,滿朝文武百官和樂師名優們聽了,拍手喝彩,齊聲叫絕;唐明皇當即恩賜雷海青狀元及第,並封他為翰林院大學士,欽賜御酒飲宴獎賞。雷海青為人豪爽,忠心耿耿,又才華橫溢,唐明皇十分器重,任命他為掌管宮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園樂師。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安祿山在擺設大宴,威逼被俘的梨園弟子演奏助興。海青拒不演奏,手舉琵琶,向安祿山扔去,大罵叛賊,安祿山暴怒命人將他押綁於戲殿分屍示眾。
平定「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追封海青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唐肅宗加封「田都大元帥」,賜遷海青屍骨回鄉安葬,雷海青墓與祠堂位位於羅東鎮振興村前的小溪旁,祠堂俗稱坑口宮。宋代開始建廟祭祀海青,稱為「田都元帥廟」,因他是黎園樂師,閩南、潮汕戲班尊奉海青為戲神。
第二期:歐陽詹(757-801)
八閩文化先驅歐陽詹
人物名片歐陽詹(757-801),字行周,泉州南安人,泉州第一個進士,被譽為「八閩文化先驅者」。
歐陽詹出身於官宦世家,從小喜好讀書。南安高蓋山白雲室、九日山、清源山都曾留下他讀書的身影。歐陽詹的才學傳遍八閩,甚至京師都有了他的文名。宰相常袞更是用靈芝、芙蓉來比喻他的才學。唐貞元二年(786年),本無心科舉功名的歐陽詹,因父母期盼、師友激勵,赴長安參加進士應試,開創自隋代以來泉州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先河。6年後,考中進士,名列第二,成為泉州歷史上首位進士,開八閩文教之先,被譽為「八閩文化先驅者」。自此,福建儒學風氣開始振興,熱衷科舉功名的名人儒士日益增多。貞元十四年,歐陽詹被授予國子監四門助教,福建當此職務的第一個官員,被尊稱為「歐陽四門先生」,在京城期間,和韓愈、柳宗元等人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全力支持和參與韓愈、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導的古文運動。
宋代大學問家朱熹曾為歐陽詹祠堂題聯:「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
第三期:韓偓(844-923)
一代詩宗韓偓
人物名片韓偓(844-923),字致堯,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詩人,被尊為「一代詩宗」, 「南安四賢」之一。
韓偓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慧,10歲作詩送給自己的姨夫李商隱,令滿堂驚座,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他於889年中進士,歷任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等職,唐昭宗多次想讓他當宰相,都被他推辭。梁王朱全忠把持朝政後,將他貶往外地。唐末,韓偓辭官攜族人避亂入閩,定居於南安豐州環山村杏田,自號「玉山樵人」。他上山砍柴,種植杏樹,開墾農田、修建水塘,過著隱居生活。韓偓詩作以入閩後的作品最多,他經常漫遊於閩南名山勝水,寫了許多如《詠荔枝》《贈九日山僧》《登南臺巖》《南安寓居》歌詠南安的詩篇。923年,韓偓病逝於南安龍興寺。
韓偓墓就建在豐州環山村。值得一提的是,韓偓後代遷回故鄉西安居住時將房舍、田地贈予韓偓的好友顏氏,顏氏家族得以生存下來,在此開荒種田,繁衍後代,綿延不絕。因此顏氏一族立下了永遠為韓偓守墓的承諾,如今已守墓千年之久。
第四期:郭忠福(923-938)
孝心感天郭忠福
人物名片郭忠福(923-938),南安詩山人,被封為「廣澤尊王」。
郭忠福自小聰穎過人,孝順父母。父親早逝,因籌不齊喪葬費,母子倆只好把遺體焚燒成灰,裝入罐中。為了安葬父親的骨灰,郭忠福賣身給楊家大戶放羊。郭忠福經常餓著肚子,把飯留給母親吃,被人稱作「郭孝子」。但在楊家幹了三年,還是沒錢安葬父親骨灰。楊家請風水先生教孩子讀書,郭忠福從窗下路過,聽到的詞句,過後都能背誦出來,先生把他視為「神童」,悄悄教他讀書識字,更為他賣身葬父的孝心所感動,指點他在楊家圈羊的一塊風水寶地,安葬父親骨灰。母子倆後去往詩山鳳凰山下郭山寨居住做苦工。後晉天福三年(938),16歲的忠福到鳳山放羊,盤膝坐在古藤上坐化成神。
詩山人感念忠福孝義,在他坐化的地方建祠紀念,稱為「郭山廟」。因以將軍禮祭祀他,又稱「將軍廟」。後來因廟在鳳山,又稱「鳳山寺」。忠福被奉為神明,歷朝加封不斷,清朝封為「廣澤尊王」,成為福建省四大道教名神之一。截止2019年,南安市已舉辦七屆鳳山文化節,成為南安與海外僑親、臺港澳同胞聯繫的紐帶之一。
第五期:李贄(1527-1602)
思想家李贄
人物名片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祖籍南安榕橋,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他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12歲就寫出《老農老圃論》,提出要尊重農民,把孔子視種田人為「小人」的言論大大挖苦了一番,轟動鄉裡。李贄26歲中舉人,29歲至54歲為官。萬曆九年,李贄辭職,移居麻城。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自居,反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他提出「天之立君,本以為民」的主張,成為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導。他一開壇講學,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前去聽講,幾乎滿城空巷。
李贄的思想和作為,引起統治階級的嫉視、仇恨和圍攻。萬曆三十年,明神宗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李贄,並焚毀他的重要著作《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等。這樣一位以「奇談怪論」聞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寧死不屈,在通州獄中自殺明志。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把李贄列為中華民族傑出的思想大家之一。
第六期:鄭成功(1624-1662)
民族英雄鄭成功
人物名片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南安石井人,被譽為「民族英雄」。
鄭成功小時候拜江浙名儒為師,信奉「忠孝節義」。在清兵入關後,清王朝與南明並立,南明隆武帝賞識鄭成功,賜姓朱,稱「國姓爺」。鄭成功焚青衣,舉義幟,以「招討大將軍」之名在石井、廈門等地建立抗清基地,隊伍從不足百人發展到兩萬多人。1661年,鄭成功決定東徵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
1661年4月23日,鄭成功帶領兩萬五千將士、400多艘艦船從金門出發,他兵行險著,走兵力薄弱的北線鹿耳門,強渡臺灣海峽,順利登陸。不久,鄭成功拿下赤嵌樓,設一府二縣。荷蘭人最後的堡壘熱蘭遮城有守軍千人,糧彈充足。鄭軍強攻不成,便改圍困。圍困9個月後,鄭軍攻克熱蘭遮城。
1662年2月1日,鄭荷雙方籤下合約,荷蘭結束了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鄭成功成功捍衛祖國統一,成為中國人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在其故鄉南安,修園林、建紀念館、文化園,舉辦鄭成功文化節,世代敬仰。
第七期:蔡資深(1839-1911)
菲華翹楚蔡資深
人物名片蔡資深(1839-1911),泉州人,本名蔡家淺,又名蔡淺,清末旅菲愛國華僑。
蔡資深16歲隨父親蔡啟昌到菲律賓馬尼拉經營雜貨店生意。一次偶然機會結識了天主教馬尼拉教區的紅衣主教,獨攬教區的蠟燭生意。之後,於1855年開設了「晉益」號燭鋪,後來成為商行號,晚年的蔡資深資產累至達數百萬元,位居馬尼拉富商巨賈前列。致富後,蔡啟昌、蔡資深父子心繫故鄉,同時認為「久遠之業商不如農」,決定把大量財富從東南亞轉移到國內,於是在故鄉廣購荒地,組織兄弟子侄開墾種植。1855年起,他們在官橋漳州寮開墾田園、果林,規劃興建大厝。至1911年,一批佔地40多畝、大小400多間房屋的建築群——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完工,呈現在世人面前。當時,許多建築裝修材料都是從菲律賓海運過來,加之閩南獨具魅力的雕刻藝術和裝修風格,這個建築群儼然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歷史畫卷。歷經百年風霜,蔡氏古民居仿佛是一部凝固的歷史,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建築群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20座,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期:李光前(1893-1967)
愛國僑領李光前
人物名片李光前(1893—1967),南安梅山人,被譽為「星馬一代完人」,是東南亞著名的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
李光前自幼家境貧寒, 10歲隨父親遠渡新加坡。他勤奮好學,立志成才,成年後以出色的英文才能被莊希泉推薦到陳嘉庚的謙益公司工作。李光前還是一個小職員的時候,他典當了手錶加上所有積蓄,為家鄉建了一所小學。他的優良品質和過人才能,深得陳嘉庚看重,把女兒嫁給了他。李光前很有經商才能,眼光獨到,買下曾有老虎出沒的樹膠園,創辦南益樹膠園。他成為新馬有名的「橡膠大王」。
李光前說過:「錢由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來慷慨捐出。」事業有成後,他設立李氏基金,把名下南益股份全數捐給該基金,善舉遍及世界各地。他本人卻十分節儉,曾因穿舊衣乘舊車被未曾謀面的門衛攔在門外,甚至被檢查出營養不良。在家鄉梅山,李光前捐資興建幼兒園、小學、中學、國專醫院,極大地改變了梅山。他的後代承其遺志,倡立芙蓉基金會,29年來,對南安公益事業捐款超過3億元。周恩來總理曾接見李光前並贊其拳拳愛國之心。
第九期:葉飛(1914-1999)
開國上將葉飛
人物名片葉飛(1914-1999),南安金淘佔石人,原名葉啟亨,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新中國唯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
葉飛出生於菲律賓一個華僑家庭,5歲回國,14歲加入共青團,18歲轉為中共黨員。1933年,葉飛參與領導閩東工農武裝暴動,創建了閩東紅色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北上抗日,勝利地指揮了郭村保衛戰、車橋戰役等。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了宿北、孟良崮等戰役;1949年3月起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率10兵團南下解放福建。葉飛戰功卓著,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葉飛長期擔任福建省黨、政、軍主要領導,大力發展農業、交通運輸、水利電力和文化教育事業。1958年,受命指揮震驚中外的炮擊金門,取得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的重大勝利。後來葉飛又在交通部、海軍、全國人大常委會等單位擔任重要領導職務。1999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如今,位於金淘佔石的葉飛故居陳列館和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繼續講述著葉飛傳奇的一生,後者更是成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十期:黃仲鹹(1920-2008)
慈善家黃仲鹹
人物名片黃仲鹹(1920-2008),印尼華僑,祖籍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著名愛國華僑、企業家、銀行家、慈善家。
黃仲鹹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7 歲上學後還要幹農活、做小買賣幫補家用。1935年,15歲的黃仲鹹南渡印尼謀生。他能吃苦、敢打拼,經營過農場、組建過船隊,涉足農業、航運業、造紙業、銀行業、房地產等行業,很快在印尼成為商界傳奇。1959年,黃仲鹹歸國參加國慶典禮,深受觸動,在家鄉捐建仙都小學。隨後,廣泛開展獎學獎教和助學活動。1990年,黃仲鹹創建「南安市黃仲鹹教育基金會」。2000年,黃仲鹹回國定居,先後斥巨資在南安和廈門各建造一幢「必利達大廈」,並以物業出租的經營形式獲取收入,為公益活動提供穩固的資金保證,他把這一獨創的運營模式形象喻為「養金母雞下金蛋」。2004年黃仲鹹將基金會升格為「福建省黃仲鹹教育基金會」,把公益慈善活動範圍擴大至全省老區、山區。2005年2月,他和夫人立下遺囑,將其在海外打拼近70年積攢的財產(時值5億多元人民幣)全部捐給福建省黃仲鹹教育基金會,被譽為「南安陳嘉庚」,國家教育部授予「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
來源:今日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