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會讀書的人,越懂這4種讀書的態度

2020-12-16 小單個人成長體系
這是單華偉的第一零二篇原創文章(2.0

1 閱讀是修行,不可太過功利

閱讀肯定得是功利的,因為我們都希望能從書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但一個人越想要提升自己的見識,越希望在書本當中獲得對自己的成長和事業真正有用的東西,其實越應該去鑽研那些真正具有思想價值的書籍—— 而不是整天捧著一本帶著各式各樣的「速成」標籤的書籍。

如果那些暢銷書真有那麼神奇,那豈不是讀了的人都成了大神?知識的獲取和理解,必然是艱難的,每天固定時間閱讀,記筆記,思考,多方面求證,並且在實操當中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認知……有了這個過程,你才能真正重視你學習到的東西,不會以一句「不過是……」做簡單化理解。

比如,假設你有一些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倘若求助於各種廉價的雞湯,肯定不會有任何的長進,腦袋裡塞了一大堆看似極具價值的道理,在行動上卻總是陷入無能,最後還感慨「懂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靜下心來,去閱讀一些研究人的思維的書籍(比如《改變》這本書),結合更多拓展閱讀和思考,你會漸漸理解到,你的很多心理和情緒問題其實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 —— 你對自己,對生活的不滿,以及由此產生的很多情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對自我和對世界有一個烏託邦式的幻想。

潛入到那些真正的思想當中,拿出點毅力,仔細讀讀那些可能讓你覺得晦澀的字句,經歷一番思維的磨礪,再回頭看生活,很多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更奇妙的事情是,當你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你越能理解得深刻,所謂「學習能力」,不過是紮實的知識和嚴謹的思維所造就的自然。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你艱苦的閱讀。

讀書的時候,儘可能的去閱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書籍吧 —— 既不是很輕鬆,也不至於難道你根本無法理解,一步步攀登,終會有所收穫。

2 書中只有「啟示」,沒有「規則」—— 知識的局限性

要通過一本書真正完完全全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字不過是表達思維的工具,當思想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必然會變形,發生偏差

比如當你看完一部電影,想要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往往會發現自己陷入一種「詞不達意」的狀況 —— 這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即使有大量閱片經驗,經常寫影評的人,也會時常覺得詞窮,做了再多努力,也不能保證自己對心中所想做了最完整的表述。

況且一個再厲害的人,其知識一定有限,假設他能掌握所有的知識,他也不能超越知識本身的局限 —— 因為知識的本質就一個個封裝起來的概念,而這些概念本身又受制於人類思維方式本身。

比如,對於上面『 知識的本質就一個個封裝起來的概念,而這些概念本身又受制於人類思維方式本身 』這句話,你能清晰的定義何為「概念」,何為「知識」嗎? —— 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和概念往往處在混沌(甚至矛盾)當中

寫書的人難,閱讀的人也難,閱讀者往往陷入「誤讀」,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模型和世界觀,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本意」這個東西,嚴格來說並不存在。

但話又說回來,對於大多數人,對於大部分的閱讀來說,一個作者的真正本意是如何,真的那麼重要嗎?很多時候我們從書本當中有所收穫,都是受到書本當中的一些觀點的「啟發」,甚至誤讀,從而在解決自己的問題上發現新思路。

不過,很多東西還有其基本的範式和規定,比如對一切文本不可過度詮釋,寫作應該遵循的基本邏輯,在進行音樂創作時應該有的基本的樂理概念等等。

讀了書,心中要有法度,但是不能全是法度,因為這已經偏離了想要通過讀書完成自己的認知拓展的初衷。

3 少否定

有的人看書很容易產生一種優越感,覺得很多人行事和思考很「蠢」,仿佛每個人都應該有書中的智慧,世界才成為世界。

但正如筆者在前文所講,知識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並且,不管處在社會的什麼階層,知識和見識多或寡,沒有人能夠在所有事情上滴水不漏,不過,每個人卻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身份的一套思考和行動的邏輯 —— 這個世界有條不紊運行,便是明證

如果閱讀沒有給你帶來包容和理解,那書基本上是白讀了。

當你認為自己讀到一些好東西,在老師那裡學到了一些好東西,千萬不能把它們當做金科玉律去規定去評判你看到的一切,而是應該從其中發現多樣性 —— 看到一個不符合自己的理念的東西,應該去看他提供的新價值,而不是去否定他的意義

4 讀書在精不在多

知識的價值是有限的,但真正有價值的書籍,卻總能給我們帶來思維和效率的提升,要讀書,一定要把時間花在那些真正的好書上。

那如果才能發現這些書呢?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你就能夠判定:當發現不能三心二意的讀,必須找單獨的時間一邊看,一邊勾勾寫寫,那你一定是找對了。

所以,筆者在這裡不列什麼書單,對於一個真正饑渴的,有行動能力和鑑別力的求知者來說,在圖書館和各個搜尋引擎中找到那些自己需要的好書,並不是什麼難事。

後記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學習方法、閱讀方法等工具乾貨,可以來看看我的『 個人成長體系03:深度閱讀與學習 』專欄(需要專欄購買連結請後臺給我私信)

我是單華偉,專欄作家,公眾號「單華偉」,全網同名(均為「單華偉」或「小單個人成長體系」),我主要寫長文,偶爾寫點短篇和新聞時評,我寫的文章都會不斷修改更新,加上(2.0)或者(3.0)之類的後綴重新發表,這是我的第一百零二篇原創文章(各平臺更新不同,所以我發文不一定是按順序來的),所有從別處參考的內容我都會在文末標出,沒有標註的部分,那便是個人所思所想,歡迎轉發和分享我的文章。對文章中的內容有任何疑問,希望得到解答和幫助,或者有任何建議,請私信與我交流,從2020年12月1日開始,我便不會閱讀任何評論。

本文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任何包括但不限於圖文、音視頻形式的侵權行為將被追責。如果您看到疑似抄襲我文章的帳號,煩請幫忙舉報,感激不盡。商業轉載與合作請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層次越低的人,越迷信讀書?看看名人怎麼讀書
    關於讀書,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讀書是人生最好的增值方式;另一種認為,層次越低的人,越迷信讀書。後一種觀點聽起來有點驚世駭俗,但其表達意思也很直白:1、讀書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2、讀書要注重與人交流,廣交文友;3、讀書不如言傳,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實踐。
  •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為什麼有些人讀書越多,卻反而越扭曲無知?
    今年可真是不尋常一年,想必諸君也看到各路「妖魔鬼怪」的悉數登場,妖言鬼語層出不窮,叫活著的人不但見了他們的樣子覺得面目可憎,聽了他們的叫囂更覺得驚悚。過去有一句話講「無知者無畏」,好像越是一個無知的人越容易發表錯誤的、偏激的言論,但那些自詡為知識精英、高等教育學子的「洞察者」們發表的言論可能證明了另一種事實。
  • 劉一濤說財商:為什麼越優秀的人越喜歡讀書?
    其實這個朋友已經很好了,有自己的事業,年收入有20多萬,有房有車,家庭幸福,至少超過中國80%的人。————————————————————————我並不比他優秀,他沒有我那麼喜歡看書而已。並不是說喜歡讀書就一定優秀,不喜歡讀書就一定不優秀,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同罷了。但是,越平庸的人越不喜歡讀書是一定的。
  • 讀書越多越找不到人說話?讀書就能增加智慧?真希望這不是真的
    有個以前出國留學現在回到國內覺得很不適應很不舒服的國人說,讀書沒啥好處,只會使人越多越孤獨。我想這是真的。但他接著又說,在國內,讀書越多越找不到人說話,因為國內的人都很勢利,你跟他談邏輯,談文學,他們根本就不關心這些。對於這點,我覺得就有些問題。
  • 「與人交往保持什麼態度好?」越厲害的人,越會保持這3種態度
    曾有讀者在後臺提問:「與人交往保持什麼態度好?」我的回答是:做好自己,不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也不高看自己,不低估別人,親疏隨緣,就是人際交往的最好的態度。不要太高估自己和別人的關係,防人之心不可無,保持獨立,不要走得太近,不要對別人太依賴,親疏隨緣,才是在一段關係中最好的態度。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會傷害,太遠會疏忽,不遠不近,恰到好處,才能相處不累。
  • 女人,讀書越多越難相處嗎?
    聽身邊的朋友抱怨過,讀書越多的女孩子越難相處。這個感覺的來源,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來自於眾人的誤解:讀書越多的女孩,精神更相對於獨立,因為她們已經用知識武裝和構架起自己的精神、思想系統,從而對人、事、物會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見解。
  • 人越窮,越要捨得在「這」4個地方投資,會讓你越來越有錢
    行頭錢不可省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衣著上看出,對方的品味、習慣和經濟實力,所以越缺錢越要好好打扮自己。雖然我們都知道不應該以貌取人,但當人們第一次見到你時,他們首先看到的就是你的外在形象。無論是別人勢利眼,還是他人以貌取人,很難保證別人不會以外表「輕視」我們。
  • 人為什麼喜歡讀書,讀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得分什麼書這個問題我問過初高中學生,回答是:「不可能有人會愛讀書。」這裡的讀書就是指學習,讀教科書、參考書,他們都不愛看這方面的書。他們看得很透,教輔資料都是枯燥無味的,但是他們為了自己的未來不得不讀。我曾經以為學霸就愛看書,後來才知道並非如此。無論學渣、學霸、學神,都不愛看書。
  • 越窮的人,越會有這4種思維,要是有一種,就要檢討了
    越窮的人,越會有這4種思維,要是有一種,就要檢討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財富的劃分其實也遵從著二八法則,八成以上的財富都集中在不到兩成的人手中,而剩下八成的人,就要去瓜分那不到兩成的財產,有很多人還是處在弱勢地位,十分貧窮的人
  • 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是什麼?大部分都忽略了
    F說:讀書是貴族的最低門檻。G說:倪萍的奶奶沒讀過什麼書,比讀了一輩子書的人更懂得大道理。E說"不讀書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他們說讀書無用「F說:讀書最大的用處就是消除自己無用的時間。每個人的閱讀觀,真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閱讀持有不同的出發點和視角、標準。閱讀的意義02閱讀有很多種。選擇你需要的並遵循它,拋棄你不需要的。
  • 字遊人談讀書,你真的會讀書嗎?閱讀有哪些實用的技巧?
    人生的路,雖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但讀書,絕對是實現人生理想最便捷的路! 老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離不開讀書,或者說閱讀,那麼,問題來了,你真的會讀書嗎?閱讀有哪些實用的技巧?
  • 讀書多的人,靈魂都會優雅起來,讓我們努力做一個常讀書的人吧
    如果你願意成為長江黃河,那就努力做一個多讀書的人吧,這可以讓我們的一生過得更有寬度和廣度。世界首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說過,他所見過的優秀的人,沒有一個是不讀書的。事實也是如此,查理·芒格被稱之為移動的書架。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休假最重要的安排是閱讀書單,比爾·蓋茨走到哪,手裡都會拿本書,有空就拿出來讀一會兒。
  • 對的人,會越挫越勇,很受用
    可以這樣說,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失敗和挫折,甚至反覆失敗和跌倒,但這並不打緊,關鍵的關鍵在於,內心強悍的人能夠勇敢站起,並且從沒有放棄對成功的渴望,他們不是沮喪於現狀的雜亂,而是著手於處理問題,解決事情,對自己有剖析,對環境有審視,甚至對人群擁有一份新的認知,這種冷靜和理性,會帶給他們一些成功的甜點,讓人越挫越勇。
  • 你真的會讀書嗎?你知道該怎麼讀書嗎?
    讀書,是我們從幼兒就開始做的一件事,從繪本到學科課本,從天文到地理,我們從書中攝取所需的養分。上學時,我們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書、寫字、明理。脫離學校這個安穩的象牙塔,步入社會後的我們,在沒有引導者的鞭策下,我們真的會讀書嗎?很多人說讀書不就是把書從頭到尾看一遍,這誰不會啊?
  • 董卿:「會」讀書的女人,很高級
    此刻是午夜,街上變得靜悄悄的,偶爾從遠方傳來火車的轟鳴聲,打破這寧靜,可你毫不在意,不在意現在是什麼時間,不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些怪異。你只覺這夏夜的風吹得過於溫柔,那書本的情愛過於繾綣,你想花瓶的玫瑰有一些枯萎了,明天要去花店買一束新的了。03.為什麼「會」讀書的女人,更高級?難道書讀得越多,就越能拿來賣弄,就更能展示自己的優越?
  • 總會有一天你會發現,越不合群的人,越厲害,他們都有這3種能力
    人是聚居性動物,決定了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跟人打交道。圍繞身邊的朋友越多,就會感到自豪,足以證明你的人緣好,易相處。記得在我們小時候,讀書時很害怕一個人上洗手間,非要邀上三五個女同學一起牽著手去。一方面是由於女孩子喜歡結伴的天性,另一方面則是害怕別人看到孤單一人的自己時,會認為我是一個不受歡迎、身邊沒朋友的人。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就算這篇閱讀量只有15,甚至只有一位教師同行讀到了,也無怨無悔。一、最該讀書的「教書」人,讀書嗎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卡萊爾說:「好書是人類靈魂最純潔的精華。」
  • 為什麼有的人讀書越多,反而越消沉
    書可以引導一個人的靈魂,或像某些時刻一句話一首歌,猛地就讓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但是,讀什麼書很重要。為什麼秦始皇會焚書?為什麼有些書會列為禁書?因為讀書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從小的方面來說,有人因為讀書,從書中得到啟發,立志做一番事業。自古許多名臣將相,都是因為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倫,上到匡扶帝業,下到拯救黎民,千古流傳。
  • 為什麼越是遠離家的人,越想要落葉歸根,越愛國
    但是我們身在異鄉卻是可以選擇葉落歸根的,這是可執行實施的選擇,而其中越是思念越就熱愛,並且長大的家鄉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多老一輩在外的華人那麼愛國的原因。我們常說走得越遠的人越戀家,越渴望葉落歸根,歸家的概念是我們每個人中國人都銘刻於心的東西。但是這裡面有個前提就是,需要知道家是哪裡,根在哪裡。
  • 女孩子讀書和不讀書有什麼不同?這3方面令人無法反駁
    文|糖角媽媽這兩年,主持人董卿倏地一下就火了起來。前兩天,重新開了一遍朗讀者,第二遍再看,忽然覺得董卿完美闡述了什麼叫:美與靈魂。她的氣質裡真正藏著讀過的書,那個「腹有詩書氣自華」背後,是從小堅持的讀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