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蘇州訊(記者 張珺 通訊員 徐衡)清水蜿蜒,枕河而居;綠樹成蔭,庭院掩映……春日時節,記者驅車來到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黃家溪村,眼前所見處處是景觀,處處蘊文化,仿佛置身於一幅秀雅靈動的美麗鄉村畫卷。
環境優美的黃家溪村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就是要讓村民富裕起來,讓他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看到此情此景,黃家溪村黨委書記陳志明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年來,黃家溪以推進強富美高新農村建設為目標,深挖特色資源,堅持規劃引領,凸顯「文化基因」,致力打造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傳統之美與現代之美交相輝映的特色田園鄉村,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黃家溪村黨委書記陳志明
蛻變:從「貧困村」到「千萬元村」
「以前我們村又偏又窮,姑娘都不肯嫁過來。現在多虧了陳書記,村子富裕了,村裡美得就像城裡的大公園一樣!」盛澤實驗小學退休教師陳雪英,是土生土長的黃家溪人,接受記者採訪的當天,她正好約了老同事來村裡踏青。「我們要多拍些美照發朋友圈,讓更多人看到黃家溪的美景!」陳雪英的話裡充滿自豪。
黨建文化廣場健身步道
正如村民們所說,黃家溪村雖然是盛澤絲綢文化的發源地,但是地處盛澤最北端,發展一度非常落後,一直摘不掉「貧困帽」。2008年是一個轉折點。陳志明上任村書記後,帶領村民接續奮鬥,千方百計整合資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物業經濟、服務經濟,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出了一個環境美、產業優、百姓富、民風淳的樂居新家園。
擦亮生態底色。水清岸綠,道路整潔。家家戶戶的小汽車都能開到家門口,村裡每片空地都種滿綠植,蘇式化改造鄉村風貌展現江南水鄉特色。同時,黃家溪村還切實做好駁岸梳理、三線入地、景觀提升、公共廁所改造、沿河棧道建設等民生實事。
黃家溪村現有耕地3700畝
優化產業結構。黃家溪村區域面積6.2平方公裡,現有耕地3700畝,村裡充分挖掘和利用土地資源,明確「特色田園鄉村」定位,放大具有地域特色和競爭力的農副產品品牌效應。現有的二產縱向拓展一產和三產,大力發展桑蠶種植和養殖業,讓村民賺足「面子」和「裡子」。
健全生活保障。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黃家溪擴大醫保、養老保險等各類保險的覆蓋範圍;落實城鄉低保、困難群眾突發性、臨時性生活困難救助和高齡補貼等工作;發揮商會助學、助困基金,構建黃家溪特色的中堅保障。
先鋒書吧
樂享文化生活。村裡先後募集資金1000餘萬元,建起黃家溪大劇院、文體中心、黨建文化廣場等。在先鋒書吧閱讀,在群眾劇院聽戲,在寬敞的廣場跳舞,在高標準建設的室內體育場館裡打桌球、打籃球……村民們享受著與城裡人相同的文化生活氛圍。
由窮變富,由弱變強。十多年來,黃家溪村集體收入從僅有的50萬元增至1400餘萬元,擁有民營企業70餘家,固定資產超16億元,村民人均收入超4萬元,先後榮獲江蘇省文明村、省生態村、省民主示範村,蘇州市先鋒村,美麗村莊示範點等稱號,實現了從「貧困村」到「明星村」的精彩蝶變。
黨建文化廣場
秘訣:黨建引領聚起鄉村振興合力
在黃家溪村口,一座現代化的黨建文化廣場格外引人注目。鑲嵌著黨徽的大型紅色雕塑矗立於廣場正前方,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廣場佔地約20000平方米,設置了體現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等多個內容板塊,栽種了海棠、紅梅、牡丹等花卉植物,並配置綠色停車場、花池、健身步道等,成為了村民和遊客最愛去的「打卡地」。
在黃家溪村,黨建地圖、黨員承諾牆、先鋒廊、黨史陣地、黨員中心戶等星羅棋布,將黨的思想於無形、無聲之中,滲透到每一個村民的「神經末梢」。同時,村裡還紮實推進鄉風文明館、鄉風文明廊等建設,提升農村文明程度,率先試點打造「十星文明家庭」評選工作,探索推進鄉風文明制度化、經常化、規範化可行性做法。
打造紅色陣地
「以黨建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發揮好『關鍵少數』的作用,讓黨員成為傳播文明的主力軍,才能更好地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陳志明深有感觸地說。
村級經濟上去了,但是村莊環境和鄉風文明的短板卻凸顯出來。2011年,在村莊環境治理工作上,陳志明就陷入了難持續、難推進等問題。抓黨建!反覆思量後,他決心發動村裡的160名黨員,讓黨員率先示範,負責好每一個自然村的環境整治。「群眾看到黨員們的身體力行,就會被感染,被帶動起來!現在開展環境整治工作,可省心省力多了!」陳志明感嘆道。
黃家溪村黨委副書記吳智文
在黃家溪村的一家房屋前,村民翁衛忠揮著鐵耙,正和同伴們一起熱火朝天地清理著亂磚和柴草。「鞏固人居環境整治,除了村裡的保潔隊,更多的還有村民志願者。」黃家溪村黨委副書記吳智文介紹說,如今,村民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都很樂意投身到村莊建設中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黨員群眾同頻共振,凝聚發展合力,共同建設好現代化新農村。
黃家溪黨群服務中心
「80後」村官謝宇是黃家溪人,於2007年放棄鎮上的工作,通過考試,回到村裡的黨群服務中心任職。謝宇說,自從陳書記來了後,村裡變化越來越大,也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作為一名年輕黨員,能回來助力家鄉的鄉村振興發展,我感到很光榮!」
桌球館
健身房
「每月工資3000多,收入不錯的同時,還能服務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村民沈志偉退休後,在黃家溪文體中心做管理員,一幹就是5個年頭。他介紹說,村裡的書吧、桌球館、籃球場、健身房、大劇院等,對所有人都是免費開放的。「大家來這裡看書、打球、聽戲,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鄉風文明了,村裡的治安都變得更好了!」
憧憬:建設一個彰顯特色的美麗鄉村
歷史與建築相結合的傳承街道,文化與旅遊相融合的產業布局,生態與民生相契合的生活環境……翻開最新的黃家溪村規劃設計圖冊,一個特色彰顯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黃家溪美景
在陳志明看來,建設好特色田園鄉村,首先要做的就是緊抓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未來3年,黃家溪村將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強化農業科技現代服務,提高農業發展水平,著力打造創意糧油區、果品採摘區、綠色蔬菜供應區和生態漁業養殖區四大片區。「要提升土地畝產,從1千元一畝增加到5千,甚至1萬,就是要讓老百姓多收益、多得益!」陳志明說。
農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黃家溪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文化旅遊、休閒觀光、民宿等項目,走出以遊興業的路子。通過考證史料,黃家溪村充分挖掘和融入「黃溪八景」文化元素。目前,村裡已恢復了「黃溪八景」之「北角觀魚」「長春應月」兩個景點,其他六個景點也在陸續修復,讓富有歷史底蘊的自然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黃溪八景」之「北角觀魚」
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村裡的鄉賢們也發揮著領頭雁作用,他們積極參與到村兩委班子中來,做好村級事務決策參謀、挖掘文化遺產、完善產業鏈條等一系列工作。
黃家溪村鄉賢打造日日旺果園
村民王志康就是一名熱心家鄉建設的鄉賢。他投資近千萬,打造日日旺果園和農家樂項目。「果園佔地面積約80畝,摘種楊梅、竹筍、茶葉等農產品,周邊一圈河塘用作水產養殖,現在石縫裡都養著蝦。」手指著初具雛形的採摘果園,王志康告訴記者,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希望能為家鄉建設多做貢獻。果園建成後,將吸引更多的遊客走進黃家溪,品嘗綠色健康的鄉村美食,體驗醇正濃厚的鄉愁味道。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自2013年起,黃家溪村商會啟動教育基金,村裡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每年將對其資助1萬元;考上本一的,每年資助5000元;考上本二和本三的,則享受每年3000元補助,這份助學基金將一直資助至他們大學畢業。同時,村裡也大力引進和培養農業方面的技術推廣人才、土專家等,建立正向激勵機制,積極探索與高校聯合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基地,搞試驗田,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
黃家溪村景
在黃家溪村的高標準農田裡,多臺推土機正在忙著平整土地,運輸車在鄉裡穿梭不停,村民們開挖水渠、修建機耕道……新圖景在這裡展開,新希望在這裡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