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大學教學樓群 主辦方供圖
系列學術及文藝活動 慶祝110歲生日
「110年來,陶大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為國育才,致力於培養為陶瓷業服務的尖兵,造就了一批著名的陶瓷藝術家、設計師,科技領軍人才和企業家,形成了獨特的『陶院現象』,為我國現代陶瓷工業體系的建構與完善作出了重大貢獻。」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呂品昌說。
日前,全國惟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學府景德鎮陶瓷大學迎來建校110周年。為此,景德鎮陶瓷大學舉辦了跨越百年的中國現代陶瓷教育論壇、中國楹聯館揭牌、110周年校慶楹聯徵集大賽頒獎暨中國楹聯高峰論壇、首屆全國陶瓷數字文化論壇、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峰論壇、「傳陶業聖火,慶百十華誕」窯火傳遞、柴窯點火儀式、柴窯開窯儀式、中國陶業學堂創始人張謇塑像落成儀式、「遷想妙得」校慶藝術作品集體創作、「璆琳淵藪」師生陶藝作品展、「弦歌相繼·春華秋實」校史圖片暨校友企業品牌展、人民美術出版社圖書捐贈、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圖書捐贈、「弦歌不輟百十載,同心築夢新時代」文藝晚會以及「陶大春秋」原創校史話劇展演等眾多活動,來慶祝自己的百十華誕。
景德鎮陶瓷大學「誠樸恕毅」校訓石 主辦方供圖
其中,窯火傳遞儀式和「璆琳淵藪」 景德鎮陶瓷大學師生陶藝作品展尤為引人注目。
10月19日上午,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窯火傳遞活動在其新廠校區啟幕,主要包括窯火採集、窯火傳遞、點太平窯等環節。整個窯火傳遞過程中,共有110名窯火傳遞手,1100名窯火護跑手,16名採火玉姝,2萬餘名師生共同參與。「組織110周年窯火傳遞活動,是展示我校辦學特色的獨特方式,充分體現了我校始終不渝堅守『振興中國陶瓷工業、弘揚中華陶瓷文化』這一初心使命的堅定信念,進一步宣示了我校建設『世界一流特色名校』的昂揚鬥志和堅定信心。110棒火炬在這片有著深厚陶瓷歷史文化底蘊的校園裡傳遞,火炬由此及彼,不是簡單的形式傳遞,而是思維定式的更換,是知識素養的跨越,是時代文明及其特徵的推演,是陶大人精神的升華,必將廣泛凝聚每一位陶大人「校興我榮」的意識,如石榴籽一樣緊緊環抱在一起,以更加主動的擔當作為,推動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呂品昌說。
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書記梅仕燦宣布校慶窯火傳遞開始並點燃1號火炬 主辦方供圖
10月20日上午,在「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主題大會」中,與會領導、嘉賓代表用從鄱陽縣高門、浮梁縣高嶺採集並經110棒接力傳遞的「聖火」火種,共同點燃會場太平窯,寓意學校110年辦學歷史文脈相承、血脈貫通,宣揚「入窯一式,出窯萬彩」的人才培養成就,激發學校各項事業在未來徵途上扶搖直上、日升月恆的澎湃動力。
「璆琳淵藪」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展開幕式高素娜攝
於10月20日開幕的「璆琳淵藪」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展也吸引了大量觀者。展覽匯集了該校老中青教師、歷屆藝術專業校友的精品200餘件,涵蓋陶藝、雕塑、陶瓷繪畫、陶瓷書法等諸多藝術形式,風格迥異、造型獨特、觀念新穎。「這些作品在風格、材料、手法、語言、觀念等方便的探索,代表了陶瓷大學的陶藝創作水平,也展現出幾代陶大人對母校的深厚情感、對藝術的深刻感悟,對理想和自我的思考及對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剖析。」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美術學院副教授邵長宗說,百十年輝煌歷史是所有陶大人引以為豪的資本和遺產,這些資本和遺產已經化作陶大人繼續努力、勇猛精進的動力與養分。陶大人深知,要學習前輩們「先器識而後文藝」的人生態度,繼承他們勇於開拓、不拘泥於傳統的學術精神。作為今天的陶瓷美術學院教師,深知自己所肩負的使命與責任,未來之路任重而道遠。「站在新的起點上,陶大人意氣風發、信心滿懷,百十年深厚的傳統積澱給予了我們無比自信,也讓我們感受到肩上的千鈞重擔。我們將繼承前輩們的開拓精神,把握時代脈搏,以國際化的視野、寬廣的胸襟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對待藝術教育事業,腳踏實地,將教學、創作與研究納入一個相融相通的整體,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續寫陶大燦爛的明天。」邵長宗說。
「璆琳淵藪」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展現場高素娜攝
「璆琳淵藪」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展現場高素娜攝
贏「陶瓷黃埔」之譽 見證中國現代陶瓷百年發展
在與中國陶瓷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的百十年徵程中,景德鎮陶瓷大學十易校名、四遷校址、四度中斷,歷經艱辛,顛沛流離。然而其始終初心不移、文脈相承,根植在陶瓷行業的沃土中。
景德鎮陶瓷大學肇始於1910年經清廷學部照準,由晚清狀元張謇等人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隨後在張浩、鄒俊章、汪璠等一批海歸精英的帶領下,學校艱苦經營、革新除舊,雖因時局動蕩,輾轉多地,舉步維艱,但廣大師生愛國愛校,矢志不渝,「養成明白學理、精進技術之人才,以改良陶業」,致力於「培養為陶瓷業服務的尖兵」。直至1944年遷至景德鎮,1948年升格為江西省立陶業專科學校,開啟了我國陶瓷高等教育的先河。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廢待興中,學校積極投身於國家建設,參與並出色地完成了「建國瓷」等一批重要設計生產任務。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撤併,工科併入華南工學院,藝術科併入南昌大學,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犧牲和貢獻。1958年,經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在景德鎮陶瓷美術技藝學校、景德鎮陶瓷工人技術學校、江西工業技術學校矽酸鹽專業的基礎上,組建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鎮陶瓷學院,隸屬原國家輕工業部,時任景德鎮市委書記趙淵兼任院長,翻開了我國陶瓷高等教育嶄新的一頁。
張浩、汪璠、趙淵校長雕像 主辦方供圖
改革開放以來,在陸文遂、秦錫麟、周健兒以及江偉輝、寧鋼等一批老校長的帶領下,學校搶抓人才強國、科教興國、大學擴招、中部崛起等重大戰略機遇,堅持特色辦學,強化內涵建設,重視人才培養,突出社會服務,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水平、辦學聲譽不斷提升,形成了藝工並重、藝工商交融,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新辦學格局。特別是近十年來,學校先後取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教學成果獎等重大標誌性成果,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並於2016年更名成為景德鎮陶瓷大學,邁入了改革發展新的歷史徵程。
「從中國陶業學堂到江西省立陶業專科學校,從景德鎮陶瓷學院到景德鎮陶瓷大學,陶大人披荊斬棘,不懈奮鬥,形成了『改良陶業』的使命精神、『革新除舊』的創新精神、『事業不成,誓不休』的奮鬥精神和『風雨濟同舟』的團隊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我們立足江西,服務行業,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闖出了一條以人才培養特色為標誌,以學科專業建設特色為核心,富有競爭力的特色辦學之路,成為了全國乃至世界陶瓷人才培養、陶瓷科技創新和陶瓷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呂品昌說,該校現已形成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共設有57個本科專業,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8個專業學位碩士點,有全日制在校生2萬餘人(含獨立學院),並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是我國培養陶瓷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也是陶瓷科技創新和陶瓷文化藝術創作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目前,學校已為社會培養輸送畢業生10萬餘人,其中擁有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藝術家、設計家、科學家和企業家,更多的學子則成為陶瓷行業的中堅力量,為學校創造了獨特的「陶院現象」,贏得了「陶瓷黃埔」的讚譽。
湘湖校區大門(更名景德鎮陶瓷大學揭牌儀式現場) 主辦方供圖
講好新時代中國陶瓷故事 面向一流特色名校前行
談及未來發展,呂品昌表示:「我們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深化藝工商交融、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陶瓷專業集群建設,強化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我們要堅持對標一流,強化特色發展,重塑材料之強,再創機電之能,升華藝術之優,佔據文博之先,各展辦學之特,養足名校之氣,致力於打造若干個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一流特色學科專業。我們要堅持人才強校,積極構築『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陶瓷行業領軍人才高地,著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我們要堅持服務社會,瞄準傳統陶瓷、高技術陶瓷產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大科研攻關力度,促進學科、人才、科研與產業互動,更加緊密地對接我國陶瓷產業發展。我們要堅持文化引領,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深入實施中華陶瓷文化傳播工程,大力推進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與對外交流合作,講好新時代中國陶瓷故事。」
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主題大會現場高素娜攝
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書記梅仕燦也表示,學校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實的改革舉措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更大的攻堅力度全面提升科技科創新能力和水平,以更強的使命擔當全面深化陶瓷文化交流合作。「學校將以110周年校慶為契機,重塑材料之強,再創機電之能,升華藝術之優,佔據文博之先,各展辦學之特,養足名校之氣,朝著建設世界一流特色名校的奮鬥目標砥礪前行。」梅仕燦說。
景德鎮陶瓷大學110周年校慶「跨越百年的中國現代陶瓷教育論壇」現場高素娜攝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