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氣和藏氣是暗物質,經絡是暗物質的通道!

2021-02-12 眾緣和合

經氣和藏氣是暗物質

文/秦玉革(上海市松江區洞涇衛生院針灸科)

以調氣為核心的針灸補瀉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素問•調經論》等已非常清楚地描述了在針刺過程中應該有氣進出人體,此氣若僅僅是已知的二氧化碳等,那經絡及氣的本質早就被揭示了。

由於寒等外邪可從皮一直深入到藏腑並多年留於體內,所以筆者曾上千次在針刺中體會到「寒氣從針孔源源而出」,而且此種寒氣既出一絲,似乎整個空間立即陷入一種極度陰冷的感覺,不同於一般的寒風。

患者病程從幾天到多年的都有,每當針下有此種感覺時往往隨氣瀉盡而一針即愈,曾一次治癒一例二十年內腹痛反覆急性發作的患者。


若是明物質的寒氣,早就熱力學平衡了。

而且筆者發現那些找不出任何原因莫名其妙發病的肢體痛患者多能扎出寒氣來,正合《內經》的虛邪入侵。

所以筆者推論某些暗物質的寒熱之性可能在一定條件下被人的觸覺間接感覺到,比如在一個黑暗無光的房間裡所有物質對眼睛都是暗物質,但對人的觸覺而言就不是了。

而存在於我們身體周圍的暗物質肯定有多種形式和複雜的作用機理,不僅僅只有中微子一種。

從遙遠的銀河系外發現暗物質到設法捕捉我們身邊無所不在的中微子,科學家僅用了數年的時間。

因此,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筆者認為現代科學很快會發現暗物質原來人體內也有。


中醫經絡系統中的經氣就是暗物質,經絡是暗物質運行的主要通道。

由於暗物質在經絡線上的相對富集,導致其明物質也相對變化,所以在明物質世界找到許多經絡線上的聲光電磁等的異常表現,但用明物質提出的一切假說最終又不能揭示其本質。


經絡不解之迷,就在於氣是暗物質。

現在看來,過去的一些研究可能反映的正是暗物質與明物質在複雜生物體上的關聯表現而已。所以不妨轉變一下科研思路,由經絡研究為突破口,完成暗物質在人體內的偉大現代科學發現。

人體內的微量元素還起重要作用,難道宇宙內比明物質多六倍的暗物質就僅僅起個引力作用嗎,這絕不是自然界的法則,只是科學認識的暫時局限性而已。

利用暗物質可不依賴明物質單獨存在的性質,筆者考慮了一個發現人體暗物質的實驗思路:

即把經氣從複雜的人體或動物經絡內引到一個已測定各種理化指標的相對真空的密閉容器裡(這點很容易做到),然後再研究其前後的一切可能變化(重點考察重力),若有變化而用明物質的一切規律又解釋不了,那就至少證明了在動物體內存在有明物質以外而又觀察不到的物質,即暗物質,然後再研究其本質。

現在看來,多年困擾中醫五臟功能與西醫的不完全相同的迷惑恰恰是暗物質在人體內的如實反映,既人體內存在著一對陰陽形氣既有區別又密切關聯的明物質五臟和暗物質五藏系統,肉眼或儀器可見的如中西醫共有的有形明物質臟器,不可見的就是中醫特別認識到的暗物質藏氣,既暗物質相對集中的儲藏部位。

而「元氣……是人體臟腑(包括奇恆之俯)內在潛能集合體的一種「暗物質」……不是現代生化意義上所謂的cAMP和cGMP,而是更深一個層面上的物質」。

衛氣是暗物質,部分營氣是比衛氣更精微的暗物質,所以近年在中藥寒熱和腎虛體質的物質研究中所有發現還不是根本。(限於篇幅,將另文論述暗物質藏氣及元氣的詳細分布和由來。)

在筋脈皮骨等有形組織裡分別主導著木火金水的溫熱涼寒的暗物質藏氣。

而《內經》經筋的實質是神經……神經作為人體最快速的傳遞通道,和風性善動是相應的,故神經中應以溫性暗物質為主。

肌肉通於土氣,其主體應是溼氣,與肌肉以含水72%左右居上述組織之首是相符合的,次要的還混合了其他的氣和暗物質。

這樣人體的所有組織都通過五藏氣聯繫起來,並通過一切孔穴與天地間的氣相通,構成天人合一整體觀的初步物質基礎。

但要徹底闡述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把《內經》中對暗能量等的遠遠超越現代西方科學的深奧認識揭示出來,限於篇幅,當另文論述。

為什麼《內經》是天文醫學,顯然和暗物質目前唯一被確認的明顯的引力效應有關。

近半個世紀把基因、量子等都引入對精氣、經絡的解釋,包括無奈之中把氣理解為明物質的功能等等,都是在中西醫共有的5%的明物質中轉圈,而這恰恰又是建立在明物質科技上西醫的強項,與中醫不共於西醫的特色本質又有多大干係呢?

不過是把中醫在5%明物質內的認識在表達上現代化和西醫化而已。

既然經絡中氣的主體就是暗物質,那麼古人顯然是在發現了經絡的同時自然就認識了暗物質,並正確、形象地命名為氣。

不要總以為近現代西方科技已超越一切東方古文化,就如古人發現並利用了經絡,但西方人就沒有發現,而現代科學僅能證明其存在卻還不能揭示其本質一樣。

任何人只要如實、真正地理解了古人認識經絡的方法,就一點也不難理解古人發現暗物質的必然性。

正如李時珍所說的「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而「內視返觀就是典型的內證實驗……」

因此,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理論的構建,完全是在理性思考和內證實驗的結合下產生的」。

只是這是一個遠比暗物質本身更深奧複雜的問題,限於篇幅,當另文論述。

筆者與許多同道早在未聞任何暗物質的概念前,就已經在古文化及《內經》中自然、深刻而堅定地知道了氣有著當代科學儀器無法探知的一面,所以初聞暗物質之時絲毫也不像西方科學家那樣驚奇和興奮,因為世界本就由陰陽組成。

只不過暗物質的進一步科學發現正好能從現代角度解決諸多中西醫之間的困惑與矛盾,並能被大家共識為真正的「國際通用語」.

(摘自《經絡及氣的主體實質是暗物質的初步探討/秦玉革》)


相關焦點

  • 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區別?
    物質構成了宇宙,大到整個宇宙,小到我們身邊周圍,物質無處不在,那麼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138億年前,奇點大爆炸之後,誕生了正物質,反物質,暗物質等,很多人經常把暗物質與反物質混在一起,但暗物質不是反物質,它們之間也沒有什麼聯繫,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兩種物質。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於是大家馬上痛打落水狗,把很多解釋不通的問題,通通算到暗物質頭上,比如,因為有暗物質的引力在拖後腿,星系團聚集的過程就會受到影響,這和目前觀察到的星系團形成規律比較吻合;再比如,按牛頓定律,高速旋轉的星系,早應該把外側星系甩出去了,是暗物質的引力默默維持著星系不散架;還比如,一直遭人詬病的「宇宙背景輻射」也信誓旦旦:「為什麼輻射漲落特徵是這副德行,就是因為暗物質這個挨千刀的在搞鬼!」
  • 反物質和暗物質和我們常見的物質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平時經常會聽到反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等詞彙,這些其實都是物理學中的概念。那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又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般物質有什麼關係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 暗物質終於找到了?科學家們明爭暗鬥,對暗物質的搜索正急劇擴大
    物理學家計劃想盡一切辦法,檢查暗物質是否能接收到不同類型的探測器所產生的刺激信號,例如,推動恆星光,或是使行星核心加熱,甚至是檢測深入巖層中的巖石來尋找暗物質。在重的一端,他們認為宇宙中不可見的物質可能會聚集成和恆星一樣重的黑洞。在另一個極端,暗物質可能以微粒構成的細霧散開,比電子輕數千萬億倍。伴隨著新的假說,新的探測方法也應運而生。
  • 最小暗物質團塊科學家發現,暗物質真的存在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宇宙大膨脹和我們以往以往的理論,相互之間完全違背,似乎有一種力量在加速宇宙的膨脹速度。另外星系之間的引力,完全無法拉住恆星、行星的離心力,但是星系依然存在,並且我們人類就在銀河系中存在。現在的科學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產生於一次大爆炸,之後萬事萬物開始在漫長的歲月裡演化,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
  • 暗物質和暗能量理論過時了嗎?
    從量子粒子之間的單個相互作用到最大的宇宙尺度,我們在宇宙歷史中發生的每一個事件(在經典混沌和量子不確定性的範圍內)都可以被了解和詳細描述。當我們嘗試做到這一點時,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儘管我們對宇宙了解甚多,但除非我們添加至少兩個神秘成分,否則我們的預測和觀察到的結果將不會完全匹配:某種暗物質和某種類型的暗能量。
  • 暗物質應該處於星系中心?研究人員稱有些暗物質會被轉移到邊緣!
    多年以來,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對於暗物質的存在一直堅持不懈的研究,但是對於暗物質的了解程度並沒有那麼深,但是從目前看來,研究人員了解到了,暗物質在古老星系邊緣處的表現和在新星系當中的表現是不相同的。那麼什麼是暗物質,簡單的說就是指那些在宇宙當中看不到摸不著的物質,但是它們卻佔有宇宙絕大部分的質量,暗物質沒有光線,擁有引力可以作用於物體之上。最新的媒體報導稱,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的一篇文章或許對了解暗物質有所幫助,通過它可以縮小暗物質的可能範圍。
  • 暗物質可控制宇宙?如果人類找到暗物質,文明會有所提升嗎?
    暗物質可控制宇宙?如果人類找到暗物質,文明會有所提升嗎?地球作為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體的星球,它的這種特性讓我們感到十分恐懼。探測器帶來了宇宙的各種信息,在經過科研人員分析後,發現原來宇宙中存在著很多的特殊物質,比如暗物質和反物質。尤其是暗物質,它的存在格外特別。科研人員發現,暗物質似乎擁有可以控制宇宙的力量。如果把宇宙比作一個超級計算機,那麼暗物質無疑就是編程的數據。早在多年之前,愛因斯坦就曾提到過這種物質,只不過時隔多年之後才被科研人員發現,那麼這種物質到底有何特殊之處呢?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星系的結合過程中,「暗物質」和正常物質發生了分離,這也是目前為止「暗物質」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據。圖解:「子彈星系團」附近兩個星系碰撞在一起既然有如此之多「暗物質」存在的證據,那麼此時能否人贓並獲一舉拿下了呢?
  • 暗物質研究獲得重大發現,或許揭開暗物質之謎,甚至解釋宇宙起源
    暗物質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一種自然現象,通過科學家的研究和判斷,他們認為宇宙中暗物質站到了所有物質比例的85%以上,如果將所有的愛物質全部統計在內的話,科學家甚至認為會超過90%左右。由此我們能夠看出暗物質的研究對於宇宙的研究意義重大,因為暗物質很可能就是宇宙的終極答案。
  • 捕風捉影:暗物質|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於是大家馬上痛打落水狗,把很多解釋不通的問題,通通算到暗物質頭上,比如,因為有暗物質的引力在拖後腿,星系團聚集的過程就會受到影響,這和目前觀察到的星系團形成規律比較吻合;再比如,按牛頓定律,高速旋轉的星系,早應該把外側星系甩出去了,是暗物質的引力默默維持著星系不散架;還比如,一直遭人詬病的「宇宙背景輻射」也信誓旦旦:「為什麼輻射漲落特徵是這副德行,就是因為暗物質這個挨千刀的在搞鬼!」
  • 宇宙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未知的部分統稱暗物質
    對比,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洛琳·克勞福德(Carolin Crawford)作了非常通俗的比喻,她指出,換句話說,暗物質實際上就構成了這個網絡的骨架和核心,而我們所能看到的「普通物質」就「懸掛」在這種骨架上。她說:「我們知道暗物質必須存在於早期宇宙中。它對於物質的聚集是至關重要的,在那之後便逐漸演化出現了我們今日所見的這種結構。」
  • 暗物質可能是另一個世界的物質,可怕的外星生物猜測!
    暗物質理論暗物質理論是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大量的天體運動而猜測存在的一種物質。也就是說暗物質的所有的特性和可能都建立在一個合理理論猜測上,而不是科學明確發現的一種物質。在簡單一點說有一團暗物質就算穿透了地球也不會和地球任何物質發生作用,地球不會有任何變化,人們也不會有任何發覺,就如同一條幽魂一般。
  • 反物質和暗物質到底是啥玩意,它們真的存在於我們的世界嗎?
    許多人對反物質和暗物質概念很模糊,總把他們搞混了。事實上他們完全不是一碼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那麼它們到底真的存在於我們這個世界嗎?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先說說反物質。進一步研究發現,宇宙總質能中,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有總量的4.9%,暗物質佔26.8%,暗能量佔有68.1%。現代天文物理學研究認為,暗物質主導著宇宙星系之間的引力平衡,而暗能量著是宇宙膨脹的主要力量。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較量,決定著宇宙的走向和歸宿。反物質怎麼來的,今後有什麼走向。
  • 這是你聞所未聞、前所未見、也不可能見到的物質——暗物質
    (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的手稿殘片)物理學家知道,宇宙剩下的95%都是暗宇宙,即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因為如果我們看著什麼,我們就會看見什麼。看起來很簡單,其實非常深奧,所有組成原子的物質都是可見的。它們反射光,從而被我們看見,當我們仰望星空,就能看見星星和星系。其中有一些,和銀河系一樣,美麗,螺旋狀,在宇宙中優雅地旋轉。
  • 宇宙物質的組成有全新發現,反物質和暗物質很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
    科學家試圖了解更多的內在原因,從而解開宇宙大爆炸的謎團,前提條件就是確定宇宙物質的形成之謎,這樣才能夠追述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情況。科學家在研究物質的時候,離不開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的研究,現在科學家有了一些新的發現,美女小倩和大家具體的說一下,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一起來研究其中的奧秘,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首席科學家詳解暗物質衛星「悟空」
    因此,儘管暗物質粒子是隱身的,並不意味著它們就可以橫衝直撞而不受任何阻擋。就像是荒不擇路的兔子一樣,它們也有可能一頭撞上原子核這個「樹樁」。被暗物質粒子撞上的原子核會發光發熱,或者被撞得偏離了原來的位置,這些光和熱還有位置移動是科學家有可能探測到的。只可惜,原子核太小太小,暗物質粒子撞上去的機率低到幾乎可以忽略。科學家只能採用一個笨辦法,準備好一大片森林等兔子來撞。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大多數天文學家相信他們對宇宙的能量和物質有廣泛的了解,但是一小群特立獨行的研究人員並不信服。他們聲稱,新的衡量標準意味著科學界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他們的立場。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這些新理論的通用名稱是MOND,是牛頓動力學修改的簡稱。圖註:引力使星系旋轉。天文學家可以研究距銀河系中心不同距離的恆星速度,以尋找暗物質或其他新物理學的證據。
  • 暗世界:黑暗、黑夜、黑洞、暗物質及暗能量;
    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 (黑色網絡是暗物質,懸掛於黑色網絡的橙色區域是物質,無所不在均勻分布的是暗能量。)
  • 物理科普——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區別?區別有點大
    反物質和暗物質有什麼區別?雖然都有物質兩個字,但這兩者的區別真的有點大…… 反物質最早是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根據電子的相對論性方程——狄拉克方程預言的一種反粒子。由於在狄拉克方程中存在負能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狄拉克提出了狄拉克海和空穴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