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位朋友留言道:
「每天好像也沒做很多事情,但下班回到家總覺得很累。就連周末在家休息一天也緩不過來。
現在醒來很少覺得自己『煥然一新』,反而覺得全身緊張、沉重。」
想必這位朋友的困擾不是特例,也許在座的各位也都有曾體驗過。
因為最近這幾個月可謂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時期,畢竟一個公休假都沒有。
每天機械式地上班、下班,如此循環往復就難免會讓人心累、壓抑以及充滿緊繃感。
有些人為了讓自己不在緊張感中入睡,甚至會求助於鎮定類的藥物。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我們會那麼累,以及該如何讓自己正確地放鬆。
01.
為什麼你總是處於緊繃狀態?
現在,閉上眼感受一下,你的身體部位是不是感到僵硬、緊張?
比如脖子和胸口發緊、頭疼、心慌等等;
同時,你可能感覺情緒很煩躁、緊張,或者即使手頭沒有事情要做,卻還是提防新的問題出現?
如果你符合以上的描述,就說明你正處於緊繃的狀態下。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緊繃呢?
1. 緊繃感,源於過度消耗了能量
即使表面上沒有大幅度運動,人體內依然存在許多張力,會持續不斷地消耗能量。
在人體察覺不到的地方,我們的肌肉也不斷地在使用能量。
人體有兩部分肌肉,隨意肌和不隨意肌肉。
隨意肌指的是能隨著我們意志運動的肌肉,比如你的手臂可以根據你的想法,抬起箱子。
而後者則是不隨意志控制的肌肉,比如不論你是不是願意,你的心臟肌肉總是在運動;情緒緊張時,你的消化系統肌肉的蠕動會降低等等。
所以,有時儘管你上班時坐了一天,但也依然會覺得精疲力盡,因為你沒有察覺到:
自己的情緒與所面對的任務,一直催促著體內的肌肉去耗能。
2.長期緊繃的壞處與放鬆的好處
長期緊繃除了會導致生理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臟病外,還會誘發例如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而且,長期緊繃會造成「緊繃的惡性循環」,使得你越來越容易緊張。
而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不是在經過長期緊繃後度假,因為在這時,長期緊繃很有可能已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人們需要做的是,當自己陷入緊繃的狀態時,就要做到及時的放鬆。
研究人類表現的學者提出了一個公式:「緊繃+放鬆=成長」。
他認為,如果缺乏放鬆,人們就很難以自我提升。
02.
那麼,什麼又是放鬆的狀態?
簡單來說,所謂放鬆,就是「既不激動也沒有不安的狀態」。
在放鬆的狀態下,人們處於低緊張水平,沒有憤怒、恐懼和焦慮造成的喚起;與此相反,人們往往有種平靜的欣悅感。
研究焦慮的心理學家列出了具體的放鬆標誌,如果你有類似的感受或者現象,那說明你可能處於放鬆狀態:
心率減緩呼吸減緩血壓降低骨骼肌緊張減少新陳代謝降低分析性思考降低
03.
該如何讓自己進入放鬆狀態?
在上文中提到,長時間緊繃後給自己放長假,也很難恢復緊繃帶來的損傷。
如果想避免長期緊繃帶來的傷害,正確的做法是在緊繃早期就開始放鬆。
今天我們在文中教大家的,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見縫插針地放鬆。
工作間隙的小睡
研究建議人們可以在午休期間進行15~30分鐘的小睡,可以有效地提升記憶力,並且能清空大腦、為之後接觸新的信息作準備。
但時間不宜過長,如果超過30分鐘,人們負責決策的腦區活動會開始減弱,等醒來後,則需要更多的時間恢復到應有的興奮水平。
社交放鬆
不是所有的社交都能讓人放鬆,你需要選對社交的對象。
建議放鬆時,找自己最信任、熟悉的朋友們,和他們聚在一起。有時你們不必一直聊天,即使呆在一個空間裡也會有放鬆和安撫的效果。
如果你們想要聊天,注意不要談論工作等會讓你緊張的內容。
緩解你的心理負擔
有的人難以進入放鬆的狀態,是因為來源於情感、家庭、親子之間的矛盾。
這些瑣事就像是一塊大石頭一樣,壓在人們的心頭。
所以,先要妥善地處理好這些讓你心亂的負擔,而不是火上澆油。
希望看完今天的文章後,大家都能及時地用這些小技巧,避免過度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