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 杜勇 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尹江勇
上到「北鬥」「天宮」,下到萬物互聯、人工智慧,科技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12月17日,河南電視臺8號演播廳,星光璀璨、群賢畢至,由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科協、省委軍民融合辦和省科技廳聯合主辦的「最亮的星——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隆重舉行。
今天「科技工作者」這個名詞已經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胸懷祖國,他們不畏艱難;敢為人先,他們開拓創新;團結協作,他們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他們無私奉獻,現在他們有了一個更閃亮的名字——最亮的星。
小提琴獨奏《我愛你中國》拉開了發布儀式的序幕,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和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代表依次走上講臺,傾情講述他們創新背後的故事。
「我申請去信陽,守好河南的南大門。」像17年前抗擊「非典」和11年前抗擊「甲流」一樣,我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國俊臨危受命火線出徵。
手機24小時開機,堅守40多天直到最後一例患者出院,時刻心系患者的張國俊其實也是一名糖尿病病人。「國之俊傑,醫者仁心;疫情時刻,奔赴淮河之濱;奮戰一線,更見赤膽忠誠;用生命赴使命,詮釋著醫學科學的為民情」,這是組委會給張國俊的致敬詞,也是這位白衣戰士戰「疫」的真實寫照。
「玉米種子就是我的生命。」聚光燈下,滿頭華發、精神矍鑠的鶴壁市農科院名譽院長程相文說起這話時,眼中浸滿了淚水,現場掌聲雷動。
今年84歲高齡的程相文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57年,55個春節是在海南島試驗田度過的。他育種半個世紀,往返鶴壁與海南的路程繞地球7圈還多。
「程老,您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不頤養天年,還天天往玉米地裡鑽?」主持人問道。
「這幾十年我天天想的就是玉米,我就喜歡待在玉米地裡,一天不去身上就不得勁」,「80後」程老今天仍然矢志不渝的堅守在育種第一線,只因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種子。
她是「中國耐火材料第一人」、我國冶金耐火材料領域領軍人才,但她卻始終認為自己不是權威,她就是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李紅霞。
「耐火材料其實離我們生活很近」,李紅霞在發布儀式現場還不忘科普,「大家可能知道鋼鐵、玻璃、水泥,可是沒有耐火材料一噸鋼也煉不出來,耐火材料是背後的英雄,就像一口鍋,耐火材料好才會煲出好湯、煉出好鋼。」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登天。巾幗不讓鬚眉,在李紅霞的帶領下,我國耐火材料在某些領域已經「領跑」全球,實現了「世界耐火材料看中國,中國耐火材料看河南」的布局。
「就在17號凌晨,咱們的嫦娥五號圓滿完成任務安全回家了,她進入大氣層完成的最後一個動作就是發了一組信號,告訴搜救直升機群她的位置,傳輸信號這條看不見的線就是我們團隊研發的。」發布儀式現場,中國電科22所「當家人」吳健難掩喜悅之情。
更讓現場觀眾大呼「過癮」的是吳健的團隊幫助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向火星的徵途中實現了釐米級的測量精度。吳健從事電離層和空間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三十過年,參與和領導了多項高精尖技術,為解決國家安全重大挑戰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是鄭州大學老校區內的一道風景:從教60餘年,一位面容清雋和善的老人,總是騎著一輛舊自行車,穿行在校園內的法桐綠蔭下;他一手打造出響噹噹的鄭州大學化學學科,先後為祖國培育了一批批化學領域的領軍人才,他就是建國以來我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院士吳養潔。
當「90後」的吳院士信步走上舞臺時,全場持續響起雷鳴般掌聲。「我比很多人更理解『國家』這兩個字的分量,學習工作的每一分鐘,都值得珍惜。」92歲的吳養潔動情的說,我要祖國發展貢獻全部力量。
科技之光、閃耀中原。發布儀式現場,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金良、河南師範大學副教授李建軍、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陳小兵、鶴壁國立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明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王元卓以及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代表也傾情講述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編輯: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