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知府退休後每年能拿到多少退休金?你可能不相信。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千古流傳的名篇,因為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毅然從彭澤縣令的崗位上回到家鄉,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仿佛離開工作崗位後過上了美好的田園生活,每天只有摘花賞月,但其實生活一度相當窘迫。
據史料記載,陶淵明曾多次面臨家中無米下鍋的窘境,以至於不得不到鄰居家"討飯吃",這是時下流行的一種討飯方式。可見,當時陶淵明雖然做了縣令,但家裡並沒有其他收入,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問題,難道古代的縣令離職回鄉後就沒有收入了嗎?
陶淵明在盛年時主動離職,自然是損失了收入,但萬一到了退休的年齡呢?會有養老金嗎?答案是自然的,從這個角度看,陶淵明辭官其實是相當不明智的,但大家都理解,也相當佩服他的勇氣。
如果陶淵明不離職不提拔,那他就得在這個崗位上幹到70歲,然後才能正式退休,而退休後,憑他在崗位上取得的成績,還是會按時把工資全部或一半嫁出去,如果當時幹得太差,那就根本沒有工資了。這種退休制度在歷朝歷代都有傳承。
到了清代,這種退休制度規定得更加明確,官員到了70歲的退休年齡,主動申請退休,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討骨頭",而且得到了朝廷的批准,那麼退休之後,官員依然可以享受"全額退休金",也就是說,那你成了離休老幹部,每月還能領三百兩銀子。
當然,對於朝廷和官員來說,那是最完美的情況,官員在年富力強的時候,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朝廷,等到他們年老體弱到幹不動的時候再離開,而朝廷給他所有的時間薪水,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划算",因為知道多少年都不能發。
如果一個官員還沒有到退休年齡,但因為身體原因,寫信要求提前退休,經法院查證屬實並予以批准,那麼他退休後可以領取退休金,但只能領取在職時退休金的一半,也就是所謂的"半俸"。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說雖然這位官員在任職期間也很盡職,態度也很端正,但是由於個人能力問題,始終沒有把這項工作做好,法院也不會將其降職,而是說照顧對方的面子,讓他自動申請提前退休,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官員沒有退休金,也就是所謂的"沒有工資"。
清朝一個縣令的年薪基本上是45兩銀子,所以如果在任期間工作出色,穩定工作到70歲,退休時可以拿45兩銀子的退休金,否則就是22.5兩或者再多也沒有,你不相信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