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種母親,總是見不得孩子過得好,被孩子拒之千裡還自覺很偉大

2021-01-08 騰訊網

「母親」這個詞,給我們的感覺總是充滿溫情的,不論在外面的世界承受了多少風雨漂泊,只要回到媽媽的懷抱,一切痛苦都煙消雲散了。

但嚴格地說,人性是很複雜的,並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是全心全意為兒女著想,希望孩子幸福。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不少母親,總是見不得孩子過得好,越是在最親近的兒女面前,越是喜歡打著愛的旗號,展露出猙獰的面目。

有3種母親,總是見不得孩子過得好,被孩子拒之千裡還自覺很偉大

1)把女兒當成「閨蜜」: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

案例:

淺淺當年在大學裡,不能算校花,也得算系花一枚,人漂亮又優秀,成績好,拿過各種獎,還是學生會的外聯部長,能力很強。還沒畢業,就已經得到了大公司的實習機會。

上大學時,淺淺交過兩個男朋友,可媽媽說:「上學期間不好好讀書,談什麼戀愛?」聽話的淺淺就斷了交往。畢業後,淺淺公司裡也不乏追求者,有的男孩確實很優秀,可淺淺媽媽總是以各種理由,把他們生生拆散了。

眼看著淺淺被拖成了大齡剩女,已經進入34歲,還是孤身一人,而身邊的同學都已經結婚生子了,媽媽這時又開始嫌棄女兒:「不知好歹!現在沒人要了,成老姑娘了!」

淺淺一直不明白,當初自己好幾個不錯的戀愛對象,都被母親拆散,自己是受害者啊,母親難道就看不得自己幸福嗎?

原來,淺淺媽媽自己就婚姻不幸福,年輕時陰差陽錯,沒能跟最愛的人在一起,隨意湊合嫁了人,一直過得磕磕絆絆,後來離婚。帶著淺淺,又不好再嫁,就把所有的不幸都歸結到淺淺頭上。

★心理分析:

媽媽潛意識中把女兒當做了自己的閨蜜,是依靠,也是競爭對手,如果閨蜜過得比自己好,心底就會生出強烈的嫉妒和憤怒。

2)把兒子當成「傀儡」:控制欲爆棚,習慣於情感勒索

案例:

小姜是個名副其實的「媽寶男」,他知道媽媽是愛自己的,可這種愛給他的只有窒息感,沒有絲毫溫暖可言。

從小小姜就對媽媽言聽計從,媽媽很強勢,大到考哪所大學,學什麼專業,小到買什麼球鞋,用多少零花錢,大事小情媽媽什麼事都要管,小姜一點自主性都沒有,習慣了不管做什麼都要問媽媽的意見,媽媽同意了他才能做。

青春期的時候他反抗過幾次,但每次都是媽媽佔了上風,媽媽要麼就用威脅的手段,要麼就用示弱的方法,總之小姜掙扎到30多歲,仍然逃不出媽媽手掌心。

小姜的結婚對象也是媽媽安排的,有了自己的小家,媽媽仍然隔三差五來家裡挑毛病,而且媽媽對兒媳婦越來越不滿意,發生過好幾次激烈矛盾,小姜被逼無奈,只能和妻子離婚。

★心理分析:

控制欲太強的母親,事必躬親,不給孩子自由的生存空間,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自己也應該是孩子的全部,喪失了起碼的邊界感。

兒子結婚後,總覺得兒媳把兒子從自己身邊搶走了,心裡極不平衡,於是處處把控,要求兒子守在自己身邊,如果兒子有反抗,就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兒子不孝,用這種用情感勒索的方式,保證自己的「女王」地位不受侵犯。

3)把孩子的人生當成「戰績」:自戀型媽媽,孩子只是炫耀工具

案例:

桑米的媽媽是位優秀的教師,一直把女兒視為自己的驕傲,對女兒的教育特別用心,桑米在媽媽的監督下,成了學霸,除了成績好,還學了不少特長。

在別人眼中,桑米是「別人家的孩子」,可只有她自己知道,一路走來,她有多痛苦。

只有媽媽認為「有用」的事,她才能做,但凡媽媽認為浪費時間的事,她連想都不要想。

她必須永遠保持在前三名,不然媽媽就會發飆,三四個小時不停地罵她。好不容易考上名校,媽媽又讓她考研,讀完研究生,媽媽又逼她出國讀博。

總之,她每次達成一個目標,本以為會迎來媽媽的讚賞和鼓勵,沒想到媽媽總會樹立一個更高的目標讓她爬,她越是努力滿足媽媽的需求,媽媽就越是不滿足。

水漲船高,桑米發現,母親從來看不到她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只會看結果。

直到有一天,桑米無意間聽到媽媽在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成績,才明白了一切。

★心理分析:

這類母親屬於「自戀型」,孩子的優秀,說明母親教子有方,孩子的成績,就是媽媽的「功勞簿」,孩子的人生就是媽媽的「戰績」。這樣的媽媽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孩子的感受,只會把孩子當成炫耀自己的工具,用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會形成代際傳遞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也是孩子的人生導師。

在美國家庭治療專家、心理學教授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所著的《母愛的羈絆》一書中講到,母親的育兒方式有問題,女兒通常會模仿母親的行為,成為媽媽的衍生品、複製品,而且對下一代的教育,會產生代際傳遞,把童年的傷害在自己孩子身上延續下去。

兒子則會選擇儘可能逃離母親,與之對抗,走向與媽媽的期待完全相反的方向。

所以作為媽媽,要做的不僅僅是教育子女,更要時常內省,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時糾正,不要成為那種讓孩子拒之千裡,還自認為很偉大的母親。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總有一種父母,見不得子女過得好?真實原因戳痛心窩
    文|文兒為什麼總有一種父母,見不得子女過得好呢?或許,大家覺得這樣的父母要麼非親生,要麼就是沒有從小養育過兒女,要不然哪有父母對自己親生的孩子如此刻薄呢?還真有,除了張愛玲《金鎖記》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刻薄自己的兒女,還有身邊一些真實存在的例子。
  • 這3種媽媽是「家庭殺手」,第一種最「毀」孩子,希望你一條不佔
    所以作為一個母親,我們一定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行為,千萬不要讓自己的無知害了孩子。家中有這幾種媽媽,簡直是「家庭殺手」,第一種最為可怕。這3種媽媽簡直是「家庭殺手」第一種:喜歡「道德綁架」的媽媽首先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喜歡道德綁架的媽媽其實最狠。
  • 這3種行為,媽媽自己洋洋得意,但孩子卻覺得很丟人
    其中,母親的角色對於孩子來說往往是影響最深刻,且最特殊的。郭沫若先生曾說:要得健全幸福的人類,須得有健全幸福的母親。反過來,一個精神世界有缺失的母親,害了自己的兒子,也藉由兒子之手,害了無數人。由此可見,母親的一舉一動都對孩子意義深重。錢婷是一名初二的學生。由於學校離家比較遠,所以她從初中開始就住校了。一下子都沒有家裡人管了,錢婷開始和同學一起玩玩鬧鬧。
  • 「有一種惡,叫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過得好」
    這種嫉妒的行徑背後,其實是一種「見不得別人好」的人性在作祟。我們生活中好像處處都會有這種人,只要聽見別人過得好了,就會各種諷刺挖苦。看見別人一畢業就會應聘到好的公司,就酸酸地議論不過是運氣好罷了;看見別人升職加薪,就在暗地裡說肯定是私下裡和哪個領導走得近,所以才升職;聽見誰家的孩子考上了重點名校,心裡就會犯嘀咕說,名校畢業以後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忙著改變,而另一些人一覺醒來後發現世界都變了,卻說別人都膨脹了。
  • 孩子上了高中就掉隊?高一班主任:這3種孩子初中成績再好也沒用
    在孩子還未進學校的時候,一家人在學校裡觀賞,遇見了在學校打雜的大叔,大叔和親戚聊了起來,說起農村來的孩子,英語都跟不上,進學校壓力很大,親戚聽進了心裡,之後就給孩子報了補習班。之後的每個學期開學之前,孩子都會上補習班,然後成績一直保持得不錯,而且這所私立中學平時管得很嚴,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是非常嚴格的。每一天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這一點是因為學校是向衡水中學學習的,甚至連假期,也是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根本不需要孩子自覺學習,學校會「逼」著你學。
  • 見過世面的孩子有多厲害?這3種「世面」,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養育孩子,父母都希望能夠陪孩子走更遠的路,看更多的風景,可具體要怎麼做才算這一願望達成了呢?可能「見過世面」就會成為最好的答案。下文提到的這3種「世面」,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你家孩子都具備嗎?父母需要帶孩子見的第一種世面就是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讓孩子從鋼筋混泥土的嘈雜中沉下心來,多去品品鄉間泥土的氣息,多接觸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體會生命的真諦。這個過程中適當讓孩子吃些苦也是有必要的,這樣孩子才不至於在過於安逸的環境中迷失自我。
  • 《安徒生童話》:母親永遠是孩子幸福的守護神
    自古以來,母親一直都是人們歌頌的對象。春秋時代的無名詩人,這樣讚美母親: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詩經·邶風·凱風》唐代詩人孟郊這樣思念母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孩子身上有這6種表現,多半是被父母撫養得好,你家孩子有嗎
    總之,焦慮和擔憂總是一個接著一個。有時候,家長還會過度解讀孩子出現的某些情況。實際上,有一些也是父母撫養得好的表現。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這六種情況,說明我們家長做得不錯,不僅要讚賞一下孩子,還要表揚一下自己!一、孩子在家長面前易於流露真情實感這種真情實感可不拘泥於對父母的依賴和喜愛。有時候「發脾氣」也是一種情感宣洩。
  • 「活埋」母親事件的背後:陪伴孩子成長,究竟有多重要
    5月2日,陝西榆林,一名58歲男子,「活埋」了他79歲的親生母親,被埋3日後,母親獲救。 新聞一經爆出,網友震驚不已,紛紛痛罵男子泯滅人性,竟然謀殺養育他長大的親生母親。更有網友勸誡他的妻子趕緊與他離婚,一個連生他養他的母親都能痛下殺手的人,如何託付終身?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太多了|夜讀
    來源:中國教育報許多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好,便傾盡所有為孩子付出,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成長,恨不得為孩子打造一條完美順遂的人生道路。然而這份心情越迫切,越容易模糊了愛的界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 孩子不自覺怎麼辦?你缺的是逼一把孩子的勇氣
    周末,朋友和我談到了關於孩子行為自覺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去說一說,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究竟是需要依靠父母監督還是孩子的自律呢? 不要指著孩子自覺 許多家長開始給孩子扣上不自覺的帽子,這樣家長就覺得孩子不學習、犯了錯,都是孩子不自覺的情況引起的,其實,這樣的思維是大錯特錯的,你指望著孩子自覺,真的是指望不上。 你不讓孩子吃冰箱裡面的零食,孩子在你不在的時候,就會偷偷的去吃,根本不會管你的言語。
  • 恕我直言,這13種老人,就別帶孩子了!
    很多年輕夫婦由於工作的繁忙和壓力,都會選擇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但老人們的有些做法,不僅不能把孩子帶好,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比如下面這些類型的老人,就不太適合帶孩子。
  • 孩子小時候有過這3種經歷,會留下心理陰影,長大後性格變得自卑
    孩子小時候有過就3種經歷,會留下心理陰影,長大後性格變得自卑,尤其是這種心理創傷難以自愈,最後可能會演變成你這樣的抑鬱症。」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並不會在意孩子的感受,他們只考慮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更加聽話,成為一個「乖孩子」。其實,家長們不要總是用「我都是為了你好」來要求孩子改變,孩子的人生應該讓他自己選擇,家長只能充當一個「引路人」的形象,不能操控孩子的人生。
  • 王淑貞——享譽世界的偉大母親
    含辛茹苦,嘔心瀝血把子女拉扯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跟他們說:「以後要有本事有出息。」王淑貞對子女要求嚴格,近乎苛刻。兒子李昌鈺從警官學校畢業後成為一名巡官,待遇工作都不錯。她卻對兒子說:「你還要繼續往上讀,碩士不夠,還得把博士讀出來。」
  • 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孩子的母親
    有個朋友在日常社交時,總能恰到好處地關照到身邊的人,讓人如沐春風。殊不知,他在家裡卻是截然不同的表現,典型的甩手掌柜、是個「雲伴侶」,他對妻子漠不關心,對家人暴躁易怒!究其原因,他有一位性格冷漠自私的父親,和一位被長期冷暴力逼得脾氣暴戾的母親。
  • 國際婦女節,聊聊NBA巨星的偉大母親
    「格洛裡亞是個好人,好母親,」一位名叫默頓的居民回憶說,「她從不打罵詹姆斯,總是對這個孩子諄諄教導。」正是這位看似有些愛玩的母親,成就了如今的詹姆斯。長大後,詹姆斯不僅成為一個好兒子,好父親,好丈夫,還熱心公益事業,創辦學校,回饋社會。
  • 做好這3點,孩子自覺選擇健康食物
    做好這3點,孩子自覺選擇健康食物 生活中,不少孩子常在學校食堂或外出和家人團聚時買零食。大一點的孩子也喜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停下來吃點心或喝飲料。這些都是孩子們練習選擇好食物的絕佳機會,但同時也是孩子們可能會被某些食物所誘惑的時候。
  • 為了孩子不離婚有錯嗎?覺得自我犧牲了很偉大?問過孩子的想法沒
    這世上有一種好,叫我是為你好,這樣的好往往是從主觀意識出發,強加於被對象的人身上,還美其名曰的說,我一切都是為你好,自我犧牲總能感動自己,但是卻從不會去想想,人家需要不!孩子拿到錄取通知的時候,與母親慶祝完,孩子給媽媽泡好茶,第一句話就是勸媽媽,找個時間去把婚離了吧。李群是被這話震得有點呆了,她一直以為自己掩飾得好,其實孩子看在眼裡多年了,有的只是心疼。
  • 教育路上,別相信孩子能「自覺」,父母才是關鍵!
    因為周杰倫在音樂上的成就,靠的是「自覺」,而這份「自覺」源自他的母親。正是因為媽媽的督促,才讓他憑藉音樂才華在華語樂壇中有一席之地。那些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帶點狠心。有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孩子優秀靠的不是天賦,而是在他人放縱的時間,默默地堅持和努力。開掛的人生,從自律開始。
  • 易經提醒:見不得你好的人有這3種表現,往往都是自己的親戚朋友
    易經提醒:見不得你好的人有這3種表現,往往都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要論中華文化的總源頭,非《易經》莫屬了。《易經》誕生於新石器時代,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也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易經》的出現,對我國後來的哲學、史學、文學、宗教、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