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這個詞,給我們的感覺總是充滿溫情的,不論在外面的世界承受了多少風雨漂泊,只要回到媽媽的懷抱,一切痛苦都煙消雲散了。
但嚴格地說,人性是很複雜的,並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是全心全意為兒女著想,希望孩子幸福。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不少母親,總是見不得孩子過得好,越是在最親近的兒女面前,越是喜歡打著愛的旗號,展露出猙獰的面目。
有3種母親,總是見不得孩子過得好,被孩子拒之千裡還自覺很偉大
1)把女兒當成「閨蜜」: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
案例:
淺淺當年在大學裡,不能算校花,也得算系花一枚,人漂亮又優秀,成績好,拿過各種獎,還是學生會的外聯部長,能力很強。還沒畢業,就已經得到了大公司的實習機會。
上大學時,淺淺交過兩個男朋友,可媽媽說:「上學期間不好好讀書,談什麼戀愛?」聽話的淺淺就斷了交往。畢業後,淺淺公司裡也不乏追求者,有的男孩確實很優秀,可淺淺媽媽總是以各種理由,把他們生生拆散了。
眼看著淺淺被拖成了大齡剩女,已經進入34歲,還是孤身一人,而身邊的同學都已經結婚生子了,媽媽這時又開始嫌棄女兒:「不知好歹!現在沒人要了,成老姑娘了!」
淺淺一直不明白,當初自己好幾個不錯的戀愛對象,都被母親拆散,自己是受害者啊,母親難道就看不得自己幸福嗎?
原來,淺淺媽媽自己就婚姻不幸福,年輕時陰差陽錯,沒能跟最愛的人在一起,隨意湊合嫁了人,一直過得磕磕絆絆,後來離婚。帶著淺淺,又不好再嫁,就把所有的不幸都歸結到淺淺頭上。
★心理分析:
媽媽潛意識中把女兒當做了自己的閨蜜,是依靠,也是競爭對手,如果閨蜜過得比自己好,心底就會生出強烈的嫉妒和憤怒。
2)把兒子當成「傀儡」:控制欲爆棚,習慣於情感勒索
案例:
小姜是個名副其實的「媽寶男」,他知道媽媽是愛自己的,可這種愛給他的只有窒息感,沒有絲毫溫暖可言。
從小小姜就對媽媽言聽計從,媽媽很強勢,大到考哪所大學,學什麼專業,小到買什麼球鞋,用多少零花錢,大事小情媽媽什麼事都要管,小姜一點自主性都沒有,習慣了不管做什麼都要問媽媽的意見,媽媽同意了他才能做。
青春期的時候他反抗過幾次,但每次都是媽媽佔了上風,媽媽要麼就用威脅的手段,要麼就用示弱的方法,總之小姜掙扎到30多歲,仍然逃不出媽媽手掌心。
小姜的結婚對象也是媽媽安排的,有了自己的小家,媽媽仍然隔三差五來家裡挑毛病,而且媽媽對兒媳婦越來越不滿意,發生過好幾次激烈矛盾,小姜被逼無奈,只能和妻子離婚。
★心理分析:
控制欲太強的母親,事必躬親,不給孩子自由的生存空間,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自己也應該是孩子的全部,喪失了起碼的邊界感。
兒子結婚後,總覺得兒媳把兒子從自己身邊搶走了,心裡極不平衡,於是處處把控,要求兒子守在自己身邊,如果兒子有反抗,就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兒子不孝,用這種用情感勒索的方式,保證自己的「女王」地位不受侵犯。
3)把孩子的人生當成「戰績」:自戀型媽媽,孩子只是炫耀工具
案例:
桑米的媽媽是位優秀的教師,一直把女兒視為自己的驕傲,對女兒的教育特別用心,桑米在媽媽的監督下,成了學霸,除了成績好,還學了不少特長。
在別人眼中,桑米是「別人家的孩子」,可只有她自己知道,一路走來,她有多痛苦。
只有媽媽認為「有用」的事,她才能做,但凡媽媽認為浪費時間的事,她連想都不要想。
她必須永遠保持在前三名,不然媽媽就會發飆,三四個小時不停地罵她。好不容易考上名校,媽媽又讓她考研,讀完研究生,媽媽又逼她出國讀博。
總之,她每次達成一個目標,本以為會迎來媽媽的讚賞和鼓勵,沒想到媽媽總會樹立一個更高的目標讓她爬,她越是努力滿足媽媽的需求,媽媽就越是不滿足。
水漲船高,桑米發現,母親從來看不到她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只會看結果。
直到有一天,桑米無意間聽到媽媽在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成績,才明白了一切。
★心理分析:
這類母親屬於「自戀型」,孩子的優秀,說明母親教子有方,孩子的成績,就是媽媽的「功勞簿」,孩子的人生就是媽媽的「戰績」。這樣的媽媽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孩子的感受,只會把孩子當成炫耀自己的工具,用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會形成代際傳遞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也是孩子的人生導師。
在美國家庭治療專家、心理學教授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所著的《母愛的羈絆》一書中講到,母親的育兒方式有問題,女兒通常會模仿母親的行為,成為媽媽的衍生品、複製品,而且對下一代的教育,會產生代際傳遞,把童年的傷害在自己孩子身上延續下去。
兒子則會選擇儘可能逃離母親,與之對抗,走向與媽媽的期待完全相反的方向。
所以作為媽媽,要做的不僅僅是教育子女,更要時常內省,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時糾正,不要成為那種讓孩子拒之千裡,還自認為很偉大的母親。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