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大開元寺
福建規模最大的佛教寺廟——泉州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來還改名為興教寺、龍興寺,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開元寺規模宏大,佔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全寺南北長200米,東西寬300米。泉州開元寺布局嚴謹,建築宏偉,僅房舍就有500餘間,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戒壇、藏經閣、水陸寺、檀越祠、準提禪林。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
2、晉江安海龍山寺
「龍山寺」位於晉江市安海鎮鎮北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系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142座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寺,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殿。安海龍山寺是臺灣四百多所龍山寺的祖廟。寺前有月池一窪,山門為石牌坊,上刻「天竺梵鍾」四個大字。進了山門,但見寺的前牆上嵌一大石碑,刻「龍山寶地」。 兩側為鐘鼓樓、正門廊前有石獅、石鼓各一對,門額懸「一片慈雲」木匾。
3、石獅清淨寺
清淨寺,初名聖友寺,又稱艾蘇哈卜大清真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塗門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為回曆400年。清淨寺佔地面積2184平方米,整體為石構建築,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具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留存主要建築為門樓、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1961年,清淨寺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列為「中國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選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4、安溪清水巖寺
清水巖位於世界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城關西北16公裡處的蓬萊山。是一處以清水巖寺為主體,以清水祖師文化為特色,融宗教朝聖、生態旅遊、民俗展示、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背靠獅形龍脈,三峰文筆拱峙 ,面臨深壑,遠處蓬萊盆山環合,登巔遠眺,殿宇崔嵬,山水廳秀,風景幽雅,常在茫 茫霧海行雲之中,美如「蓬萊仙境」而蜚聲海內處。 普足禪師時錄楊道、周明為徒,居巖十九年間「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諸橋、砌洋 中亭路,糜費巨萬,資於施者」,又建造洋中亭,作為治病救人的義診之所。
5、泉州崇福寺
泉州崇福寺位於鯉城區崇福路,初名千佛庵,後改名崇勝寺、洪鐘寺、崇福寺,與開元寺、承天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后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有應庚塔、千人鼎、大洪鐘崇福寺「鎮山三寶」。大洪鐘,鑄於明初,聲音宏亮,「崇福晚鐘」為泉州八景之一。崇福寺坐西向東,方圓約15畝,現存大殿及後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
6、泉州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又稱月臺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崇陽門外東南。在五代時,此地為節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宋時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偉,有榕徑午陰、偃松清風、塔無禽棲、瑤臺明月、捲簾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嘯庵竹聲、鸚山暮雲、石如鸚鵡十景。
7、泉州少林寺
南少林寺,即泉州少林寺,全稱鎮國東禪寺,俗稱南少林,是相對於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傳是中國南方武術之發源地,位於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歷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個龐大建築群,共有十三進落,東至東嶽山麓,西至東門護城河,南至東湖,北至伊斯蘭墓地。現存的東禪少林寺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1992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8、泉州宿燕寺
宿燕寺位於紫帽山東面鯉城區江南鎮亭店村,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宿燕寺是在宋代海岸寺廢墟上建造的,坐北朝南,前案峰巒連綿,後背山巒圍護,地形似「燕子歸巢」,故名。山巔有老子騎青牛景象。近幾年經過改建擴建,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及兩廊,附有4個亭、蓮花池及花園、功德堂贈藥處等,景觀一新。閩南氣候宜人,老君山上林木蔥鬱,花香鳥語,梵剎經聲,發人遐思。宿燕寺已成為泉州郊區著名的旅遊勝地。
9、泉州青蓮寺
泉州青蓮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安吉路中段(與城東海堤防汛路交叉處)潯美社區,依山臨海,周邊11棵參天古榕環抱,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青蓮寺始建於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今有近千年歷史,初名觀音寺,歷史悠久。早年海濱有近二百平方米的放生池,池中有永不淹沒的蓮花石,寺旁山坡上有「佛法僧」古塔一座,寺中有楹聯:「潯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寺的兩旁各有寬敞的石階,與普濟橋渡寶塔亭路緊密相連,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見證之一。
10、泉州海印寺
海印寺位於泉州東海法石村寶覺山上,距城約10裡;山下是石頭街。始建於宋代,初名海印室,幾經興廢,清代及民國初重修,1985年重建。1992年9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入門則見梵宇金碧,間架縱橫。循東走,通後院,西廊有寶覺院,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講學處。東廂有朱子祠,為後人奉祀之所。山之高處,有「天風海濤」樓,朱子所題匾額尚在;還有「極高明」一匾,亦為朱子墨跡,廢於文革。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