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風
葉璇身上從來不缺熱搜話題,不管是連續直播賣貨67天,還是最近和黃奕在節目裡起爭執,這位被看作是「童年女神」的人,一直活在大眾視野中。
只不過公眾一向更喜歡把目光聚焦在年輕小花身上,所以她的演員身份被很多年輕人忽視了。
這些年葉璇一直在拍戲,還當起了編劇、製片人,至今已有七八年。
既然市場不給中年女星機會,那就身兼多職自己給自己寫戲,葉璇就這麼找到了出路。
最近她有一部具有實驗性的刑偵題材電視劇《以父之名》開播。
該劇講述的是以郝歡喜(葉璇飾)為首的姐妹團誤打誤撞進入黑幫販毒場所,成功打擊違法犯罪的故事,其實驗性在於該劇充分還原的警察的「人性」,使這個偉大的職業變得接地氣。
在創作上,作為編劇的葉璇是完全按照TVB職場劇的創作方式寫的劇本,團隊共同作業,而非一人獨立完成。
這種創作方式在內地的古裝劇中比較常見,職場劇似乎還是第一次。
TVB的職場劇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是因為它們真正還原出了職場原生態,這也是內地職場劇被人詬病懸浮感嚴重的原因。
葉璇希望能用這種創作方式為內地職場劇樹立一個參照模板。
借著她下一部大女主劇《冼夫人傳奇》開機發布會的契機,我們和她聊了聊《以父之名》這部劇創作背後的行業故事和她對自己登上熱搜的看法。
編劇不署本名是不在意
戲沒做好狂宣傳,就是現醜
葉璇在做編劇上從不用本名,而是用筆名「鳳凰」,《以父之名》裡也不例外。
她做編劇已有七年時間,寫過不少作品,比如《第九個寡婦》《雅典娜女神》《潘多拉的秘密》,但從未公開說過編劇是自己,所以外界對她這一身份知之甚少。
她的低調離不開港劇製作模式的影響,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它對葉璇的影響幾乎是終生的,刻在骨子裡。
葉璇所崇拜的TVB老闆邵逸夫就是一個從不在戲裡署名的人,後來她到了寰亞,那裡的老闆林建嶽也從不署名。
「沒有一個戲有他的名字,但都知道這是他的戲,真正的創作者不在乎這點署名。」葉璇覺得,雖然自己無法在事業成就上比肩這些前輩,但應該學習他們的胸懷和境界。
「真正有價值的是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自己學習和升華到了什麼程度,以及能夠把這種價值觀傳播給別人到什麼程度,不是那一個虛名。」 即便是亟需用署名來證明自己的青年編劇,葉璇也覺得沒必要用這種方式,「最好的品牌就是你寫的這些文字劇本」。
「非要片頭片尾什麼都寫自己,名片上一長串,我覺得這樣都屬於還沒有弄明白創作是怎麼回事,工作是怎麼回事。」
鳳凰這個筆名,就是她隨便起的,因為她初來內地發展的時候,註冊的公司名字裡有鳳凰二字。
而公司名字的由來,還是因為「工商局就剩這個名字了」,葉璇笑道。
在做演員上,她不太在乎「葉璇」這個人知名度有多少,只要角色能被人看到和記住就好。
「比我個人生活中的東西被看見重要得多的多。這個作品好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觀眾去挖掘這個人本身是什麼人,那是個自然發酵的過程,我們一點都不用擔心。」
宣傳上也是如此,葉璇始終認為宣傳對於影視內容本身來說是錦上添花的存在,而不能本末倒置,「戲沒做好狂宣傳,就是現醜。不如藏拙,你先把戲做好,最好的宣傳就是這個戲本身。」
複製TVB模式做職場劇
《雲海玉弓緣》的結局是自己改的
葉璇對刑偵劇的興趣也是始於TVB。
她年少在錄像廳勤工儉學的時候,很喜歡借工作機會看梁朝偉版的《新紮師兄》,長大又喜歡上了《陀槍師姐》,機緣巧合下結識了這部劇的編劇黃育德。
梁朝偉版的《新紮師兄》
受TVB刑偵題材職場劇的影響,葉璇決定做《以父之名》時也想以成長為主線刻畫警察形象,並邀請了黃育德來做劇本編審,指導她的創作並把控劇情。
他們的工作模式參照了TVB集體創作的方式,在編審的帶領下幾個編劇一起討論分集分場,落筆的時候每個人分集寫作。
「前幾集都是我寫的,後邊劇情也都是我主控的,每一場都是我們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然後黃育德老師給我們把關。為什麼角色寫的都像我,因為主要是我在寫,我在貢獻劇情,就會偏向某一個人的本身的性格特色。」
該劇的男女主分別叫程天樂、郝歡喜,是一對歡喜冤家,整部劇畫風和兩位主角的名字一致,歡脫活潑,在刑偵劇裡比較少見。
「我覺得人生是不能離開喜劇和幽默的,這也是我們東方傳統文化裡比較缺乏的,其實幽默能令生活更豐富、更歡樂。一本正經地做任何題材的戲是一種方式,但是創作是百花齊放的,各種方式都可以,條條大路通羅馬。」
她不希望像《重案六組》等傳統刑偵劇一樣,著重描寫警方破案過程而忽略對他們生活化一面的展示,那種創作在她看來有點過時了。
「以前的英雄是讓大家去瞻仰、崇拜的,但其實對於英雄的人物和事跡,我們應該是模仿。怎麼模仿,就是用藝術創作來做橋梁,讓大家覺得我可以那樣。因為他跟我一樣是普通人,在歹徒面前會怯懦,但是關鍵時刻能做出最勇敢的選擇。這樣的作品,我覺得能更好地傳達英雄主義。」
「真正的英雄,是普通人做出了神一樣的選擇。」
葉璇對劇本的理解比很多隻專注於提升表演技巧的演員更深厚,早年她在TVB拍戲時,就很注重對劇本的打磨。
比如她的代表作之一《雲海玉弓緣》,該劇為人稱道的結尾就出自葉璇之手。
梁羽生原著裡寫的是:「厲勝男還是披著一襲白絲輕羅,長裙曳地,娉娉嫋嫋,踏著凌波微步,宛如仙女下凡般走出來。」
但改編過程中,編劇把白色嫁衣改成了傳統的紅色,臺詞也不是現在的臺詞。
於是葉璇在拍攝過程中提出建議,應該在臺詞和情節上尊重原著,讓厲勝男穿著白色嫁衣死在金世遺懷裡。
因為厲勝男死前會把血吐在衣服上,相比紅色,白色嫁衣更能凸顯血的衝擊性,讓情感和畫面的悽美感都更濃烈。
她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導演、監製和對手戲演員林峰等人的支持,並促成了現在的版本。
經過在香港多年的拍攝經驗積累,葉璇希望能把自己在香港學到的講故事的技巧融入進內地文化。
讓懸浮的職場劇接上地氣,不再是職場情節和感情戲兩張皮的狀態。
「港劇講故事的架構和傳達情感的方式還是很有技巧經驗的,因為它畢竟做的時間長,而且曾經風靡了華語影視圈。」
而且即便是配角,也要豐滿起來,不能是推動劇情進展的紙片人。
「你看中國傳統的經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就是角色做嚴肅的事的時候,都沒有私人生活,全都是面譜化的,沒有倫理親情,就只有君臣、同事關係,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
中年女演員沒戲拍是沒好編劇
有關係戶想進來但堅決沒用
和葉璇相似,《以父之名》裡郝歡喜大學宿舍的另外三個室友也是找的30歲左右的女演員來出演。
因為這是一部有關成長的戲,葉璇覺得有閱歷的演員可以演出角色年輕的狀態,但年輕演員演不出閱歷感。
「因為你很青澀,沒有經歷過,很難演,就像劉曉慶60歲還能演16歲,她經歷過的東西就好演,但是沒接觸過的東西讓她去演,除非個別天才型的演員可以18歲就演出80歲的氣勢,但大部分演員還是要有個人經歷作為藍本的。」
這又觸及到另一個行業問題:中年女演員為什麼沒戲拍?很長一段時間,中年女演員要麼扮嫩演少女,要麼演婆婆媽媽,沒有第三條路。
同樣處於這一年齡段的葉璇認為,這是市場上沒有適合中年女演員的劇本導致的。
因為現在的編劇以青年編劇為主,他們的閱歷和筆力不足以支撐他們寫出真正中年女人的生活和職場情節。
「這是整體行業的問題,為什麼好的成熟的編劇這麼少,因為文化影視行業起步得晚,不像在香港它起步得早,香港最黃金時段最多好戲的時候,是有像王晶這樣一大批的編劇,全部都是港大中文系頂尖的高材生,就跟鄭曉龍導演是北大中文系的一樣。」
「我們整個的社會現象就是這樣,最頂尖的人才沒有在文化領域裡,或者數量來說,除了那幾個頂尖的作家,嚴歌苓、莫言,其他還是在文學領域裡,沒有到影視領域來,如果他們這樣的人三四十歲的時候在寫劇本的話,那就會有一大批這樣的劇本,也就會有一大批中年女演員會獲得角色。」
葉璇對演員行業有很多共鳴,當她自己成為劇組裡有話語權的人以後,她會反過來給一些不太知名的女演員拍戲機會。
《以父之名》其實有四個女主角,就是郝歡喜和她的三個室友,在選另外的三個演員上,葉璇全程跟著,過程公平公正。
「我們這些女演員都覺得好開心,都沒想到就這樣遞資料能演上女主角,在很多其他情況下真的是要認識什麼人,走後門什麼的才行。」
這也是TVB做法的沿襲,唯才是用。
「我不管你跟我有什麼關係,不認識都沒關係,就看你是不是這塊料,這樣才是對觀眾最負責的做法,我們也會有關係戶想塞人進來,其中一個女主角想塞進來,還是領導介紹的,然後我們監製說這個像大媽怎麼能演學生?我們堅決沒有用。」
葉璇的理念是,如果有關係戶進來導致最後戲不好看,那對關係戶也交代不過去。
「我也許當下拒絕了部分關係戶,得罪了他,但最後這個戲好看,我照樣給他長臉,如果最後戲難看,他就算塞了多少關係戶也沒有用,就掙了那點片酬而已,那個臉露的也沒有用,不適合她的角色,現醜還不如藏拙。」
不介意被節目炒作: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但不會去演員類的綜藝
永遠從專業性出發,是葉璇一貫的工作風格,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總能出其不意登上熱搜。
她不是情商低不會做人,而是因為她在專業上的堅持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就像她專心做直播,在節目裡也不介意節目組拿她炒話題一樣。
TVB的專業訓練讓她很懂得說話的藝術,什麼話具有話題性,能被觀眾和媒體喜歡,她其實了如指掌,並且能很好地預設出來。
所謂的真人秀其實是用類真實的手法演的一齣戲,終歸還是戲。
「真人秀的劇情會相對簡單,所以只能靠後期的剪接或者加一些字幕,斷章取義地把一些鏡頭拼湊起來,達到一個戲劇衝突的效果,但是情感會比較真實。觀眾看慣了這種真情實感的表演之後,就反過來會討厭那種假惺惺的戲,再看電視劇、電影的時候,審美也提高了。」
真人秀不過是一場過家家的遊戲,在演戲上,葉璇是專業的。
「我是認為我們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他們做綜藝就是要這種熱度,他給我們的片酬是來做這個用的。」
但當涉及到演員這個本職工作的時候,葉璇卻不願意在綜藝上表演了。
《演員的誕生》(後改名《我就是演員》)節目組來找過她很多次,如今新一季節目即將錄製,節目組又來問她意見,她還是拒絕。
「因為我覺得真人秀它是另一種遊戲的形式,也是一種表演的形式,但它在表演上做這樣子片段式的表演和比賽是不專業的,我不想拿專業的表演來做遊戲,出於對表演的尊重,所以就沒有去這種綜藝節目。」
即便這類節目有很多演技派演員和大導演加持,她還是覺得很難選出真正的好演員。
「因為它不是一個完整的角色,只是一個片段,再加上這種比拼對誰都不公平,兩個演員演的角色就不一樣,怎麼比呢?真正公平地比是倆人演同一個角色,一人演一遍,就像做實驗,因為我是理工科的,做實驗只有一個變量才能進行比較,不能方方面面都不一樣。」
只要不傷害自己的本職工作,其他領域的東西葉璇都不介意嘗試一下,比如各類綜藝節目和相聲、話劇等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甚至是直播這個新興行業。
但疫情快結束的時候,影視行業全面復工,她會停掉直播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葉璇的下一部戲是《冼夫人傳奇》,剛剛開拍,因為這部戲,她後面沒有再接任何綜藝通告。
「錢什麼時候都可以掙,但有些角色是一輩子可能就遇到一次的,你過幾年回過頭看,不會有那種經典的綜藝,有人不停地在那看,很少的。但經典的角色是可以不停翻看的,會深深地在觀眾心目中留下烙印,因為她是很系統完整的人物一生的命運。」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