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大將中,哪三個曾經擔任過兵團司令員?他們參加過哪些戰役?

2020-12-17 小成熟an

一九五五年授勳,共授十位傑出的將軍為大將軍銜,他們合稱「開國十大將軍」。十個開國大將中,有三個曾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兵團司令員,今天我們來談一下,這三個曾擔任過兵團司令員的開國大將是誰?各打過什麼仗?繼續往下看吧。

一位叫許光達的湖南長沙人,解放戰爭初期曾任晉綏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一九四七年八月,根據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許光達率軍渡過黃河,劃歸西北野戰軍戰鬥序列,任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一九四九年二月,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並成立兩個兵團,許光達任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解放戰爭期間,許光達率部隊參加了陝北三戰三捷、宜川戰役、陝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戰役、蘭州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為西北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許光達在新中國成立後,調任裝甲兵司令員兼政委,全面負責組建裝甲兵的各項工作,並為我軍裝甲兵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一九五五年,我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是十位大將中的最後一位。在此多談一談,第一野戰軍當年共有兩個兵團,除許光達為大將外,王震為副兵團司令,1955年為上將。

第二位是陳賡,來自湖南湘鄉,解放戰爭初期曾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司令員。一九四八年五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陳賡繼續任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同時成立三個兵團,陳賡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

解放戰爭期間,陳賡率領部隊參加了一些重大戰役,如上黨戰役、臨浮戰役、汾孝戰役、豫西戰役、洛陽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湘贛戰役、廣東戰役、廣西戰役,功勳卓著。

建國後,陳賡還參加了抗美援朝工作,並擔任志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副司令員等重要職務。一九五五年,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這使他在十位大將中排名第四。這一年,二野戰軍共有三個兵團司令員,除陳賡為大將外,其餘兩個兵團司令員楊勇、陳錫聯均為上將。

後來又來了肖勁光,他是湖南長沙人,解放戰爭初期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一九四八年一月,東北民主聯軍被改編為東北野戰軍,並成立了兩個前部指揮機構,這兩個前部指揮機構後來發展成兩個兵團,肖勁光任前部指揮機構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司令員。

一九四九年三月,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成立四個兵團,肖勁光任第十二兵團司令。肖勁光在此期間參加了包括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等一系列解放東北系列戰役,功勳卓著。

肖勁光在新中國成立後,調任海軍司令員,主持海軍各項工作,為建設和發展我軍海軍作出了重要貢獻。在1955年,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這使他在十位大將中排名第六。這一年,第四野戰軍共有四個兵團,除肖勁光為大將外,其餘兩個兵團司令員劉亞樓、鄧華為上將,1955年為上將,還有一個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由於1955時已離開了軍隊系統,因此未被授予軍銜。

相關焦點

  • 十位大將中,哪兩個當過兵團政委?他們搭檔的兵團司令員是誰?
    一九五五年,我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當時共有十位傑出將領,被授予大將軍銜。這裡還有我們常說的十大大將,他們在革命的各個重要時期都立下了很大的功績,他們所擔任的職務也是很高的。但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共組建了十六個兵團,其中第一野戰軍二個兵團,第二野戰軍三個兵團,第三野戰軍四個兵團,第四野戰軍四個兵團,以及華北軍區的三個兵團,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六個兵團,是1949年初我軍統一改編後形成的兵團,事實上,在此之前,我軍還組建了一些兵團,承擔著獨特的作戰任務。例如第四野戰軍的前身東北野戰軍,曾經組成了第一、二兵團。
  • 1955年授軍銜,十位大將分別是多大年齡?最年輕的是誰?
    在戰爭時期,我軍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優秀軍事將領,他們在戰場之上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我軍開始正式實行軍銜制度,共計有十位優秀軍事將領榮獲了大將軍銜,這是對他們突出貢獻的高度肯定。對於十位大將都是誰?大家可能再熟悉不過了。
  • 此二人是全軍,唯獨當過兩個兵團司令員的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解放戰爭時期,開國元帥們都是任野戰軍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還有任其它職位的。然而,開國大將人選任職,職位有不同,有任野戰軍副司令員,還有搞後勤的,也有兵團司令,或者政委人員都有被授予大將軍銜。
  • 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司令員,分別由誰擔任兵團司令員?他們都是誰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司令員後來都參與了授銜,其中最高的便是大將軍銜,到了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被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此時的建制也由縱隊編成了兵團,那麼第二野戰軍下轄三個兵團分別由誰擔任兵團司令員?我們接著往下看。
  • 志願軍六位兵團司令員,回國後擔任什麼職務,各自軍銜是啥?
    據統計當時,中國有六個兵團在抗美援朝期間加入了志願軍的行列。在六個兵團的司令員也帶領士兵英勇抗戰,立下顯赫戰功。一定有人好奇這些司令員回國之後又有怎樣的發展?在軍中擔任何職?他們的軍銜是什麼?
  • 二野下轄9個軍,只有3位軍長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他們分別是誰
    淮海戰役勝利後,中原野戰軍也被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當時中原野戰軍有七個縱隊,這7個縱隊被改編為7個軍,不過第二野戰軍有3個兵團,按照三三制的要求,當然應該有9個軍配置,而剩下的兩個軍則是中原軍區的部分兵力了。不過在這9個軍中,只有3位軍長曾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他們分別是誰呢?
  • 志願軍的5名兵團司令員,1995年授銜擔任什麼職務?誰的職務最高
    在第一輪交戰中,我軍就用一個連的兵力頂住了對方三個團的進攻,此後的戰爭更是比比皆是,就算是在180師慘敗的時候,我們也能夠以少量軍隊對抗數倍於我的敵軍。 而創造這一切的就是志願軍戰士們,還有統帥志願軍的兵團司令們。據史書記載,韓戰爆發以後,我國曾經先後派出了數支兵團參戰,前後一共有5位兵團司令員。 他們分別是:第19兵團司令員韓先楚、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第3兵團司令員陳賡、13兵團副司令員,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司令員洪學智、13兵團司令員鄧華。
  • 參加解放蘭州的是解放軍哪兩個兵團,司令員分別是誰?什麼軍銜?
    蘭州戰役是1949年8月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對甘肅省會蘭州同國民黨軍進行的城市攻堅戰役。這是第一野戰軍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也是解放大西北中最關鍵、最激烈的一次決戰。蘭州戰役中,參加解放蘭州的是第2、第19兵團。
  •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16個兵團中,兵團政委司令員一肩挑的都有誰
    ,第一野戰軍下轄兩個兵團,第二野戰軍下轄3個兵團,第三野戰軍下轄3個兵團,第四野戰軍下轄4個兵團,除此之外再加上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  五大野戰軍16個兵團司令員中,除了第14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沒有參加授銜,其餘15位司令員在1955年都獲得了不同的軍銜,而在這15位兵團司令員中同時擔任政委和司令員的在當時有四位,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最厲害的三個縱隊,司令員都是名將
    ,戰功亦較大,這份報告中提出的這三個縱隊可謂是當時中原野戰軍的王牌,那麼這三個縱隊司令員分別是誰?他們當時又有什麼精彩的表現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第四縱隊司令員是赫赫有名的陳賡將軍,他出生與湖南,祖父是湘軍名將,他早年間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深受蔣介石的喜愛,1927年他參加了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時期他先後擔任過團長,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在長徵路上他擔任幹部團團長負責保衛中央首長的安全,紅軍到達陝北後他被任命為紅軍第一師師長。
  • 陳賡從朝鮮回國,擔任志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的是誰?是什麼軍銜?
    這裡有必要多說一下,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和志願軍第3兵團的區別,它們雖然番號相同,但在部隊構成方面則有很大不同。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同時組建了三個兵團,分別是第3兵團、第4兵團和第5兵團。當時,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的司令員是陳錫聯,序列下的三個軍分別是杜義德率領的第10軍、曾紹山率領的第11軍、王近山率領的第12軍。
  • 十位大將中,有三位擔任過總參謀長一職,他們都是誰
    1955年有十位將領授予了大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等十位將領是大將軍銜。開國大將是僅次於元帥軍銜的一個級別。因此,能夠授予大將軍銜的將領也是戰功卓越的軍事家。
  • 四野兵團司令員,一位大將兩位上將,而他卻是百萬大軍統帥
    如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以及我軍第一個渡海作戰,並且取得勝利的海南島戰役等著名戰鬥,都是第四野戰軍全體將士完成的,為加快解放戰爭勝利的步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東北的長白山一直打到天涯海角。 第四野戰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以及成就,和林總的指揮,以及第四野戰軍四位兵團司令員帶兵有方都有很大的關係。
  • 開國將帥中著名的三楊,是指哪三位將軍,他們都授予了什麼軍銜
    如元帥與大將這兩個軍銜最高,授予的人數只有20人,再往下就是上將,中將,少將等等,反正就是越往下越小。然而,在那麼多開國將帥中有三位能徵善戰之將,都姓「楊」因此被毛爺爺戲稱三陽(楊)開泰,吉祥的意思。其實在蔣介石集團中,也有三位姓「李」的將軍(李玉堂,李仙洲,李延年),他們都是黃埔一期上,又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可見同一個姓,又能徵善戰的將軍還是比較多的。
  • 志願軍六位兵團司令員,歸國後擔任什麼職務,各自軍銜如何?
    據統計,當時入朝作戰的志願軍總共有兩百多萬人,分屬於六個兵團。在六位司令員的帶領下,這六個兵團的志願軍通過五次戰役,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了老家。一支威猛之師自然離不開將領出色的指導,那有人知道志願軍六個兵團的司令員,回國後都擔任什麼職務嗎?誰的職務最高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六位志願軍兵團司令員回國後的發展情況。
  • 參加秋收起義的5位開國上將,到解放戰爭,最低也是兵團副司令員
    經過艱苦的敵後反「掃蕩」,山東軍區成立,陳士榘獨當一面,擔任了濱海軍區司令員。他這個濱海軍區司令員,和許世友那個膠東軍區司令員,是並列的,他們都是山東戰場的主將。抗日戰爭勝利,陳士榘擔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的參謀長,後來還擔任了華東野戰軍參謀長,成為陳毅粟裕的重要助手。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的勝利,都離不開陳士榘的貢獻。
  • 抗美援朝,志願軍6個兵團司令員都有誰?都是什麼軍銜?
    那麼指揮志願軍6個兵團作戰,並取得戰爭勝利的各個兵團司令員都有誰?他們又都是什麼軍銜呢? 而且這支部隊是在四野第2兵團的基礎上擴編而來的,不論是戰士還是將領,都身經百戰,所以第13兵團的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覷。 為了能夠領導好這支部隊,中央特意派遣鄧華出任司令員,同時兼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和第一副政委,輔佐司令員彭總指揮全局作戰。鄧華作為一名老革命,1927年參加紅軍,擔任過紅軍師政委,八路軍團政委,軍分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等職。
  • 第一野戰軍四位兵團司令員,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擔任過什麼職務
    要知道,大西北環境惡劣條件氣候都不是很好,還比較貧窮,所以在西北野戰軍改編成第一野戰中後,只有兩個兵團,不過後來毛爺爺又把華北野戰軍的18兵團與19兵團劃歸第一野戰軍。這樣一來,第一野戰爭由之前的兩個兵團變成了四個兵團。這四位兵團司令員,在解放大西北戰鬥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同時也為新中國成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10位開國大將中,2位沒有參加過長徵,他們當時在做什麼?
    10位開國大將,功勳彪炳,他們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的資歷、威望、戰功、素質、能力都非常優秀,被評為大將軍銜實至名歸。從土地革命戰爭開始,十大將聲名鵲起,他們在工農紅軍中擔任重要的職位,帶領著革命志士奮勇前行。二萬五千裡長徵,沒有難倒革命的步伐。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程潛和傅作義級別太高,授予上將低了點,元帥和大將的名額只有十位,兩位國軍大佬授予元帥或者大將都不太合適。盧漢和龍雲級別也不低,所以這幾位索性不授軍銜為宜。抗戰時期,曾參加指揮抗擊日軍的九江保衛戰和桂南會戰。陳明仁是國軍的一員悍將,在解放戰爭初期,四平戰役,曾經打敗了林總的軍隊,由少將晉升中將。1949年8月4日,陳明仁與程潛率部在長沙宣布起義。所部加入了四野林總的部隊,所謂「相逢一笑泯恩仇」。後擔任過湖南軍區副司令員、湖南政府臨時主席,為和平解放湖南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