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文昌兩字既為星名,又為神名,也就是民間慣稱文昌星、文星神。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鬥魁前,一說在北鬥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星經》中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鬥魁前,其六星各有名。」文昌六星為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右理)、司祿(賞功進士),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
文昌帝君,一般認為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歷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
《明史.稽志》:「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宗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成神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
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在歷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宋元時期,人們把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明清兩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學官,皆去文昌祠。並修築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
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
南宋間,一本以文昌帝君名義勸說世人行善積德的勸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此書影響很大,與《太上感應篇》和《關帝覺世真經》為三大勸善真書。
《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時的《文昌孝經》認為孝乃萬善之源;萬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家的兒女,推廣開也去愛護人家的兒女。
文昌帝君掌理考試命運、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祿。同時他也是刻字、書店、文具店、說書、抄紙的行神,所以昔日書商公會就叫做「文昌會館」。
文昌帝君上主三十六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元始天尊說梓童帝君應驗經》載,文昌帝君居混元內輔三清內宰大都督府,都統三界陰兵,行便宜事,管天地水三界獄事,收五嶽四瀆真形虎符龍券,總諸天星曜,判桂祿二籍,上仙英顯元皇真人,司祿職貢舉真君,預編修飛仙列籍,掌混天造化輪迴,救苦無礙。
道教的很多神仙都有捧如意的造像,比如大羅靈寶天尊、玄化財神天尊趙公明元帥、天仙聖母碧霞元君、九天應元雷聲天尊等。那麼,文昌帝君造像拿著如意有什麼說法嗎?
《元始天尊說梓童帝君本願經》稱,文昌帝君居昊天之佐,齊太乙之尊,位高南極,德被十方,掌混元之輪迴,司仕流之桂祿,考六籍事,收五嶽形,歷億千萬劫,現九十餘化,念念生民,極用其情,是以玉帝授之如意,委行飛鸞,開化人間,顯跡天下」。由此可見,文昌帝君通常手持如意並不是表示祂「有求必應」,而是因為受玉帝委任,飛鸞開化人間,顯跡天下,以至於救苦無礙。
很多人因為不了解,常把文昌星和文曲星混淆,甚至以為文昌星便是文曲星。《楚辭注》載:「文昌六星,在北鬥魁前」。高厚《蒙術》說:「文昌六星在北鬥之左,其六星各有神司職守,一上將,主建威武;二次將,主正左右;三貴相,主理文緒;四司祿,主賞功進爵;五司命,主滅咎;六司寇,主佐理寶」。文曲星,屬於北鬥七星之一,在道教尊為「中天北鬥解厄延生玄冥文曲本命星君」,是生肖兔和雞的本命星君。
文昌星一般有六顆,而文曲星只有一顆。由此,可見文昌帝君和文曲星沒有關係,其實碰巧名字比較像而已。
因為文昌帝君和魁星都與文章、讀書有關,很多也以為文昌帝君和魁星也是同一神祇。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祇,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樓,香火鼎盛。有人認為文昌、魁星為同一星。
文昌聖班中,將魁星尊為「文童司衡魁鬥星君廣播帝教天尊」。其實,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則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晉書‧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鬥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計天道。一曰上將,大將軍建威武。二曰次將,尚書正左右。三曰貴相,太常理文緒。四曰司祿、司中,司隸賞功進。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滅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寶。所謂一者,起北鬥魁前近內階者也。明潤,大小齊,天瑞臻。」
文昌帝君身邊的兩位侍童通常被稱作天聾地啞。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關係富貴貧賤,保密問題很重要,以免天機洩漏。
很多道教宮觀中,文昌帝君造像的兩邊多會塑造天聾地啞梁文真人的造像。天聾、地啞真人掌圖書而持桂藉,捧如意而載蒲團。侍立九天,降青鸞於臺疆;隨行七曲,控白馬於雲霄。鋤惡慝以幻聰明,憑忠孝而開智慧。緘陰陽之秘,謹承地而承天;妙變化之身,洵非聾而非啞。
據《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有,文昌帝君佐南鬥而注生,判桂祿以翊運。若是欲求嗣息者,可在二月初三和每月的朔望日、本命甲子庚申等日,持齋虔禮,捧誦此經,自然居室歡和,精神完暢,祥光馥鬱,生氣氤氳。當有九天監生高元帥,招神攝靈,篤生桂胤,比及生產,太乙在門,司命在庭,或有觸冒,或有兇厄,虔誦此經,即得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陰空抱送,臨盆有慶,子母無虞。
嬰兒在襁褓之中,父母能考據五蒸十變之期,焚香祈禱,持誦此經,即得五臟六腑,長養和平,胎毒潛消,痘疹稀少,關煞不侵,如欲聰明智慧,壽命延長,本命生辰,宜誦此經,諸所饒益,福德無量。
如果您家裡有正在讀書的孩子,或者有正在當官的朋友,或者想求聰明智慧的孩子,以及想求職加薪的朋友,可以在文昌帝君面前至心朝拜,稱念寶誥。或者禮請道長 參加禮拜文昌道場。
文昌帝君受玉皇大帝委任以如意救劫,顯化天下。在常見的講述文昌帝君本行的典籍和教化中,很少專門宣說文昌帝君主管文運,相反多勸人積陰德,以至於「正直代天宣化,慈祥為國救民」。因而,在文昌寶誥中,稱文昌帝君功存乎儒道釋教,職盡乎天地水官。
那麼,祂是不是掌管人的命運?禮拜供養,信受奉行文昌帝君宣說的經典能不能改命呢?
文昌帝君掌隸天曹,秩專司祿,校錄地府,位司定貴,詮量水府,職在進賢,應三府選舉。文昌帝君同三元三官、五方五帝、三辰五鬥、列曜眾星,參統三微,研較氣運,敕天曹定命定貴都司、天府岱嶽地府北酆水府扶桑帝君,集會九天開化文昌大都督府,考定九州島分野,合升選擢魁名品籙、三祿三貴三賢高下,仍較其祖宗父母族屬己身世代歷劫:
1、若世代有大功陰隱孝行,德基豐厚,雖命運衰蹇,以功行勝之,即與添祿加年,升入貴選,進登祿籍;
2、若功隆德厚,而冤債殃訟未息者,則先令注祿入品,名登賢籍,俟福盛罪滅,方得受祿;
3、若命運合得名秩克貴食祿,而無陰德大功、忠孝百行者,即當退祿削貴,落籍銷名,以俟建乃立德積善集慶,方與注入貴籍,增祿成名。
4、其或文儒賢士,知命悔過,進德修業,運氣貴而陰功微,業緣縛而冤債累,鬼邪窒其進取,妖魔障其靈鑑者,吾當授以《文昌上宮大洞寶籙》,消諸魔障,啟沃身心。
受唐代以來的科舉考試的影響,文昌帝君的信仰才慢慢轉成了「考神」。由此可見,文昌帝君會同三元五帝,考校祖宗父母族屬己身世代歷劫德行陰鷙,合升選擢魁名品籙、三祿三貴三賢高下,可見文昌帝君是掌管人的命運的神祇。
《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藏外道書》等都均收錄很多有關文昌帝君的經典。其中,《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相傳是文昌帝君降壇傳授,經文前兩卷主要講述文昌帝君的經歷、德行。後來,彈演《文昌大洞仙經》形成了洞經音樂。
《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錄與文昌帝君相關的道書有:《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荒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一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昃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二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同前,二經同卷)、《清河內傳》一卷(《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冊)、《梓潼帝君化書》四卷(同前)。
《道藏輯要》星集八所收有:《文帝本傳》、《文帝化書》(即《正統道藏》之《梓潼帝君化書》)。星集九收錄:《文帝孝經》、《文帝救劫經》、《文帝延嗣經》、《文帝陰無文注》、《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
《藏外道書》第四冊收錄者有:《文昌帝君本傳》(錄自《道藏輯要》)、《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錄自《道藏輯要》)、《文帝孝經》(錄自《道藏輯要》)、《文昌心懺》、《文昌大洞仙經注釋》、《文昌大洞仙經》、《文昌大洞經》、《大洞經示讀》、《文昌大洞治瘟寶籙》、《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第十二冊收錄《文昌帝君陰騭文注》、《焦無十則註解》。《藏外道書》第十五冊收錄《文昌正朝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