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刀與戚家刀的淵源——長刀

2020-12-14 藝武論道江湖

中國長刀的發展歷史悠久,苗刀、戚家長、辛酉刀法的來歷在現在看來,更是眾說紛紜,那麼現在的苗刀和戚家刀有什麼關係呢?那日本刀與中國的長刀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明朝刀劍發展的第二全盛時代,倭刀與中國的長刀關係是怎麼樣的呢?皇甫江老師《中國刀劍》一書中,明朝刀劍中長刀一文有著詳細的介紹,充分的利用歷史知識、教研等不同的方面講太空了明代中國長代的發展與倭刀的關係。

既然練習長刀,喜歡長刀,那麼就需要對長刀的歷史有所了解,我們要尊重歷史,不偏信,不拘泥。只有了解了長刀的歷史發展,才能在練習長刀時,對於技法才能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中國刀劍》——長刀

長刀最早出現在《練兵實紀》中,按戚繼光的說法∶"長刀近用先及。"但其詳細說明和圖式最早見於十四卷本《紀效新書﹒長刀制》∶"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武備志》亦云∶"曰長刀,則倭國之制,其利於步,古所未備。"可見明朝長刀是仿倭刀。

按明朝的度量衡,長刀全長超過兩米。此刀雙手握柄搏殺,劈砍力極強,刀譚應該為四瓣形。長刀刀刃超長,但並非長杆,不易為敵刀所切斷,相對長杆刀使用也更加靈活。長刀的形制,受日本"野太刀"的影響,根據明天啟年間徽州武藝家程宗猷所著《耕餘剩技》之卷四《單刀法選》記載,當時倭寇"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而相形之下,明長刀的長度更優越。

長刀出現應在嘉靖以後,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基本未提及長刀和其制,解、勢法,僅在卷尾治水軍篇中出現斬馬刀與長槍較練的字眼,可以推測此時長刀並未配備戚家軍或者其他明軍。而《練兵實紀》中長刀雖然開始在北方明軍中廣泛推廣,但此時倭患已平,所對付的更多是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此時長刀主要配備步兵,在騎兵制式武器中也佔有相當的比例。其功能主要有二,一為步兵對付敵軍騎兵,斬馬腿馬頭,一為鳥銃手的自衛兵器,賊人逼近用之。

除戚繼光外,還有其他為數眾多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武術家和有識之士非常重視長刀的製作和使用方法。著名武藝家程宗猷又專門研究了日本刀法,於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著《耕餘剩技》一書,其卷四為《單刀法選》,專述長刀用法並附有大量插圖。

書中稱長刀"器名單刀,以雙手用刀也,其技擅自倭奴,鍛鍊精堅,制度輕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並,且善磨整,光耀射目,令人心寒。"在《單刀式說》中介紹其製法∶"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如執輕刀一言,制不得法,鐵不煉鋼,輕則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邊,焉能殺人,如要堅硬,則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製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漸漸薄去,兩旁脊線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輕重得宜也。鐵要久煉去渣屎,磨時無麻子小點,如鏡一樣光彩,則遇潮汗亦不致上鏽,乃鐵多煉少,是久煉成鋼也。刀鞘內要寬,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緊勿松,緊松亦要得宜,以便出入。如用弩帶刀,刀長二尺八寸,靶長九寸,共長三尺七寸,不可過長,恐懸帶腰間,用弩不便。鞘用皮製,其法載前《用弩兼槍刀說》中。"

由於史籍記載詳細,各類長刀的形制比較清楚,無論是《武備志》記載的超過200釐米的長刀,還是周緯先生《中國兵器史稿》中長度在165釐米的御林軍型大刀,均為長柄雙手刀。其外形、長度、外裝及佩帶方式均異於唐宋之環首直刀,更近於倭刀風格。

明中、晚期仿倭造御林軍大刀

此刀之形制、長度均符合日本進貢明皇室之御林軍大刀,品相完美。刀形類似倭長刀,但刀身平整無脊,異於倭刀之鎬造。刀體為中國式的嵌鋼結構,完全不同倭刀之包鋼結構。其摺疊鍛造精良,鍛紋細密呈流水狀,刀口夾鋼線明顯。刀莖與刀首鉚接,亦區別倭刀之目釘固定法。柄上裝具均為鐵質,橢圓形折沿刀譚。刀柄纏紅色織物,原裝完整。

部分古兵器研究者認為明代刀劍不及日本,以單一器物的精緻程度對比的確如此,但更多的原因是倭雙手長刀針對明單手短刀在長度和力道方面的優勢。但明代軍事家首先研究倭刀之使用特點,以特殊兵器和戰法克之,同時還積極吸收日本刀和日本刀法長處,製造和裝備仿倭刀以改變不利局面並應用在更多方面,可謂"師夷之長而制夷"軍事策略的成功典範。明式仿倭刀的製造和使用成為明代刀劍史的一個最重要特點,也是中國刀劍史上重要的一筆。

書籍原文配圖

短刀

《武備志》的介紹很簡單∶"短刀,與手刀略同,可適用於馬上。"觀察插圖,應該為四瓣形刀譚。

明中、晚期騎兵用短刀此刀全長73釐米,刃長59釐米,柄長14釐米。鍛打紋清晰,夾刃明顯,刃體弧度較大,入手感靈巧。據此推測此刀可能為馬上所用,非將士主戰兵器,而是與馬上長兵搭配使用的隨身佩刀,其防身作用大於作戰功能。

日本輸入之倭刀

宋代以後,日本刀因質地精良,已經開始向中國輸入,至明代達到鼎盛。據周緯《中國兵器史稿》轉述,英國人薛理、日本人稻田合著《刀劍與鮫》中記載,僅日本足利王室各朝進獻給明皇室的刀,就超過1200把。其中,除部分為皇室收藏和賞賜給文武大臣外,則很可能為明廷的"御林軍"執用,其中尚有部分存世。

明中、晚期日本造御林軍大刀

此刀形制、長度均與日本進貢明皇室之御林軍大刀類似,保存完整。刀系典型倭制長刀,鎬造,脊線明顯,包鋼結構,隱約可見燒刃。裝具均為鐵質,橢圓形折沿刀譚。刀柄纏紅色織物,原裝完整。除進貢外,日本商人以勘合貿易形勢輸入中國的日本刀劍數量巨大。據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之明、清篇第二章《足利幕府與明朝的交通貿易》統計,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日明之間締結貿易條約,日商開始以"勘合"的形式向明朝輸出刀劍。僅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期間,日本商人與明朝政府通過正規渠道進行了11次的"勘合",藉此輸入明朝的刀劍,就應該不少於20萬把。另外通過走私渠道從福建、澳門等地輸入的日本刀劍更是無法統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刀劍並非全部是正宗的日本式,部分為迎合明朝刀劍之形制在長度、外裝、配飾上應該有所改動,而且其質量恐怕也良莠不齊,並非全部是精品。

嘉靖中期後戰場繳獲也是日本刀劍的來源之一,據史料記載,僅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一役,明軍斬倭2200餘,繳獲器械3900餘件。而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12年間,大小近百戰,均獲勝利,消滅倭寇數以萬計,繳獲倭刀之數量當不寡。

日本造明式腰刀之一

此刀形似倭刀,但更接近雁翎刀。刀身平造無脊,開雙血槽。刀身帶篆字銘文,應是"日本國薩摩洲寶高造"。夾刃、把箍及刀首均為黃銅鎏金,表面陰刻紋飾,其風格和工藝均為明式,應由中國製造。這類由日本制刃,中國裝飾的腰刀於明晚期和清早期在皇室、朝野、達官、富賈之間頗為流行,多為製造精良之珍品。

日本造明式腰刀之二

此刀與上刀相似,但彎度更大,外形更接近倭刀。刀身平造無脊,開雙血槽。刀身帶篆字銘文"日本國薩摩洲寶高造"。把箍及刀首均為銅質,表面浮雕卷草紋飾。

相關焦點

  • 明代從日本進口又仿倭寇造刀,戚家刀也是屬於仿倭刀嗎?
    刀一直作為明代步兵和騎兵的主要格鬥短兵器,形制多樣,其來源有三:一為宋代遺留;二為明代自製;三為日本輸入之倭刀。 其二 明代自製刀:主要包括腰刀、長刀、短刀。 腰刀,短柄刀,常以佩於腰間而得名。
  • 從戚家刀到苗刀,中國古代標準的長刀究竟長什麼樣?
    ,更是眾說紛紜,那麼現在的苗刀和戚家刀有什麼關係呢?那日本刀與中國的長刀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明朝刀劍發展的第二全盛時代,倭刀與中國的長刀關係是怎麼樣的呢?皇甫江老師《中國刀劍》一書中,明朝刀劍中長刀一文有著詳細的介紹,充分的利用歷史知識、教研等不同的方面講太空了明代中國長代的發展與倭刀的關係。
  • 淺談明清時期的進口和仿製倭刀
    隋唐時期,中國大陸盛行的短柄長刀——橫刀被遣唐使團帶回日本,在日本引發了一場刀劍革命,「唐樣大刀」的直刀切刃型制和裝具風格大行其道。成為日本上層貴族甚為喜愛的兵器,著名的聖德太子就熱衷於身著隋唐士大夫的服飾,佩戴「唐樣大刀」。
  • 刀身有脊就是日本刀或仿倭刀?科學辨別鎬造武士刀與平造中國刀
    現在很多人將鎬造誤解為僅指鎬筋,一些人更惡意將刀身起脊稱為起鎬,藉以稱東亞有過鎬線的刀劍,均稱之為仿雙手持鎬造彎刀——日本刀(打刀),冠名所謂的仿倭刀。由於乍看之下與日本鎬造打刀相似,結果被很多歸為「仿倭刀」。連仿造大太刀、野太刀並配屬鳥銃手的戚繼光,其對此類重型雙手長刀(倭刀)威力的誇耀,也被引申到了在幕末才真正定型的新新刀身上。萬曆朝鮮戰爭中,朝鮮人以短刀對日本刀的劣勢也被故意歪曲,稱朝鮮刀是仿倭刀。
  • 鮮為人知的吉林貢品--倭刀
    提及「倭刀」,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想到日本刀,因為這種刀早在唐朝就流入中原,並成為一些達官貴人的家庭飾物。可今天我所說的倭刀並非是日本刀,而是大清時期東北地方衙門(特別是吉林將軍衙門)向朝廷進奉的一種貢品——青狐。
  • 馬未都:我有一把「戚家刀」,是戚繼光從日本偷學來的!
    馬未都是有名的收藏家,收藏的物品五花八門,即使是刀類也有所涉及,比如在一期節目之中,馬未都就帶上來一把寒光閃閃的利刃,沒有刀鞘,但整體還是很完整的,這把刀有名字,叫做「戚家刀
  • 完勝日本武士刀,明朝戚家刀為什麼這麼牛?
    戚家軍所用軍刀簡稱戚家刀,據說戚家刀為戚繼光所創,而且由於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說這把刀是戚繼光在抗倭戰鬥中仿製日本刀所造。▲戚家刀雖然外形姿態很接近與日本刀,但是戚家刀和日本刀其實也有很多區別,比如刀莖的不同,刀的長度、寬厚都有所不同;刀與柄的固定方式也不同,日刀是靠目釘橫穿目釘孔,戚家刀多是尾鉚。
  • 苗刀真的是由日本刀演變而來,它和抗倭利器戚家刀有何淵源?
    一直以來為皇家御林軍(千牛衛,羽林衛)所持,別名:細刀,長刀,千牛刀。刀柄佩皇家專用龍鳳環,彰顯皇家威儀!而苗刀在明代就有御林軍刀之稱。足以看出其傳承關係。唐刀四制中,儀刀是唯一沒有爭議的!!戚家刀戚繼光以日本刀引進的戚家刀,大多為單手持,這是為了配合一手拿盾,擺鴛鴦蝴蝶陣!可以說戚家刀是苗刀的一種,但是要說苗刀起源戚家刀,這是無稽之談!清朝民間苗刀技術低迷,但沒有失傳。
  • 明朝地大物博,也有多種制式冷兵器,為何還要從日本進口倭刀
    可是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中的記載,從1432年到1547年這段時間裡,明朝卻從日本進口了累計超過20萬把以上的倭刀。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日本倭刀質量好?或許會有人覺得是不是因為日本倭刀的質量好呀,就好比在《廣東新語》裡就曾有「有曰日本刀者……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的說法。明清時期的很多文人雅士對於日本倭刀的評價也都極高。
  • 戚家刀砍斷繡春刀!戚家刀法竟然源自日本?
    戚繼光將改良後的刀法記載於《紀效新書》,戚家刀法粗狂、暴力、直接,依靠身體力量劈砍,通過手腕技巧變換陰陽手,在力量與速度上壓制敵人。
  • 為何一根加了鐵刺的毛竹,便能壓制倭刀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平滅倭寇時,發現倭寇雖然長得個子矮,但打起仗來很生猛,一米五幾的身材,近身格鬥像猴子一樣靈活,特別是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冶煉精良,鋒利異常,可以連續砍斷十幾支長矛的矛杆,明軍吃了不少虧。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克制五短身材的倭兵,用長武器最有效果。而當時明軍的武器裝備,大都由官營的兵工作坊生產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