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青英俊勇猛、速度驚人,能以小搏大,被譽為「萬鷹之神」。只是,在浩繁的文獻中,關於它的記載十分有限?海東青到底是哪一種猛禽呢?
王教授說的就是俺(全景網 供圖)
謎之海東青
羽獵是指人類用馴養的猛禽捕捉獵物。我國羽獵歷史悠久,用於羽獵的猛禽中,名聲最大的莫過於海東青,「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青」。自後梁太祖開平二年(公元 908 年)海東青第一次出現在進貢名單中,到清朝將其定為御用獵禽,海東青的身份可謂尊貴至極。
然而,關於海東青的產地分布和形態描述等記載很少。唐朝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記》一書對各種用於羽獵的鷹鷂等猛禽記載甚詳,其中還談到了中國西部及漠北地區的不少種類,但沒有提及海東青。在以後的相關文獻中,關於海東青的記載也過於簡單,幾乎千篇一律:海東青小而健,能擒天鵝,產於遼東海外。
猛禽類種類繁多,不僅雌雄個體的羽色常不相同,而且幼鳥在發育過程中羽毛顏色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再加上古人著書多注重彙編史料,述而不作,少於細節描述,自然難免存在命名混亂的情況。以《圖經志書》為例,其中記載的猛禽就有海東青、白海東青、青海青、白黃鷹、黃鷹、皂雕、鴉鶻、赤鶻、兔鶻、角鷹、白鷂、崖鷹、魚鷹、鐵鷂、木鶻、鷂、崧、百雄和茸垛兒等。若問這些種類之間有何區別,恐怕不僅會難住作者,也會難住鳥類學家。
推理顯真相
海東青到底是哪種猛禽?我認為可以從捕獵習性、地理分布和獨特羽色這三條線索追蹤推理,以期確定它的身份。
第一條線索是根據捕獵的習性將海東青鎖定為隼類。用於羽獵的猛禽可分為隼類和鹰鵰類兩類,隼類又稱為長翅類(此為羽獵用語,指其翅膀尖長,第二根初級飛羽的羽毛最長),它們的狩獵習性是先在高空盤旋,俗稱「打樁」,發現獵物後再高速俯衝,將空中的獵物撞擊到地面。雖然隼類個體比較小,但其俯衝速度極快,如獵隼俯衝時的最大速度可達每小時 350 千米,因此可以擊落比它大得多的獵物。使用隼類狩獵時必須在相對空曠的稀疏林地,獵物多為正在空中飛翔的鳥類。
鷹類又稱為短翅類(指翅膀又短又圓,第四根初級飛羽最長)。使用短翅類獵禽狩獵時,獵人是在發現地面上的獵物後,才把鷹投擲出去,這就是常說的「不見兔子不撒鷹」。鷹的個體較大,需要比較長的起飛距離。獵人把它們投擲出去可以幫助鷹更快地飛到高空。鷹憑藉靈巧的飛行技巧和力量制伏獵物,並把獵物按在地面,等候獵人或者獵犬到達。由此看來,鷹類都是在低空或者地面上捕獲獵物,無論是空曠地還是林中都可以使用,不過實際的狩獵場面幾乎是看不到的。
在宋代文學家姜夔的《契丹歌》中,海東青凌空而飛的英姿和廝殺獵物的勇猛被描述得生動傳神:
詩歌難免有誇張的成分,但海東青狩獵行為有隼類的特點是毫無疑問的了。明朝王圻的《三才圖會·海東青》中有:「海東青擊物最健,善擒天鵝,飛時旋風直上雲際。」可見,海東青獵捕速度極快,善高空作戰。
第二條線索是根據地理分布推測海東青為冬候鳥。據元末《津析志》記載,「海東青產遼東海外,隔數海而至,常以八月十五渡海而來者甚眾。」據《明一統志》記載,「五國城東出海東青,今歲以十一月入貢,中途飼以鴨肉,旦夕嘗以其爪立於冰上,性惡熱也。」可見海東青喜冷怕熱,喜歡棲居在比較寒冷的地區。到了清朝,人們認為海東青的產地是黑龍江流域的寧古塔,也就是現在的黑龍江呼蘭地區。清中葉,西清在《黑龍江外記》中寫到:「遼以東皆產鷹,而寧古塔尤多,每年十月後即打鷹,總以得海東青為主。」比較蹊蹺的是,其他的鹰鵰均有窠巢,唯獨沒有人發現過海東青的巢。如此名貴的海東青怎可能有巢而從未發現呢?最可能的原因是,海東青在我國為冬候鳥,黑龍江北部是它越冬區的最南緣,所以如此稀少。
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線索,是關於白海東青的記載。在所有的隼類乃至所有的猛禽中,有白色型個體的只有矛隼,特別是產於格陵蘭島的矛隼,其羽毛幾乎全白,異常英俊。
綜 上 所 述, 我 認 為 海 東 青 應 當 是 矛 隼(Falco rusticolus)。矛隼是隼類中個體最大一種,雌性體重可達 1.3 千克(隼類的雌性比雄性重約三分之一,因此羽獵只使用雌鳥)。據許維樞《中國猛禽鷹隼類》記載,矛隼分布於我國東北北部黑龍江流域呼蘭地區,國外見於歐洲、北美洲和格陵蘭島。在我國黑龍江和青海,矛隼為冬候鳥,在新疆為繁殖鳥。這與上述推斷是相吻合的。雖然文獻中尚未見海東青在我國西北地區分布的記載,但過去來自西北地區的名貴鷹鶻(音:hú,隼的舊稱)貢品中就有白鶻。由於缺乏對白鶻的描述,我們無法確定它的種類。據我推測,當時人們認定海東青只產於寧古塔,於是把西北的海東青當成了別的種類。
無獨有偶,矛隼過去在歐洲也是最名貴的獵禽,尤其是產於格陵蘭島的矛隼羽色幾乎全白,而它的主人往往是皇帝、國王或親王。
展翅續傳奇
要想欣賞海東青狩獵的風採,就不能不提到遼代皇帝的四時捺缽。捺缽是契丹語,意為行帳、營盤,是遼代皇帝出行時的行宮。遼代皇帝一年四季都去固定的地點辦公、遊覽和狩獵,一年分為春水、秋山、納涼和坐冬四個階段,又稱「四時捺缽」,而春水的重要內容就是用海東青捕獲天鵝。明朝《續通考》中曾對海東青狩獵有非常詳細的描述:水面之上,空曠無際,天鵝受驚從水上飛起,早在空中盤旋的海東青閃電般俯衝而下直奔天鵝,爪抓胸撞,羽毛紛飛,數隻海東青輪番襲擊,最後碩大的天鵝從天而墜。小小的海東青要想抓住二三十斤重的天鵝,只有靠高速度的撞擊,此乃典型的隼類狩獵方式。
鷹擊天鵝圖(中國圖庫 供圖)
明代畫家殷偕所作的「鷹擊天鵝圖」,描繪了海東青捕獵天鵝的場景。圖中,海東青抓住了天鵝的脖子,虎視眈眈,看起來很威猛,只是畫者想要體現的海東青打天鵝的「七寸」是主觀臆斷的,並不科學。相比較而言,美國鳥類學家路易斯·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 Fuertes)於 1920 年創作的矛隼捕殺蒼鷺的作品,要更寫實一些。
關於猛禽海東青,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傳說。時過境遷,現代羽獵日漸沒落。隨著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發展,相信海東青的傳奇仍會續寫。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本文為《大自然》2018年第2期原創作品
歡迎收藏和分享,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遇上你是我的緣,讓我們結緣《大自然》
看到每天都有新朋友入圍獲獎名單
我真為你捉急,答案就在文章裡
圖中的鳳蝶,答對4種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