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6日,《重慶日報》第三版刊發了《從文代會說到長江大橋的雕塑》的文章。
《春·夏·秋·冬》雕塑之《夏》。記者 鄭宇 攝
重慶日報消息,1979年12月6日,《重慶日報》第三版頭條位置刊發了一篇題為《從文代會說到長江大橋的雕塑》的文章,文章約1500字,分析了長江大橋雕塑設計稿《春·夏·秋·冬》的形式和內涵。
此文一經刊出,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市委、市政府、重慶日報、重慶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及藝術家共收到幾百封來信。
《春·夏·秋·冬》是國內第一次將人體藝術運用於戶外城市公共空間的雕塑作品。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春·夏·秋·冬》或許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在當初,它的誕生卻掀起了軒然大波,成為重慶重要的文化事件。時至今日,《春·夏·秋·冬》已成為重慶改革開放歷史的一段無聲證言。
近日,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從文代會說到長江大橋的雕塑》一文的撰寫者、今年已經83歲的雕塑家王官乙,還原這篇文章背後的故事。
《重慶日報》刊發文章——
沒有勇氣就沒有突破,沒有突破就沒有藝術
「王老師,您能不能結合全國第四次文代會精神,寫一篇關於重慶長江大橋雕塑的文章發表在《重慶日報》上?」1979年11月下旬,王官乙收到重慶日報總編輯的約稿。只是,他沒有想到,這篇稿件會令重慶長江大橋雕塑《春·夏·秋·冬》的設計方案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
「在橋頭建雕塑的創意,來自當時的重慶市市長於漢卿。」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起當年創作《春·夏·秋·冬》的過程,王官乙記憶猶新。
1977年11月26日,重慶長江大橋動工興建,1980年7月1日建成通車。
1978年,於漢卿到歐洲考察,他在法國羅浮宮看到很多漂亮的雕塑,由此萌生了在重慶長江大橋橋頭豎立雕塑的念頭。任務交給了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
藝術家們很有幹勁,拿出了100多套方案。最終,時任川美副院長、著名雕塑家葉毓山設計的《春·夏·秋·冬》脫穎而出。
方案吸取了我們傳統的飛天構圖形式,運用人體健美的動態,將春夏秋冬四季擬人化,突破性地將人體藝術運用在城市雕塑的設計中。
然而,要把人體藝術運用於戶外城市公共空間,當時在全國都沒有先例。葉毓山曾說自己都認為很難通過,沒想到最終這個方案卻被選中了。
初稿通過後,葉毓山、郭其祥、龍德輝、伍明萬、王官乙、黃才治、項金國、楊發育、何力平、羅耀輝、餘志強等組成創作組,集體創作《春·夏·秋·冬》。
1979年11月下旬,從北京參加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回渝後,王官乙在一次會議上向市裡領導匯報了此事,沒想到的是,事情卻發生了變化。
「展示人體藝術當時在西方已經司空見慣,但在國內還是一個禁區。所以在匯報時我介紹了雕塑的寓意,並特別強調雕塑有絲帶遮擋,是健康向上的。」王官乙稱,在會上他看出有領導對此並不太支持。
會議結束後,重慶日報總編輯找到了王官乙,約他從文代會代表的視角,寫一篇關於重慶長江大橋雕塑的文章。
回到學校後,他向系裡做了匯報。這篇文章寫還是不寫?藝術家們認為,要寫,要在文中解釋清楚雕塑設計的立意,讓人們正確看待人體藝術作品。
於是,王官乙滿懷激情地寫了《從文代會說到長江大橋的雕塑》的文章。他在文中寫道:「突破禁區並不容易,那是要以極大的勇氣去冒風險的。但是,沒有勇氣就沒有突破,沒有突破就沒有藝術。」「如果認為雕塑設計稿是創新的,是解放思想的,是有所突破的,是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是健康的,是美麗的,就大膽地、勇敢地把它立出來。」
這篇文章於1979年12月6日在《重慶日報》第三版頭條位置刊發,同時,重慶日報編輯部還配發了雕塑中《春》和《秋》的設計稿。
爭議四起令方案被否定——
加一點點衣服,否則這組雕塑就做不成了
《從文代會說到長江大橋的雕塑》的文章一刊出,就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各單位及藝術家共收到幾百封來信。
王官乙說,在他個人收到的幾十封信中,絕大多數對雕塑設計表示支持,有工人還表示要來參加義務勞動。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比如一家醫院的幾個女護士就寫道:「為什麼只做女裸體,拿女同志開心。」(報紙刊登的《春》《秋》是女性——記者注)。
而這組雕塑此前在徵求群眾和有關部門意見時,也有人表示:「大橋上立著女裸體,司機看女裸體把汽車開到江裡去了怎麼辦?」
由於在社會上引起較大的爭議,一個多月後,四川省相關方面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對此事進行批示,認為裸體雕像方案不妥,不宜採用。
因為有上級的紅頭文件,現有的設計方案肯定通不過。「當時我們幾個參與者都有點情緒,還生氣地說過『不幹了』的話。」王官乙說。
後來,市政府專程從北京請來了著名漫畫家華君武、雕塑界泰鬥劉開渠、著名批評家王朝聞商討對策。
王官乙回憶:「當時幾位專家勸我們妥協一下,加一點點衣服,表示作了修改,否則這組雕塑就做不成了。」
於是,川美雕塑系的藝術家們投入修改《春·夏·秋·冬》,在人物的袖口、衣領和其他地方加了衣紋。就這樣,方案得以通過。
1981年8月2日,《重慶日報》第四版以三分之二版的大篇幅刊登了葉毓山撰寫的《談談重慶長江大橋雕塑》、吳凡撰寫的《關於大橋雕塑的漫想》以及詩歌《大橋雕塑隨想曲》,並配發了披上薄紗之後四尊雕塑小樣的照片。
葉毓山在文中寫道:「裸體作品在美術理論和中外美術史中,本是早已解決的問題,但是考慮到目前我國群眾的欣賞習慣,我們在不影響主題構思、人物動態以及人體美的情況下,適當地增加了一些薄的衣服和飄帶……」
文章刊登後,社會上反對的聲音沒有那麼強烈了,藝術家們才開始動手製作雕塑。
歷時5年雕塑落成——
《人民日報》發文讚揚,獲評全國優秀城市雕塑作品
在製作上,這組雕塑採用鋁合金整體澆鑄而成,由西南鋁加工廠負責製作。每尊雕塑高8米,這樣巨大的雕塑整體一次澆注成型難度非常大,在國內尚屬首次,標誌著重慶城市雕塑的創作和製作水平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1984年9月26日,《春·夏·秋·冬》在重慶長江大橋正式落成。《春》是一位拿著花的少女,《夏》是一位在水中搏擊的青年,《秋》是一位扛著麥穗的勞動婦女,《冬》則是一位腳踏松樹的中年男子。從最初設計到完成,這組作品一共花了5年時間。
雕塑落成後,受到來自各界的好評,《人民日報》也曾發表讚揚文章。1987年,《春·夏·秋·冬》被評為全國優秀城市雕塑作品。
而今,《春·夏·秋·冬》雕塑仍屹立在長江大橋南北橋頭。對於學習藝術的學生來說,它是觀摩的好樣本;對於重慶市民來說,它是標識性極強的地標;而對於重慶來說,它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
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表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帶領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重慶的《春·夏·秋·冬》發端於1978年,與新時期同時起步。而它建成於1984年,這是重慶經濟計劃單列,承擔起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起步之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間坐標。這組雕塑是重慶改革開放歷史的見證,具有引領思想解放的意義。
周勇稱,《春·夏·秋·冬》已無可爭議地成為重慶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詞,為重慶弄潮時代、改革開放承擔起清掃思想障礙的重任,因此成為人們觀察「新時期」的一個坐標。
40年來,重慶城市雕塑也經歷了發展變化的過程,從上世紀80年代的紀念性雕塑,到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與城市景觀相結合的作品,再到2000年以後,雕塑從紀念性、抒情象徵主題開始轉向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如今,城市雕塑呈現出多姿多彩、百花齊放之勢。
重慶日報記者 蘭世秋
原標題:重慶長江大橋雕塑《春·夏·秋·冬》——這座城市思想解放的代名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