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劉慈欣,會多人會想到之前大火的《流浪地球》,但是《三體》才是更能代表他的一部作品,《三體》可是算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
《三體》也是讓劉慈欣獲得了雨果獎,這個獎就像是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含金量非常高,而且劉慈欣是整個亞洲第一位獲得雨果獎的作家。
復旦大學中學教授嚴鋒說:劉慈欣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拉到了世界級的高度。
《三體》究竟多偉大?
《三體》已經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尤其在日本,3個月加印了12次,都被「搶瘋了」。
更厲害的是當時《三體》第一部問世之後,歐巴馬親自發郵件希望劉慈欣可以儘快更新。雷軍、馬化騰、扎克伯格等等都是《三體》的粉絲,《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在對話劉慈欣的時候,也是三句不離《三體》。
《三體》已經是超越科幻小說的存在,因為支撐它的不僅有科學,還有哲學。而且就算吧《三體》放在中國文學史匯總,它也可以有一席之地。
因為《三體》的情節構思極其震撼,並且書中對人性的解讀也是上升到了文明的高度,超越了國界和民族的局限。
《三體》中經典10句話,第一句就震撼到你
有歷史學家說過,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它物種建立文明,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大腦中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碑是那麼小,與其說是為了紀念,更像是為了忘卻。羅輯關上隔板,鑽回睡袋,他閉上雙眼努力放鬆自己的意識,不是想睡覺,而是試圖從夢中醒來。過去就像攥在手中的一把幹沙,自以為攥得很緊,其實早就從指縫中流光了。專業人員一副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捂緊口袋總怕被別人偷走些什麼;情報人員則異常活躍友好,總想偷到些什麼。我沒有太多可說的,只有一個警告: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裡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她兩次處於僅次於上帝的位置上,卻兩次以愛的名義把世界推向深淵,而這一次已沒人能為她挽回。愛是沒錯的,一個人不可能毀滅一個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毀滅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著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結果。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很多人很想看,但擔心看不懂,因為書中對基礎物理和數學領域重要概念和猜想的使用可謂出神入化,但劉慈欣卻說科幻不是寫給科學家看的。所以完全不用擔心看不懂,《三體》對科學最大的價值應該在於它的「科普」作用。
因為是科幻小說,所以孩子學生們會非常感興趣,但家長們怕孩子看多了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其實完全不用擔心,而且《三體》還會給學習一定的幫助,因為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卷3的文學類閱讀就是節選自劉慈欣的《微紀元》,而且《帶上她的眼鏡》被收錄進語文教材,成為了必學課文。
科幻作品的風格是對傳統經典閱讀的一種顛覆,學生如果平時缺少這種風格的閱讀經歷,在考場上一定是很不適應的。
現在3本只要79元,可能只是一頓快餐的錢,但現在可以買到獲得世界大獎的作品。
書中沒有雞湯,只有喚醒和思考,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