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職考還是全職考?
本人於2016年3月辭職,開始專職備考公務員,想必也會有很多夥伴和我一樣負重前行,亦或許還有同學在全職備考和在職備備考二者間猶豫不決。對此,我覺得,無論選擇哪種備考方式,都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習慣特點的。
全職在家學習的親,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做好短期計劃和長期規劃。最好能夠制定相對「模式化」的作息表,並嚴格遵守,比如:每天上午計時一套行測卷,吃午飯+午睡,下午複習申論,吃晚飯+外出散步,晚上整理。根據考試倒計時的時間來確定學習時間的壓縮程度,對此我想特別強調一點:千萬不要虎頭蛇尾,不要在計劃學習的初級階段用力過猛,造成後勁不足。筆試的學習時間相對較長,一定要「細水長流」,合理利用和規劃時間,勞逸結合才會事半功倍。
在職複習的親們,我覺得你們最大的敵人是時間和精力。身邊也有很多朋友是邊工作,邊複習。他們每天上班特別辛苦,晚上就想休息一下,很少有人特別有毅力能堅持看書學習。即使有能堅持的,好多也因為不會正確的複習方法而走了好多彎路。所以,在職複習的寶寶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學會用最少的時間學會更多的知識。
2、五個模塊如何安排?注意有所側重
行測五大模塊大家都很熟悉,我也不以贅述,不過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很多人存在誤區,就是「一定要每個模塊部強制自己學精」。這種想法是積極的,但並不實際。
絕大部分的考生在經歷過高考和高等教育之後,都會有或文科式或理科式的思維模式,前者喜歡橫向思考而後者擅長縱向思考。因為思維模式不同,所以行測的學習也要有所側重。
要多與老師溝通,也可以通過自己在刷題中的總結,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然後更好的揚長避短。切記不要在自己的弱項上投入太多精力。
作為文科生,我始終堅持「放手數量,狠抓言語」的思路,臨考前半個月內的言語正確率始終保持在80%-82%之間。當然不可否認,行測的三駕馬車——」言語、邏輯、資料」的正確率都應該保證在80%以上,這是行測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然後再結合自己的情況在常識與數量之間做取捨,達到錦上添花。
3、行測提分就是刷題
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刷題是提高行測分數的唯一途徑,然而不厭其煩的刷題並不是盲目的,要注意反思和整理。
我在縱橫公考筆試地面班的時候,課堂上老師講完基礎後會現場做題講題,晚上自習按模塊每天至少60道作業,一整天算下來要做100多道專項題目。每天都要針對錯題有所反思,了解自己錯的知識點在哪,犯錯是因為忘了方法還是馬虎大意,然後要把錯題再做一次,以此加深記憶和對知識點的理解。
千萬不要在題海裡」迷失自己」,要時刻保持清醒,有必要的話可以結合自身做整理筆記,這兒埋個伏筆,後面會再次提到。
4、申論提高注意三點
別看行測和申論在分值上各佔一半,但實際上真正拉開分差的,是申論分數。對於申論的學習,我想提醒幾個點:
(1)從現在開始做好積累
素材事例、名人語錄、政策時評等等,這些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一定要靠自己平時利用瑣碎的時間去做積累。利用好app和網際網路,筆頭記錄社會典型事例和人物,多關注人民日報的時評,或者我們縱橫的官微也會不定期整理思維導圖。
(2)不要太拘泥於作文結構
五段三分也好,起承轉合也罷,寫的越多你越會發現,文章結構並不重要。而且要知道,大作文並不是先要確定「結構」,而是要清晰脈絡——「這個話題反映的是什麼本質問題?在材料裡是如何體現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這種現象對不同主體會有什麼好的或不好的影響?該如何應對?」這樣的脈絡清晰下來,融入自己的寫作習慣,將打破模板化結構的束縛,讓自己放飛思路。
(3)在範文中汲取真正有用的東西
比如段旨句,或者開頭結尾,或者巧妙的過渡句等等,不要大段照搬原文,一定要把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可以借鑑拓展。
5、公考拼的是運氣和心態
一定要放平心態,不要自負也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且有效的。不要太看重網上曬的正確率和模考分數,只有筆試考場出來的分數才是真章。
考前三天我不建議大家再做套卷,要拿出之前提到的整理筆記,把錯題和易錯知識點做「溫故知新」。另外迷信一點:不要在考前做敗人品的事,比如賭,也不要在遊戲或現實生活裡拼人品抽獎或者別的舉動。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我從去年開始跟著縱橫刷題班到今年年初的地面班.從學之前的省考120分到今年的140分崗位第二進面,縱橫公考教給了我很多,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希望以上不成熟的想法能為各位同僚助力,願大家在縱橫公考的大家庭裡快樂學習,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