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輩分及稱謂,你分的清嗎?

2021-02-07 河北省圖書館河北省數字圖書館


隨著中國人口逐步減少,獨生子女的出現與增多,男女比例失調,在不遠的將來,許多姓氏不但要成為歷史,一些輩分稱呼也將消亡,隨著獨生子女的談婚論嫁,他們的下一代將沒有姨,姑,叔,伯,表妹,表哥等, 我們先來回味一下中國上下5千年的輩分與稱呼吧!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


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

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

(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 」。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親屬

(1)嶽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稱。

(2)嶽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範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

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

女婿到了嶽丈家,除了嶽父、嶽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嶽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父親的父親稱祖父或爺爺,自稱孫,孫女; 

父親的母親稱祖母或奶奶,自稱孫、孫女; 

父親的哥哥稱伯父或大爺,自稱侄、侄女; 

父親的嫂嫂稱伯母或大娘,自稱侄、侄女; 

父親的弟弟稱叔父或叔叔,自稱侄、侄女; 

父親的弟媳稱叔母或嬸子,自稱侄、侄女; 

丈夫的父親稱公公或爸爸,自稱媳婦; 

丈夫的母親稱婆婆或媽媽,自稱媳婦; 

丈夫的伯父稱伯父或大爺,自稱侄媳婦; 

丈夫的伯母稱伯母或大娘,自稱侄媳婦; 

丈夫的叔父稱叔父或叔叔,自稱侄媳婦; 

丈夫的叔母稱叔母或嬸子,自稱侄媳婦; 

祖父的哥哥稱伯祖父或大爺,自稱侄孫、侄孫女; 

祖父的弟弟稱叔祖父或爺爺,自稱侄孫、侄孫女; 

祖父的姐姐稱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稱內侄孫、內侄孫女; 

祖父的妹妹稱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稱內侄孫、內侄孫女; 

祖母的哥哥稱舅公或舅爺爺,自稱外甥孫、外甥孫女; 

祖母的嫂嫂稱舅婆或舅奶奶,自稱外甥孫、外甥孫女; 

祖母的弟弟稱舅公或舅爺爺,自稱外甥孫、外甥孫女; 

祖母的弟媳稱舅婆或舅奶奶,自稱外甥孫、外甥孫女; 

父親的姐夫稱姑夫或姑父,自稱內侄、內侄女; 

父親的姐姐稱姑母或娘娘,自稱內侄、內侄女; 

母親的父親稱外祖父或姥爺,自稱外孫、外孫女; 

母親的母親稱外祖母或姥姥,自稱外孫、外孫女; 

母親的兄弟稱舅父或舅舅,自稱外甥、外甥女; 

母親的嫂子或弟媳稱舅母或妗子,自稱外甥、外甥女; 

母親的姐夫或妹夫稱姨夫或姨丈,自稱外甥、外甥女; 

母親的姐姐或妹妹稱姨母或姨姨,自稱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親稱嶽父或爸爸,自稱婿; 

妻子的母親稱嶽母或媽媽,自稱婿; 

妻子的伯父稱伯父,自稱侄婿; 

妻子的伯母稱伯母,自稱侄婿; 

妻子的叔父稱叔父,自稱侄婿; 

妻子的叔母稱叔母,自稱侄婿; 

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稱"始皇帝",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 

萬歲 皇帝的代名詞,一種說法認為在朝賀時對君主經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稱;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從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華山後,由他開始用"萬歲"自稱,而相沿下來的。 

天子 古代君王的尊稱。夏、商、周代,天子的正號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稱天子;在秦漢至清代,天子則指皇帝。所謂"天子",意指君主君臨天下,猶天之子。 

皇后 皇帝的正妻稱皇后。秦漢以後歷代沿稱。 

太上皇 帝王尊其父為太上皇;歷代皇帝傳位於太子,並自稱太上皇;天子之父參與國政,稱太上皇帝。 

皇太后 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后,秦漢以後歷代沿稱。 

皇太子 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清代自雍正以後不立皇太子。一般稱預定繼承君位的長子為"太子。 

貴嬪 嬪妃的稱號。漢元帝時始置,原為妃嬪中之第一級。自魏晉至明均設置,但地位已經下降。 

昭儀 嬪妃的稱號。三周魏文帝時始置,僅次於皇后,晉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 嬪妃的稱號。始設於晉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為宮中之正五品,後改正四品。 

貴妃 嬪妃的稱號。南朝宋武帝時始置,位次於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 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長使少使上。 

良人 西漢嬪妃的稱號。 

美人 嬪妃的稱號。 

貴人 嬪妃的稱號。東漢位次於皇后,清代貴人已降在嬪妃之下。 

世子 帝王的正妻所生的長子,也稱太子,清代則封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 

孺子 太子嬪妃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古代貴族的妾也稱孺子。 

太孫 皇帝的長孫稱太孫。歷代王朝往往於太子歿後冊立太孫為預定之皇位繼承人。 

公主 帝王之女的稱號。始於戰國,漢制規定,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後歷代大致沿用。 

翁主 漢代制度,諸王之女稱翁主,即後世的郡主。 

駙馬 皇帝的女婿稱駙馬,非實官。清代稱"額駙"。 

帝姬 古代對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稱呼。

相關焦點

  • 總傻傻分不清?5分鐘理清英語中的親屬稱謂
    [摘要]歪果仁的親屬稱謂很好掌握,比如uncle一個詞可以叫遍叔伯舅舅姑父姨父,簡單粗暴。但架不住中國小夥伴習慣了複雜思維,總在糾結他們到底怎麼分?咱們今天就細細理一遍,看看各種親戚都怎麼叫。其實,歪果仁的親屬稱謂很好掌握,比如uncle一個詞可以叫遍叔伯舅舅姑父姨父,簡單粗暴。但是架不住中國小夥伴習慣了複雜思維,總在糾結他們到底怎麼分清楚誰是誰呢?那咱們今天就細細理一遍,看看各種親戚都怎麼叫。
  • 家族稱謂‖ 一張圖看懂輩分稱呼
    中國是禮儀之邦,除了有表示自謙的說法,還依然保留著許多錯綜複雜的輩分稱呼,稍不留神就叫錯了!
  • 輩分和稱謂
    輩分和稱謂母親的姐夫或妹夫稱姨夫或姨丈,自稱外甥、外甥女;母親的姐姐或妹妹稱姨母或姨姨,自稱外甥、外甥女;妻子的父親稱嶽父或爸爸,自稱婿;妻子的母親稱嶽母或媽媽,自稱婿;妻子的伯父稱伯父,自稱侄婿;妻子的伯母稱伯母,自稱侄婿;妻子的叔父稱叔父,自稱侄婿;妻子的叔母稱叔母,自稱侄婿;更多中國人的稱謂
  • 即將消失的中國人輩分及稱呼
    隨著中國人口逐步減少,獨生子女的出現與增多,男女比例失調,在不遠的將來,許多姓氏不但要成為歷史,一些輩分稱呼也將消亡,隨著獨生子女的談婚論嫁,他們的下一代將沒有姨,姑,叔,伯,表妹,表哥等, 到那時,不知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來回味一下中國上下5千年的輩分與稱呼吧!
  • 5分鐘幫你理清英語中的親屬稱謂
    其實,歪果仁的親屬稱謂很好掌握,比如uncle一個詞可以叫遍叔伯舅舅姑父姨父,簡單粗暴。但是架不住中國小夥伴習慣了複雜思維,總在糾結他們到底怎麼分清楚誰是誰呢?那咱們今天就細細理一遍,看看各種親戚都怎麼叫。
  • 淺談我國古代的親屬稱謂
    不知道各位老鐵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當你過年回家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碰到一些親戚,或許你會叫那個比你大很多的男子叫大哥,叫那個比你小很多的小孩叫叔叔,這在農村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小編我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有次回老家碰到一個比我父母年紀還要大的男子,目測得有60歲了,按照輩分我竟然叫他大哥,當時我就懵了。這種現象在中國這個宗族社會中很常見,尤其是在一個大家族中,由於人口眾多,久而久之,家族之間的輩分問題也就出現了。那麼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當一個家族的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親屬之間又該如何來稱呼呢?
  • 哪個才是中國人?你能分得清嗎?
    隨著這次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開來,國籍問題稱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甚至在較為敏感的娛樂圈出臺了「限籍令」,要嚴格管控那些掙中國人錢的外國人。對此也有不少國人意外躺槍,原因就是有不少老百姓對華人、華僑、華裔三個概念傻傻分不清,其實三個詞語別看一字之差,意義可是謬之千裡呢~華人,簡單來說,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泛指全體中華兒女,無論你身在國內還是在世界其他角落,只要你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無論你是中國籍還是外國籍,即可稱為華人。
  • 輩分差太大有多尷尬?外甥女去接舅舅放學,門衛:是孩他媽不?
    說到輩分的問題,很多人都會深有感觸,有的人為自己輩分大而驕傲,有的人則為自己小的輩分而懊惱,甚至在生活中還鬧出了不少的笑話。尤其是那種剛上小學但卻擁有高輩分的小朋友,他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麼的豐富多彩呢?如果你想了解,不如細細品味下。
  • 7成年輕人搞不清"堂表" 獨生子女對親戚稱謂漸陌生
    寒假裡,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古典文獻2011級的張中瑗和同學們就中國當代民眾對親屬關係稱謂的認知程度進行調查。首批調查結果顯示,7成以上的年輕人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的稱呼代替「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  對1979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後出生的人群調查顯示,7成以上的年輕人都是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的稱呼代替「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
  • 一張圖看懂輩分稱呼,別再叫錯了!(上)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一些禮儀的省簡,一些輩分稱呼也將消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味一下中國最原汁原味的輩分與稱呼吧!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 傳統知識●中國的親屬稱謂為何最複雜
    六大親屬稱謂體系在摩根的分類系統中,最簡單的親屬稱謂系統為夏威夷系統,該系統差不多把類分法用到了極致,只區分性別和輩分:如家族中跟母親同輩的女性都叫makuahine,跟父親同輩的男性都叫親屬稱謂既可以簡單化,也可以朝複雜方向演變,這些演變難道是完全隨機,無方向可循嗎?
  • 《紅樓夢》的稱謂學問,以老爺太太為標準,上下共分五代
    《紅樓夢》中的稱謂有種種複雜的情況。如第二十七回李紈說的「什麼『奶奶』、『爺爺』的一大堆」,弄也弄不清楚了。這是北京遠自明代後期、清代,直到半世紀前,官場的習慣稱謂:先以「老爺」、「太太」作為「準星」,將他(她)們的上下代列一個簡表: 老老太爺、老太爺、老爺、爺、小爺———以上男性。
  • 北川 是中國人都應該知道的「稱謂習慣」
    「 中國古代對人的稱呼,有很多講究,古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有姓、名、字、號,不同的稱謂。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態,稱呼的內容往往不同。
  • 他們分不清「日本人」、「中國人」
    9月27日晚,海野雅威結束工作獨自一人回家途中,遭到聚集在市中心曼哈頓的車站站臺的男女8人左右團夥的圍毆嗎,被打成了重傷,急救送醫接受治療,還有可能需要動手術,對方還使用了種族歧視性語言,海野雅威還稱,這些美國人把他當成了「中國人」了。
  • 最不像中國人的少數民族,老外看了都分不清:我仿佛是個假老外!
    比如在中國的北方有一個最不像中國人的少數民族,外國人都分不清:我仿佛是個假老外。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俄羅斯族的名字很難與俄羅斯人區分。但是,他們是地道的中國人,張口就能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但不說話就無法分辨。
  • 雲南彝良縣牛街鎮一支廖氏輩分
    點擊播放 GIF 0.3M廖氏宗族雲南彝良牛街一支廖氏輩分廖名龍廖成付宗親在「巴蜀廖氏筠連宗親微信群」 發了一條介紹「音樂製作人廖仕偉」的文章,然後我和廖成付宗親聊起來了他們的世系、輩分、遷徙的故事。雲南彝良牛街小幹溪廖成付 你好,請你你介紹一下你們當地廖氏的世系,輩分好嗎。廖仕偉你是否認識?廖成付宗親告訴我:他老家是雲南彝良牛街鎮小幹溪村的。對家族這個方面的問題我不是很了解,我只是聽說過我們的輩分是:文萬思登耳幾,士季忠臣孝。我是「臣」字輩,爸爸是「忠」字輩。
  • 鬥羅輩分終極混亂,白秀秀初戀唐舞麟,還有內人和母親分不清的?
    在鬥羅大陸的世界中,因為魂師和魂獸體系設定中的一些不合理的,造成了之後鬥羅輩分的混亂。或許有些網友一時之間會有些想不明白,魂獸和魂師的設定為什麼還會和輩分的聯繫在一起呢?今天我們就從頭開始看起吧。以為小舞的年齡已經夠大了,不過沒有想到在《龍王傳說》中,魂獸都是因為銀龍王古月娜氣息外洩然後造成的,而小舞從輩分上來說,應該管古月娜叫老祖才對,畢竟所有魂獸都應該管古月娜叫老祖宗。(古月娜:我聽說有人說我老?
  • 相聲界依然在世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什麼輩分?郭德綱是什麼輩分?
    相聲界是十分講究輩分的,以前郭德綱三次闖蕩北京城,就是因為沒有拜師屬於海清,沒有師門在相聲這個行業就不好混,這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如此,看看張攀劉銓淼吧,沒有師門之前即使相聲大賽拿了一等獎,照樣沒有機會登臺演出,在天津都混不下去了,拜師郭德綱後終於有了演出的機會。
  • 華人、華僑、華裔,別再傻傻分不清,認清誰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導語:華人、華僑、華裔,別再傻傻分不清,認清誰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雖然居住在國外,但華僑依然受中國法律保護,只要不變更國籍,他們永遠是真正的中國人。
  • 中國遊客去泰國,上廁所分不清男女,廁所門上的標誌你能看懂嗎?
    導語:中國遊客去泰國,上廁所分不清男女,廁所門上的標誌你能看懂嗎?無論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能看到中國遊客的身影,由此可見,中國人是多麼的喜歡出國遊。在眾多的國家中,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比較受國人歡迎,尤其是泰國,每年會有大量的有中國遊客前往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