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久沒更新了,趁著今天這股熱勁把字給碼完了。
主角會是一家咖啡店的老闆,他都習慣我們叫他小白。
一個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應該算是年輕人吧。
我認識小白的應該是在一年前的事情了吧,當時我是在別的公司裡做兼職設計師,一天甲方爸爸跟我們約在這家咖啡館談方案,那時候就有了一面之緣。
後臺因為各種原因跳槽來到了這位甲方爸爸的公司裡,因為新的老闆跟小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很多方案都是在小白這裡談下的。
一回生二回熟,慢慢的熟悉起來了。
認識小白一年以來,他在的腦海裡對他最大的印象,應該是他做咖啡真的很認真。
每一杯咖啡他做的都是非常的細緻,為了更好的口感他會願意事無巨細。
他的店內的擺放他都是非常的有考究,一家幾十平方的咖啡店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精緻吧。
比很多商業咖啡館光顧一些商業宣傳,而不注重咖啡品質好的太多。
2
今天是颱風天,下班提早了,覺得回去也許會無聊所以索性來到他的咖啡館裡坐坐。
點了一杯和平時一樣的燕麥拿鐵,看著他專心致志的做咖啡的樣子,突然對他以前的故事提起了興趣。
等他閒下來我就開始藉機打探了。
如他所說,開這家店,也只是出於下策的吧。
他上的是大專,一開始的專業是市場運營,後來覺得並不太適合就開始轉專業到了會計了。
原本以為以後會選擇這個行業度過餘生。但世事難料,年少的志氣總覺得自己不應該就只有這樣。
後來不知怎麼了就輟學走出去社會開始打拼了。
他做過很多行業,但都是很雜亂的。
他最初開始接觸咖啡這個行業的是在五年前的,辭掉了之前的工作之後去了一家咖啡館做服務員。
那時候想著自己或許能在店裡學點東西,最起碼養活自己沒問題,好的話到時候做個咖啡師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那家咖啡館裡從服務員到前臺再到收銀,咖啡師倒是換了四個,但是每一個願意多花時間教自己做咖啡的。
3
到第五個來的時候終於願意教他做點咖啡了。
那時候懵懵懂懂,對咖啡也只是一知半解,咖啡說什麼都是應什麼,現在再想起來還真是有點搞笑,原來那個教我的咖啡師也是半吊子的吧。
後來熟悉之後就開始在那家咖啡館裡做咖啡,做了兩三年,一直做到了店長的位置了。
但是店長大多時候只需要管管人,平時做咖啡的機會變少了很多。
那時候就開始想想他自己以後的路了。
在這種普通的咖啡館裡做到店長基本已經是天花板了,最多也只是跟老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提成而已,已經沒有什麼職位上的上升空間了。
就覺得是時候考慮未來了。
然後就開始有意的開始學習咖啡的做法,補充關於咖啡的知識。
下班或者一開始休息就開始跑出去學習,去別的城市考察學習,但很大一部分的時間都是花在了趕路上,有時候一天只能到一兩家咖啡館學習考察......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感覺準備的差不多的時候才開始辭職,籌備自己開店的事情,那時候真是很細緻的。
他說他這個人也許比較枯燥吧,平時也都沒有什麼愛好之類的。到現在我的B站和公眾號之類的關注的都是咖啡的為主,如果還有的話充其量就是本地的一些朋友的公眾號和新聞了
.......
4
在小白剛想繼續說的時候,店裡來了客人
只能停下來去忙活了。
我好像佔用他太多的時間。
他講的故事我很喜歡,就像我喜歡他做的燕麥拿鐵。
他的故事我想會是很多人故事的基礎吧,很多人在二十到三十歲的這十年中,大概就是這樣子的吧。
從一開始的不服輸,到後來的一眼望到了頭,再到最後的思考人生的退路。
二十到三十歲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十年,但有時候卻是人的一生。
也許是我眼界比較狹窄,在很多時候當一個人跟我說他已經是二十七八的時候,我竟然覺得他已經是老了。
因為身邊的人大多都是這樣,也許說,三十歲不過是人生的又一個十年,但是,接下來的時光會是不斷的重複......
未來的感受可能會是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所寫的:「我一個人走著,前後不見一個人。忽然之間,我的心裡開始鬆動。走著走著,覺得要頭朝下墜入藍天,兩邊紛紛的落葉好像天國金色的大門。我心裡一蕩,一些詩句湧上心頭。就在這一瞬間,我解脫了一切苦惱,回到存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