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周時間:11月27日-11月29日
開幕式時間:11月27日9:30 - 10:15
地點:集美市民廣場展覽館外廣場
本屆集美·阿爾勒將會展出26場展覽,8大展覽單元,包括來自法國、比利時、新加坡、立陶宛、美國、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等地共87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6場首次與觀眾見面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精選展覽「心動之選」、10場聚焦華人優秀年輕攝影師的「發現獎單元」展覽、一場最有國際影響力的日本女性藝術家的「日本影匯」展覽、一場呈現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攝影探索與發展的「中國律動」展覽、4場「無界影像」展覽,1場「致敬攝影大師」展覽、1場「藏家故事」展覽、兩場「在地行動」展覽一同亮相廈門。
兩大重磅獎項「集美·阿爾勒發現獎」和「集美·阿爾勒女性攝影師獎」的得主也將在開幕周期間揭曉,並被分別頒發10萬元和3萬元獎金。
本屆集美·阿爾勒會同時開啟「素人導覽」「小小導覽員」「跨界導覽」等導覽項目,讓集美·阿爾勒與市民有更好的互動,也讓市民更親近和理解國內外當代藝術作品。此外,開幕周(11月27日—29日)期間還會集中舉行一系列面向公眾、攝影專業人士、藝術愛好者的活動,包括:講座、表演、策展人及藝術家導覽和專家見面會等。
每年秋季,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的精選項目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廈門,由於公共衛生安全的危機,今年夏天的阿爾勒國際攝影節遺憾停辦,本屆集美·阿爾勒攝影季的如期舉辦顯得尤為珍貴。
本屆攝影周還啟動了「1920s-2020s:十代人的廈門」攝影徵集活動。該活動與「回家——劉抗相冊裡1928年前後的福建影像」展覽相呼應,以「家的記憶」為主題,通過向市民徵集家庭相冊裡收藏的不同年代的照片來展現百年間廈門所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邀請全體廈門市民的參與。
徵集時間:11月23日-12月23日
徵集內容:攝影
展出及分享會時間:2021年1月1-3日
參與方式:
方式一:發起微博話題#集美遇上阿爾勒# 和#十代人的廈門#,並@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方式二:徵集期間內每周六、日,可親自遞送至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地址:廈門市集美區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
諮詢方式:
電話聯繫:+86 592 6372133
郵件諮詢:hujiawen@threeshadows.cn
展覽介紹
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精選展覽「心動之選」
6場「心動之選」展覽來到中國,成為其全球首展。展覽包括:經典攝影作品來自雷蒙德·考切提爾(法國)的《新浪潮》;阿爾勒攝影節發現獎單元中艾爾莎·帕拉&約翰娜·貝納努斯(法國)的展覽《尋找真相》;菲利普·布拉格涅(比利時)的展覽《地球不是圓的》;弗朗索瓦·澤維爾·格布雷(法國)的展覽《子吾之足》;2020阿爾勒圖書獎展覽和阿爾勒年度之夜特別放映展。
相關連結:來自法國阿爾勒的展覽
作為戈達爾、特呂弗、德米、羅齊爾和夏布洛爾的片場攝影師,雷蒙德·考切提爾通過對片場攝影的重新創造,展現了新浪潮運動中對影像的大膽嘗試。通過考切提爾拍攝新浪潮電影製作過程的照片,來回顧他最具有傳奇色彩和未被發現的攝影作品,以此慶祝考切提爾100歲的誕辰。
艾爾莎和約翰娜已養成站在別人角度思考的習慣。《尋找真相》攝影作品標誌著「陰影背後」系列的新篇章。攝影師們沉浸這個沒有歷史的邊境之城的氛圍中,細心地講述了一個被孤立困擾的社會故事。通過對個體及其社會交往的仔細觀察,藝術家挪用了他們的態度、姿勢和表情,以再現他們的生活和私人世界。作品中的匿名者憑藉鮮明的風格成為主角,他們的私人生活也隨即被公開。
《地球不是圓的》這個名字源自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書中闡述了一種極端的陰謀論,聲稱地球是平面而非球形。在這個項目中,菲利普·布拉格涅直接切入陰謀論話語機制的核心,用他的獨特經驗指出並剖析了一系列支持「平面地球」的陳述。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採用了羅博瑟姆(Rowbotham)的門徒所使用的程序,通過圖像來呈現這些經驗性的體驗。在一個後真相和全球化信息的時代,菲利普·布拉格涅的作品代表了一種批判性的反思,思索我們與圖像之間的關係,以及圖像作為陰謀論代言者的潛在力量。
《子吾之足》是法國攝影師弗朗索瓦·澤維爾·格布雷尚未發表的攝影作品,記錄了選舉危機後震撼象牙海岸的城市與社會動亂。格布雷的作品可以追溯到「象牙海岸奇蹟」和如今的建築工地,彼此相互呼應。
2020阿爾勒圖書獎展覽由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設立,旨在激勵藝術家對文字和圖像關係的深入探索,支持攝影類書籍出版的快速發展,並將入圍作品推向更廣泛的公眾群體。該獎項分三類: 作者圖書獎,歷史圖書獎和圖文圖書獎。阿爾勒攝影節圖文圖書獎由讓·米歇爾斯基文學與寫作基金會出資,每個獎項的獎金均為6000歐元,評選出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間出版的最佳攝影書籍。
整個攝影節期間放映數部精選影片,包含攝影節藝術家作品以及機構推薦作品。
10場聚焦華人優秀年輕攝影師的「發現獎單元」展覽
作為每年的重點項目,本屆發現獎單元有更多藝術生涯已有一定的積累的藝術家被提名。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獲獎者將得到1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並可能被邀請在次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上展示作品。提名展名單:10位華人攝影師(按姓氏拼音排序)包括華偉成(Hua Weicheng)、蔣鵬奕(Jiang Pengyi)、李舜(Li Shun)、馬海蛟(Ma Haijiao)、馬良(Maleonn)、蒲英瑋(Pu Yingwei)、沈綺穎(Sim Chi Yin)、孫瑞祥(Sun Ruixiang)、徐曉曉(Xu Xiaoxiao)、周裕隆(Zhou Yulong);5位策展人為劉瀟(Liu Xiao)、魯小本(Ruben Lundgren)、沈奇嵐(Shen Qilan)、於渺(Mia Yu)、鄭梓煜(Zheng Ziyu)。
相關連結
今年發現獎提名藝術家都有誰?(上)
今年發現獎提名藝術家都有誰?(下)
一場最有國際影響力的日本女性藝術家的「日本影匯」展覽
日本作為今年亞洲主賓國,呈現了4位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女性攝影師展覽——「日本影匯」,同時也藉由她們的實踐,帶領攝影這個媒介進入藝術的中心,讓更多人關注到了女性攝影師的視角。
「日本影匯「 單元展覽由石橋財團Artizon美術館副館長笠原美智子擔任學術主持,榮榮&映裡策劃,展覽《時代的洞察-日本寫真的現在》展出了川內倫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志賀理江子4位活躍於國際藝術舞臺的日本女性攝影師的作品。本展覽被納入由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和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舉辦的「2020 日中攝影文化交流季」項目。
相關連結
四位日本女性攝影師的「時代的洞察」
一場呈現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攝影探索與發展的「中國律動」展覽
今年起,「中國律動」展覽單元與國內高等藝術院校展開合作。本單元選擇了魯迅美術學院作為首次邀請的院校。魯迅美術學院從1985年開始就有攝影專業的課程,發展到今天已經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為中國藝術家輸送了非常多的人才。
《光的製圖學——來自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當代影像展》(策展人:麗莎·奧爾科特 Lisa A. Orcutt )聯合魯迅美術學院,呈現其攝影系優秀在校師生和活躍於當代藝術界的校友共16位攝影師的作品。參展藝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敖國興、馮夢錦、何昊、林簡嬌、劉大衛、劉立宏、李遠明、孫小川、王寧德、王熙寧、武婷、徐丹、薛志軍、閻實、鬱星月、張蒙。
相關連結
中國律動|2020集美·阿爾勒展覽單元
4場「無界影像」展覽
呈現了藝術家在媒介(印刷、視頻、數碼、裝置等)和多元文化等不同層面上展開攝影的多元跨界可能。本年度將展出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赴武漢的新作《見證》(策展人:顧錚);藝術家陳文令的《每日一頂》(學術主持:李振華);攝影師、音樂人秦昊的《常客》(策展人:奚韜);立陶宛攝影師塔達斯·卡茲的紀實敘事長篇《可預見的告別》(策展人:齊燕)。
2020年2月20日,在武漢的新冠疫情無從預測何時會被控制住的情況下,李舸率4人(劉宇、柴選、陳黎明、曹旭)慨然受命,義無反顧奔赴疫情震中的武漢。在連如何做好自我防護都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李舸團隊在武漢抗疫現場展開了「瘋狂」的拍攝。他們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出徵使命的歷史責任。正如李舸所說,「此次此刻不去高效記錄,不去詳盡書寫,不去深情謳歌,就是最大的失職。」
陳文令家門口有一條小溪,自古以來小溪裡就有一行很詩意的石跳釘可供村裡人往來。在陳文令孩童時代,春夏兩季常有不大的洪水淹沒了石跳釘。為了方便到對岸山坡和人家遊玩或學習,陳文令和鄰裡孩童自創——豎泳,就是把自己衣服脫光,兩手扶著衣服和簡單行囊頂在頭上,人在水裡兩腿奮力豎登便能遊戲過溪,上岸後抖一抖身上的水滴穿衣繼續前行。 疫情封村期間,這個近40年前的兒時往事一直浮現在陳文令的眼前。《每日一頂》與陳文令兒時的這個生命體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實陳文令的人生史就是他自己的藝術史。
2017年,秦昊回了重慶一個月,租了個小屋子,白天和奶奶一起去重慶大街小巷拍照,晚上就回房間整理照片和畫畫。那年是他做音樂的第7年。
在重慶的時間裡,他和奶奶隨意地坐上一班輕軌,暢遊在城市的喧囂中。他聽著奶奶回憶在這裡的生活,順著奶奶所指的方向舉起相機。有時候祖孫倆會拍攝同一個地方,有時候會互相出現在對方的鏡頭裡。這段時間裡,和許久不來往的父親也一起吃飯了。三代人和一座城市的關係在短短日子裡重新交匯併合。
立陶宛的鄉村近些年來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著,大量居民離開農村,在城市尋找到更舒適便捷的生活。塔達斯·卡茲很早便留意到這個狀況,在移居英國5年期間,他數次回國都拜訪了立陶宛的鄉村。童年時期在鄉下的生活,以及攝影早期接觸到沃克·埃文斯、多蘿西婭·蘭格的攝影,使得塔達斯對鄉村圖景及其中的變化異常敏感。2012年重返立陶宛之後,塔達斯開始籌備並在兩年後帶著相機騎著自行車啟動了這段長期的拍攝計劃。
一場「致敬攝影大師」展覽
「共鳴:致敬羅伯特·弗蘭克」:是本屆集美·阿爾勒的特別展覽單元,為紀念於2019年逝世的現代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而策劃。本展覽將展出由希帕畫廊、藝術家黃慶軍、榮榮所收藏的弗蘭克珍貴攝影原作,影上書房所收藏的弗蘭克作品出版物,併集結了(按姓氏拼音排序)陳榮輝、韓磊、黃慶軍、盧恆、駱丹、莫毅、鳥頭小組、王軼庶、魏來、姚瑤、曾翰、周強、朱浩兩代與弗蘭克在影響創作中呼應和共鳴的中國攝影人的作品。
相關連結:
共鳴:致敬羅伯特·弗蘭克
一場「藏家故事」展覽
展出中國或亞洲重要的攝影收藏家、收藏機構的藏品。本次的「身/情——王珺攝影收藏展」,呈現光社影像中心創辦人王珺收藏的24位海內外藝術家的攝影作品。相關連結:藏家故事
兩場「在地行動」展覽覽旨在探索攝影與攝影季舉辦地之間的聯繫。相關連結:在地行動
《回家——劉抗相冊裡1928年前後的福建影像》(策展人:王欣)將展出祖籍福建的新加坡藝術先驅劉抗在故鄉福建拍攝的珍貴攝影作品,本展覽是時隔90年的第一次返鄉呈現。
《一場關於故鄉的認知試驗——山、水,與城》(策展人:周小登)呈現了6位優秀的青年藝術家關於「閩城」與「閩山」,以及「水」與「故鄉」的主題作品。藝術家分別是梁廷瑋、廖澤楷、劉旭陽、曾澤鯤、張鈺、周子傑。
截稿提醒
金彭杯「中國生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國攝影大展
更多活動
中國攝協「在線影展」
人民日報期待你的好照片
「鄭和杯」大美瀏河全國攝影作品展
第四屆天鵝之城——中國三門峽自然生態國際攝影大展
第二屆「大美祖國」 全國攝影作品徵集
2020書香滿中國公益廣告徵集
徵集 | 「重逢阿爾山·與色彩約會」全國攝影大展
徵集 | 2020首屆「紫金山杯」全國攝影大展
中國第18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徵稿啟事
徵集 | 「美麗北侖·小康社會」全國攝影藝術大展
徵集 | 《紅色印記》 「映像中國」攝影月賽
更多提醒
這位投稿的攝影人是故意玩兒我們嗎?
能不能做到認真閱讀徵稿啟事?
不要趕截稿的最後一天投稿
關於照片說明,你怎麼還不會寫?
你知道瀏河鎮的攝影打卡地嗎
這才是阿爾山的正確打開方式
北侖: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步履未停
本公眾號為公益平臺
圖文僅供介紹知識之用
不以盈利為目的
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