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刊發此文,是為了告別,也為了更好的眺望未來。昨日,清科聆訊,清科的創始人,正是本文中寫到的清華科創第三位會長,倪正東。一個「資格夠老但不善言辭的人」,他領導他的團隊將清科集團建成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服務機構。這篇文章全是一片片的往事粘貼而成,花了我們很多的功夫。其中的任何一角碎片都沒有什麼了不起,而粘粘在一起,同樣也是平凡的文字。但它似乎更是一張底片,拍攝著一群在最好的歲月裡曬夢想的孩子,光線把他們的身影投在底片上,留下來便是歷史的印痕,不再更易。清華是一個精英薈萃的地方,寫清華人的創業也是最難的,因為寫不勝寫……但這也是困難的另一部分,因為取得世俗意義上成功畢竟是極少數人,但他們也是環境和人共同成就的。就像以前我們寫過的走上國慶閱兵臺的矽谷精英回國參訪團,何嘗不是含英咀華,但大家記住可能也就是李彥宏、鄧中翰寥寥數人。你成了別人成功的背影,你的成功又裝飾了別人的夢……我們不知道歷史會把我們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但如果你生而有幸,踏上了一片還算紮實的土壤,你便當努力前行,不管活成什麼樣子,也要活成自己努力過的樣子。2020年過去了,文中絕大多數人的成功,也在漸漸成為「昨天的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依靠商業模式創新的時代基本結束了,一個依靠基礎技術創新來贏取成功的時代正在到來,這是2020與2021年的區別,也是過去十年和未來十年的區別。在一個小時代結束的最後幾個小時裡,我們也誠摯的祝福我們的讀者:新年快樂,實現自己的夢想!
「又紅又專。」
採訪中的慕巖屢次提起來這個詞,這是他在上學時清華大學對於學生幹部的要求。紅,是要思想積極向上,愛國愛黨愛校,專,是要基礎紮實、學習優異、能力出眾。
慕巖至今還清楚記得1991年9月,他來到清華大學的第一個開學典禮上,老師們所說的話:清華大學培養的是最優秀的工程師,最頂尖的科學人員,國內最關鍵的項目上活躍著的都是來自清華大學的技術骨幹。老師的這句話在大學期間反覆迴響在慕巖耳邊,他不斷地思索,我們清華的學生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到什麼樣的事。
90年代中期,中美關係動蕩反覆,對於懷有報國熱忱的學生而言,中國的發展和未來是他們最深切的期待。但就算再紅再專,也難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中美國力差異巨大,美國生活環境和事業機會就是要比中國好一些,說是誘惑也好,說是追求也罷,美國的吸引力比國內大多了。
清華出身的頂尖學子之間掀起了一場出國熱潮,就像在《中國合伙人》中出現的場景一樣,考GRE考託福成為最熱門的話題。當時學生中間甚至流行這樣的想法,讀博不如讀研,讀研不如讀本,博士畢業再出國,那可就太晚了。
為了吸引更多學生留在國內,主管學生工作的計算機系黨委副書記楊士強老師曾經支持慕巖的舍友、計算機系的團委書記田範江舉辦一些愛國教育活動,比如「科技魂民族潮」的聯想之光活動,請聯想人來學校搞講座,舉辦計算機競賽等等。
這些活動當時效果不錯,但是沒有解決學生內心深處的一個問題,留在國內,我們有比赴美留學更好的發展前景嗎?
創辦科技創業者協會
時光荏苒,轉眼五年大學時光已經匆匆度過,慕巖和田範江雙雙留在了清華,一個保研,一個保博。
這個暑假,沒了學業壓力的兩個人準備在國內IT行業的中心中關村找個公司打打工。他們倆找了好多家公司,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老闆都是北大畢業的,而且都是文科生。慕巖忍不住問了出來:「老闆,你是學中文的,怎麼來開軟體公司?」老闆樂了,說:「那有什麼關係,只要我能找到清華的理科生來給我工作不就行了!」
這句話如同驚雷一般打開了慕巖的心靈,憑什麼清華大學的學生就只能當技術員、研究院,憑什麼要把老闆的位置留給別人?清華的學生缺了什麼嗎?
田範江在這個問題上思索得更遠,他向左林右狸描述過他的思想轉變過程。田範江在剛讀大學的時候經歷了諸多清華學子曾經感受過的巔峰跌落的失重感,一度非常迷茫。年輕人對國家命運懷有滿腔赤誠,看到的卻是中國的貧窮落後,還有大量高級人才流失國外的現狀,這讓田範江內心充滿煎熬。
那一年他接連不斷地讀了很多書,後來在一個校內跳蚤市場淘到了一本《西行漫記》。這本關於中國三十年代陝北根據地描寫的書籍改變了田範江對於未來的沮喪。一切都是有希望的,只是需要時間。紅軍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何況現在的大學生,現在的中國呢?後來他還搞了青年學生新長徵的活動,組織了一批人馬重走長徵路,他的民族自信心又被點燃了。
在自我期許和心憂天下的合力之下,慕巖和田範江兩個人最終形成了一個共識,科技創業者在未來一定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清華的學子一定要主動站出來,既要承擔歷史的使命,也要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1997年2月24日清晨,一輛滿載著清華師生的大巴車從校園駛向301醫院,送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清華91級計算機系學生慕巖也在這輛車,緊攥著一份文稿,心潮澎湃。這份文稿正是他自己寫的《「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創立宣言》。
清華大學有一項規定,協會的成立一定需要一名指導老師,慕巖在校團委擔任組織部副部長,田範江擔任系團委書記,他們希望長期主管學生工作的系黨委副書記楊士強老師能擔任指導老師。
楊士強接過來讀了一遍《宣言》,其中的詞句深深打動了他,「只有產業,只有民族的科技產業才能救中國。振興民族工業的大任義不容辭地落在了我們青年人的肩上。」後來有一次田範江也在校園裡跟他說過相似的話,中美終有一日會走向對抗,而對抗的關鍵就在科技產業,要振興科技產業,就要鼓勵中國最高學府的青年學子走向創業之路,出國熱也會隨之降溫。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楊士強很快批准了協會成立並擔任科技創業者協會的指導老師。此前這份宣言已經貼在了教學樓前後的宣傳欄中,吸引了二三十個學生來報名,並且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慕巖擔任首屆會長。除了慕巖和田範江兩位發起人外,首批會員裡還有楊錦方和倪正東等人。
網際網路是新生事物,雅虎、搜狐這些公司就是在平靜的水面當中扔下了幾顆石子,遠遠稱不上浪潮洶湧。科技創業者協會也是全國第一個以創業為宗旨的學生社團,要做什麼事情慕巖和他的朋友們也是一頭霧水。他們從頭摸索,一開始是和學校校企合作委員會合作,推廣學校的科研項目,參加組織「北京高校科技成果推廣展覽」,後來組織學生購買金山正版軟體活動等等。
真正做得比較長久的、有周期性的,是協會組織的「創業者論壇」,慕巖邀請了國內企業界、政府部門、研究機會的負責人和專家來清華做報告,比如當時聯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陳惠湘、亞信總裁「網際網路先生」田溯寧、四通利方總經理王志東等等。愛特信的總裁張朝陽是第一個受邀而來的演講者,當時計程車不準進清華,張朝陽帶著小助理從南門走了半個小時來到演講的教室。演講完了之後,97級的電子系新生王興是第一個舉手提問的學生。
王興是協會裡的一個異數。科創協會最開始時的規定是,只有大三以上的學生才能入會,因為大三以上的學生才會面臨創業、就業以及出國升學等等選擇的問題。王興是大一的新生,他找到慕巖磨了好長時間才被允許進入協會。
就這樣,清華大學的科創協會不僅辦了起來,而且做得還不錯。
清華創業協會的第1張海報,在《清華園的創業啟》一書中收錄
創業大賽誕生
1997年的聖誕節前夕,比爾蓋茨來中國訪問,在清華做了一次演講,這之後,「輟學經商」在清華園裡的討論熱度空前提高。比爾蓋茨也被清華學生的熱情鼓舞,回去就改變了之前定下的去印度的計劃,來年在北京設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2001年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
年輕的科創協會低調地迎來了換屆。大學社團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會長都是一年期的。到了1997年年底,慕巖卸任,資歷最老的同學之一楊錦方擔任了第二任會長。
楊錦方和慕巖不同,他的本科是在北大讀的,研究生的時候才來到清華。據說當時在14號寢室樓下面看了協會成立的海報後,楊錦方立刻去9號樓去找慕巖。這種協會楊錦方之前在北大也沒見過,他的想法和慕巖他們相似,立刻就被海報上激情四射的發言打動了。兩個人見了面才知道兩個人是同班。慕巖本科時候就在清華,而且還擔任本科生的輔導員,所以一直住在9號樓。
接手科創協會後,楊錦方就一直和副會長郭文平討論要幹些什麼事情。演講也好、展覽也好,這些活動都沒有深入到學生群體裡面去。一個晚上,兩人從北大回清華的路上,郭文平提出,應該把今後的工作重點放在舉辦類似麻省理工學院的商業計劃競賽上。
商業計劃競賽?聽起來這個主意不錯。1998年3月下旬,1998年3月中旬,恰逢清華大學與MIT聯合培養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第一次師生交流,當時的協會會員張輝正好是項目學員,楊錦方和慕巖就去和這些來交流的師生聊天。這些人中正好有一些參加過創業競賽的學生和指導老師,他們告訴楊錦方和慕巖,如果科創協會想要舉辦類似的創業競賽的話,他們可以去麻省理工的官網上去看看大賽的一些具體資料。
楊錦方他們找到的信息是,麻省理工從1991年開始舉辦創業競賽,最初將近是1萬美元,後來增加到5萬美元,因此這場賽事又被稱為5萬美金大賽。
雖說協會裡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有,學生幹部也不少,創業過的卻是一個也沒有,創業大賽比什麼,怎麼比,他們也是一頭霧水。楊錦方就去麻省理工大賽官網上直接翻譯了所有的競賽資料,比賽規則也完全按照他們的來。
1997年的4月,清華園內外物復甦,綠意盎然,年輕學子的活力有如巖漿,只需要一場震動就能噴薄而出。
楊錦方總是行色匆匆,一個人在在校內校外跑來跑去。因為想要做清華自己的創業大賽,他一直在四處籌集獎金。他去學校申請過經費,學校沒有批准,不過他沒有氣餒,校內不行就找校外資源,清華的學生,這點自信還是要有的。
協會裡的成員王科在新東方當老師,在麥肯錫兼職過,還認識通用電氣的首席代表,校外人脈多,幫忙聯繫了一段時間,麥肯錫和通用電氣兩家都給了一些經費,但離實際需要還是有差距。楊錦方沒日沒夜地打電話,問遍了他能找到的各個公司的聯繫方式。據說他在一個半月之內打了1000多個電話,最後一家生產交換機的公司北方電訊拿了7萬塊錢以示支持。
1997年的7萬塊錢可不是一筆小錢,按照北京每平米2000元的房價來算,這幾乎能買上一套小型商品房了。這筆錢也是當時清華大學學生社團收到過的最大一筆贊助金。
大賽轟轟烈烈地啟動了。因為北方電訊的贊助,第一屆創業大賽也被命名為「北電杯」。科創協會沒有固定辦公室,開會一般是臨時借間教室,有時候一群人就在照瀾院旁邊一個喝茶的地方坐下來直接聊。去學校各個部門尋求支援是常規動作。因為理工科的學生要與商學院的學生一起組隊,楊錦方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經管學院跑,院長趙純均教授很支持,提出把大賽轉由經管學院來舉辦,但楊錦方沒同意。
那是一段特別忙又特別充實的夏日時光。在楊錦方的回憶中,他每天學習和工作加在一起要花十七八個小時,經常凌晨兩三點回到宿舍,衝個涼水澡,沾上枕頭就能馬上睡著,第二天早上6點鐘起床的時候,身上的汗水會把蓆子印出一個大大的人形印記,然後又是日復一日地循環。
第一個冠軍隊伍誕生
楊錦方沒想到的是,比賽章程和獎金額度一公布,參賽團隊竟然來了上百個,大部分是清華的學生,也有少部分的外校團隊,整個協會都忙得團團轉,協會元老田範江都帶著一個團隊來參賽了。更沒想到的是,原來這麼多年輕人都思考過創業這回事兒,夢想著要靠創業來成就自己、建設國家。
清華水利系的趙勇和往常一樣,騎車穿行在校園的主幹道上,臨近畢業,他從留學、考公務員、去外企、考研幾個選項中選擇了後者,收到保送本校 MBA 的結果之後,又變得有些茫然。保研更多只是在隨波逐流,而無論選擇哪個,好像都不是他真正想做的。在思考如何打發剩下不多的本科生時光時,他在路邊撞上了宣傳欄裡「創業大賽」的消息。趙勇停下車,看了一遍宣傳海報,主辦者是「科技創業者協會」,金獎有1萬塊的獎金,那句「If we dream, everything will be possible」的口號被特別標註了出來。
他把這個口號反反覆覆讀了幾遍,突然打了個激靈,是啊,這事兒,我能幹!
趙勇立馬調轉車頭去找了高國棟,商量一起組隊試試看——他倆同級,高國棟是電機系的同學,兩個人都被保送了MBA,高國棟肯定也想一起來。沒錯,高國棟聽完他說的話,立刻就同意了,兩個人又看報名條件:必須幾個專業的學生交叉組隊,趙勇和高國棟就又回去找了其它專業的幾位同學。
到了當天晚上10點多,已經是宿舍快要熄燈的時間,趙勇和高國棟跑到科創協會會長楊錦方的宿舍,把後者從床上揪了下來,在參賽報名表上填了名字。
組隊是組好了,報名也報完了,然後呢?幾個人突然發現他們還缺一個最關鍵的東西,就是參賽項目。
接下來的幾天,團隊幾個人開始絞盡腦汁地想點子,甚至跑到了國家專利局去找創意,最後都無功而返。好在高國棟聯繫上了電機系的一位教授,這位教授發明了一個通過高壓電作用產生臭氧,利用臭氧清洗瓜果蔬菜的專利。
小組成員們覺得這個點子不錯,社會上很多人關心這個話題,肯定能加分。原來當時《北京晚報》曾經報導過一則新聞,主人洗完的水果,被家裡的飛鳥誤食,而後狗被毒死。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就連趙勇的畢設指導老師每次吃水果前,都要用高錳酸鉀溶液泡一泡再洗掉,如果能做出一個果蔬清洗機,肯定會有市場。
根據這項專利,團隊裡的「技術總監」高國棟設計了一個微波爐大小的容器,原理是用微氣泵打入臭氧,降解農藥殘留。
產品出來了,在看接下來的項目接下來的市場調研、成品呈現都需要錢,這群學生自己沒錢,他們就想找個能贊助的公司。專做小家電的亞都公司就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亞都以加溼器起家,那幾年正是亞都的黃金時期,公司營收豐厚,北京市民經常在廣播、公交站牌上聽到和看到亞都加溼器的廣告。
趙勇直接給亞都公司辦公室打電話,沒人回復,又跑到亞都公司門口蹲守,也無功而返。後來他找到一本名為《亞都物語》的書,這是亞都創始人何魯敏的自傳。讀了兩遍之後,趙勇找到了一條重要線索:何魯敏是清華校友,他還有一個同學在清華做教授。高國棟和趙勇趕緊找到這位老師講明來意,老師也很豪爽,當即給老同學何魯敏打了個電話,告訴他兩個清華的小師弟想見見他,給他們約了一個時間。
趙勇和高國棟騎車跑到清華科技園的亞都公司,這還是他們第一次去民企,兩個人興衝衝上樓,看到「辦公室像籃球場一樣大」,震撼到了,世界上還有這麼大的房間,自己待在校園裡視野實在太狹窄了。
這次談話不太成功,聊了一會兒,何要謝客,趙勇和高國棟只能訕訕告辭。外面正在下雨,他們躲在亞都大廳,一個人跟他們搭訕,聊了一會兒,他們才知道,這是亞都副總、清華師兄文輝。文輝站在大廳裡聽完了淨菜機的想法,回頭劃給了他們十萬塊錢。
拿到了錢的趙勇和高國棟興奮不已。接下來那個瘋狂的夏天,這兩位MBA研究生幾乎完成了所有的實踐課程。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在炎炎夏日下去街頭做市場調研,廢寢忘食地調試產產品,所有的迷茫情緒一掃而空,留下的是堅定和激情。
5月份的初賽過後,報名了創業大賽的田範江舉辦了一場發布會,宣布他做的中文搜尋引擎天問要開始商業化運營,之後就退出了比賽,趙勇有些竊喜:強敵又少了一個。
慕巖的弟弟慕磊做了一個音樂分享網站,有點像是Sportify的遠古版,他拉來了力學系的陶敏一起組隊參賽。陶敏和科創協會淵源也不少,她和慕磊是同班同學,還是倪正東同一個實驗室小几屆的師妹,當時正在校報做記者,經常跑來科創協會做報導。慕磊的這個音樂分享網站初賽就被刷下來了,賽事組織們看到這邊正好缺一個新聞專員,就把陶敏拉了進來。
籌辦賽事是一方面,組織創業學習與交流是協會更重要的日常活動。協會裡很多人認可《第五項修煉》的方法,大家爭相學習,提出也要把協會打造成一個學習型組織。相應的讀書交流必不可少,有一陣子,王興說自己在讀《全球通史》,楊錦方放在手邊的則是《資治通鑑》,陶敏連連感嘆,協會裡果然臥虎藏龍。
王興是協會的宣傳骨幹,作為本科小師弟,他承擔起了貼海報和發宣傳手冊的工作。陶敏對王興的印象很深刻,因為海報定好之後,王興帶著幾個人一夜之間就能刷滿整個校園。他還有個貼海報小技巧,就是一定要在別的海報都貼完之後再貼上創業大賽的海報,這樣自己的海報就不會被覆蓋。他還要把四千多份宣傳手冊一本一本地發到各個寢室。後來大家笑傳美團的地推文化就是在清華大學貼海報和發宣傳冊時候建立起來的。
比賽到了後期已經是深秋,天色寒冷,王興貼海報的漿糊桶有時候都會結冰。他們經常在貼完海報後去吃頓麻辣燙,幾毛錢一串,又便宜又驅寒,有時候也去倪正東家裡蹭一頓火鍋。在一群住宿舍的學生裡,倪正東是協會裡唯一一個已經結婚在校門口租房子住的。
這些協會成員沒什麼經驗,但是他們的幹勁兒足。決賽當天,北方電訊臨時找了路透社等幾家外媒來採訪,被問起決賽通稿時,陶敏才慌了神:自己都沒見過外媒,哪裡有什麼英文通稿。不過她馬上反應過來,立刻找了英文系的肖家放同學來做翻譯,兩個小時之內就把英文通稿送到了外媒記者手上。
1998年10月16日下午,在經管學院的偉倫樓報告廳,創業大賽決賽上,協會請來了校長王大中親自上臺講話。面對著評委席上的麥肯錫中國區董事長歐高墩、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馮波等人,趙勇的淨菜機團隊拿走了金獎獎盃和一萬元的獎金。
大賽走向全國
清華是全國高校的風向標,第一屆清華大學創業大賽的消息如同東風一般吹遍了全國。「大學生也能組織創業大賽」,「大學生也能創業」,「創業也是一種選擇」,這樣的認知開始慢慢紮根,許多高校學子開始自發組織如同清華一樣的創業大賽。
1998年,在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民建中央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儘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實業的提案》,後者在此次政協會議上被列為「一號提案」,如同催化劑一般點燃了國內將研究成果向項目轉化的熱情。
當年10月,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決賽結束後,時任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在清華大學見到了慕巖、楊錦方、倪正東、陶敏等大賽的主要組織者和趙勇等參賽者,鼓勵他們「大膽嘗試,爭取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成思危看到了清華創業大賽的潛力。當時全國一年有3萬多項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的不足5%,而將技術轉化為產品,正是參加創業大賽的大學生們要嘗試的道路。
年底的時候,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亞洲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論壇,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陳小悅帶著慕巖、楊錦方、倪正東三人參加。到了論壇上他們才知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名古屋大學等亞洲最知名高校中,舉辦過創業大賽的只有清華一家。清華大學有意借大賽的東風,在北京打造一個能媲美史丹福大學和矽谷的創業聖地。
天時地利人和。第二屆創業大賽舉辦的時候,科創協會已經和一年前大不一樣。
倪正東接任了會長一職。據說由於倪正東不善言辭卻又資格最老,大家並不知道他能否把科協做起來。但是倪正東很快就顯露了他的優點,有定性不動搖,用慕巖的話說就是「心裡有根」。大賽籌備期間,已經是研究生最後一年的倪正東收到了美國一所名校的offer,很果斷地放棄了——他已經決定要做好大賽,紮根國內。因為工作太忙,這一年他還屢次累出了胃出血。
如果說第一屆大賽只是一段簡短有力的前奏,第二屆賽事才是這支樂曲的精華章節。這一屆中,多個清華創業小組接連出場,發布會接連不斷,校園內外關於創業的話題高潮迭起,他們成為了真正的時代之星。
水木雙璧
又紅又專影響的不僅是慕巖和田範江,精緻利己還沒有霸佔校園的時候,有些同學自發產生了和他們相似的想法。
清華大學的汽車系曾經是清華大學最王牌的專業之一,吸納了不少「狀元」,比如93年廣西全省理科第一名陳曦。入學的時候他們對汽車產業無比嚮往,陳曦的上鋪兄弟童之磊還記得在他入學的第一堂課上,老師這樣說:「汽車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誰能成為全世界第一汽車大國,誰就能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但是不久後他們就發現,現在計算機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專業,這讓這群汽車系汽車協會的小子們憤憤不已。
如果說專業之間的競爭還只是小小的心裡挫折,97年的時候一場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打破了他們心中最牢不可破的理想。當時汽車第一大國日本在金融風暴的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如果汽車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為什麼汽車工業強國日本會受到如此巨大的衝擊,而美國卻顯得毫髮無傷?
他們溯遊尋源,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從70年代開始,美國的支柱產業已經不再是汽車產業,而是以新型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其中的代表正是蘋果、雅虎這樣的矽谷公司,這些公司帶領著美國挺過了金融風暴。
換而言之,中國如果想要成為像美國一樣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不能只靠汽車產業,還需要從現在開始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提升基礎設施,出現一大批蘋果、雅虎式的公司。
天下興亡,從我做起。雖然他們是汽車系的,但是現在也要搶計算機專業的行當。第二屆創業大賽開始報名的時候,擔任汽車協會主席的魯軍提出,要以協會成員劉穎的個人網站「化雲坊」為根基,做一個商業化運行的項目。
化雲坊是1998年12月15日開通的,用的伺服器是清華大學16號宿舍樓519活動室裡的一臺老式PC機。劉穎的文筆很好,積攢了一大批忠實粉絲,當時網站日訪問量超過一萬人次,與此同時伺服器也越來越貴,所以他也同意大家一起來做這個網站。
創業風潮下,清華大學為了鼓勵學生創業出了一條新規,允許學生暫停學業去創業,創業不成功,還可以返校繼續讀書拿學位。當時媒體都在報導材料系的邱虹雲已經休學,正在創業的魯軍和劉穎也都有了暫停學業的打算,看到有了打頭陣的,立刻把自己的休學報告也交了上去。沒想到,邱虹雲休學只是媒體的一場誤會,魯軍和劉穎兩個人一起成為了「休學創業第一人」。
5月份,魯軍、劉穎、童之磊、陳曦、馬雲合力創業的公司成立,取名為FanSo,來源於「We are fans, so we do it.」的集體信念,公司中文名叫易得方舟。團隊開始分工很明確,魯軍作為CEO,主要精力花在融資上;童之磊是常務副總裁,負責公司日常運營管理;陳曦負責技術,劉穎依然是:」站長」,負責網站運營;來自電機系的馬雲則負責市場營銷。
易得方舟在創始之初就被視作希望之星。化雲坊在校園內名氣很大,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家公司肯定能成,還有高年級的研究生給了他們幾萬塊錢,做了易得方舟真正意義上的天使投資人。為了進一步獲得媒體關注,儘快拿到融資,他們報名參加了第二屆創業計劃大賽。
同屆賽事中的另外一個希望之星項目是視美樂。視美樂的合伙人是王科、徐中和邱虹雲。
王科是科創協會成員,之前一直在做組織工作,這次,他想自己下來做。
他是浙江寧波人,出身於商人家庭,從小耳濡目染,一直頗有經濟頭腦。他是協會有名的「大款」,在新東方當老師,一個月能掙兩萬塊錢,花998塊錢買了全協會第一部阿爾卡特手機,楊錦方都羨慕得不得了。當時張朝陽來演講,王科看當時的張也挺不起眼,「一個窮學生,打著計程車來學校講課」,怎麼能夠兩年後就上了雜誌封面,成了全國聞名的網際網路創業新星,全國各地做演講呢?
還是要創業啊,王科心裡想。正巧他在學校裡參加了一個發明比賽,結識了材料系的天才少年發明家邱虹雲,覺得邱虹雲做出來的投影儀成本低廉,能搶佔進口投影儀的市場,決定和邱虹雲一起創業。邱虹雲當技術,王科當銷售,他還拉了MBA學生徐中來做管理工作。
王科家裡很支持他,公司註冊的時候,家裡寄過來了多年積蓄的存款,王科和徐中去清華照瀾院郵局取款,然後去工商局註冊。這個時間,正是科創協會第二次創業大賽的啟動時間,三人就「順便去參加了一下」。
視美樂最亮眼的成績在於它是清華內部最早拿到融資的學生創業項目之一,那時候中國的金融投資行業極不發達,馬化騰為了新生的騰訊融資來北京多次,都鎩羽而歸。田範江的天問,也是因為找不到融資後來就被迫關閉。知道融資這個概念的大學生都不多,易得方舟幾個人為了了解融資是什麼,專門買了一本《風險投資》,看到作者是人大教授劉曼紅,跑上門去請教才搞明白。
王科和邱虹雲、徐中他們比較幸運,剛成立的興業投資管理公司的總經理潘福祥教授給他們牽的線,上海第一百貨總經理張引祺第一次聽到這個項目就特別感興趣,籤下了前後兩期共5250萬元的投資協議書。
視美樂還在清華大學同方大廈多功能展示廳召開了融資發布會,上海市秘書長和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都參加了這次發布會,就連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也來了。一同參加清華創業計劃大賽、並在預賽服務類拿了冠軍的葉濱坐在隔壁學苑大廈的頂樓十樓辦公,看到下面熱鬧的發布會,內心充滿了羨慕之情。
易得方舟也拿到了融資,他們自己在搜狐網的搜索框裡搜索「風險投資」幾個字,一條結果也沒有,後來搜了「投資」兩個字,按照搜索結果一家一家過去找,找了兩百多家,絕大多數都是虛假信息。後來找到了一個叫麥剛的投資人,他創立的浦東科創給他們注資了600萬,加上此前魯軍一個朋友投進來的30萬和零零碎碎的一些錢,易得方舟一共湊到了660萬元人民幣。
易得方舟和視美樂兩個項目,不僅在學校內的創業大賽上所向披靡,接下來的全國創業總決賽上也是擊敗了各路高手,一起為清華大學捧回了兩座「挑戰杯」的金獎,他們的名字全都刻在了清華大學的「歷史牆」上。
年輕人的第一次失敗
視美樂和易得方舟名氣搞得都很大,但是很不幸,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早期的網站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賺錢,易得方舟同樣不清楚怎麼賺錢。幾年後有一位做培訓的老闆對魯軍說,當年他找到易得方舟,想投廣告,居然被拒了。作為全國最大的大學生門戶網站,所有人包括投資人在內,都在跟他們說,不需要什麼盈利模式,你們只要把流量做到極致,然後就能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就能賺錢了。也許是這種思想,也許是年輕團隊的不經事,結果就是流量花花漲,收入幾乎沒有。
沒有現金流,就需要靠融資生存,幸運的是,易得方舟不缺投資人的信任,老投資人都願意持續投入,不幸運的是,不管新老投資人都無法繼續投資。原因在於,公司在1999年9月幾位創始人註冊成立了公司,隨後就有了幾位天使投資人,浦東科創等三家投資公司在2000年1月份和易得方舟籤署了投資協議。當時有個工商規定,半年內註冊的公司不允許變更,這樣就形成了在機構投資人進來之後,工商股東是創始人團隊,實際股東是創始人加天使投資人,這時只要一位天使投資人不籤字,就無法完成變更。
看上去的工商變更難題,實際出在創始團隊的內部矛盾上。易得方舟的創始人之前都是清華大學汽車協會的會員,彼此之間不僅熟悉,也沒有什麼身份上的差別。雖然魯軍是會長,但是大學社團裡的會長也不過就是一個身份而已。現在這五個人組成了一個公司,魯軍出任CEO,童之磊承擔電子出版業務,其他三個人各自管著技術、市場和運營。公司裡有了什麼事兒,大家馬上就會像在協會裡一樣拿出來討論一番。不同的是,現在的討論上有了一種微妙的身份上的差別。
憑什麼你說了算就算?為什麼我說的就不行?一個人從市場的角度討論網站應該這麼做,另一個人馬上反駁這在技術上根本實現不了。結果往往就是幾個人討論一天而毫無結果。他們在清華創業園公共會議室開會,其他人都很羨慕他們之間氣氛好,討論激烈,其實這才是易得方舟的大問題。
某件事情遲遲不決之下,還出現過這樣一個情況。魯軍以CEO的身份決定施行A計劃,突然有一個人站起來說:「我不同意,我提議立刻召開董事會,由大家投票決定。」反正董事現在在場的有一大半,大家立馬就開了一場董事會,推翻了CEO的決議,決定施行B計劃。突然又有一個人站起來說:「我不同意董事會的意見,我提議我們立刻召開股東大會,有股東投票決定。」這些人也佔了一大半股東席位,所以股東大會立刻就召開了,經過投票,B計劃又被推翻了,討論重回原點。
當然他們的爭論都不涉及個人,全都是就事論事。只不過到了最後,意見不一錯過了本身就成為了易得方舟最大的負累。最後時刻,易得方舟還有一次融資救命的機會,但幾個外部股東之間遲遲不能達成一致,最終錯過了這次機會。
結果到了2000年的4月份,公司倒是快破產了。這幾個人趕忙想了一個法子,做了一個校園系統,方便大學生選課、查成績、查學分等學業活動。高校的網站系統都很原始,清華大學裡的學生每次選課也要去機房「排隊三小時,上機五分鐘」,這個系統放在學校裡肯定受歡迎。
馬雲給這套系統起名叫做校園時代,英文名Campusage。馬雲有個同班同學的父親是華南理工大學電機系的系主任,他就找上門去免費提供校園時代系統的試用,就把這位叔叔拉上發布會幫忙站臺。此外一起站臺的還有一位中國人民大學的系主任。
這場發布會看起來效果很好,媒體報導也很多,但顯然易得方舟的問題根結不在業務或者產品上,年輕氣盛導致的內部矛盾,讓任何資金都無法進來,而魯軍,劉穎對公司的執著,又使投資人另立新公司的計劃無法執行。後來有很多說法說是2000年的第一波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納斯達克崩盤導致易得方舟融資困難而關閉,其實不是,易得方舟一直不缺投資,2001年後都有投資人願意投資重新開通Fanso網站,只是經歷了這一段經歷的人,不願意在跳進去。
在公司出現問題後,魯軍意識到問題很難解決,就把在線出版業務放到一個「救生艇」中文在線上,由童之磊獨自掌舵,漂流而下。10月份的時候,因為交不起每月12萬元的伺服器託管費,易得方舟網站關閉。
公司又維持了一段時間。因為大部分員工都是學生,沒有生活成本,所以不發工資也不走。魯軍清退了一半人,接了幾個項目,做研發系統賺了點錢,把之前欠下的半年工資用另一種方式補上了。隨後他宣告易得方舟徹底關閉。
這件事兒給他的身心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有一次會議結束以後,他走到馬路上,心裡疼得什麼也看不見,眼前全部是灰濛濛的一片。之後為了休息,他回家開了一個小吃店,每天炸油條下餛飩,就這樣過了兩年,才慢慢從這種痛苦的狀態中走出來。
視美樂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王科深受科創協會的影響,堅信創業是與國家未來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事業。當時市場上在賣的最便宜的也要幾萬塊錢一臺,邱虹雲手工做出來參賽的投影儀成本只要一千多元,所以王科希望視美樂的投影儀能夠用低價突破國外的投影儀產業鏈,帶來國產投影儀的一片新天地。
理想的美好總是與現實的殘酷形成鮮明對比。在量產產品的研發階段,為了嚴格控制成本,視美樂要儘可能在國內採購零部件。一臺投影機有幾百個零部件,有十幾個關鍵部件需要進口,當時國內上沒有一個液晶投影機的專門配件生產廠。
王科和徐中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在國內尋求合作方的努力中,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結果是,處於起步階段的國內供應商在技術和工藝上都遠遠達不到要求,這些廠家的產品多屬於手工或者半機械化操作,產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不穩定。視美樂是一個初創公司,市場前景不明,零部件合作的廠家也不願意投資去改善生產線。就這樣,視美樂雖然基於夏普液晶片的單片投影機獲得成功,但在大規模生產過程中也遇到了關鍵部件供貨困難的問題,後來不得不採取了與臺灣廠家的合作。
國際知名的投影機巨頭Epson、Sony等都有一系列的高中低端產品,視美樂如果要參與競爭,也需要開發出一系列的產品,而國際上開發一款產品大約需要5000萬。王科就發現三片式投影機即將成為市場主流。視美樂緊急召集新的研發團隊,在2001年底拿出了中試樣機,可惜這款樣機的生產成本遠高於視美樂與臺灣廠商大億合作生產的產品。視美樂還相繼成立了LCOS投影技術、數位相機、液晶背投等多個研發團隊。後來由於投資要求過大或不具備商業價值,只能作為公司技術檔案存檔。
對於如何打開市場,視美樂也是困難頗多。儘管是全國知名的明星創業項目,但對於動輒數千上萬元的投影儀,採購方仍以企業和高校為主。視美樂的產品穩定嗎?售後可靠嗎?這些不能不在採購人員心裡打上一個問號:如果索尼的投影儀出現問題,所有人都不會認為是採訪人員的問題,但是如果一家小公司的產品不夠好,那他就要承擔責任。
內憂不斷,外患頻仍。視美樂2001年初銷量低迷,但是投影機零件訂貨一直沒有停止,日本夏普公司以雙方籤訂預期訂貨合同為由,迫使視美樂採購了大量過時的單片式液晶,導致現在庫房裡堆滿了賣不出去的原材料和單片液晶投影機,流動資金幾乎告罄。到了7月份,視美樂實在忍無可忍,明確通知夏普公司停止進貨。
另外兩個對視美樂造成嚴重打擊的事件是美國的「9·11」恐怖襲擊和創業板中途喊停。創業板要開放的時候,視美樂就排在了上市企業中的第一個,2000年底就找來了中信證券做上市輔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管理決策都是圍繞著融資和創業板上市而進行的,創業板喊停影響巨大,直接造成了後期融資困難以及資金鍊斷裂。
關於創業板的噩耗王科還沒有消化完,沒過幾天,另一個壞消息又傳到了他的手中,2001年的11月份的公司銷售業績大幅度下滑。為什麼會下滑呢?市場負責人說,市面上出現了大量價格低廉的水貨投影機,原本是銷往歐美的,但是美國發生了911事件,嚴重打擊了歐美進入市場,所以只好以水貨的形式進入中國。
聽到這個消息,王科突然覺得很疲憊,生平第一次萌生出了放手的念頭。視美樂經歷了這麼多磨難,二期資金的波折、研發的困難、銷售的不利、供應商的壓榨、以及上市的受挫,這些他們都一一克服了。但是現在,遠在大洋彼岸的一個意外的黑天鵝事件,就能把視美樂壓得抬不起頭來。
不,還有希望。因為日本供應商對臺灣廠商要價更合理,視美樂與臺灣廠商合作推出的新款投影機看起來還有一戰之力。只要這款投影機銷量起得來,視美樂就能活下去。
王科迅速制定了新的銷售計劃,準備大幹一場。春節會有一個家電消費熱潮,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機。他要打出一場漂亮的反攻戰,他要——
董事會決定辭退王科的消息來得無聲無息,就像是那年北京下的第一場雪一樣安靜。投資方的理由很簡單,視美樂應該是一個研發公司,而不應該是以市場為主導,這會影響投資方的名聲。
春節過後,王科就離開了視美樂,徐中接替了他的工作。沒過多久,徐中和邱虹雲也相繼離開,關於視美樂的江湖傳說至此風流雲散。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第二屆清華大學校園創業大賽是科創協會主辦的最後一屆,之後隨著大賽規格升級,校團委接過了主辦權。
畢業在即,倪正東心裡還是想著科創協會,想著中國的未來以及產業救國的念頭,「做一個創業者服務的平臺吧」,這個念頭在他心裡縈繞不去。
正好創業大賽告一段落,倪正東把協會成員組織起來,討論了這個想法,大家熱烈響應,陶敏等五六個同學當即加入,幾個學生在一起決定創辦屬於自己的公司,名字就叫做「清科創投」,亦有傳承清華科創協會之志的意思。
清科創投剛開始的那幾年,倪正東也是先後經歷了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業務轉型、裁員收縮等等困難,後來同學們全都因故離開,堅持下來的只剩下倪正東一個人。他是窮學生出身,沒有什麼社會資源,依然在需要資本支持的創投領域堅持了下來,20年過去,清科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最全面的創業投資綜合服務平臺。今年6月清科集團旗下的清科創業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已經於12月30日成功上市。
除了清科創投這個正統外,慕巖和田範江創辦的百合網、王興創辦的校內網、飯否,以及楊錦方加入王興後一起創辦的美團網都是科創協會的血脈後裔。有人說,那幾屆清華出來的創業者,大部分都跟科創協會以及創業大賽沾點邊。
百合網初創,田範江(右三)與員工、清華同學(右一右二)合照
趙勇後來在KPCB中國開始做VC行業,2009年加入遊戲公司愷英網絡,任聯合創始人及COO,公司後於2016年在A股借殼上市後,他於2015年創辦早期VC零一創投。
魯軍在家鄉賣了幾年包子後,發現了餐飲業與網際網路之間碰撞改造的價值,重出江湖創辦了通卡。通卡協助商家管理會員體系,提供餐飲CRM精準營銷服務。2012年,通卡為騰訊所收購。
談起曾經的易得方舟,魯軍說自己做過的唯一正確的決定就是分拆中文在線。在易得方舟幾乎山窮水盡之時,喜歡讀書的童之磊帶著「生死有命」的想法擔起了中文在線,幾經波折,2015年於A股上市。
馬雲捨棄了自己在清華的研究生學位,轉頭加入了網易,開創了網易的SP業務,2003年,他和浦東科創的麥剛決定再次聯手,加上剛剛回國的劉勇,三個人一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社交網絡億友網。同期誕生的社交網絡還有慕巖創辦的yoyonet(友友網),後來與百合網的前身heiyou合併,以及校內網,這群科創協會和科創大賽的人佔據了web2.0時代的半壁江山。
後來億友網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法國交友網站Meetic,馬雲和劉穎又創立了母嬰網站媽媽說和電商網站麥樂購。
劉穎在中文在線做過幾年,現在他在嘗試一個新的網絡文學模式對話體小說,他的新項目就叫做「話本小說」。
邱虹雲的發明創造欲一直未減,視美樂失敗後,他回到清華拿到了光學專業博士,手工製作了中國第一臺用於天文觀測的科學CCD相機,後來創辦了天文相機公司光速視覺。現在他的興趣是每天拿起望遠鏡巡航漫天星河。
徐中選擇了回清華授課,現在他是管理學社群清晨領導力的創始人。
當年滿臉羨慕、在隔壁頂樓觀看視美樂發布會的葉濱,曾是第二屆清華創業大賽預賽中服務類項目的冠軍,比賽中跟評委王功權聊了一次後就決定退出比賽,專心於自己的創業項目V2。V2是中國最早的網絡視頻會議產品,現在還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V2的天使投資人是一名海外商人,1999年的時候面對葉濱他們猶豫了很久,後來眼看中國入世成功,覺得祖國崛起大勢所趨,咬咬牙給他們打了一百萬。
2007年的時候葉濱又創立了海報時尚網,2011年初由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併購。後來葉濱在清科做到三年投資人,2013年的時候不甘當一名旁觀者,再次下海創辦了「The One智能鋼琴」。
還有一對值得一提的北大清華兄弟倆,雖然唐寧作為宜信創始人現在更有名,但在20年前,在第二屆清華創業大賽預賽中,憑藉掌上電腦項目WebPAD獲得「初賽優秀計劃獎」的唐陽首先獲得了媒體關注。WebPAD項目沒能成功商業化,後來他在校園內創辦了類似於早期Netflix的租碟網站「流星小站」。畢業之後唐陽創立了寵物社區門戶網站「狗民網」和金融巴士等,他還是校內網最早的天使投資人之一。
上述幾位只是當年曾經參與過創業大賽的學子,在全國範圍內,科創協會以及創業大賽掀起的風暴更為廣泛,影響更為深遠。如果不是受到視美樂激勵,劉慶峰可能根本沒有創業的念頭,科大訊飛也根本不會出現;沒有葉濱的親身示範,他的高中同學楊浩湧也不會見識到國內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變化,迅速回國投身到分類信息網站的戰爭中來;崑崙萬維的董事長周亞輝可能沒有機會從清華停學創業,只能老老實實讀完書後再進入社會……
二十年後的中國,果然如同田範江當年所設想的那樣,在信息科技領域全面發力,與美國科技產業的競賽全面爆發。而當年由幾個學生所組成的科創協會,再次被人們拂去歷史的塵埃,重新估算其價值。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培養和鼓勵了一大批大學生創業者,更在於點燃了中國信息科技產業創業的火把,在一片黑暗中為那些仍有一腔熱血欲報國的青年們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