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個拼圖——洛林-阿爾薩斯

2020-12-16 小白威廉看歷史

大家好,感謝大家百忙之中閱讀小白的文章。您的閱讀是對小白真心的支持。歡迎關注小白Wilhelm看歷史(舊名為小白看歷史世界)。

眾所周知,普魯士王國在俾斯麥等人的帶領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得以統一。其中,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正式統一了南德諸邦,並從法國得到了洛林-阿爾薩斯地區。那麼,洛林-阿爾薩斯,作為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她對德國的重要性在哪裡呢?

先說說洛林-阿爾薩斯怎麼併入德國的吧。普法戰爭結束後,俾斯麥一度擔心,英國人眼中歐洲大陸均勢迅速被新生的德國打破,從而導致英法快速聯合對抗德國,因而俾斯麥在獲取洛林-阿爾薩斯的問題上「顯得」猶豫不決。

堅決支持獲得洛林-阿爾薩斯的德國軍部高層,是毛奇將軍。

老毛奇(1800-1891)
施裡芬(1833-1913)
小毛奇(1848-1916)

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普魯士元帥和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德國著名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又稱老毛奇。是一戰前與一戰初期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之叔。

要理解老毛奇所持觀點,得先扯一點點題外話。

「施裡芬」計劃十分著名,由德國總參謀長施裡芬制定,旨在速勝法國,然後再攻俄國,在戰勝兩國後迫使英國求和。

施裡芬是老毛奇的繼任者,小毛奇是施裡芬的繼任者,但兩位繼任者都沒能執行前任的意志。

小毛奇大家知道,在東西線間猶豫不決,沒認真貫徹「施裡芬」計劃,導致西線陷入持久戰而被撤職。

那麼,既然說施裡芬也沒有貫徹老毛奇的方針,那麼老毛奇的戰略方針是什麼呢?

終於回到了正題。老毛奇的重心是東方,他覺得,如果法俄聯手,那麼應該先全力攻打俄國,因為俄國現代化程度不如法國,一旦擊潰則勢如破竹,使得俄國牽一髮而動全身,甚至滅亡。事實證明,老毛奇的戰略思想極為正確。一戰時德軍以少量兵力就引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但也是因為東線兵力少而在東線浪費了過多的寶貴時間。

那麼,為了在西線有效阻擋法軍攻勢,就需要大型工事輔助。老毛奇看重了洛林-阿爾薩斯的梅斯要塞。老毛奇的構想是,在洛林-阿爾薩斯與萊茵河右岸普魯士本土建立四大要塞群,這樣一旦戰爭爆發,東線部隊不必擔心西線守勢。

毛奇的觀點使得俾斯麥心動,但俾斯麥本身也只是「顯得」猶豫不決,若非忌憚英國,他不會猶豫。接下來看看奪取洛林-阿爾薩斯的其他必要之處。

17-18世紀時的法國洛林阿爾薩斯

(所謂洛林-阿爾薩斯,是指阿爾薩斯的全部與洛林的部分)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國家之一。資源對於工業發展必不可少,但並非以前的主流觀點那麼簡單,說「洛林-阿爾薩斯是煤鐵資源開採區,德國亟需」僅此而已。德國自己的魯爾區和西裡西亞工業區煤鐵資源還是比較充足的。小白認為,洛林-阿爾薩斯是法國本土最大的煤炭生產區。德國佔領這裡,能迫使法國更依賴海外煤鐵資源,同時法國自己的工業發展步伐也不得不放緩,因為資源千裡迢迢,供應不如本土穩定。事實也的確如此。一戰前的幾十年法國的工業發展屬實一般。

接下來,是政治與民族的問題了。德法一直視洛林-阿爾薩斯為本土。這裡在路易十四以前一直視神聖羅馬帝國轄地。雖然路易十四奪取後這裡併入法國兩百多年,但當地居民血統依然以德意志民族為主,法語並不佔優勢(所以,都德《最後一課》就是文學作品而已,不要輕易相信這是歷史真相)。普魯士大本營的戰略方針是「小德意志計劃」,即統一除了奧地利之外所有德意志民族聚居區,那麼,洛林-阿爾薩斯必取不可,這樣符合德意志民族的民心。【害,小白無聊地槓一句:美國也是德裔為主誒(手動emoji)】

但是,這些不是真正壓倒俾斯麥作出決定的最後一根稻草。老毛奇的預期、英國人的幹涉、對未來法國工業的打擊、民心所向,這些無法明確100%預見,都只能是較為準確的遐想,面對已經發生過的歷史無法匹及。

俾斯麥眼中,唯一一件已經發生而且未來完全可以預見很可能再次發生的事情,就是:如果洛林-阿爾薩斯在法國手裡,法國太容易對南德諸邦滲透影響了。

1905年德國區劃

德意志帝國的政治架構,其實不是聯邦制,而是緊密的邦聯制,優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鬆散邦聯制。與聯邦制相比,各下屬區域自由度更高,但只有與普魯士的意志統一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合力。

如圖中所示,德意志第二帝國境內仍保留有許多邦國,但是,注意:洛林-阿爾薩斯地區是普魯士直屬地區。

(從這張普魯士統一戰爭圖可以間接看出法國與南德諸邦之間,就隔了一個洛林-阿爾薩斯)

歷史上,有奧地利這樣一個雖然有時會鬧掰但多數時候齊心的德意志兄弟時還好。南德諸邦大多數時候都是奧地利的勢力範圍。可是,普奧戰爭後,奧地利戰敗。普魯士為了統一南德,禁止奧地利插手,卻沒有想到,由於奧地利的勢力真空,1866-1870這麼短的時間內,拿破崙三世這個看似很愚蠢的人先於普魯士開始滲透南德諸邦。

歷史上,拿破崙一世曾驅逐過奧地利的勢力,以南德等地為基礎建立了傀儡政權萊茵同盟。這件事情在俾斯麥心中細思極恐,在普魯士高層中經歷過那段恥辱歷史的老毛奇、羅恩等人心中難以釋懷,而在幼年參加過反拿破崙的施泰因梅茨等人心中更加深刻、更加鬱憤。雖然現在法國戰敗,但是要斬草除根,必須要阻止法國向南德的滲透。

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普魯士而非全德意志的名義吞併洛林-阿爾薩斯,在法國與南德之間製造隔離。

(這麼做是有必要的。南德本身只對奧地利有好感。那個從普奧戰爭之前統治到一戰才去世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一世的妻子茜茜公主,就是南德出身。而若非俾斯麥製造了普魯士被法國入侵的假象,激發了南德對於民族的認同感,南德多半不會出兵幫助普魯士。)

從結果來看,俾斯麥的這個想法非常明智。拿一次世界大戰來說,德國軍隊裡有名的南德王室將領有許多,包括巴伐利亞王儲、符騰堡公爵阿爾布雷希特等人,公海艦隊司令希佩爾也是巴伐利亞人,巴伐利亞近衛擲彈兵團更是在東西線屢立戰功。一二戰結束,洛林-阿爾薩斯兩度失去,但南德卻永遠地和普魯士連成了一體。這就是洛林-阿爾薩斯的最大價值所在。

歡迎大家關注小白Wilhelm看歷史。如果喜歡小白的文章歡迎點讚和分享哦。小白會繼續努力創作,呈現給讀者更多精彩內容。您的反饋就是對小白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歐洲分裂與融合的見證者:阿爾薩斯-洛林
    一年後,新的政治德國摧毀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了統一了德意志帝國。該地區被割讓給德國後,成為了德皇的私人財產,歸德皇一人所有,1918年迫於戰敗的壓力,德皇退位,阿爾薩斯和洛林成為「無主之地」,並宣布脫離德意志帝國。同時,另有支持獨立建國的人組建了阿爾薩斯-洛林共和國,但隨之而來的法國軍隊禁止了公民的獨立投票。
  • 小時候,都德小說《最後一課》中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現在屬於誰?
    說起法國小說家都德《最後一課》,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小弗朗士,一個生活在法國阿爾薩斯省的頑皮淘氣的小學生,經常遲到逃學,可是老師在課堂上宣布這是最後一堂法文課,他非常震驚!他頓時對以前讀書的不努力感到後悔。想必小時候的我們都被韓麥爾先生的愛國精神所感染。
  • 法國阿爾薩斯的前世今生,命運如此多舛,跟德國交織了千年之久
    說起阿爾薩斯,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想起來的是某玻璃渣···當然不是那個,大家肯定都是通過小學課文《最後一課》知道了現實中的阿爾薩斯是法國的一個省份的對不對?那麼,現實中阿爾薩斯省在歷史上有著什麼樣故事呢?法蘭西風情
  • 說德語的法國人抗擊德國,軍歌成為《馬賽曲》,兩國70年矛盾根源
    「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這段話,選自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後一課》,很形象地展示了普法戰爭後,法國人的真實寫照。 曾經主導歐洲400年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被普魯士「拉下神壇」,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建立了起來。然而,對於「鐵血宰相」俾斯麥來說,如何削弱法國,爭奪歐洲霸權成為普魯士的下一步戰略目標,他該如何做呢?
  • 統一的德意志實力強大,為什麼不吞併自己的老冤家法國?
    因為他心裡透明白,能拿到巨額的戰爭賠款和阿爾薩斯、洛林兩地區就已經達到目的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對德國很重要。這裡面摻雜著民族感情,有關兩地的歸屬,德法一直爭論不休,頗有微詞,但兩地的母語都是德語,德意志民族始終認為這是自己同胞,只是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因戰爭被法國佔領,現在只是拿回屬於自己的領土而已。
  • 德意志第二帝國威廉一世昏庸懦弱,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拿破崙三世傻不拉幾向德國宣戰,俾斯麥的計劃柳暗花明地成功了。隨之而來的,是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最後一場大戰——普法戰爭。 最終,法國割地賠款,賠償50億金法郎,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這塊地在歷史上就是德法之間爭來爭去,其實沒有小說《最後一課》裡面寫的那麼悲情。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因德國而誕生也因德國而滅亡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是法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即是君主制在法國走向消亡,也使共和制在法國得以鞏固;既在一戰時打敗德國、維持了法國在歐洲的大國地位,也在二戰時投降德國、使法國淪為傀儡政權。那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是如何興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領土縮水24%,德國國歌中提到的4個地名,如今一個也不在自己手中
    這首著名的《德意志之歌》是創作於德國大革命期間,寄託著詩人希望德意志各邦能歸於統一的期盼。1922年,這首歌被魏瑪共和國確定為德國國歌,德國士兵正是高唱著這首歌橫掃西歐、決戰蘇聯的。
  • 法國為何屢次吞併德國的薩爾
    薩爾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區,經濟發達,礦產資源豐富,與阿爾薩斯-洛林接壤。因此法國對薩爾心存野心,多次將薩爾從德國分離出來,試圖併入法國。那麼薩爾在法德之間是怎麼多次易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薩爾盆地地區
  • 一戰以後的德國魏瑪共和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戰後魏瑪共和國接手的是怎樣的一個德國呢?德國戰爭賠款受害國2000多億馬克;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法國,薩爾煤礦區劃歸法國開採15年;萊茵河以西的領土由協約國佔領15年;承認奧地利獨立;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德國在青島的利益割讓給日本,你懂的)。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德國已經喪失了造血機制。
  • 「二戰風雲2」在凡爾賽宮鏡廳對德國展開瘋狂報復的法國
    1918年11月7日的晚上,幾輛德國汽車飛馳在前線陣地上,朝向直指法國軍隊的大營。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原本應該插著德國國旗的汽車,現在卻還插著代表投降的白旗。而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車裡坐的人是德國中央黨領袖,埃爾茨貝格爾,以及一些其他的德國高官。
  • 法國、德國「不和」已久,德國解開心結,為何法國還「忌憚」德國統一?
    即使是在二戰之後的冷戰時期,聯邦德國雖然因為豎起的柏林圍牆,在政治上存在內部的分歧,但其經濟恢復的十分迅速,美國出於穩定北約聯盟的目的,對聯邦德國的統一表示支持。當時蘇聯已經處於內外交困的困境中,也沒有餘裕對別的事務大加幹涉,因此德國重新統一在當時是一個大好時機。
  • 如果希特勒不發動二戰,那麼他就是統一德國的民族英雄了
    談到一個國家最偉大的民族領袖,大家可能都有印象。如法國有拿破崙和路易十四等;俄國有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史達林等;英國有伊莉莎白女王、克倫威爾等,西班牙有伊莎貝爾女王;美國有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荷蘭有威廉。那麼德國的偉大領袖是誰呢?大家可能會提到俾斯麥。
  • 德國勾踐威廉一世:重整山河,建立普魯士帝國
    這個國家出現了一位皇帝堪稱德國勾踐,在他的指揮下,最終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這個人就是——德皇威廉一世。1814年普魯士全境從拿破崙手中解放並反戈一擊成為擊潰拿破崙帝國的主力之一,威廉以一個王子的身份充分享受到了其中的榮譽。此後,威廉一直致力於普魯士的軍事建設和軍隊工作。
  • 德國在一戰後的崛起之路:德國本來已經亡國,但被英美扶持為強國
    1918年11月11日凌晨5點,在法國貢比涅森林內福煦元帥專列的一節車廂裡,德國與協約國籤訂了停戰協定,這就是《貢比涅停戰協定》,當天11點《貢比涅停戰協定》生效,《貢比涅停戰協定》規定:德國必須在15天內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西岸撤出全部軍隊;
  • 斯特拉斯堡,一座德味十足的法國大城市,都德的《最後一課》說的就...
    很多人在中學時都學過一篇課文叫《最後一課》,法國小說家都德寫的(不知道現在的課本裡還有沒有)。最後一課說的是普法戰爭時期,法國戰敗,將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德國。
  • 揭秘19世紀德國人的種族主義思潮
    華格納評論說,「戰爭是高貴的,他說明個體是多麼微不足道;戰爭是最可怕的力量上演的舞蹈,就像貝多芬最後的樂章一樣,以最壯麗的形式將神魔釋放出來」。在8月4日,俾斯麥的反法情緒變成了支持俾斯麥和支持德國統一的調子:「俾斯麥一定很高興,他現在證明了自己是正直和誠實的;他說他不得不和法國人虛與委蛇以多爭取幾年的和平。他還迫使英國人停止給法國提供煤炭和彈藥。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騰堡一起作為德國人肩並肩作戰,真令人振奮!」
  • 淺談統一後的德國,如何用30年時間,由後發展國家成就工業強國夢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德國也恰恰是這樣一個有準備的國家,德國的迅速崛起,不僅僅得益於其統一後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正確的決策,也要歸功於其在發展前期所做的大量準備工作。從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到19世紀末的近30年時間裡,德國人用驚人的速度走完了英國人用一百多年走過的路,迅速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 普法戰爭:一個國家與兩個民族的歧路
    如果說在俾斯麥的時代有誰會為了這些理由而拔劍出鞘,那也是拿破崙三世或者弗朗茨·約瑟夫皇帝這樣俾斯麥的手下敗將,而不是俾斯麥自己。接納美因河以南的七百萬德意志人,實現民族統一的理想固然可以算是一個現實的理由,但俾斯麥剛好不是一個追求民族統一的人,導致他發動普法戰爭的真正原因其實是他想要解決1867年才剛剛建立的那個美因河以北的新國家「北德意志聯邦」的內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