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大家百忙之中閱讀小白的文章。您的閱讀是對小白真心的支持。歡迎關注小白Wilhelm看歷史(舊名為小白看歷史世界)。
眾所周知,普魯士王國在俾斯麥等人的帶領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得以統一。其中,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正式統一了南德諸邦,並從法國得到了洛林-阿爾薩斯地區。那麼,洛林-阿爾薩斯,作為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她對德國的重要性在哪裡呢?
先說說洛林-阿爾薩斯怎麼併入德國的吧。普法戰爭結束後,俾斯麥一度擔心,英國人眼中歐洲大陸均勢迅速被新生的德國打破,從而導致英法快速聯合對抗德國,因而俾斯麥在獲取洛林-阿爾薩斯的問題上「顯得」猶豫不決。
堅決支持獲得洛林-阿爾薩斯的德國軍部高層,是毛奇將軍。
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普魯士元帥和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德國著名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又稱老毛奇。是一戰前與一戰初期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之叔。
要理解老毛奇所持觀點,得先扯一點點題外話。
「施裡芬」計劃十分著名,由德國總參謀長施裡芬制定,旨在速勝法國,然後再攻俄國,在戰勝兩國後迫使英國求和。
施裡芬是老毛奇的繼任者,小毛奇是施裡芬的繼任者,但兩位繼任者都沒能執行前任的意志。
小毛奇大家知道,在東西線間猶豫不決,沒認真貫徹「施裡芬」計劃,導致西線陷入持久戰而被撤職。
那麼,既然說施裡芬也沒有貫徹老毛奇的方針,那麼老毛奇的戰略方針是什麼呢?
終於回到了正題。老毛奇的重心是東方,他覺得,如果法俄聯手,那麼應該先全力攻打俄國,因為俄國現代化程度不如法國,一旦擊潰則勢如破竹,使得俄國牽一髮而動全身,甚至滅亡。事實證明,老毛奇的戰略思想極為正確。一戰時德軍以少量兵力就引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但也是因為東線兵力少而在東線浪費了過多的寶貴時間。
那麼,為了在西線有效阻擋法軍攻勢,就需要大型工事輔助。老毛奇看重了洛林-阿爾薩斯的梅斯要塞。老毛奇的構想是,在洛林-阿爾薩斯與萊茵河右岸普魯士本土建立四大要塞群,這樣一旦戰爭爆發,東線部隊不必擔心西線守勢。
毛奇的觀點使得俾斯麥心動,但俾斯麥本身也只是「顯得」猶豫不決,若非忌憚英國,他不會猶豫。接下來看看奪取洛林-阿爾薩斯的其他必要之處。
(所謂洛林-阿爾薩斯,是指阿爾薩斯的全部與洛林的部分)
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國家之一。資源對於工業發展必不可少,但並非以前的主流觀點那麼簡單,說「洛林-阿爾薩斯是煤鐵資源開採區,德國亟需」僅此而已。德國自己的魯爾區和西裡西亞工業區煤鐵資源還是比較充足的。小白認為,洛林-阿爾薩斯是法國本土最大的煤炭生產區。德國佔領這裡,能迫使法國更依賴海外煤鐵資源,同時法國自己的工業發展步伐也不得不放緩,因為資源千裡迢迢,供應不如本土穩定。事實也的確如此。一戰前的幾十年法國的工業發展屬實一般。
接下來,是政治與民族的問題了。德法一直視洛林-阿爾薩斯為本土。這裡在路易十四以前一直視神聖羅馬帝國轄地。雖然路易十四奪取後這裡併入法國兩百多年,但當地居民血統依然以德意志民族為主,法語並不佔優勢(所以,都德《最後一課》就是文學作品而已,不要輕易相信這是歷史真相)。普魯士大本營的戰略方針是「小德意志計劃」,即統一除了奧地利之外所有德意志民族聚居區,那麼,洛林-阿爾薩斯必取不可,這樣符合德意志民族的民心。【害,小白無聊地槓一句:美國也是德裔為主誒(手動emoji)】
但是,這些不是真正壓倒俾斯麥作出決定的最後一根稻草。老毛奇的預期、英國人的幹涉、對未來法國工業的打擊、民心所向,這些無法明確100%預見,都只能是較為準確的遐想,面對已經發生過的歷史無法匹及。
俾斯麥眼中,唯一一件已經發生而且未來完全可以預見很可能再次發生的事情,就是:如果洛林-阿爾薩斯在法國手裡,法國太容易對南德諸邦滲透影響了。
德意志帝國的政治架構,其實不是聯邦制,而是緊密的邦聯制,優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鬆散邦聯制。與聯邦制相比,各下屬區域自由度更高,但只有與普魯士的意志統一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合力。
如圖中所示,德意志第二帝國境內仍保留有許多邦國,但是,注意:洛林-阿爾薩斯地區是普魯士直屬地區。
(從這張普魯士統一戰爭圖可以間接看出法國與南德諸邦之間,就隔了一個洛林-阿爾薩斯)
歷史上,有奧地利這樣一個雖然有時會鬧掰但多數時候齊心的德意志兄弟時還好。南德諸邦大多數時候都是奧地利的勢力範圍。可是,普奧戰爭後,奧地利戰敗。普魯士為了統一南德,禁止奧地利插手,卻沒有想到,由於奧地利的勢力真空,1866-1870這麼短的時間內,拿破崙三世這個看似很愚蠢的人先於普魯士開始滲透南德諸邦。
歷史上,拿破崙一世曾驅逐過奧地利的勢力,以南德等地為基礎建立了傀儡政權萊茵同盟。這件事情在俾斯麥心中細思極恐,在普魯士高層中經歷過那段恥辱歷史的老毛奇、羅恩等人心中難以釋懷,而在幼年參加過反拿破崙的施泰因梅茨等人心中更加深刻、更加鬱憤。雖然現在法國戰敗,但是要斬草除根,必須要阻止法國向南德的滲透。
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普魯士而非全德意志的名義吞併洛林-阿爾薩斯,在法國與南德之間製造隔離。
(這麼做是有必要的。南德本身只對奧地利有好感。那個從普奧戰爭之前統治到一戰才去世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一世的妻子茜茜公主,就是南德出身。而若非俾斯麥製造了普魯士被法國入侵的假象,激發了南德對於民族的認同感,南德多半不會出兵幫助普魯士。)
從結果來看,俾斯麥的這個想法非常明智。拿一次世界大戰來說,德國軍隊裡有名的南德王室將領有許多,包括巴伐利亞王儲、符騰堡公爵阿爾布雷希特等人,公海艦隊司令希佩爾也是巴伐利亞人,巴伐利亞近衛擲彈兵團更是在東西線屢立戰功。一二戰結束,洛林-阿爾薩斯兩度失去,但南德卻永遠地和普魯士連成了一體。這就是洛林-阿爾薩斯的最大價值所在。
歡迎大家關注小白Wilhelm看歷史。如果喜歡小白的文章歡迎點讚和分享哦。小白會繼續努力創作,呈現給讀者更多精彩內容。您的反饋就是對小白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