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型: 直板CS 日式 JP 橫板 FL ST AN
桌球底板採用的木層結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採用獨木結構(一層木),傳統的日本式方板多是由一層較厚的檜(柏)木製成;質量好的檜(柏)木板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與加工處理,必須木紋直,排列密而均勻,而且還需要經過脫脂加壓等多種工序。因此木材的出材率非常低,所以價格也十分昂貴;而大多數木製底板都是由五層或七層木結構的多層合板製成,這些多層合板的結構一般都是以縱向纖維的木層與橫向纖維的木層相互粘合在一起的。但是由於選擇的木材種類和結構設計不同,會使底板的性能產生很大的差別。
有經驗的人喜歡通過敲擊底板發出的聲音來區別底板的硬度與彈性,有人還會用手指拿著板面兩側,讓拍柄輕輕敲擊自己的頭部聽其發出共振的聲音來挑選、鑑別。外行人看了會感到很神秘,其實內中的道理並不難懂。有一次,我們球拍廠的新工人在切割底板時搞錯了方向,鋸出了幾個「橫紋」的底板,這樣一來,原本應該是三層縱向和兩層橫向木纖維的底板,變成了三層橫向和兩層縱向的相反排列,結果敲出的聲音非常清脆,音調比正常底板提高了許多。其原因是,球板中橫向排列的木纖維比縱向木纖維短的多,短纖維受到敲擊後振動頻率較高,如果橫向排列的木纖維在球板中佔的比例大,敲擊發出的音調自然會較高。與此相反,一層獨木結構的日式底板雖然很厚,但是在敲擊是發出的聲音卻較低(當然底板中橫向排列的木纖維木質較硬,雖然木層較薄也會使底板發出清脆的聲音來)。
七十年代著名的紅雙喜牌032型底板很受中國近臺快攻運動員的歡迎,就是因為底板中較厚的兩層柳安木是橫向排列的。柳安木硬度較高,在球板中佔的比例又大,所以這種底板非常適合正膠快攻選手,因為近臺攻球喜歡擊球瞬間使球脫離球板所需時間較短或稱「脫板速度快」的球板,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突然速度的威力。因此那個時代的許多直拍快攻運動員為了追求更快的擊球速度,他們還會在底球板背面貼上一層纖維橫向排列的桐木,增加底板中橫向排列木纖維的比例。
曾經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愛用圓形直板並奪得那麼多的世界冠軍,但是日本、韓國、朝鮮這些離中國很近的國家卻很少有人使用中國式的圓形直板呢?其實他們之所以喜歡使用方形底板是因為他們多採用中、遠臺弧圈球抽殺的打法。日式方板雖然很厚,但是由於底板全部是較長的縱向木纖維製成,擊球是自然要比帶有橫向木纖維的多層板變形大,恰好滿足了弧圈球需要底板吃球較深的要求。再者,縱向木纖維變形大,儲能也大,在恢復形變的過程中會釋放較大的能量,因此彈性也大,這一特性恰好滿足了弧圈球進攻退到中、遠臺擊球時所需要的「底勁」。
國際上流行的多層木製底板不僅多數是五層板,而且五層底板的中間一層多數又都很厚,人們稱為「大芯」,從中可以明顯看出縱向排列的木纖維在此種底板中佔主要部分。這樣的底板都具有吃球較深、彈性較好的特點,是適合弧圈球進攻的底板。由於弧圈球進攻技術已經是現代桌球運動中的主流技術,這種五層木的底板自然成為國際上底板結構設計的主流,乒壇常青樹瓦爾德內爾用五層板,乒壇王子孔令輝也用五層板,凡是弧圈球技術運用較多的運動員多數都喜歡用五層板。然而,中國的桌球運動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百花齊放的方針,打法、技術的多樣性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傳統近臺快攻的巨大影響是許多人仍然堅持近臺、堅持以打為主(結合拉弧圈球創造機會或過渡),因此脫板速度較快的七層硬板仍然有廣泛的市場,也特別適合廣大的球迷愛好者。像鄧亞萍連珠炮般的進攻、扣殺;王濤極具威力的反手彈擊都得益於七層底板。大滿貫得主劉國梁不僅發揚了傳統的近臺快攻技術優勢,而且創立了直拍背面橫打的新技術,他也用的是七層底板。許多國外品牌的底板系列產品中原本沒有七層板,但是他們為了適應中國的市場也打破常規生產出自己的七層底板,例如:日本蝴蝶公司就為了陳靜專門出例如:日本蝴蝶公司就為了陳靜專門出了他們的七層底板。 人們經常可以在購買桌球底板時看到標明相關性能的參考指數如:速度、控制和底板的軟硬等。有人不禁會問:就一塊木板而言它自己怎麼會有速度?據我所知目前行業中還沒有關於底板性能測試的統一方法和相關儀器,標明這些指數只是為給消費者在購買自己的系列產品時提供參考而已。其實就底板的性能而言,所謂「速度」應該指擊球的用力透過球拍作用於球,使之轉化為球的飛進速度的效率;所謂「旋轉」 是指擊球的用力透過球拍作用於球,使之轉化為球自轉速度的效率;所謂 「控制」 是指用相同力量和方法擊球時球脫離球拍需要的時間長短(這與底板的「軟、硬球感」有關);所謂「有效擊球範圍」或稱之為「擊球甜點」是指擊球力量能夠集中傳遞在底板上的位置和範圍(這與底板的形狀、結構、材質有關)。上述四個方面的性能既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又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因此在選購底板時,不僅要看外觀,數層數,而且還要看底板的木紋排列結構;不僅要聽聲音,而且在敲擊時還要用手指感覺它的軟、硬度;不僅要閱讀底板上註明的相關指數,而且還要用不同的力量來掂球,以便感覺它的用力效率及綜合性能。
自2000年10月桌球運動已經進入了大球時代,幾層木的底板更適合打大球呢?目前尚無定論。但是根據40mm大球帶來的變化,我們多少可以看出點趨勢:大球重了0.2g,重球對底板的衝擊會更大,因此底板的硬度應該相應提高;但是球變大了的同時也變軟了,因此一味增加底板的硬度也不行,因為過硬底板對球體的局部壓力過大,用力擊球時會使球體的瞬間變形過大,反而使擊球力量轉化為球速的效率下降,很多打大球的人都會有種感覺:大力扣殺時球似乎破了。因此許多運動員都選擇更厚、更軟的海綿來打大球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現在秦皇島的金棕櫚公司已經推出《拍裡奧》厚海綿薄膠皮的反貼套膠系列,用整體優化的創新思路來迎接大球時代,改變了反貼套膠市場上多年來只在膠皮上做文章的現象,很受市場的歡迎。 北京採和體育開發服務中心也在2000年就最先針對大球變重、變軟的特點開發出獨具特色的新產品——《世奧得》RG系列底板和《龍之劍》底板,後經過國家桌球隊和部分優秀運動員的試打,被認為完全可以和任何國際名牌的產品比美,現在已經成為熱銷產品。應該說大球時代的到來給中國的桌球器材行業帶來了極好的機會,因為以往無論性能評價多麼優越的球板也都是小球時代優化出來的產物,大球時代的到來對球板應該有一個重新優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產品牌與洋品牌已經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上來了,大家機會均等。事實上我國的球板行業對大球特點的研究最早、改革也最快。這不僅因為從一開始中國就積極推進大球的改革,而且中國的球板行業中還包括了許多專門家全身心的投入。這些幾乎是終身從事高水平桌球運動、訓練和競賽的人加入到球板製造業中來,徹底改變了打球人不懂做球板,而造球板的人不懂打球的現象,這無疑是中國球板行業的巨大優勢。然而國外的洋品牌,為了維護他們已經擁有的市場份額,從一開始就對大球改革持消極態度,沒想到2000年3月在吉隆坡國際乒聯能一舉通過改大球的決議,使得他們措手不及,因此在「大球」面前動作緩慢也就不足為
奇了。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市場的考驗,我國已經出現了許多有能力向洋品牌挑戰的國產品牌,在2001年中國乒協器材委員會的會議上,我國製造的桌球、球檯、膠皮和底板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能和質量均達到了國際一流的水平,這已經得到公認。現在我們的運動員和球迷愛好者已經有了更大範圍選擇的可能——可以花更少的錢在國產品牌中選購到自己鍾愛的球板。
打法:快攻型 快攻弧圈型 全面型 弧圈快攻型 弧圈型
挑選桌球拍的關鍵是要挑選好桌球底板和套膠,那在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桌球底板的材質以及不同的選手適合怎樣的底板,桌球底板的一般都是多層的,層數不受限制,主要材料一般為國產或進口的純木,按國際乒聯規定,非純木材料成份不允許超過 15%。目前一些碳素、玻璃纖維、芳基纖維等特殊材料也被運用到底板中來,以增加底板的強度和韌度。
為自己選擇得心應手的桌球拍不僅是每一運動員,而且是每個桌球愛好者追求的願望。在桌球競技運動中,融速度與旋轉為一體的快攻與弧圈進攻技術已成為當前的主流。這是因為使用反膠海綿球拍擊球,不僅可以獲得近臺快攻所需的節奏速度,同樣在大力擊球時可以獲得較快的飛行速度,並且由於反膠摩擦係數高,容易在攻球時帶有強烈上旋,球落臺時由於強烈上旋的作用還會有時顯的快速前衝。所以無論在臺上,近臺或是離臺的進攻,使用反膠海綿球拍都可以較容易地獲得更多的制勝因素,因此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使用了反膠海綿球拍。然而現代桌球運動仍然包含著多種不同類型的打法與技,戰術,這些都會對球拍性能提出不同的需求,因此弄清不同技術類型以及不同的戰術要求與球拍之間的關係才能為自己選擇得心應手的球拍
根據打法類型來挑選適合的底板:
(一) 近臺快攻型——這是人國桌球隊在世界乒壇上幾十年保持長盛不衰的傳統打法,採用這種打法的運動員通常使用正膠海綿拍或反膠海綿拍,世界冠軍劉國梁 ,鄧亞萍就是這類打法中的佼佼者。近臺快攻首先要求擊球節奏速度快,力爭在檯面上搶攻來球的上升點和最高點。擊球動作幅度較小,多採用爆發國,借力加力等用力方式。為了提高小動作擊球的爆發力與突然性,運動員通常先擇較重的球拍,單面覆蓋海綿膠皮的直拍底板重量應該在95克左右,雙面覆蓋海綿膠皮的球拍底板重量應該輕一些,一般在。90。克。以下。
近臺快攻運動員為了提高球速,要求擊球弧線儘量低平,因此多採用摩擦較少,擊打較多,使球脫板較快的技術,如 : 快點,快拉,快攻,彈擊和扣殺等進攻技術。這就要求海綿較軟,較薄,底板的擊球感覺比較堅挺,因此運動員通常選擇七層板或厚度在 6.5 毫米 以上的厚型底板。
為了保證近臺攻球的速度,近臺快攻選手通常選擇顆粒向外的正膠或表面的粘性中等,顆粒較短,速度較快的反膠。正膠是一種膠質較硬,顆粒向外且較大的膠皮,用它擊球速度較快,也能製造一定的旋轉,通常應搭配厚度為 1.8 -2.1 毫米,硬度在 35 度左右的海綿 ; 反膠應搭配厚度為 1.5 -2.0 毫米,硬度在 40 度左右的海綿。
(二) 弧圈快攻型——這是綜合了旋轉與速度的弧圈球進玫型打法,是當前的主流打法。世界冠軍孔令輝,王楠,李菊等都屬於這種打法。運動員使用反膠漲綿拍。 弧圈快攻打法要求旋轉與速度的統一,因此多採用摩擦與抽殺結合的 " 鞭抽式 " 進攻技術,如 : 挑打,拉衝,反撕,反帶,抹,撇等技術。為了保證擊球時能得到充分的摩擦和彈擊速度,選用的球扳不僅應該有足夠的吃球深度,而且要有足夠的底勁。因此運動員多選木質較軟,彈性好的獨木厚板(毫米左右)或較薄( 5.5-6.0 毫米)的五層底板。弧圈快攻技術在比寬賽中更多運用變化速度與節奏,時而近臺,時而離臺,時而擊來球的上升期、高點期,時而擊球的下降期,因此不僅移動範圍大,而且擊球動作幅度較大,自主發力更多,這就要求球拍的重量較輕,以保證在快速擊球時揮擺自如,手感更好。所以選擇直板一般是 85 克 左右,特別是雙面覆蓋海綿膠的直板應該更輕;橫板也應該在 90 克 以下。 為了保證弧圈進攻的旋轉,應該選擇表面粘性較好、顆粒略長的反膠;為了保證抽殺進攻的速度,應該挑選較硬( 45 度以上)較厚( 2.1-2.2 毫米)的海綿。
(三) 快攻結合弧圈進攻型打法——這種打法將快攻技術與弧圈技術結合在一起,具備兩種打法的特點,通常使用反膠海綿拍或一面反膠、一面生膠海綿拍,如世界冠軍王濤、王晨以及閻森、馬林等國手。快攻結合弧圈進攻型打法要求選擇既適合快攻又能拉弧圈球的球板,用於快攻與弧圈球結合。弧圈球運用較多的人應選擇手感軟一些、且厚度較薄的五層底板,反之快攻技術運用較多的人需要選擇偏硬的、較厚的七層底板。底板的厚度一般在 6.5 毫米左右,直板單面貼海綿膠的底板重量約在 90 克 左右,雙面貼海綿膠的底板應在 85 克 以下;選擇橫板的重量通常在 90 -95 克 之間。 反膠可選擇厚度為 2.1 毫米、硬度在 45 度左右的海綿,由於多數橫板的反手進攻都在近臺,所以用於反手擊球的海綿應該比正手的薄一些,更利於快攻技術的運用。
還有一些人選擇使用生膠海綿快攻,生膠是一種膠質軟、彈性較大且顆粒較大的正膠,用它攻球速度快,但是旋轉較差,因此攻球弧線較平(下沉),選擇相應的海綿度為 1.8-2.0 毫米,硬度在 35 度左右;也有人使用長膠或半長膠進攻。長膠顆粒在擊球瞬間會被來球壓倒,並立即從不同的方向反彈,因此不容易摩擦來球製造自主旋轉,所以擊球多帶有來球的反旋轉。同時又由於倒向不同方向的顆粒不等,反彈力的方向也不盡相同,因此回球球弧線飄忽不定。長膠進攻通常選擇的海綿厚度為 1.0-1.5 毫米,而且碣度較高,這樣既能保持一定的擊球速度,又使回球弧線飄忽下沉。
(四)攻、削結合型打法——這種打法雖稱之為攻、削結合,但是絕非攻、削各佔 50% ,有的人將發球搶攻、削中反攻作為主要得分手段,削球變化只是為了擾亂對手,製造機會,如世界冠軍丁松就是這樣,最初許多人認為他是防守運動員,把他當守球打結果吃了大虧;也有的人以削球變化作為主要得分手段,進攻只是一種擾對方的戰太手段,如國手王輝等。攻、削結合打法的運動員,由於技術掌握須十分全面,為保證削球與弧圈進攻的旋轉,通常選擇表面的粘性較好、顆粒略長的反膠;為了保證其削球、防守的良好控制,經常挑選厚度適中( 1.5-2.0 毫米)並且軟、硬適中( 40 度左右)的海綿。攻、削結合的核心是「變化」 ---- 旋轉變化、攻削變化、落點變化和節奏變化等,因此選用的球拍也要充分體現和適應這種變化。許多人選用兩面性能各異的球拍,如一面反膠海用於主動變化旋轉和進攻,另一面選項用厚度在 0.8 毫米以下的極薄的海綿配長膠或正膠、生膠;也有人使用防弧膠皮,這是一種彈性低、表面不粘的反膠配合厚度在 1.5 毫米左右極軟的低彈性海綿用於削球控制與變化。攻、削結合打法選用的底板通常板面較大,這樣的球板手更柔和,控球時間較長。板面較使擊球重心前移也有利於離臺擊球用力。
材質:純木 碳精 碳素 芳基 ZL 纖維 玻碳 等
桌球底板材料研究之木材篇
我們現在使用的桌球底板80%以上使用的是徑切板(直紋)。弦切板(山紋)的出材相對的較高,徑切板的出材率很低,這也是底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桌球底板的使用舒適度與木材相關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紋理:木皮(單板)的紋理主要是由切片的方法不同造成的,分徑切和弦切兩種方法,所謂的徑切和弦切就是看它的寬板面與原木的直徑是否垂直。如寬板面與原木的直徑「平行」就是徑切板。如寬板面與直徑「垂直」就是弦切板。 切片後出現的紋理為:直紋和山紋,我們所看到的紋理就是指年輪的方向。
2、材性:按自己喜愛的樹種、紋理、顏色挑選,且著重於材性穩定的樹種。注意不要有色差、節疤、礦物線等。
3、含水率:保證質量之關鍵,應參照國標,所購底板的含水率務必與當地平衡含水率一致,才能保證不變形。
4、加工精度:用手模眼看其樣面板和層板配合是否光滑平整,嚴絲合縫,看外表是否光滑。
材料:
一.(Cork)軟木:軟木一般用做球板的拍柄部位。軟木橡樹的外層表皮,它應該屬於木材的附屬產品,是珍貴的可再生綠色資源,主要生長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全球年產量僅為35萬噸左右,其中葡萄牙約佔50%,且質量最好。與硬木幾其它木材料不同的是,軟木幾乎不含木質纖維,而是由無數有著奇特理化特性的充滿空氣的細胞組成(每立方釐米約四千萬個)。軟木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良特性:無毒、醇香、不黴變、不腐爛、不生蟲、富有彈性、絕緣、耐水、耐磨、耐酸鹼、阻燃、有極好的隔音、吸音、隔振、吸振效果。軟木的導熱係數非常低,自身溫度恆定在23 度左右,因此,軟木又是極佳的隔熱、保溫材料,由於以上特性及其非常高的理化穩定性,使其使用壽命大大超過其它木質材料。
二.(Candlenut)桐:一種落葉喬木,生長快,有梧桐[phoenix]、 泡桐[paulownia]、油桐、白桐、紫桐等多種;木材質輕、韌,可制樂器(古琴等)、航模、箱匣、家具等等。由於其在亞洲易得到,而被大多數的亞洲底板廠商用作底板的芯板材料,亞洲以外除已知有法國梧桐外,其它國家尚無此種材料作為芯板製造底板(如有也應在亞洲國家加工),該木材弱點是強度低,製造底板時,如結構搭配不好,較容易在使用時產生斷裂現象;但由於其音質清脆,也經常被用作高檔底板的製造;該木材內部各部位的軟硬度很不均勻,許多廠商將其作為芯板拼接後使用,從而達到彈性均勻的目的;另一方面,其變形率也在很大程度下降了。
三.(Juniper)檜(音gui4):大陸稱Cypress(檜柏或圓柏)、***稱檜木、日本稱Hinoki(扁柏)。這種木材已經非常稀有, 僅見於日本、***及北美,是古地史第三紀珍異活化石遺產(世界頂級自然遺產);檜樹:松柏類柏科圓柏屬,為常綠喬木,雌雄異株,果實球形,葉有鱗形和刺形兩種,即紅檜和黃檜;
檜木具有質輕、彈性大、對微生物和化學溶劑具有抗腐性等特點,被日本底板廠商廣泛地用於面板、芯板、甚至於整個板身全部用這種木材(即單檜板)製造,用檜木製造的底板適合弧圈快攻打法,單檜板更是適合單面直板弧圈快攻打法,但由於這種木材的日益稀有,大直徑的木材已經很難見到,所以,現在我們見到的部分單檜底板中,有部分是由兩塊或兩塊以上木料拼接而成的,我們可以從拼接的精細程度,來評價該底板廠商的製作水平,這樣的底板,雖然是拼接的,但是應不會影響其使用的性能。
(ayous)(音譯:阿尤斯或雅尤斯):亦被稱作[abachi]和[Obeche](音譯:啊巴西),產地在非洲的加篷共和國附近,經常被模型飛機製作者用來做機翼的表面。
這種木材木質輕而堅韌,硬度介於中國的椴木和桐木之間,經常被國外的Butterfly和STIGA,國內的銀河、拍裡奧等底板製造商用做底板的面板和芯板,如銀河的992#,全部木材為Ayous加碳纖維製成。是最常見的芯材,可以提高底板的整體力量和敏銳手感。
KOTO:音譯蔻頭,產於非洲亞洲等地,其材質脆性大、纖維長、耐潮溼,很多亞洲和歐洲底板廠商普遍採用此木做底板的面板,性能接近於林巴!
(Basswood satinwood)椴: 椴樹屬植物的泛稱 [Chinese linden]。本屬在中國有三十餘種。椴樹為落葉喬木,像白楊,木材細緻,可以製造蒸籠、鉛筆和火柴等。如:大葉椴、華椴、黔椴,按木材顏色分為:白椴和紫椴;中國最早期使用在球拍上的就是這種木材,而且每層都是椴木,如老紅雙喜、友誼、流星的大部分產品都是全椴板,椴木的致命弱點是偏重,現在見到的早期底板,其重量最少也在105克以上;全椴木底板在很長一段時間(近乎40年)佔有比例較大,主要適應當時的直板快攻打法;現在,很多廠商為了使底板更輕,已嘗試更換其它木材或與其他的輕型木材結合來製造底板。
[(Sitka) Spruce ]雲杉:松科雲杉屬(Picea)的一種常綠喬木,具密生葉,形成一個圓錐形的樹冠,小型樹木(盆栽)被廣泛栽培觀賞,這種木材的成材日益稀少,國內已經禁止砍伐。雲杉為輕軟中等強度的木材,樹脂含量較松樹少,尤其適用於制門、窗框和樂器;真正好的原料來自太平洋西北部的原始森林,很多已經被砍伐了。最好的木材非常平直、密實,在工具製造者中大量使用(這是做共鳴板最好的木材);雲杉木質中硬, 乳白或淡黃色,木紋平直、年輪均勻、密實,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底板較適合歐式弧圈快攻打法。輔助芯材提高力量的傳導。
(Lauan)柳桉木:分白柳桉、紅柳桉兩種。白柳桉,常綠喬木,樹幹高而直,木材結構粗,紋理直或斜面交錯,易於乾燥和加工,且著釘、油漆、膠合等性能均好;紅柳桉,木材結構紋理亦如白柳桉,徑切面花紋美麗,但乾燥和加工較難。柳桉在乾燥過程中稍有翹曲和開裂現象。柳桉木質偏硬,有棕眼、纖維長、彈性大,易變形。
林巴:(Limba) 歐洲底板廠商經常談起的北歐硬木(林巴),實際產地在南美洲和非洲,有軟硬材之分,其材質脆性大,纖維長,耐潮溼,傳導能力強。很多歐洲底板廠商普遍採用此木做球板的面板。
更快、更高、更強,是每個體育人和體育愛好者共同的夢想。可是,面對仿鯊魚皮的泳衣、裝了智能晶片的球鞋、鎂合金的自行車、氣凝膠減震的網球拍、貼地飛行的F1……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人自身在挑戰極限,還是科技在變革體育?
當羽毛球拍和網球拍早已告別木質年代,保守的桌球板仍在夾縫中徘徊:根據國際乒聯的規定,「球板厚度至少應有85%的天然木料。加強球板的粘合層可用諸如碳纖維、玻璃纖維或壓縮紙等纖維材料,每層粘合層不超過球板總厚度的7.5%或0.35毫米。」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這僅有的15%,從側面看不過幾條細線而已,卻足以讓各品牌絞盡腦汁大做文章。科技,還是噱頭?精品,還是雞肋?現在就讓我們進入這15%的世界。
誰在替代木質?
答案一:粘合
假如粘合工藝不是球板性能DNA的重要一環,桌球板的製造將淪為解剖學的溫床。正是因為所用粘接劑和粘接方式的不同,同樣材料和結構的球板,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能。
所以,在探索複合纖維世界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粘合,可能給纖維球板帶來不小的變化,而其中莫測,正是各製造廠諱莫如深的核心機密之一。
答案二:人造纖維材料
哪些人造纖維材料,可以用來替代木質呢?迄今為止,除了各種常見的碳纖維、芳基纖維等,還有金屬網、壓縮紙甚至陶瓷材料,同時,我們把一些微粒材料(可視為纖維短到了極限的狀態)也網羅在內,力求全面完整。
加入人造纖維,最主要是為了加強攻擊性:硬質纖維給球板加硬加速,稍軟纖維提升韌性來增彈增速。並且,人造纖維材料高度的均勻一致,可以減少天然木材給球板帶來的個體差異,避免木材的過度振手感,降低擊球過程中的能量損失,提高產品檔次與附加值。
但人造纖維帶來的也並不全是福音。它們將木材生生分隔,其特性又與木材迥然不同,以致擊球時振動的傳遞和衰減明顯變異,造成手感上的不適。而球板剛性提升的同時,雖然增大了擊球「甜區」,卻也縮短了持球時間,增加了製造旋轉、控制弧線的難度,令許多人感到不易發揮球板的底勁。此時,纖維與木材的配比,就成為纖維板綜合性能高下的關鍵。
碳纖維:同姓不同名
Carbon
碳纖維,無疑是桌球板中最經典的人造纖維材料,也是最魚龍混雜、概念倍出的。同樣號稱碳板,實際所用材料既可一望即知也可若隱若現,既可強如鋼也可柔如紙,既可縱橫交錯也可單向排列或是各向同性,既可拿得起放得下也可散若塵埃無形無味,最重要的,既可能成本不菲也可能非常廉價。所以,我們先在本期為大家一一細數。
國人接觸蝴蝶的碳素板最早,印象也最深。當時的碳板都是天價,而貨真價實的編織碳纖維,其成本也確實遠遠高於普通木材。以蝴蝶最著名的TAMCA 5000編織碳系列球板為例,幾乎全部是3+2結構,檜木(或類似檜木)面材+纖維層+桐木大芯,從早期的暴力代表Gergely、Sardius,到巔峰時期的明星主打普裡莫拉茨碳素、施拉格碳素,都是如此。雖然暴力程度和厚度略有差別,但全是剛猛路線暴力美學,幾乎成為人們心中碳素板的標準形象,就好像說起硬漢必提施瓦辛格。由於碳纖維位於次外層,緊貼表面,碳味濃重,就搭配較為軟彈持球的面材以平衡球感,規則拼接的桐木大芯也可適當降低重量。由於碳纖維振動衰減性很強,球板毫不振手,加上純木球板中少見的桐木芯材,振動性也很獨特,整體手感發空,很難讓人一見鍾情。但如果用上了癮,那種快感也是令人難捨難分。
斯帝卡曾經的Graphite Wood和老版本Super Carbon,都是3+2結構的編織碳板。由於斯帝卡處理木材有獨到之處,加之阿尤斯(Ayous)的大芯,這兩款重型碳板的手感更具有親和力。遺憾的是,它們早已停產,即使5+2結構並更換了纖維層的「新版「Super Carbon也已下市。
挺拔也喜歡重型武器,多採用其最擅長的非大芯結構。如8+3結構的錘霸三碳皇,纖維位於次外層與中心層,其餘各層木材厚度相近,縱向纖維比例高,中間兩層為柔和的巴沙木(Balsa)。中心層纖維使用了極少見的1K編織碳,厚度略薄,約為0.15-0.2mm,但編織密度大增,成本更高。也許是1K碳層的作用,也許是多層的木材搭配均衡了振動傳遞,沒有讓某層材質比例太高而主導手感,球板的整體通透性明顯勝於一般編織碳板,也比桐木大芯碳板的手感更實在,更容易上手。風格近似的魔鬼碳皇是6+3結構,可視為三碳皇的簡化版。5+2結構的薩姆碳皇極為堅挺紮實,雖然碳纖維就在次外層,但厚厚的面材遮蔽了碳味,整體不太容易打透。新品炫碳皇,則基於薩姆碳皇結構,中心層加厚,並與三碳皇一樣使用了巴沙木,糅合了二者特點。
由於纖維層的強力支撐,編織碳纖維板的反彈速度很快,在出球速度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傲視群碳。相比之下,純木板的反彈沒這麼幹脆,在擊球時存在一個持球調整的時間過程,所以其周旋能力和小球控制也是重型碳板難以比擬的。顯然,對於重視進攻威力特別是單板威力的選手而言,傳統硬七夾純木板雖然也達到了很高剛性,但免不了「僵」的感覺,既不夠彈,也不擅長弧圈,而藉助編織碳纖維來提升球板性能,顯然更為先進與靈活。
但是,退臺之後,重型碳板底勁不足的問題就凸顯了。離臺距離遠,即使球的脫板速度飛快,在經過了長時間的空中運行後,由於空氣阻力的作用,速度衰減嚴重,容易被防回。如果能給球增加一定的上旋,根據空氣動力學的原理,球在空中的能量衰減會相對較少,落臺後又能形成弧線略低的二跳前衝,令對方防不勝防,這種速度與旋轉的綜合效果,我們認為,正是「底勁」應有之義。而重型碳板內含的強大纖維層,支撐能力太強,球板幾乎不會產生整體形變,僅僅依賴面材的一點局部形變來持球,製造旋轉的能力並不強。脫板速度又太快,對於大多數使用者來說,往往還沒來得及在短暫的持球時間內給球施加足夠能量,球就被撞了出去。所以,如果你能夠把使用重型碳板的對手逼得遠離球檯,機會就來了。
為了改善手感,讓這些重型武器更易駕馭,設計者也動了不少腦筋。蝴蝶早期的Kumpuru就是一例,而它最拿手的還是將纖維板減薄、輕量化推出Light版,典型如施拉格輕碳等3+2球板。近期,更是引入芳碳系列的5+2結構,推出僅厚5.5mm的TIMO BOLL T5000。TIBHAR的弧快碳王與輕快碳王則是把纖維放在了第三層,夾在芯材兩側,這樣深埋纖維層,也大大淡化了碳味。特別是後者,芯材很薄,也使兩層纖維間距變小,甚至有了一些整體形變。試想極限情況,假若兩層纖維越靠越近,直至在中間合二為一,就極少再限制整體形變了。
在這些重型碳板上,往往膠皮容易打透,而球板不易打透。所以,太過個性的膠皮未必是好選擇,太硬或太軟的膠皮,要麼配成鋼板,要麼板膠脫節,性能均衡而手感稍柔的膠皮比較合適。在無機膠水時代,日系或近似風格的內能膠皮會是編織碳纖維板理想的搭檔。
優拉的新款暴力板Rosskopf Force,表面看也是平平無奇的3+2,內裡卻頗具新意。纖維層從側面看很厚,解剖開來,每「一層」碳纖維居然是由兩層方向交錯的碳片共同構成,且纖維方向各與手柄成45°角。再搭配均為縱向的檜木面材與桐木大芯,打起來頗有3+2編織碳板的味道。
從試用效果看,排列碳球板的性能,基本延續了編織碳球板的特點,重量與厚度下降有限,可以視為編織碳球板的親民性改良,微調了碳味,碳纖維的作用依然強大,適合風格兇狠但口味略淡的使用者。
既然長的碳纖維如此桀驁,就試試短的吧。近年來,添加薄碳、軟碳、碳氈的球板越來越多,這類纖維層,幾乎都屬於短切碳纖維,相當於把長纖維切成隨機長度的小段,無方向性隨機平鋪成薄薄一層(其實是藉助纖維間的靜電作用自然形成近於各向同性的排列),排列較疏,更為透明,每根纖維也有一定程度的彎曲,密度和強度遠遠小於規則排布的長纖維。有的,像一層極薄的棉花,細小的無序纖維間還有關聯,片狀的可以像紙一樣拿起來,輕輕拉扯後才會散掉,從球板側面看僅是一條淡細黑線的存在。也有的,經過樹脂固化,像硬紙片。
單從工業角度看,短切碳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性能碳纖維,性能和成本差異都很大。比如強度,規則排布或編織的長纖維能具備理論上的碳纖維強度,而切短以後無序排列,纖維間的關聯作用極弱,密度太低,輕易就會散掉,彈性模量大的優勢更是無從談起。這關係就好比一打竹筷子,團起來很結實,折不斷,但支離成了一簇竹絲後,還能同日而語嗎?單獨一張碳氈,甚至都難以承受桌球的衝擊,一打即破,強度不及一片木材。
但添加到球板中,短切碳卻也有自身獨特的價值。整體剛性和脫板速度雖無法與長纖維相比,整體形變、持球時間、底勁卻也不再是難馴的任務,在局部——如小於纖維長度的範圍內,短纖維還是能起到一定增強作用的,超過純木球板——畢竟,桌球的觸球範圍是很小的。而人造纖維比例的劇減,兩側木材通過粘合劑接觸的面積大增,振動傳遞更依靠木材,手感更好。搭配木材也不必為重量、纖維層位置等因素而過慮,結構更靈活。可以說,短切碳纖維球板碳味清淡,更接近木板性能,又比純木速度略快、略硬挺,性能的均衡性不錯。
亞薩卡的馬琳碳與馬琳軟碳(前身分別是YCA與YSC)就是傑出代表,使用未經樹脂固化的短切碳纖維層,前者稍厚,纖維也稍長。結構同為5+2,纖維層在阿尤斯(Ayous)大芯兩側,面材與次外層都非常薄,薄脆的手感很好,一貫的瑞典式風格,有一定的形變與底勁,碳味較弱,是傳統純木五夾弧圈板的加強型,實用性更勝厚七夾。尤其對於直板的製作理念,亞薩卡確有用心之處。
多尼克的經典瓦爾德內爾碳板,與馬琳碳如出一轍。佩爾森碳板Persson Power Carbon,則是在Persson Power Play的次外層下添加了兩層薄碳,7+2的結構較少見,重量也不輕,木結構的強硬作用遠勝於那兩層薄碳。JOOLA的Markovic同為類似5+2結構,表面兩層稍厚,次外層還用了硬挺的Koto木,不同於瑞典式的層層薄脆手感,整體剛性更強了些。可見,薄碳球板若要走剛猛路線,木材結構的影響更大於薄碳。
的真身很難見到,體積太小了,只有在顯微鏡下才可能現形。顆粒層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同膠水混合才能粘進球板夾層,所以又叫做碳素膠水。碳多加點少加點,顏色深點淺點,沒有固定標準。有的若隱若現,瞪大了眼睛也看不出有顏色,拆開球板看也無濟於事,一片混沌。而某些使用染色膠水粘合的球板,側面黑線看上去容易與碳纖維球板混淆,但仔細辨認,會看到深色膠水滲入木材孔隙中,黑線邊緣並非整齊劃一(如圖中這支優拉Rossi Fire純木七夾板)。所以,這是「李鬼」們渾水摸魚的溫床。
細小顆粒,可以隨著膠水少量滲透到木材層表面結構的孔隙中,形成過渡,對於天然材料同人造材料的疊加而言,這樣的方式是最自然的。理論上可以像水泥砂漿中的沙粒作用,提升粘合層硬度。可也正由於顆粒體積小、用量少,對球板性能帶來的改變很微弱。相臨的兩層木材之間,幾乎沒什麼阻隔,完全相當於純木手感。不少球友常常為此類球板到底算不算碳板而爭論不休,甚至有球友買回此類球板覺得上當,花碳板的錢卻買了塊「木板」。這種感覺完全正常,顆粒碳本就碳味虛無縹緲,是否嚴格意義的碳板見仁見智,要看作木板也無可厚非。不管是碳非碳,是否適合自己才是最主要的,所以選擇之前一定做好心理準備,木材結構才最終決定著這類「碳板」的性能。
也許是因為斯帝卡特別鍾愛純木球板的手感與性能,重型碳板都已停產,其它纖維的球板也寥寥無幾,便對使用顆粒碳改良經典純木結構關愛有加,碳膠水產品很豐富。紅黑碳王就拿類似CL的七夾結構動起了手,Carbo 5.4、Tube Carbo、水晶碳更是不厭其煩地調整著阿尤斯厚力材的看家五夾結構。這些球板的粘合層中都添加了碳粉,可非常稀薄,從側面看,與純木板幾無分別,解剖後也難以辨認。尼斯碳王結構有所變化,大芯減薄至接近力材厚度,並在其兩側加入較厚的碳粉,側面能夠看見兩條細黑線,但性能仍然幾乎就是木板,比前面的一系列都軟。到了最新的納米碳王,改變更明顯了,9層木8層粘合,號稱使用了最堅硬的顆粒——碳納米管,又重又實,為了減重手柄內空,板面不得已都縮小了。可它不振手,力量足,雖然仍是木味,搭配最新內能套膠的效果很不錯。
長纖維與短纖維、顆粒碳的差異如此之大,那有沒有介於它們之間的纖維材料呢?這個問題留到下期,通過其它纖維與碳纖維配合的方法來尋找,此為後話。
人造纖維球板中,「芳基」或「芳碳」球板的出鏡率,僅次於碳板。有機纖維林林總總,用於桌球板的卻相對有限:日系以蝴蝶為代表,使用稱為Arylate的芳基纖維;歐系斯帝卡、多尼克和日系尼塔庫等則使用杜邦命名的凱芙拉(Kevlar)纖維;中國品牌如銀河、三維等,習慣上把黃色芳基標識為Arylate,藍色的為Kevlar(或CARBOKEV,也有稱脆性芳基)。從三維提供的兩張編織芳碳樣品來看,其中藍色纖維相對硬挺,而黃色的較柔軟。
純芳基球板的手感,不像長碳纖維板的霸道與生硬,吸震性雖然很好,但震動衰減比碳纖維慢,向著純木更近了一步,屬於長纖維板中的好手感了。同時,又保持著纖維的強化作用,穩定性、持球性都不錯,整體手感略軟,韌性較強,有一定底勁。
早在小球時代, 蝴蝶多款芳基板如Moonbeam、Keyshot等就已成名,很多球迷喜歡其手感,而到了近年的Timo Boll Spark、Keyshot Light,光環卻已漸漸褪去。雖然還有多尼克新品Kevplay、斯帝卡的Kevlar Wood、尼塔庫的KVx系列等前僕後繼,這些實用性不差的芳基板卻未能大行其道,營銷力度固然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恐怕還是芳碳板太過搶眼。
將芳基纖維與碳纖維進行混合編織,真是絕妙的主意,在兩種纖維性能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碳纖維保證了剛性與速度,而芳基纖維又提供了穩定和控制,雖然沒有徹底解決傳統纖維板手感與底勁上的死穴,但其「均衡」確讓適用性大為提高。
蝴蝶的成功, 芳碳板功不可沒, 與其碳板一起鞏固了纖維板領域如日中天的地位。碳板上的3+2結構應用於芳碳板,優缺點同樣鮮明,如檜木大芯、彈性奇佳而難以駕馭的Cofferlait(大力神),速度快、手感良好但底勁有限的孔令輝芳碳。而應用5+2結構的球板,將芳碳層夾在兩片薄木之間,材料過渡更自然,綜合性能更佳,造就了一系列性能彼此相近的經典之作,如Timo Boll Spirit、Viscaria/Taksim,Michael Maze。這種5+2結構早在Keyshot芳基時代已被應用,如今更延續到了TimoBoll新系列中。
多尼克Smirnov Firecarbon,因使用紅色Kevlar而得名火碳,其芳碳纖維位於5+2的次外層,第三層木較厚,整體硬、速度快,手感清晰,但球質略欠厚重。斯帝卡CarboKev Wood為5+4結構,將Kevlar與碳纖維各自單獨為一層。
由蝴蝶力推的纖維新貴Zylon,是將P B O 進行液晶紡絲而製得的超級纖維。經過Photino(ZL)、Amultart(ZL Carbon)的鋒芒初試,水谷隼(ZL Carbon)獲得好評,新系列外觀設計出彩不說,手感比傳統芳碳板實在了一個檔次,售價自然也水漲船高。
看起來,玻纖的故事就要到此為止了。然而,資深玩家不會放過這樣一些端倪:亞薩卡推出韓陽玻纖板,結構極似佩爾森玻纖,配合韓陽直板單面進攻、手感細膩、線路靈活的打法, 在今年國際賽場上大出風頭。馬龍在無機新規下試用新板,也被眼尖的發燒友「抓個正著」,正是尼塔庫3+2結構新品Rutis,採用G-carbon纖維(玻碳,即玻璃纖維與碳纖維混編)。多尼克也推出了5+2結構的玻碳新品Persson CarbonTec,有著柔韌而穩定的好手感。無機時代,玻碳結緣能否為玻纖迎來第二春呢?
多尼克Persson Power Fiber(佩爾森玻纖),較硬挺借力好,玻纖作用算比較明顯了,卻明顯不及老佩般長青。挺拔Fiber Feeling,未及找到感覺便已停產。蝴蝶僅在歐洲推過Kreanga Aeros、Maze Passion等玻纖板,其漂亮外觀似乎比純木五夾弧圈板改良的性能更引人矚目。
亞薩卡Advance 3D,一支「潛水」的玻纖板,官方資料宣稱採用了特殊材料,但究竟何物秘而不宣,其實是編織極其稀疏的玻纖,即使縱向比橫向絲束寬兩倍,仍然是純木五夾般的性能。
金屬是天生的強者,雖然不似碳纖維、芳綸那麼施瓦辛格,強度和模量畢竟也遠高於木材。可為什麼,只有鈦、鋁合金入了桌球板設計者的法眼?
請看,銅的密度約8.9 g/cm3,鋼7.8 g/cm3,而鈦4.5 g/cm3,鋁合金2.7 g/cm3。如果是你,願意揮動含鋼的球拍嗎?實際上,鐵拍被用作臂力練習倒是挺合適。
再想,金屬邊緣是會直接裸露於球板側面的,假如球板裡夾了銅,在你揮汗如雨的作用下,板邊會不會生出銅綠?而抗腐蝕性能出眾的鈦、鋁合金就毫不介意。
斯帝卡的Titanium Wood,內夾鏤空的鈦金屬網,整體較硬,重量與速度同樣驚人。多尼克、尼塔庫、巨力克也都有鈦網(或鈦網+碳)的球板,手感硬而實在。拍裡奧的鈦網球板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了,而其新品TS3與Allround+ V2均為鈦碳複合結構,將碳氈層置於鈦網外側,鈦網則緊貼大芯,通過木材搭配,也可以實現All+的級別,並非是鈦都硬,融入了拍裡奧對這類球板的獨到理解。單絲的鈦網雖然很細,易於用刀割斷,但對桌球來說,提供的作用已足夠,否則價格昂貴不說,球板真可充當「重型武器」了。
擅長純木的斯帝卡,最鍾愛以顆粒材料改良純木板的方式,把鈦粉和鋁粉也混入粘合劑中,分別製成了Titianium 5.4與Tube Aluminium,略為加硬加速,較薄的前者(5.2mm)作為OC經典的延續,直橫板均頗具口碑。
主流纖維板的世界已探尋完畢,還有些獨到之作不得不提。比如多尼克七夾板Persson Power Play,次外層其實是高密度的壓縮紙,硬度甚至比其餘幾層木材都高,使用效果很好,性能均衡易上手,性價比突出,可惜目前似乎形單影隻。
又如亞薩卡的S y n e r g y(11層)、Dynamax 17(17層/歐版Dynamix),彈性極好,手感舒適,其中碳纖維、玻纖等材料如何搭配已經是次要的,如此之多的類別與層數混搭於一支球板中,更像是對極致制板工藝的自信與炫耀。
想看看球板中的人造纖維是否名副其實?有沒有冒名頂替?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點燃打火機,以近500℃的「火刑」伺候。
染色層被誤作纖維層時有耳聞,而染色玻璃纖維混作芳基纖維也有傳說。果然,一名「李鬼」在嚴刑「烤」問下露怯了:當有機的粘合劑與染色物質在火焰下燒掉之後,露出了無色反光且端頭熔融的纖維束。這名「李鬼」產於早些年,如今世面上眼花繚亂的有機纖維,是否真的高性能芳綸,雖然通過燃燒實驗還不足以確認,但至少可以確定是否為可燃的有機成分。
猜想一:桂冠屬誰?
有機時代,速度登峰造極的重型碳板,無愧於人造纖維球板中的王者。然而,沒有了膠水對手感的改善,重型碳板控球能力的硬傷曝露無遺,蝴蝶以Light版對其重量、厚度做減法的方式很有必要。相比於傳統的長纖維碳材料,碳氈這種口味輕、成本低的纖維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歐洲和中國品牌青睞。金屬材料的質感獨特,迎合大眾並非易事。而有機纖維,包括玻璃纖維,藉助與碳纖維的聯姻,大有超越傳統碳板之勢。當然,Zylon纖維已經開門紅,其它材料新軍也沒準後來居上。
猜想二:以稀為貴?
傳統上, 編織密度, 仿佛被視為衡量人造纖維材料,特別是長碳纖維檔次的重要標準。假如認為有的碳板魚目混珠,業內評價通常是這樣的句式: 「 我們的碳板都是3 K 編織的, 那種碳板…… 根本不夠, 成本很便宜。」話雖如此,球迷買的終究是使用性能,而非纖維密度。畢竟,纖維與木層的和諧過渡,手感透過纖維在木層與木層間的清晰傳遞,才是好纖維板的關鍵。那麼,能否像Advance 3D那樣,在纖維的編織密度、方向和絲束粗細上做些文章,以求綜合性能的最優化呢?
猜想三:5+2>3+2?
雖然普裡莫拉茨在北京奧運會的「迴光返照」令人心生敬意,但恐怕並不能阻止波爾證明這個不等式。隨著傳統重型碳板像施拉格一樣輝煌不再,3+2結構的未來迷霧重重。這種纖維感明顯、芯材(多為桐木)比重過高的結構,似乎更適合整體球速相對較慢時的「一錘定音」,而不能很好地滿足現代桌球連續快速擊球中「緊鑼密鼓」的要求。相比之下,5+2的結構更靈活,纖維或深或淺或居中,木材或張三或李四亦可王五,更易達成各層性能的自然過渡、和諧統一。
無機元年,或也可作纖維新紀元。
底板結構及材質
--------------------------------------------------------------------------------
純木一層
最典型的就是檜木單板,以做成日直形狀的居多。檜單板有夾板無法比擬的雄厚底勁,適合中遠臺對拉弧圈技術的發揮。另外也有用AYOUS(阿尤斯,非洲白木)木和松木等等製作的單板。選擇單板一般要選擇厚一點的,質量主要看木紋的好壞。
純木三層
以削球為主的防守型打法大多採用三層木材的底板。
純木五層
弧圈球、弧圈結合快攻打法通常採用五層帶有大芯結構較輕的軟底板。
純木七層
近臺快攻、快攻結合弧圈的打法通常採用七層較重的硬底板。
碳素纖維
碳素纖維底板重量輕,形變小而彈性大,恢復時間短,回球速度快,能夠打出高速低弧線的球,殺傷力強。
芳基纖維
受撞擊時形變大而恢復時間短,稱為高粘彈性,同時具有減震的作用。加入了芳基的球拍有較強的彈性,同時又保持了柔和的特點,底勁充足。
芳碳混合
芳基和碳素纖維混和編織的球拍則兼顧了兩者的特性,具有較快的脫板速度,又有柔和的手感和充足的底勁。
凱夫拉
選用質地牢固質量輕的合成纖維凱夫拉,充分平衡了速度,力量,靈活性幾個因素,使弧圈打法選手可以獲得更多的摩擦球時間。同時使選手在相持當中提高了擊球的穩定性。凱夫拉平衡了速度重量彈性這幾方面,選手在使用之中將能感到凱夫拉高科技材料帶給此款底板的良好控制性和超強的穩定性。
碳素凱夫拉
碳素纖維與凱夫拉材料按最佳搭配比列混合,將碳素的強度和凱夫拉的穩定性完美結合。
鈦金屬
從高爾夫球到太空梭,所有一切都證明了鈦的價值——強而輕。這種奇妙的金屬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強度和重量之比,既保持了底板的堅固性,同時變輕的底板使手感更佳。
玻璃纖維
高強玻璃纖維柔和且彈性好,加入了玻纖的底板有最接近純木的手感和超出純木的彈性速度,適合現代鞭打式擊球的需要。
ZL碳素纖維
日本蝴蝶(butterfly)公司新開發的ZL碳素纖維,是一款擁有高反彈力的有機纖維,並將高強度、高彈性、輕量融為一體,再加上蝴蝶公司自創的特殊編制方法產生的碳素纖維,使ZL碳素纖維球拍具有攻守兼備、非常全面的高性能。
ZL纖維
具有直鏈高分子結構的PBO纖維——ZL FIBER,是有機纖維中擁有最高等級強度和彈性的纖維。由於比重比碳素纖維低了10%,因此可以使高性能球拍更加輕量化,給球拍帶來高性能高彈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