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嶺南論壇
微信ID:Lingnan_Forum
城市河流往往是滋養城市文明的搖籃,世界四大文化發祥地均位於河流旁——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源於兩河流域間(今伊拉克境內)、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古印度文明發源於恆河,以及中國的黃河孕育華夏文明。
到了近代,城市的發展導致城市河流出現了諸多問題,河道生態環境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額重大課題之一。
嶺南工程——東莞省松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
河道植物配置已然是河道景觀及生態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河道進行全方位綠化,可以形成優良的城市河流生態廊道,合理的植物配置不僅有利於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河流水質,還能增加城市綠化總量、改善城市氣候,河道植物的姿形、線條、組合還可豐富城市河道景觀。
不同場景對河道植物的選擇也不相同——水中綠化應選擇水生植物;水緣處的坡岸大多選用強耐水溼植物;駁岸處陸生植物則要求具有一定耐水溼能力。本文將從水生植物、水緣溼生植物、岸際陸生植物三方面進行常用植物資源列舉。
水生植物按生活類型主要分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1)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指根生長於泥土中,基葉挺出水面之上的植物。在濱水植物景觀的營造中,挺水植物是最重要的植物材料。
也叫蓮花,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喜光,喜溼,忌幹,喜肥。
6~9月開花,晨開暮閉。象徵著堅貞純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
喜溫暖溼潤氣候,不耐霜凍,生育適溫25-30℃,喜陽光充足土地肥沃,在原產地無休眠性,周年生長開花;性強健,適應性強,幾乎不擇土壤,以溼潤肥沃的疏鬆沙壤土為好,稍耐水溼。畏強風。
別名水柳。多年生草本。喜強光,耐寒性強,喜水溼,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上生長更好。
水邊叢植或水池栽植,花境、切花。
喜溼潤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或輕黏土,有一定的耐鹽鹼能力,在pH值為8.7、含鹽量0.2%的輕度鹽鹼土中能正常生長。喜光,也較耐陰,在半陰環境下也可正常生長。喜溫涼氣候,耐寒性強。
又名水竹芋。翠綠葉片形似芭蕉,穗狀花序。全株附有白粉。根系具有淨化汙水的作用。
外形顯得既剛勁挺拔,又有幾分優雅瀟灑,觀賞價值高。叢植、片植均可,宜在相對狹小水面叢植,在開闊水面多用片植,也可在河岸呈帶狀種植。
多年生草本觀葉植物。株高1.5~2.0m。喜光、喜溫、耐水溼,也較耐寒,不耐乾旱和強光,喜肥沃、疏鬆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土壤。
多年生草本,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再生能力強。
植株高大,迎風搖曳,野趣橫生,形成「蘆葦蕩」別有一番意境。
植株高大,迎風搖曳,野趣橫生。耐寒性強,在我國南北地區均可自然露天過冬,但不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粘土和砂壤土上均能生長。
又名傘草、旱傘草。風車草性喜溫暖溼潤,通風良好,光照充足的環境,耐半陰,甚耐寒,華東地區露地稍加保護可以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稍粘的土質為宜。
花期6~7月。配置於溪流岸邊。
喜光,喜熱,但也耐寒,喜肥沃底泥,耐一定貧瘠。水蔥生長迅速,在溼地水際線片植,茂密翠綠直挺且較光亮的杆,在水體漣漪的映襯下,既壯觀而又具妙趣。叢植、片植均可。
(2)浮水植物
浮水植物是指根生長於泥土中,葉片漂浮於水面上,包括水深1.5-3m的植物。浮水植物在劃分水面空間、改變水面色彩、增加水面景觀效果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喜強光、通風良好、水質清潔的平靜水面。
花期在5~9月,午後(午時)開放,夜晚(子時)閉合,故名子午蓮,每花開2~5天。
性喜在溫暖、溼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對土壤選擇不嚴,以土質肥沃略帶粘性為好。適宜生在水深30~60釐米,最深不宜超過1米。生長適宜溫度為15~32℃,溫度降至12℃以下停止生長。耐低溫,長江以南越冬不需防寒,可在露地水池越冬;在北方冬季需保護越冬,休眠期溫度保持在0~5℃即可。
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喜光、喜溫暖。花期7-8月,果期8-9月。
葉大皺縮,花豔形奇,可與荷花、睡蓮、香蒲等配置水景。
多年生浮葉草本。適宜水深1~100cm,以莖的伸長把葉送出水面來適應深水環境。抗寒性強,在浙江以南呈常綠。其花有晝開夜合的特性,上午盛開,晴天僅為中午前,陰天則到下午3、4時,下午閉合併縮回水中。
小綠葉緊貼水面,晶亮小巧的黃花亭亭立出水上,花期長。盛花時,成片的荇菜景觀尤為壯觀。但應注意其侵佔性強。
(3)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是指根生長於水中,植株體漂浮在水面上。它多數以觀葉為主,隨著漂浮的地點的變化,植物可以改變不同水域的水面景觀效果。
喜高溫溼潤氣候,不耐嚴寒,一般在溫度15–45℃之間都能生活,10℃以下常常發生爛根掉葉,低於5℃時則枯萎死亡。大薸喜氮肥,在肥水中生長發育快,分株多,產量高。
葉色翠綠,葉形奇特,宜河流、池塘、水渠等水質肥沃的靜水或緩流水面中。但運用時應注意其屬於外來入侵物種。
生長期在春夏季,花果期8~10月,花白色,中間花蕊黃色,到了秋季植株就停止生長,到了冬季,則生長出休眠芽沉入水底越冬。喜溫暖環境,溫度的高低對植株的生長會有影響。
生長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植株呈三角形,幼時呈綠色,生長迅速,常在水面上長成一片。秋冬時節,它的葉內含有很多花青素,群體呈現一片紅色,所以叫做滿江紅。
滿江紅具有淨化水質的作用,可以降低水體礦化度,調整水體pH 值,淨化水體和富集鉀元素的作用。
因葉子形似槐樹的羽狀葉而得名,此外還有蜈蚣萍、山椒藻的別名。喜歡生長在溫暖、無汙染的靜水水域上。
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兩性,鬚根系,主要分布在10-15cm土層;根狀莖具葉及匍匐枝,後者在節部生根,並生具葉枝條及其它匍匐枝。花期6月,果期10-11月。
(4)沉水植物
沉水型水生植物根基生於泥中,整個植株沉入水中,具發達的通氣組織,利於進行氣體交換。
好溫暖水溼、陽光充足的氣候環境,不耐寒。
狐尾藻不僅顏值高,還能吸附水下有害物質。既可以通過根吸收底質中的氮、磷營養,也可通過莖葉利用水中的營養物質,而對狐尾藻有毒害作用的某些重金屬和有機物則是脫毒後被儲存於其體內或在其體內被降解。當狐尾藻被收割運移出水生生態系統時,大量的營養物質也隨之從水體中輸出,從而達到淨化水體的作用。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能在熱帶及溫帶的池塘、沼澤,以及平靜的河流中自生。生長速度十分快速,光合作用強,能有效吸引過剩的養分,以及產生溶氧,對穩定水質有不小的幫助。
喜陽光充足的環境。環境蔭蔽植株生長受阻,新葉葉色變淡,老葉逐漸死亡。最好讓它每天接受2~3個小時的散射日光。性喜溫暖,耐寒。
沉水草本。葉線形或帶形,綠色或略帶紫紅色,常具棕色條紋和斑點,邊緣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細鋸齒。
多年生沉水草本,具根莖。生於湖泊、溝塘等靜水水體,水體多呈微酸至中性。
河道常水位以上坡岸的植物應選用有較強耐水溼、紮根能力的喬灌木。此類植物是河道植物景觀中的過渡帶植物。
強陽性,喜溫暖、溼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石灰性土壤、輕度鹽鹼土均可生長,但在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黃褐色土壤上生長迅速,較耐寒,-25度低溫下不受凍害,不耐乾旱、瘠薄。
樹幹基部膨大,通常有屈膝狀的呼吸根(低溼地生長尤為顯著)。
耐水溼,生於沼澤地區及水溼地上。
強陽性樹種,喜溫暖溼潤氣候,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酸性土或中性土上生長旺盛,耐溼潤很強,樹幹基部長期浸在水中也能生長(包括幼樹)。根系發達,抗風力強,生長速度快,壽命長。
陽性樹種,喜歡溫暖、溼潤氣候,耐水溼,對土壤要求不嚴,常生長於土層深厚的中性及酸性的河灘,萌芽力強。適於低溼窪地及沿河。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是優良的固堤護岸的樹種。
落葉灌木,耐瘠,耐水溼和輕度鹽鹼土,又能固氮。栽植於河岸、河堤、沙地、山坡及鐵路沿線,有護堤防沙、防風固沙的作用。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喜溫暖溼潤和陽光充足環境,較耐寒,不耐高溫和乾旱,但耐水淹,萌發力強,枝條密集。根系發達,是很好的固堤植物。
陽性樹種,喜溫暖溼潤氣候,較耐寒,在土層深厚、潮溼的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長良好,耐水溼性強,萌芽力強,壽命短,30年後漸趨老化。
多年生粗壯草本,佛焰苞體形大,開張呈馬蹄形,有白、粉、紅、綠、淡黃等顏色。性喜溫暖溼潤氣候,不耐寒,不耐高溫。
陰性植物,喜溫暖溼潤氣候和陰溼潤環境,耐寒,以生長於沼澤溼地或富含腐殖質土壤為宜,忌乾旱。
岸際陸生植物一般生長在地面或者水體邊緣溼潤的土壤裡,但是根部不能浸泡在水中,一般情況下此類植物只有一定的耐水溼能力。它的種類非常豐富,主要由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組成。此區域的植物選擇重點考慮其被水淹的時間,以下植物品種選擇僅作參考。
淹水時長小於6h的區域植物選擇:
植物的生活習性中明確表明為不耐澇的植物除外的植物一般均可以應用。
淹水時長大於6h小於12h的區域植物選擇:(但不能把植物全部淹沒):
1.一年生草花
柳葉馬鞭草、中國石竹、洋甘菊、銀苞菊、蛇目菊(矮生)、美女櫻、一串紅、甜葉菊、「星白」勳章菊、孔雀草。
2.宿根花卉
垂盆草、紫花地丁、爬山虎、野牛草、結縷草、美人蕉、大花萱草、二月蘭、花葉蘆竹、匍匐剪股穎、燈心草、常夏石竹、金雞菊、美麗月見草、月見草、宿根天人菊、濱菊、剪秋蘿、蛇鞭菊、紫松果菊、大金雞菊、玉簪、蛇莓、細葉芒、斑葉芒、狼尾草、花葉芒、地被菊、鳶尾、麥冬、高羊茅、山麥冬、澇峪苔草、虎尾草、絹毛匍匐委陵菜、鼠尾草。
3.灌木
連翹、丁香、紫薇、北海道黃楊、大葉黃楊、棣棠、珍珠梅、紫葉小檗、臘梅、紅王子錦帶、紅瑞木。
4.喬木
紫葉李、紫葉矮櫻、矮生紫薇、沙棘、胡頹子、蘆竹、西府海棠、水杉、垂柳、加拿大楊、樸樹、女貞、圓柏、二球懸鈴木、柿樹、桑樹、旱柳、絲棉木、榆、白蠟、紫穗槐、黃櫨、麻櫟、一球懸鈴木、山荊子、桑樹、絨毛白蠟、構樹。
淹水時長大於24h區域植物選擇:
千屈菜、黃菖蒲、檉柳、美人蕉、蘆葦、香蒲、菖蒲、石菖蒲、睡蓮、鳳眼蓮、金魚藻、荇菜、荷花、水蔥。
(圖文內容來源嶺南論壇(ID : Lingnan_Forum),感謝作者辛苦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供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