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的古戰場,位於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二字位於赤壁磯頭臨江懸巖,南距市區38公裡。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當時,曹操平定了北方,親率數十萬大軍揮師南下,直逼東吳。面對強大的敵人,吳主孫權採納手下謀士的建議,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當時,曹軍駐紮在赤壁江北,孫劉聯軍駐紮在南岸。吳國孫權的都督周瑜用部將黃蓋的火攻之計,燒得曹軍連環船潰不成軍,曹操率殘部北歸鄴城。周瑜大軍高奏凱歌,回軍赤壁,在那樓船上舉行得勝宴會,把酒慶功,酒醉之餘,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臨赤壁兮,敗曹公,安漢室兮,定江東,此山水兮,幹古頌,刻二字兮,紀戰功。歌罷,提劍在懸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
赤壁是中國古代著名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弱小的兵力大破號稱80萬大軍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同時,赤壁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赤壁之戰不但對當時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參戰雙方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周瑜、諸葛亮等為後代所熟知、敬仰,在民間和文藝作品中更出現和流傳了一大批生動的故事,如群英會、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等,「火燒赤壁」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戰事之赤壁歷史悠久,四海知名。赤壁古稱蒲圻,緣起於三國東吳黃武二年設置蒲圻縣,因盛產蒲草(古時編織蒲團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
關於「赤壁」一詞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傳說。
相傳漢高祖劉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斬蛇起義定下西漢200年基業,雖是沿襲秦制,卻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規矩。當時這個規矩就是以陰陽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為上乘。漢高祖六年治沙羡縣,縣令梅赤就著手調查境內山川河流,發現許多地方無名稱,於是就按朝廷旨意為這批地方命名。當時,朝廷以陰陽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加以擴大推演,以天人相應,將星空與地面配合,將二十八宿對準地面九州,各有所指,分出星野。按星野的說法,沙羨當屬東南朱雀的翼、軫之間。
那麼一個小方城內,如何以五行、星宿命名呢?梅縣令於是拜訪陸水南岸修持百年的老道長駱文聰,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道長擺開羅盤、八卦,推演一番後,描了地形,標註了名號,中央一山屬金,名曰金紫山,五行以金為首。
金紫山之東為蒼龍之象,取其坑,「坑為疏廟,主疾」,取其名曰「石坑」。南為朱雀之象,取其柳,「柳為鳥注,主草木」,在金紫山之南取了地名「柳林」。西為白虎之象,取其「奎」、「觜」,稱「奎曰封豸,為溝瀆」,「觜為虎道」,於是在金紫山之西取了地名為「奎觜」。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玄武之壁也」,取了個地名為「赤壁」,四方的四個地名各距金紫山60裡,就這樣,「赤的地名就出現了。
漢高祖崇尚赤色,除了「赤壁」外,駱道長又取了幾個帶赤字的地名,如赤博林、赤博林湖、赤岡畈、赤馬港等。梅縣令就根據老道長的這幅帛子圖,定了縣境內的重要地名。就這樣,「赤壁」一名載入了歷史史冊,僅《三國志》一書就有50多處提到赤壁。其後代史籍、方志更是屢屢出現。
跟著唐詩宋詞遊赤壁,不僅可以感受到當年周郎赤壁的意氣風發,還可以感受到當年古戰場上的壯懷激烈。不自禁地,就感覺到天地變開闊了,心胸也豁達了,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在歷史、在英雄的面前似乎都變得渺小和不存在了!那麼,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高興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