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長春】
一起穿越,品讀長春城市歷史,共同感受,發現長春生活精彩。
【閱讀更多內容】
點擊首頁屏幕下方菜單「老長春」
俗話說「衙門口朝南開,有事沒錢別進來」,可是位於長春市亞泰大街699號的這座「道臺衙門」的大門卻偏偏開在了東側。根據《吉林社科戰線》主編、著名歷史學者劉信君的考證,「道臺」的官階相當於副省長,是當時長春境內的最高長官。這位高官為什麼會不把衙門口開在南側,而是另闢奇徑選擇了朝東開?這裡面有什麼「故事」?圍繞著這座清朝時長春的最高衙署還有哪些銘記於心的事件呢?
一、衙門大門朝東開的種種原因
按照長春的歷史說,「道臺衙門」建立之時,長春已經有了四片城區,依照時間順序分別是老城區、俄國附屬地、滿鐵附屬地、商埠地。「道臺衙門」就建在了商埠地的最高端,北側就是滿鐵附屬地、俄國附屬地。
「道臺衙門」選址在此,就有抵禦侵略的意思。因此,施立學認為,俄國和日本就好像老虎和狼一樣在它的身後,虎視眈眈地看著它,讓道臺們不敢堂堂正正地坐北朝南理事。既然大門不能像傳統的衙署那樣朝南開,當時的道臺顏世清就要考慮大門的朝向問題了。於是,他就順著時針轉動的方向開始考慮上了。
「大門絕對不能朝西。」施立學說:「中國的風水學,對大門朝西開的問題,看得非常嚴肅,除了允許廟門可以朝西開之外,幾乎禁止一切大門朝西開。」
「大門朝西開,早晚要死人。」在施立學看來,風水學之所以這樣注重大門禁止朝西開的問題,是因為民俗上只有死人才會朝西走。「民間上把四川省豐都縣稱之為鬼城,即陰曹地府的所在地。那裡有很多具有神話色彩的建築樣式,即所謂的『奈何橋』、『天子殿』、『十八層地獄』。」在封建社會長大的顏道臺無論個人多麼有魄力,也難免要沾上一些迷信色彩的,他怎麼會把大門面向西側而開呢?
坐南和坐北,在傳統文化中還是非常有講究的。在宮廷文化中,坐北面南的應該是皇帝和尊者,而面北背南的都是臣子和百姓,甚至是戰敗者。民間有「面南為帝、面北為賊」的說法。施立學說:「只有一些老的戲樓把大門開在北面,因為那裡面既出皇帝,又出賊子。為了把戲劇和生活分開,它必須把大門朝北開,不然皇帝會找戲班子算帳的。」
施立學認為顏道臺把大門建立在東側,即使顯示之需,更是盼望著時來運轉,讓大清朝在長春的衙署旺旺運,好把俄國和日本的侵略者鎮住,甚至把他們趕出長春。「這裡面應該有道臺們的愛國情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民風民意。」
長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方志館管理處孫彥平處長認為「衙門口衝南開」是封建社會官衙建造的普遍規制,為什麼長春的道署不遵此制呢?從現在道臺衙門的位置看,它的正門朝東,對著的是原商埠地內的永長路,很不起眼;而它的後面則是正在鋪建的原商埠地內最繁華、最寬敞,直通原日本橋的商埠地主街大馬路。道署正門面對商埠地主街應是正常
的,也可顯示官衙的威風,但是由於什麼原因或在什麼背景下使道署的大門衝向一條小街(當時還沒有亞泰大街)呢?
長春市檔案館2008年出版的《鏡頭裡的長春》一書中提供了一幅民國初年的長春興埠汽車行在長春城內、商埠地、附屬地運行的市街圖,圖中顯示兩點:一點可以看出道署前後(即東西兩面)都有路通過頭道溝通向「滿鐵長春附屬地」,並且在頭道溝上都有橋梁;另一點是有一條線划過頭道溝,將道署區域的西北大部劃在內,標註為「日本附屬地」。
「可以看出,顏世清為了用道署頂住日本『滿鐵長春附屬地』越過頭道溝向南擴張,所以才將道署建在長春商埠地通向『滿鐵長春附屬地』的通道上,同時又必須緊緊壓在『滿鐵長春附屬地』向南擴張的橫線上。」
根據這幅地圖,還可以分析出「道臺衙門」大門朝東開更具體的原因:「當時無法將道署大門朝西開,是因為大馬路靠近頭道溝東斜街橋(後稱日本橋)一段的土地已被日本人買去了。而東面有路有橋(頭道溝東五條通橋,舊名長農橋),這條路又是原來長春城通向農安的大道,也算方便。《盛京時報》的記載也證實了這個推斷。」孫彥平從歷史中找到了一些線索佐證自己的觀點,當時有幾條報導都提到道署用地佔據了日本人租定之地且引起交涉,因此道署還曾停工,使顏世清很著急。因此,「道臺衙門」建在長春商埠地通向「滿鐵長春附屬地」兩橋中間和「道臺衙門」大門朝東開都是當時情況下的最佳選擇。
事實上,這座長春當年級別最高的衙署所承載的歷史並非只有這些,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重點講講發生在這座衙門裡的大事情。
二、氣勢盛,「道臺衙門」震懾日本人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為使清政府承認它從沙俄手中奪到的在中國的一切權益和特權,於1905年12月22日,逼迫清政府與其籤訂《中日會議東三省善後事宜條約》正約與附約。條約中,要求中國對日開放包括長春在內的16座城市,實行「開埠通商」。
1906年,長春奉命開埠。開始主持開埠事物的是首任西路兵備道臺陳希賢,他力圖加快商埠地的建設,以牽制日本滿鐵附屬地擴展,但因其很快離任加之經費困難而未實現。
1909年,第二任道臺顏世清到任後,迅速著手籌建商埠地。當年5月,他首先設立開埠局(後改商埠局)與巡警局。顏世清兼任督辦,設正、副局長各一人。內設組織、總務、稽核、捐務、工程等5個股。並聘請英國工程師鄧芝偉主持城市規劃,並開始施工。
為了抵禦日俄的侵略,顏道臺首先劃定了商埠地的範圍。最初長春開商埠地區的規劃為從舊城北門(即大馬路與長春大街交會處)往北,至頭道溝,再至二道溝;再從聚寶門西至十裡堡,合計周長15公裡多。實際上,日本以建立「滿鐵附屬地」為名,早已暗地下手以高價收買了頭道溝以北至現在長春站一帶的全部土地。結果,長春商埠地的面積只能選在舊城區與滿鐵附屬地之間,北起七馬路,南至舊城的北門外,東到永長路,西至大經路,佔地約5.3平方公裡。
在這一區域最北端最高點,顏道臺修建了道臺衙門。後來日本人寫書回憶,「在這座建築物上空高高飄揚的黃龍旗,氣勢磅礴,對附屬地起到了威懾作用。」
為了推動這一區域的發展,顏道臺還做了很多工作。他在商埠地北部建造和修繕了店鋪門市房4街250間,鋪戶住房4處30間,民宅一等房8所199間,二等房16所164間,胡同門樓13座,鐵牌樓4座。同時,徵收地皮租、房租和車稅。縱向修築了永長路、大馬路、大經路;橫向修築了二、三、四、五、六、七馬路、永春路、長通路等,共建了18條路、5條街、27個胡同。
第四任道臺孟憲彝到任後,採取了較為靈活的方式,吸收官員和大商人為股東,集資10萬銀元,創辦興業公司,經營公園、妓院、當鋪等。「1911年秋,他將由官員和商人那裡籌集來的資金7萬元,又動用牛馬市場的保證金兩萬五千吊作流動資金,加上銀行借款3萬元,開始在北門外修建房屋,使商埠地初具規模。」這樣,商埠地也成了繼長春老城區、俄、日附屬地之後的,長春第四塊城區。「它的建立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對日、俄勢力南侵起到了一些抵禦作用。」
三、樣式特,中國最北的圍廊式建築
在長春209年的歷史上,最缺少的就是能夠承載城市歷史、文明的建築,百年「道臺衙門」作為碩果僅存的幾棟歷史風貌建築之一,在長春的建築史上必然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吉林建築工程學院研究生處處長、《長春近代建築》作者李之吉認為,「道臺衙門」是中國最北端的圍廊式建築。
所謂的圍廊式建築是從羅馬貴族居住的長方形配有門廊的建築發展而來的。在古希臘人眼中,神廟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過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廟也不過是更高級的人的住宅。後來希臘人加入了典型的羅馬雙柱,並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廟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的,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也就是後面也出現與前廊對稱的圓柱門廊,前後之間由牆體連接。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繼續演變為希臘神廟建築的最高形式——「圍廊式」,即長方形神廟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至此,作為神廟建築中最重要單元的圓柱就完成了對建築主體部分的合圍。不過,圓柱的野心並未到此為止,在後期的規模更大的神殿如雅典的宙斯神廟中,甚至在四周各建兩列巨柱長廊,出現了柱廊的兩重合圍,結果使得氣氛愈加森嚴肅穆。
圍廊式建築它也是中國近代建築的原點,在中國的沿海有很多像「道臺衙門」這樣的圍廊式建築,秉承這一風格的「道臺衙門」也曾的確對外國侵略者起到過威懾的作用,但是這棟長春第一棟「西洋」式建築也不是沒有瑕疵。「這組建築沒有很好地考慮長春的嚴寒氣候,以及冬季對陽光的渴望,即使在炎炎的夏日,其屋內也難以見到陽光。」李之吉認為由於受到採光問題的限制,長春以北很難存在圍廊式建築。
四、事件大,十四年淪陷史開始之地
偽滿洲國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一段苦色的回憶,是一段難以抹殺的惡魔。所以,關係到偽滿洲國的每一段歷史,都值得人們認真地探討。若細細地研讀一下史料,不難發現道臺衙門與偽滿洲國之間的最主要關係——「1932年3月9日下午3時,在原清朝吉長道尹衙門(即『道臺衙門』)大廳內,溥儀舉行了『就任偽滿執政典禮』。」中國人民尤其是東北人民由此陷入了長達14年的亡國奴生活。
據史料記載,1932年3月8日,溥儀一行數人抵達長春。16時,進入「道臺衙門」。想想在不足24小時的次日15時,就要在這棟自己當大清皇帝時修建的前清衙門裡舉行「就任偽滿洲國執政」的典禮儀式,溥儀的心裡或許澎湃過,但是他不得不接受被日本人「忽悠」的現實。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猛烈抨擊,紛紛指責他們沒有道義,侵略中國東北的罪惡行徑。面對譴責之聲,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找一個中國人做傀儡,把國際事務敷衍成國內事務,希望以此平息國際的批評之聲。
日本人選來選去,覺得還是溥儀最合適。
一是溥儀當過皇上,威望高;二是東北是清朝入關前的老家,群眾基礎好;三是溥儀不是軍閥,沒有軍隊,好控制。
蔣介石獲悉這一消息後,如坐針氈,想用「每年400萬銀元」的優撫金和溥儀達成諒解和交換,希望他不要到東北來。可是被日本人成功遊說的溥儀,此刻想的只有江山,便一口回絕了蔣介石,於1931年11月11日深夜,從天津奔赴東北,開始了他不光彩而恥辱的人生。
可是,日本人只想拿他做個幌子,以便應對國際輿論。當溥儀到達東北提出要接著做皇帝的想法時,日本人對溥儀撂下了狠話,要求他只能當共和制的國家元首。雙方僵持到最後的結果是,選擇了一條折衷的方案,即日本人同意了溥儀方面提出的先當一年「執政」,然後再當皇帝的想法。但從結果看,還是日本人贏了溥儀。
在這筆沒有廉恥的交易成交後,溥儀帶著幾許被玩弄、欺騙的不滿之情和滿腔恢復祖業的野心,攜妻帶妹地來到長春那一刻,也許溥儀真的想過把根扎在這片老祖宗龍興之地吧!
據溥儀的貼身侍衛李國雄回憶,「1932年3月8日16時,溥儀攜婉容還有他的幾個妹妹,來到偽執政府臨時駐地。那天晚上,溥儀太忙了,人來人往不斷。我本想靠前說說這幾天的情況,竟找不到談話機會。不知什麼原因,那天晚上溥儀並沒有睡在給他預備好的兩間居室內,而是住在典禮大廳東邊的一套房間裡。記得那是三個房間,溥儀在東間,婉容及二格格、三格格在西間,中間屋裡立著三面很大的穿衣鏡,次日早晨我過去伺候,見二格格和三格格跪坐在自己腳面上,對著穿衣鏡梳頭呢。」
1932年3月9日15時整,身穿西裝、頭戴禮帽的溥儀,以「滿洲國執政」身份,由贊禮官前引,四名武侍從和四名文侍從護衛,走向原清朝吉長道尹衙門起居室門前「就任偽滿執政典禮」的會場。全體人員向溥儀三鞠躬,溥儀一鞠躬還禮。他的傀儡生涯,就從這一刻開始了。而傀儡的地位註定溥儀離他的政治夢想,要漸行漸遠。
「就任偽滿執政典禮」的會場處於嚴密警戒中,正廳布置以花絨緞貼壁,正面突出,設「執政」座椅,有金色屏風。左側為「滿系」官員,右側為「日系」官員。此外有各省文武官員和推出的「民眾」代表。偽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各省區文武官員和代表,以及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和滿鐵總裁內田康哉等日本、偽滿軍政各界人士,在樂曲聲中順次入場。
李國雄回憶,「進入大廳時,走在最前面的是侍從武官,第二個人就是溥儀,他身穿後襟長、前襟短的那種西洋大禮服,頭戴黑色禮帽。跟在溥儀身後的人中,離他最近的就是祁繼忠,他作為貼身隨侍參加了典禮全過程。人們進入大廳後,關了門,儀式開始。這時我在大廳外巡視,不時地聽見裡面一陣嚷嚷,一陣鼓掌,時間不算太長,大廳的各門都打開了,參加儀式的中國人、日本人一起湧出,我看見鄭孝胥、羅振玉等老臣都在裡邊。人們順走廊往西拐,出門是一個小院,軍樂隊的人在那裡列隊等待。這時有個人從隊列中走出,來到一根臨時安裝的旗杆之下,隨著演奏偽滿國歌的樂點,把偽滿五色旗升上旗杆頂。後來我才聽說,升旗者原來就是曾任奉天市長、頗有聲名的趙欣伯。升旗時,站在隊列前的溥儀脫帽敬禮,老臣們也衝著旗杆三鞠躬。至升旗畢,宣告禮成,參加典禮的人們又照紀念相去了。」
19大項「執政就任儀式程序」過後,「莊嚴隆重的進璽儀式」開始:贊禮官恭捧案上的黃色包裹轉交張景惠和熙洽,張景惠進呈偽滿洲國「國璽」,熙洽進呈偽滿洲國「執政印」,恭恭敬敬地「捧呈」給溥儀。然後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表致賀詞,「執政」溥儀致答詞,均由別人代讀。
隨後,鄭孝胥代讀《執政宣言》:人類必重道德,然有種族之見,則抑人揚己,而道德薄矣。
人類必重人愛,然有國際之爭,則損人利己,而人愛薄矣。今立吾國,以道德、人愛為主,除去種族之見,國際之爭,王道樂土,當可見諸實事。凡我國人,望其勉之。
最後,滿鐵總裁內田康哉致祝詞,羅振玉代讀「執政答詞」,「執政」就任儀式結束。清朝遺老遺少向溥儀恭行三拜九叩大禮,祝賀他就任偽滿執政。參加典禮的人員又來到道臺衙門後院,在這裡舉行偽滿國旗升旗儀式。當晚舉行「慶祝」宴會。
五、影響壞,溥儀26天搞起偽滿執政體系
從1932年3月8日到1932年4月3日,溥儀在吉長道尹衙門改裝的執政府呆了26天。這期間,門禁是很嚴格的,憑佩戴在身上的出入證通行。出入證長約4釐米、寬1.5釐米,有兩種顏色:高級官員戴黃色的,低級官員戴白色的。不知怎麼,給李國雄也發了個黃色的,或許是"執政"的面子吧!有幾次他從偽執政府那道圓門出來進去,崗哨一見李國雄戴的黃色出入證,便十分嚴肅地喊出一聲口令:「舉槍——」,用以表示對「高級官員」的尊敬,這場面讓李國雄感到很不好意思,以後沒有要緊事就再也不出去了。
警衛森嚴的背後,是日本軍國主義者、溥儀及其追隨者緊鑼密鼓的「忙活」。溥儀就任執政的第一天,籤發了「特任狀」和偽滿「執政府內設機構及任命令」等。偽滿執政府則發布了《教令》第一號:《政府組織法》。儼然,一個新成立的傀儡政權開始運作了。
第二天,偽滿執政府宣布:1932年3月10至12日,為「建國慶祝日」。東北各城市都扎了花牌樓,開了提燈會,以此慶祝「建國」;溥儀致函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表示將偽滿洲國的國防及治安、鐵路、港灣、水路、航空等權益,均委託給日本。
上午9時,溥儀就任偽滿執政後第一次任命「執政府」大員,主要人物是如下15人:偽滿「國務院總理」鄭孝胥、「參議府議長」張景惠、「民政部總長兼奉天省長」臧式毅、「參議府參議」羅振玉、「外交部總長」謝介石、「財政部總長兼吉林省長」熙洽等偽滿高官,在「參議府」舉行了就任儀式。
第三天,也就是1932年3月11日溥儀頒布了《政府組織法》、《政府組織表》、《參議院官制》、《國務院官制》等一系列的法律並在當夜召見了「執政秘書」陳曾壽,在臥室(原清朝吉長道尹衙門起居室)談話。溥儀說:「我現在有三個誓願:第一,我要改掉過去的一切毛病。陳寶琛在十多年前就說過我懶惰輕佻,我發誓從今永不再犯;第二,我將忍耐一切困苦,兢兢業業,發誓恢復祖業,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第三,求上天降一皇子,以繼承大清基業。此三願實現,我死亦瞑目。」
第四天,偽滿執政府以謝介石「外交部總長」的名義,向日、英、美、法、德等十二國發出《獨立宣言》,要求各國對偽滿給予外交承認。
第五天,偽滿執政府決定以徵兵方式建立「執政直屬的陸軍」,每省配備一個師,另有「禁衛軍」一個旅。
1932年3月16日,偽滿執政府把作為「國都」的長春,改名為「新京」,並對外公布。
1932年3月25日,偽滿民政部籤署發布《國務院院令第二號》:「嗣後各學校課程著暫用《四書》、《孝經》講授,以崇禮教,凡有關『黨義』教科書等一律廢止」。
1932年3月26日,偽滿執政府制定並公布了「對15歲以上男子進行調查」的所謂「戶籍法」。
1932年3月29日,偽滿「國務院總理」鄭孝胥籤署國務院院令第三號,內容為「新國家成立以後,所有警察管轄權限亟應明令區劃俾茲遵守」。
1932年4月3日發生的事:偽滿執政府遷入新修繕的原吉黑榷運局大院辦公。
當前,長春市正以「警示文化」為依託,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十四年淪陷史留在長春的歷史遺蹟最豐富,也最有特色!道臺衙門不但曾為阻止日本滿鐵附屬地的擴張而奮鬥,也曾被日本人利用而成為我國14年淪陷史的開端,這兩方面的歷史內涵都足以表明它的重要歷史價值!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把道臺衙門的發展脈絡以及相關的枝枝葉葉列為一個大
課題,組織專門人員,認真地研究一下!
六、「道臺衙門」中軸線背後的玄機
隨著長春道臺府舊址移交長春市方志委開辦長春市方志館後,「道臺衙門」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進展。近日,長春市方志委方志館管理處孫彥平處長,在比對了1934年長春市的檔案和有關知情人的回憶後,明確提出「道臺衙門」有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條中軸線,並結合興建「道臺衙門」是為抵禦「滿鐵」附屬地南侵的史實,大膽提出「道臺衙門」兩條中軸線上的建築,像一把斧子,其鋒利的斧刃直指西北方向的「滿鐵」附屬地。
在市方志委方志館管理處收集到的材料中,有一幅非常珍貴的1934年長春市街圖。這幅檔案圖紙完整地再現了「道臺衙門」當年的面貌,也與盧吉豐所回憶的主體建築基本一樣,但仍有一些細微差別。
孫彥平說:「盧吉豐的示意圖不夠準確,房子所處位置、房子與房子之間的距離都是按印象畫出的。準確的是我們手中兩份實測的市街圖,分別是1934年和1963年由主管部門發行,可供使用。1934年的圖反映的基本是九一八事變前作為吉長道尹公署時的布局,偽滿成立時未變;1963年的圖可視為新中國成立後遺存的布局,與盧的示意圖時間大致相同。」
以這三張圖為基礎,對照歷史照片和口碑資料,孫彥平說:「我們可以基本準確地說明白這組建築的布局和各單體建築的功能。」根據孫彥平的描述,這組建築具有「兩條中軸,十字交叉,斧鉞形制。」的特點。孫彥平說:「雖然我們沒有找到當時的設計圖,但分析這組建築群的組成,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這組建築有十字交叉的兩條中軸線,一條南北縱貫,一條東西橫穿。南北縱貫的中軸線從最北端的側堂中心開始,用一條直廊串起大堂和二堂中間的東西向木廊、工字房和小院;東西橫穿的中軸線從東向西串起正門門樓、大堂門樓、大堂、二堂和三堂。在這兩條中軸線上的建築,其建築材料相同,風格渾然一體,應是最早的、同時建成的。確定了這兩條中軸線,屏去兩條中軸線以外的建築,一個驚人的圖案顯現出來:一柄巨斧,頭在北,柄朝南,斧刃向西,直指日本橋。」
這個推論與史書上記載的當時長春的道臺顏世清建這座衙門抵禦「滿鐵」附屬地南侵的初衷,無疑是吻合的。孫彥平進一步表示,這組建築是清朝末年吉林地方當局斥巨資為吉林西路兵備道修建的,它的主持者顏世清是一位在當時就備受關注和爭議的官員。因此,研究這組建築有助於看清清代末年清朝推行新政的進步意義,也有助於進一步研究顏世清其人其事。
經過初步研究可以認定,「顏世清之所以把建築擺成斧鉞形狀,就是要顯示一定要斬斷日本人向南擴張的黑手的氣勢;之所以大膽地採用西式風格、使用新型建築材料,就是要和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勢力比一比。日本人對之恨之入骨,必欲除掉而大快。辛亥革命後,日本人曾暗中策劃攻擊道臺衙門,殺掉時任道臺孟憲彝,目標就是斧柄部位的道臺住
宅。回想當年,中國官員在日本人的重重阻撓和國人的不理解中,建成這座氣勢闊大的道臺衙門,是長春歷史上的奇蹟。」
七、少了的14000平方米哪去了
始建於1909年的「道臺衙門」,為吉林西路兵備道第三任道員(為實際到任的第二任道員)顏世清主持修建,設計者不詳,由大興公司承建,第二年秋天即已使用。當時,這位具有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憂於國運的思想和行為的「道員」斥9萬兩白銀修建了這組佔地面積25000平方米的建築。該組建築含有正門、側堂、大堂、二堂、三堂、宴會廳,道臺官邸和門房等建築。其四至對應的是今天的位置,分別是西到大馬路、南到東六馬路、東到亞泰大街,北到東七馬路。
時至今日,因為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道臺衙門」舊址現佔地面積11000平方米,現存單體建築4幢,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與初建時的佔地面積25000米相比,少了14000米。那麼這「丟」了的14000米佔地面積「落」哪了呢?
我們不妨看看今日「道臺衙門」的四至,分別對應的是西到大馬路、南到小六馬路、東到亞泰大街,北到東七馬路。四至之中,只有原來南面的「東六馬路」換成了「小六馬路」,顯然丟的那14000平方米「落」這兒了。
另外,「道臺衙門」現存4幢建築分別為正門、大堂、二堂和側房。對比「道臺衙門」原有建築示意圖會發現,原有的三堂、宴會廳,道臺官邸和門房「沒了」。其中,三堂舊址位於現存的「道臺衙門」院內,是上世紀70年代拆除的。其他幾棟建築均位於「丟」了那14000平方米「院落」中。這也使得「道臺衙門」原有的南北向中軸線不復存在。
——————《老長春》——————
作者簡介:
張賢達,長春晚報社《老長春》專欄記者,長春歷史研究者、傳播者。長春市政協文史專員、民進吉林省委社會法制委員會委員、長春市歷史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著有《長春歷史話題》、《百年人民大街》等書籍,自2006年主筆《老長春》以來,發表近200萬字長春人文歷史作品。作者微信號:CCZXD831
(編輯: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