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文/連國輝)
新冠疫情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造成了何種影響?全球戰疫如何牽動國際格局演變?世界面臨「六失」(疫情失控、經濟失速、社會失常、治理失能、美國失治、世界失序)之際,中國應該如何有所作為?
12月29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簡稱「現代院」)在北京舉辦年度學術盛會——「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回顧與前瞻2020/2021」,並正式對外發布該院第20本年度戰略黃皮書《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20/2021》,為上述世界難題提供中國答案。
世界變局加速推進
報告指出,2020年是二戰結束與聯合國成立75周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突如其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戰疫加劇國際格局「東升西降」「中進美退」,大國博弈激烈複雜,全球治理備受考驗,地區熱點有增無減,政治思潮相互激蕩,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報告說,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不僅造成「百年一遇」的全球公共衛生災難,還引發各國經濟、社會、政治等多重危機。與此同時,其他全球性挑戰繼續發酵,世界面臨嚴峻考驗。新冠疫情蔓延呈現常態化、長期化、反覆性態勢。以新冠疫情全球大暴發為首,跨國非傳統安全挑戰日益凸顯全局性和戰略性影響。
報告認為,疫情使國際戰略格局的重構明顯加快。世界地緣格局「東升西降」勢不可當,國際權力重心自西向東加速轉移。東亞抗疫整體成效大幅領先歐美,中國高效抗疫舉世矚目。
中國率先走出疫情陰影,經濟復甦領跑各主要大國,同時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面向未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面對中國加速崛起,美國不斷強化「大國競爭」,著力打壓中國,全方位升級對華戰略遏制。中美競爭成為牽引當今大國關係走向的一條主線,中美歐和中美俄兩個大三角博弈據此展開。
資料圖片:現代院院長袁鵬講話。
世界經濟陷入衰退
報告認為,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世界經濟深陷衰退,全球貿易斷鏈收縮、投資巨幅下挫、金融市場虛火上衝、石油市場復甦乏力。衰退加劇格局演變,全球經濟系統性風險升高,國際經濟關係加速重組,世界經濟「東升西降」的發展勢頭進一步加強。與受創嚴重的美歐相比,東亞經濟體在逆境中顯示出更強活力,中國成為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報告說,低迷的國際貿易遭遇疫情「大考」,進入寒冬。同時,供應鏈多元化、區域化、本土化調整提速,東亞、北美、歐洲三大區域貿易板塊鼎足之勢將成,數字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國際貿易格局正加速演變。
報告指出,2020年國際金融市場出現2008年以來最大幅度震蕩,甚至一度爆發流動性危機。在各國史無前例的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下,市場迅速回溫,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脫節進一步加劇,國際金融體系脆弱性上升、調整迫近。國際社會對「去美元化」的呼聲日益高漲。美國肆無忌憚地濫用經濟金融制裁大棒的行為正使「去美元化」得到越來越多國家響應。
全球治理經受大考
報告說,2020年是自二戰結束以來全球治理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百年罕見疫情全球大暴發,世界經濟經歷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局部戰爭與邊境衝突並發,軍備競賽與糧食危機同進,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風險共振,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層出不窮,全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百年大疫情和百年大變局相互激蕩,原本支離破碎的全球治理體系似乎正在進入一個無序與動蕩交織的「至暗時刻」。百年大疫情加劇百年大變局。各國紛紛自顧,全球治理共識減少、動力缺失,全球治理赤字全面擴大。2020年全球治理聚焦合作抗疫和疫後經濟復甦,但相關經濟、社會、政治、安全、地緣博弈、意識形態等問題相互交織,治理焦點更加糾結難解。國內治理短板等因素進一步增加了解決全球治理焦點的複雜性。
報告指出,全球治理當前正處於新舊體系轉換過渡的關鍵「十字路口」。中國通過合力應對疫情、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資料圖片:現場專家研討。
展望十大趨勢風險
報告說,新冠疫情之下全球步入動蕩變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相互激蕩,2021年國際戰略與安全環境更趨複雜,以下十大趨勢及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一是新冠疫情此起彼伏,全球戰疫未有窮期。疫情擴散呈常態化、長期化。病毒加速變異影響疫苗有效性。疫情延宕引發多重危機。
二是選後美國分化內耗,外溢效應深刻複雜。2020年大選折射美國極其嚴重的政治對立和社會分裂,美國分化內耗使其政治弊端暴露無遺,綜合國力受損,新政府將利用國際事務轉移國內矛盾。
三是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5G、衛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量子通信、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新應用多點突破,深刻重塑人類社會。
四是全球化變軌轉型,區域化蓄勢待發。在美國單邊主義、新冠疫情輪番衝擊下,全球化既有模式難以為繼,全球化將在政府與市場、經濟民族主義與經濟自由化、發展與安全、自由與公平之間進行艱難平衡。
五是世界經濟帶疫重啟,危機陰影揮之不去。2021年全球經濟將探底復甦,但遠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且面臨諸多風險。
六是國際秩序失序乏力,全球治理逆水行舟。冷戰後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難以為繼。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既有多邊機制難以應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
七是疫情加劇社會矛盾,多國多地動蕩不定。歐亞地區國家經濟社會治理短板凸顯,2020年冒頭的動蕩可能擴大蔓延。拉美淪為疫情「重災區」,2021年有爆發新一輪動蕩的風險。疫情導致非洲生存和發展面臨更大威脅。
八是軍事安全因素上升,地緣之爭捲土重來。美日澳印「印太四國」防務合作網絡化加快。此外,地區國家間矛盾將在三大地區催生軍事衝突風險:中東爆發熱戰的風險猶存;印巴存在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歐亞地區一些「被凍結的衝突」可能再度解凍。
九是暴恐勢力不甘寂寞,恐怖主義死灰復燃。暴恐勢力進入新一輪擴張期。伊斯蘭極端主義與西方民粹主義兩極對立,歐洲恐怖主義禍患反彈。
十是「後真相時代」真偽難辨,話語爭奪輿情多變。信息社會輿論傳播生態受到技術與政治因素的雙重影響,信息真偽愈加難辨,話語權爭奪更趨激烈。大國競爭日益抬頭,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更趨激烈,輿論戰愈演愈烈。
資料圖片:現場專家研討。
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導(文/連國輝)
新冠疫情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造成了何種影響?全球戰疫如何牽動國際格局演變?世界面臨「六失」(疫情失控、經濟失速、社會失常、治理失能、美國失治、世界失序)之際,中國應該如何有所作為?
12月29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簡稱「現代院」)在北京舉辦年度學術盛會——「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回顧與前瞻2020/2021」,並正式對外發布該院第20本年度戰略黃皮書《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20/2021》,為上述世界難題提供中國答案。
世界變局加速推進
報告指出,2020年是二戰結束與聯合國成立75周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突如其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戰疫加劇國際格局「東升西降」「中進美退」,大國博弈激烈複雜,全球治理備受考驗,地區熱點有增無減,政治思潮相互激蕩,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報告說,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不僅造成「百年一遇」的全球公共衛生災難,還引發各國經濟、社會、政治等多重危機。與此同時,其他全球性挑戰繼續發酵,世界面臨嚴峻考驗。新冠疫情蔓延呈現常態化、長期化、反覆性態勢。以新冠疫情全球大暴發為首,跨國非傳統安全挑戰日益凸顯全局性和戰略性影響。
報告認為,疫情使國際戰略格局的重構明顯加快。世界地緣格局「東升西降」勢不可當,國際權力重心自西向東加速轉移。東亞抗疫整體成效大幅領先歐美,中國高效抗疫舉世矚目。
中國率先走出疫情陰影,經濟復甦領跑各主要大國,同時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面向未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面對中國加速崛起,美國不斷強化「大國競爭」,著力打壓中國,全方位升級對華戰略遏制。中美競爭成為牽引當今大國關係走向的一條主線,中美歐和中美俄兩個大三角博弈據此展開。
資料圖片:現代院院長袁鵬講話。
世界經濟陷入衰退
報告認為,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世界經濟深陷衰退,全球貿易斷鏈收縮、投資巨幅下挫、金融市場虛火上衝、石油市場復甦乏力。衰退加劇格局演變,全球經濟系統性風險升高,國際經濟關係加速重組,世界經濟「東升西降」的發展勢頭進一步加強。與受創嚴重的美歐相比,東亞經濟體在逆境中顯示出更強活力,中國成為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報告說,低迷的國際貿易遭遇疫情「大考」,進入寒冬。同時,供應鏈多元化、區域化、本土化調整提速,東亞、北美、歐洲三大區域貿易板塊鼎足之勢將成,數字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國際貿易格局正加速演變。
報告指出,2020年國際金融市場出現2008年以來最大幅度震蕩,甚至一度爆發流動性危機。在各國史無前例的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下,市場迅速回溫,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脫節進一步加劇,國際金融體系脆弱性上升、調整迫近。國際社會對「去美元化」的呼聲日益高漲。美國肆無忌憚地濫用經濟金融制裁大棒的行為正使「去美元化」得到越來越多國家響應。
全球治理經受大考
報告說,2020年是自二戰結束以來全球治理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百年罕見疫情全球大暴發,世界經濟經歷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局部戰爭與邊境衝突並發,軍備競賽與糧食危機同進,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風險共振,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層出不窮,全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百年大疫情和百年大變局相互激蕩,原本支離破碎的全球治理體系似乎正在進入一個無序與動蕩交織的「至暗時刻」。百年大疫情加劇百年大變局。各國紛紛自顧,全球治理共識減少、動力缺失,全球治理赤字全面擴大。2020年全球治理聚焦合作抗疫和疫後經濟復甦,但相關經濟、社會、政治、安全、地緣博弈、意識形態等問題相互交織,治理焦點更加糾結難解。國內治理短板等因素進一步增加了解決全球治理焦點的複雜性。
報告指出,全球治理當前正處於新舊體系轉換過渡的關鍵「十字路口」。中國通過合力應對疫情、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資料圖片:現場專家研討。
展望十大趨勢風險
報告說,新冠疫情之下全球步入動蕩變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相互激蕩,2021年國際戰略與安全環境更趨複雜,以下十大趨勢及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一是新冠疫情此起彼伏,全球戰疫未有窮期。疫情擴散呈常態化、長期化。病毒加速變異影響疫苗有效性。疫情延宕引發多重危機。
二是選後美國分化內耗,外溢效應深刻複雜。2020年大選折射美國極其嚴重的政治對立和社會分裂,美國分化內耗使其政治弊端暴露無遺,綜合國力受損,新政府將利用國際事務轉移國內矛盾。
三是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5G、衛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量子通信、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新應用多點突破,深刻重塑人類社會。
四是全球化變軌轉型,區域化蓄勢待發。在美國單邊主義、新冠疫情輪番衝擊下,全球化既有模式難以為繼,全球化將在政府與市場、經濟民族主義與經濟自由化、發展與安全、自由與公平之間進行艱難平衡。
五是世界經濟帶疫重啟,危機陰影揮之不去。2021年全球經濟將探底復甦,但遠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且面臨諸多風險。
六是國際秩序失序乏力,全球治理逆水行舟。冷戰後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難以為繼。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既有多邊機制難以應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
七是疫情加劇社會矛盾,多國多地動蕩不定。歐亞地區國家經濟社會治理短板凸顯,2020年冒頭的動蕩可能擴大蔓延。拉美淪為疫情「重災區」,2021年有爆發新一輪動蕩的風險。疫情導致非洲生存和發展面臨更大威脅。
八是軍事安全因素上升,地緣之爭捲土重來。美日澳印「印太四國」防務合作網絡化加快。此外,地區國家間矛盾將在三大地區催生軍事衝突風險:中東爆發熱戰的風險猶存;印巴存在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歐亞地區一些「被凍結的衝突」可能再度解凍。
九是暴恐勢力不甘寂寞,恐怖主義死灰復燃。暴恐勢力進入新一輪擴張期。伊斯蘭極端主義與西方民粹主義兩極對立,歐洲恐怖主義禍患反彈。
十是「後真相時代」真偽難辨,話語爭奪輿情多變。信息社會輿論傳播生態受到技術與政治因素的雙重影響,信息真偽愈加難辨,話語權爭奪更趨激烈。大國競爭日益抬頭,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更趨激烈,輿論戰愈演愈烈。
資料圖片:現場專家研討。
凡註明「來源:參考消息網」的所有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