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月,西北野戰軍經過了一系列整軍之後,以主力五個縱隊轉入外線,並在29日主動發起了宜川戰役,以一小部兵力進攻宜川,誘使國民黨軍馳援,伺機攻敵援軍,這一戰中國民黨軍整編第29軍,兩個整編師師部共計3萬餘人全軍覆沒,敵中將軍長劉堪擊斃,是解放戰爭時期西北戰場上,我軍取得最大規模的勝利。
也就是宜川戰役過去以後,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有些焦慮,雖然在西北戰場上國民黨軍仍然有巨大的優勢,但再也不敢貿然心動,為了增強在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兵力,胡宗南下令調下屬精銳的第五兵團西援,該部原先是駐防洛陽自潼關一帶的隴海鐵路,在被抽離以後,隴海鐵路附近就僅剩下地方保安團防守,而洛陽則之留下了一個青年軍206師鎮守。
青年軍是抗戰末期,國民黨軍招收的一些知識青年組建的軍隊,實際上在我軍認識中,該部由於是新兵組建,也未親歷過戰場,因此戰鬥力較為薄弱,因此這一戰開打之前,我軍就決定了以打援為主,而以攻城為輔,到1948年3月以後,洛陽防守力量大為削弱的情況下,為了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華東野戰軍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進攻洛陽,並以華野3縱、晉冀魯豫野戰軍4縱攻城,以8縱、9縱兩個縱隊阻援。
3月8日,洛陽戰役打響,但事實上洛陽雖然僅僅只是青年軍一個師防守,但該部兩個旅戰鬥力卻超出我軍預料之外,特別是師長邱行湘,戰前更是信誓旦旦保證,一定能守住洛陽,雖然該部裝備並不如一些全美械王牌師來的更強,但勝在戰鬥意志較為出眾,3縱、4縱兩個縱隊全力攻城3天,也只是拔掉了洛陽城外圍的據點,此後攻城部隊陷入苦戰。
之所以造成如此困窘的局面,主要在於防守洛陽的敵軍還有一支重炮團,我軍雖然進攻比較頑強,但是未能考慮到敵人還擁有一支這樣的部隊,況且我軍本身在攻堅重武器上就比較少,在初期作戰中,更是大量的火炮被敵人炸毀,僅10旅28團就在作戰中連續損失好幾門火炮,不得不改變陣地,採用爆破架炮火的方式猛攻城池。
但此時還有一個更為嚴峻的局面,在國民黨軍聽說洛陽有丟失的可能的時候,立刻下令調兩個整編軍向洛陽馳援,其中一部是鄭州指揮部主人孫震指揮的整編第47軍,該部自許昌開出後,由於懼怕被我軍圍攻,因此一路遲疑,逡巡不進。
但另外一路則並不好對付,該部是由整編十一師(五大主力之一十八軍)加上重建的整編第3師組建的整編第十八軍,由胡璉出任軍長,該部由於遠超一個整編軍的實力,因此也被叫做胡璉兵團,該部有漯河出發,前往想仄集結,整編47軍之所以不敢馳援洛陽,主要也是為了等胡璉兵團到位以後,二者合理馳援洛陽。
一旦打成膠著站,等到敵人兩個整編軍合圍過來,對我攻城部隊的壓力會更大,為此3縱4縱加緊攻勢,於14日突破城牆,206師5000餘人聚集在城中200多米的陣地上負隅頑抗,直至被我軍全殲,206師師長邱行湘被我軍俘虜,為了避開敵兩個整編軍主力,我軍在攻克洛陽3日後,主動放棄該城,直至4月5日以後,晉冀魯豫野戰軍,再度攻克洛陽,切斷了敵人潼關至鄭州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