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查
手術。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供圖
今年24歲的張國英家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鮑家寨村,兩年前結婚。婚後小兩口的日子雖然不富裕,但也過得和和美美。四個多月前,張國英生下了和丈夫愛情的「結晶」——兒子劉常安。孩子的出生本應給這個小家庭增添更多歡樂和喜氣,可家裡卻陰雲密布——原來,小常安一出生就患有俗稱「兔唇」的唇顎裂。一想到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因為唇顎裂遭受白眼和歧視,全家人心急如焚。一直想帶孩子去醫院看看,可一算花銷,就放棄了。
而讓這個無助的家庭想不到的是,今年6月初,他們村的鄉村醫生為張國英帶來一條為「重拾笑容」的徵集令。
這條「徵集令」上這樣寫著——
「微笑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表情。可是對於唇顎裂的孩子來說,這個人類最美的表情生來便與他們絕緣。
為了那一抹微笑!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主辦,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和杭州微笑行動慈善醫院承辦的「母親微笑行動」特向社會徵集唇顎裂患兒免費手術治療……」
這條「徵集令」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張國英和丈夫抱著孩子上路了!
……
6月8日,記者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的病房看到小常安時,他已經成功實施了手術。張國英感激地說,「是『母親微笑行動』幫助了我的孩子,是韓教授讓我的孩子重獲笑容!」
那麼,張國英口中的「母親微笑行動」到底是什麼活動?「韓教授」又究竟是誰呢?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微笑的權利」
在百度上搜索「韓凱」,結果讓記者吃了一驚。
他是浙江省杭州市微笑行動慈善醫院醫生,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第五屆浙江省道德模範」「中國好人」「浙江好人」「最美杭州人」等榮譽稱號。
6月8日,記者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手術室門外採訪到韓凱時,已經到中午了。一上午連續做了六臺手術的韓凱雖然已經年過六旬卻神採奕奕,臉上看不到一絲倦容。
記者在這位「聲名赫赫」的教授身上看不到一點架子,他更像一位親切的鄰家大叔,向記者講述了發起「母親微笑行動」的初衷和行醫的感受。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微笑的權利和生命的尊嚴。」這是韓凱對記者反覆說的一句話。
上世紀90年代初,這位海外留學歸來的博士,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和先進的醫療研究環境,在杭州率先發起中國「微笑行動」,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微笑傳遞「長徵路」。
「微笑行動」發起以來,面臨很多困難,其中最大的難題是沒有固定場所,這讓很多孩子在救助的路上不得不選擇中途放棄。韓凱克服重重困難,在杭州發起並成立了專門為唇顎裂患兒提供免費矯正手術和治療的微笑行動慈善醫院。每年醫院依靠社會募捐可進行2500—3000例免費手術,患兒們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下得到救助,還能獲得長期的跟蹤治療。
經過韓凱及其志願團隊不懈的努力,「微笑行動」不僅得到了社會的極大認可,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同「微笑行動」聯合共同發起並成立「微笑行動專項基金」,患兒們的救助治療從此有了堅實的保障。各類基金會、醫療機構、志願者也紛紛加入了進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自1991年11月,「母親微笑行動」第一次開展醫療慈善救助手術以來,共為三萬餘位貧困家庭的患者提供手術,遍及全國20餘省,全國知名專家和醫療志願者近500人參與。2012年「母親微笑行動」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設立了專項基金,同年「微笑行動」被評為全國最佳志願者組織。
「27年來,我們沒有一年間斷過,從無到有,隊伍越來越壯大。如今,我們全國有將近上千名的醫療志願者,有上萬名的非醫療志願者參與其中。很多事情都是點滴匯聚而成的,大家參與志願服務是發自內心,全情投入的,我覺得志願服務和公益慈善是社會文明的具體表現。」
微笑傳遞的「長徵路」上雖然千辛萬苦,但韓凱和他所帶領的志願團隊樂在其中。
三上玉樹只為還藏區孩子一個微笑
2015年,韓凱帶領他的「母親微笑行動」志願團隊首次來到青海,第一站就是位於三江源頭的玉樹。
玉樹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屬於高海拔地區,而韓凱和他志願團隊的成員大多數都來自低海拔或者零海拔地區,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地區為唇顎裂患者做手術,對整個團隊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但韓凱從來沒有退縮過,他的決心僅僅來源於一個普通的陌生電話。
韓凱告訴記者,2014年,他接到來自玉樹,一位名叫陳心梅的志願者的電話。陳心梅在電話中懇切希望韓凱能來玉樹,為當地貧困家庭的唇顎裂患者進行醫療救助。
「因為玉樹路途遙遠,如果你們有50個唇顎裂患兒,我們就可以考慮過來。」韓凱記得當時是這樣回答的。
時隔幾個月,韓凱接到陳心梅給她發來的一份名單,這份名單上詳細記錄了玉樹地區63名唇顎裂小患者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和經濟情況,以及病情的照片。
韓凱用「震動」這個詞來形容了他當時的心情。從這份名單上,他看到了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對優勢醫療資源的期盼和貧困家庭唇顎裂小患者重獲微笑的渴望。
「一定要去玉樹,帶上中國『微笑行動』最好的醫生,去還給藏區孩子們一個微笑,去看望那些可敬可親的志願者!」
韓凱暗下決心,帶領34名醫護人員,48名志願者,組成浩浩蕩蕩的「微笑軍團」踏上三江大地。
在玉樹開展公益救助活動的日子裡,當地群眾被他們深深感動著。韓凱和他的志願團隊基本每個人都有高原反應,但沒有一個人打過退堂鼓。難受了就吃幾片藥頂著,實在不行就輪流休息換著做手術……韓凱無論多疲憊都不願意休息,是團隊中年齡最大、也是做手術最多的一位醫生。
樸實善良的玉樹群眾也為他們所深深感動。雖然語言不通,但當患者的父母親人為志願團隊敬獻的哈達多得像蓋了棉被一樣時,大家頭一次最真切地感受了「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真正含義。
自那以後,韓凱帶領他的志願團隊連續三年都來到這片曾經讓他們熱淚盈眶的熱土,為近300名患者進行了醫療救助。「因為資源條件有限,還有很多的孩子無法得到手術機會。患者的家長一看到我就拉著我的手說,『真希望您能為我的孩子做手術』,我就把沒有做完的名單揣在懷裡。」韓凱坦言,這份揣進懷裡的名單也成了「母親微笑行動」三上玉樹的動力。
讓更多貧困唇顎裂兒童重新展露幸福的笑靨
韓凱最近很忙,剛結束在新疆喀什地區的公益醫療救助活動,他就帶領志願團隊第四次來到了青海,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為當地22名貧困家庭患有唇顎裂的患兒提供免費救助治療。
今年5歲的多傑航尖來自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這次是接受第二次手術。記者見到他時,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正拿著玩具陪他玩耍。看到孩子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小多傑的父親華旦桑吾感慨萬分,「以前為了躲避別人的目光,很少帶孩子出門。自從做了手術以後,孩子的性格越來越開朗。這次做手術,醫生技術高超專業,還有志願者陪我們做檢查,和我們談心,我們享受的簡直是VIP服務!」
韓凱身上嚴謹的敬業精神和大愛的志願精神感染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他說,這次活動的志願者來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其中醫療志願者都是所在醫院的專家,當地患者看病排隊掛號都要等很長時間。但大家聽說要來青海開展公益救助活動,都紛紛請假要求參加。大家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讓偏遠地區的唇顎裂孩子擁有更燦爛的微笑。
志願者宋永東對於這項公益活動感受頗深。他來自四川省峨眉山,出生時也患有唇顎裂,後來在全村人的資助下,做了唇顎裂修復手術。如今他與常人無異,如願考上了大學,現在在家鄉自主創業。這次他聽說「母親微笑行動」要在青海搞活動,馬上自費買了車票跟過來。「我特別能體會唇顎裂患者家屬的心情,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一件好事,我覺得這句話用在韓教授身上真的太貼切了。他們不是修復好一個孩子的嘴,還了他一個微笑,其實是修復好了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會。」
加入志願者行動的人越來越多。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常群安告訴記者,今後他所在的科室就是「母親微笑行動」在青海的定點診療點,醫師團隊的成員全部都是志願者!
27載時光歲月,近萬個日日夜夜,韓凱把他有限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唇顎裂慈善公益事業,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感染著每一個人,用慈善公益彰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
當記者和韓凱談到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時,他卻謙虛地說,這份榮譽不僅僅是對我的個人的榮譽,更是對「母親微笑行動」公益品牌的極大肯定,是對全體微笑行動志願者、參與者和支持者最大的鼓勵。他一直懷揣著一個心願:希望把醫療技術和志願者精神留在當地,讓「母親微笑行動」真正成為一項本土化的公益救助活動,讓更多唇顎裂貧困患者重新展露幸福的笑靨。
作者:李 欣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