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親王:參與九龍奪嫡失敗,協助雍正穩固江山,皇帝許他四個特權

2020-12-22 歪史

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的暢春園內,在位長達61年的皇帝康熙突然死亡,在身邊的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次日,胤禛便以皇帝的身份任命胤禩、胤祥、馬齊和隆科多等人總理事務。

這其中,胤禩、胤祥都是當初參與九龍奪嫡的皇子,周圍有自己的勢力,當時的雍正雖然已經是皇帝,但是根基不穩,自從康熙廢太子之後,十多年諸子爭儲的混亂局勢這時候還沒有消散,各方實力也是蠢蠢欲動。

所以一開始,為了團結和穩固自己的皇位,胤禛給予兩個弟弟大權,一來籠絡,一來打壓分化。隨後召回胤禵,讓他主持康熙的陵寢工作。改第二年年號為雍正大清正式迎來雍正時代。

隨著皇位的穩固,雍正開始清楚眼中的不穩固分子,首當其衝的就是諸多皇子,大部分被幽禁致死,然後削除宗基,更有甚者,其中老八、老九被改名阿其那、塞斯黑,以示侮辱。

這其中有個例外,也是九龍奪嫡的一員,後來卻和雍正相處得非常融洽,那就是和碩怡親王胤祥,不僅被雍正視為心腹,委以重任,而且對他不苛責,許他很多特權,這和其他兄弟的遭遇簡直天壤之別。

究其原因,在於康熙第二次廢太子之後,胤祥開始放棄自己爭奪儲位,轉而偏向未來的雍正。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這一次小小的退讓給他打下根基,日後成為雍正重用的契機,在康熙死後,胤祥便一心一意的伺候雍正,而其他的勢力還蠢蠢欲動,最後被雍正一一清算。

胤祥的付出換來了很好的回報,雍正一朝,許他許多特權,先後晉封親王,署理軍機要務,被雍正視為股肱之臣,而胤祥也真心輔佐,為雍正一朝的穩固嘔心瀝血,雍正盛讚這是千古君臣佳話:

「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

看到弟弟這麼忠心,雍正喜出望外,一改往常的雷厲風行的性格,對他許諾許多特權,其中有四個最為重要:

不避諱、不改名

中國歷來都有為尊者諱的傳統,皇帝也不例外,而明清以來越來越嚴格,滿人隨著入關時間,也全盤接受了這個傳統,自康熙開始,漢化的加深讓他們的避諱從皇帝開始,所以雍正一即位,就下令自己的弟弟們改胤為允。

容許他穿黃色衣服

因為皇帝和黃色相諧音,黃色從來都是皇家禁忌,老百姓是不容許使用和穿戴的,如果某人穿了黃色或者用了黃色器具,那是要滅族的,或者是這人已經存心謀反。滿人入關之後,為了籠絡,特意製作了黃馬褂,動不動作為賞賜有功之臣。

但是對於胤祥,雍正特別容許他可以穿黃色朝服,這不是馬褂。胤祥的地位在雍正朝可見一斑。

容許他葬入西陵

雍正即位之後,無意在東陵選擇陵墓,把選陵的任務交給了胤祥,後來胤祥在現在西陵的地方給雍正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雍正大為高興,覺得這個功勞太大了,於是想著在自己旁邊給弟弟選快墓地,也就是說特別容許他葬入帝陵。

這一點可不是什麼巡查的恩惠,因為帝陵都是只有皇帝才能葬入,既然胤祥選定的是皇帝的陵墓,他要是葬入那還了得,所以他頭腦沒有發熱,在60裡以外的淶水縣境內為自己選定了一塊墓地,差點沒把雍正感動哭,立刻把這款墓地賜給胤祥。

封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大家都知道,清朝一個有十個鐵帽子王,也就是說世襲罔替的王爵,其中一個就是胤祥怡親王這一支,和諸多被幽禁致死的兄弟相比,胤祥簡直太幸福了,他是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這一世系一直到清朝滅亡。

相關焦點

  • 雍正以後哪個親王的權勢最大?怡親王允祥只能排第二
    最近看過不少媒體上的文章,在評論怡親王允祥時用了「常務副皇帝」這一稱呼,並且認為他是清代最有權勢的親王。對於這樣的文章觀點,筆者是不認同的,所謂的「常務副皇帝」,不過是以標新立異之說賺取他人眼球而已。至於說允祥是最有權勢的親王,其實也非歷史事實。
  • 胤祥被封和碩怡親王,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清末他的後代如何?
    清朝有12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又分為清初以戰功分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以及清中後期以恩封的四個鐵帽子王,其中十三爺胤祥的鐵帽子王就是後者。能成為鐵帽子王,必然是對大清有大功的。當然,成為鐵帽子王之後也有特權:爵位世襲罔替,不降等;俸祿豐厚;有專門的鐵帽子王府。這是看得見的特權,看不見的、隱形的特權也很多。那麼,胤祥為什麼能成為如此貴重的鐵帽子王呢?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胤祥被封為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后,他的後代如何?還是王爺嗎?
    有清一代,若要問最受皇帝恩寵的兄弟是誰?想多數人會回答是雍正的弟弟,康熙的十三子和碩怡親王胤祥。胤祥,一位曾經無限接近於皇帝寶座的皇子。曾幾何時,康熙對自己的這位十三子,是尤為的鐘愛。不過,胤祥雖失去皇位的繼承權,但誰叫他眼光獨到,在「九子奪嫡」時,跟對了四爺雍正皇帝,所以後來新君即位,他不但沒被打壓,反而是備受恩寵,其地位是與日俱增,鼎盛時期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胤祥與胤禛雖非一母同胞,但其關係卻要遠比與胤禛一奶同胞的胤禵來的親密許多。
  • 愛新覺羅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清末的時候他的後代如何?還是王爺嗎?
    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情況下,經過十多年縝密布局、殫精竭慮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終於在舅舅過隆科多(其實是表叔)以及十三弟胤祥的大力協助下,獲得了「九龍奪嫡」的最後勝利,控制了京師及暢春園內外,得以波瀾不驚地承襲了大統,成為清朝第五代皇帝(入關後第三代)——清世宗雍正帝。
  • 生母墳墓被挖,怡親王允祥還這麼高興?這是雍正帝恩澤
    然而,雍正初年,皇子允祥生母的墓被挖開。下令打開陵墓的不是別人,正是剛剛登基的雍正皇帝。懿雲祥親王得到消息後,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對雍正帝感激不已。這是怎麼回事?。事情還得從允祥太子的生母說起,此人姓張,名嘉,出身低微,是滿洲鑲黃旗的包衣,是內務府選出來的大臣,作為宮女入宮的。
  • 雍正一生褒貶不一,對兄弟更是無情,可為何對十三爺屢破規矩?
    但是由於晚年昏庸,導致吏治敗壞,國庫空虛,雍正從康熙手裡接過來的大清並不穩固 。 可雍正的確是個大才,他費盡心力,敢於改革,在他的治理下,大清逐漸恢復了吏治清明,國庫充盈的盛世王朝。
  • 歷史上的怡親王弘曉真如宮廷劇演得一無是處嗎?
    怡親王弘曉:是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怡賢親王的嫡幼子,怡親王鐵帽王爵的第一任繼承人。第一代怡親王胤祥前一段時間網上火熱播出的《延熹宮略》電視中怡親王弘曉:勾結後宮貴妃高氏巴結重臣高斌,指使侍衛陷害宮女事發被皇帝教訓,只在皇宮擔任乾清門侍衛,稷祖時未配小刀,食用熟肉被關押宗人府
  •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後說誰想當皇帝讓給他,如果裝x失敗咋整?
    這個情節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之中。當時康熙喪事剛辦完,雍正第一次上朝,諸阿哥都參加了。雍正對他們說,當皇帝是天下頭等苦差事,無奈聖祖爺託付,我也只好勉為其難,接下這個擔子。現在呢,如果誰想坐這個皇位,我立刻讓位給他坐。
  • 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張五哥為何要為他守陵?大智慧!
    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張五哥為何要為他守陵?大智慧! 《雍正王朝》中,在怡親王胤祥病逝後,大內侍衛張五哥向雍正皇帝遞交了辭呈,並且還請皇上讓他為怡親王守陵。看張五哥那麼忠厚,雍正忍痛答應。要知道,張五哥可是他培養了很多年的老人。對他也是忠心耿耿。
  • 雍正皇帝壽山石印章大全,一次看個夠!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親王交太平有象壽山石圖書一方,奉旨:鐫『雍正尊親之寶』。欽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繼祖各篆字樣二張,呈怡親王看。王諭:準袁景邵篆的三行樣式,但筆畫掩草,收拾好再照樣鐫刻。遵此。於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壽山石圖書一方,鐫刻『雍正尊親之寶』完,怡親王呈進。」
  • 雍正「秘密」賜死一人,讓乾隆坐穩60年江山,自己卻背千古罵名
    皇儲之爭,自古以來掀起了無數血雨腥風,其中最令人樂道的莫過於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事件。我們都知道,這場政治博弈最終的勝利者是康熙的四兒子後來的雍正皇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一紙遺詔敲定了皇四子派系的最終勝利,但這幾位皇子之間的政治鬥爭並未因此戛然而止。九子奪嫡的遺毒一直深入到雍正朝,終於還是到了最終清算的時刻。
  • 「常務副皇帝」和「二皇帝」的區別
    愛新覺羅·胤祥,康熙帝皇十三子,於「九子奪嫡」期間堅定支持皇四子胤禛,並在雍正朝為了雍正皇權的穩固,為了大清江山的發展「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被雍正皇帝評價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登基之初,晉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胤祥薨逝,雍正皇帝特諭其後嗣子孫所承「怡親王」爵位「世世相承,永遠弗替」。由此,胤祥也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的第一位「鐵帽子王」。
  • 雍正對縉紳特權的打壓為何失敗
    馮爾康在《雍正傳》中總結了康熙末年縉紳的不法之處:勾結官吏,包攬詞訟;橫行閭裡,欺壓小民;侵吞錢糧,抗欠丁賦;偏幫宗族,掛名田產。這些都引起雍正皇帝的警惕。為了限制縉紳的特權,雍正皇帝連發詔諭。雍正皇帝希望加強國家管理,削弱縉紳特權,但縉紳及其朝堂代言人勢必反對,河南一事是一個引子,田文鏡的舉動引起了整個縉紳集團的警覺,他們表面上是要維護讀書人的利益,實際上維護的是縉紳的特權,畢竟,田文鏡的打擊對象,是明確以縉紳為主體的,而雍正皇帝之所以力保田文鏡,是因為田文鏡在踐行他的意志,如果連田文鏡都倒了,「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就又要淪為一紙空文。
  • 先穩後動、分化瓦解、巧設機構,最終抵達皇權專制頂峰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劇照剛剛登基的雍正皇帝儘管有怡親王胤祥,隆科多、年羹堯等保駕護航,但在「九龍奪嫡」中落敗的皇八子允禩的「八爺黨」,在朝中依然有著強大的勢力。他們隨時會掀起狂濤巨浪。中年繼位的雍正皇帝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他在繼位的第二天就任命貝勒胤禩、皇十三弟允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四人為總理事務大臣,同時冊封皇八子允禩為和碩廉親王。雍正皇帝明確下旨:「凡有諭旨,必自由四大臣傳出。」人們也許會問,雍正為什麼要這麼做?
  • 滿清王朝:雍正皇帝把皇帝位置傳給弘曆,和親王弘晝如何自保
    經歷過前朝風霜雪雨的「弘晝」是雍正皇帝的老兒子,雍正十一年被封為「和親王」,當這位「和親王弘晝」得知父皇雍正把「儲君」的位置留給了哥哥「弘曆」後,馬上退到幕後!裝傻充愣是這位「和親王弘晝」的最大本事,雖然不見了排序三哥的弘時在幹什麼,自明白未來的皇帝位置不是自己的,乾脆離他們遠遠的躲起來,自己當一位逍遙自在王。
  • 天家薄情:「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如何?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龍奪嫡」,乃是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末期,他的九個兒子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康熙皇帝序齒(即沒有夭折參與排序)的兒子一共二十四人,這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即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稱為「九子奪嫡」。
  • 雍正王朝:胤祉能夠御前免跪,就因為他曾幫過雍正4次?當然不是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演繹中,胤祉雖然有過奪嫡表現,但自「熱河事變」以後基本不再參與爭奪;進入雍正朝以後,胤祉更是獲得了「御前免跪」的特殊恩賜,成為了少有的幾位落得善終的皇子。對此,雍正皇帝如此回應:「三哥請起,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三哥這話真不敢當;朕也沒有使令指使兄弟們要肝腦塗地。朕只是想,朕比不了皇考他老人家,要考兄弟們來幫襯!」雍正皇帝的這句話就能直接表明,他壓根就不願意領胤祉的這份擁護之情、忠藎之心!雍正皇帝和「八爺黨」之間的緊張關係,即使胤祉之前不清楚,但在康雍皇權更迭的當晚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 「九龍奪嫡」,他們的命運最終都如何?
    歷史上爭奪皇位的事件比比皆是,如李世明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從而登上皇位。在眾多的奪位事件中,要數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尤為激烈。最終四阿哥最終登基為帝,是為雍正。那麼,其他八個阿哥他們的命運最終如何?
  • 廢太子胤礽死後,留下五個女兒,十幾個兒子,雍正是怎麼對他們的
    剛開始,胤礽是很安心的做著他的皇太子的,但隨著時間越久,眼看著自己都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康熙還是老當益壯,眼瞅著還能再做很多年的皇帝,加上自己的其他兄弟,一個個異軍突起,都顯示了不俗的才幹,這不由的讓胤礽開始擔心了,自己真的能等到父皇駕崩,自己繼位的那天嗎?